《云南的歌会》教案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 田 开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应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一、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准确体会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四、教学设想: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学生互问互答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
朗读录音、课件、MP3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能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一)导入、了解作家、默读课文。
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们云南是聚居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进一步领略咱云南民歌的风采。
作者简介(幻灯片):
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先听课文录音范读,然后自己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附:导学案:
1、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西( ) 糯米( ) 譬喻( )
蹲踞( ) 熹微( ) 酬和( )
柞木( ) 饽饽( )打铁箍( )桶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释意: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A、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B、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的?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2、文本拓展
我们的家乡六河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3、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幻灯片:小组预习任务)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全体: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学习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关注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一)导入:
播放:音乐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这是一首什么曲子?(生:云南民歌)上节课,我们已认真预习了第16课《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先生让我们领略了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谁来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示例: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小组展示:(幻灯片: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展示)
师:下面请各小组将导学案中的预习成果进行整理,依次展示。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分别是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示例:“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谁能结合原文说一下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第2节的人物描写;B组仿写第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下面我们将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因此,在诵读的时候,“一连”“三个”“逼”应该重读,才能体现年轻女人的对歌水平高;而下文“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读的时候语速要舒缓。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朗读。)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作者对这位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的方法,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2、由学生自己小结学习内容,教师点拨。
示例: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展示的形式主要是语言赏析。
示例: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模仿天空而成的”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可爱,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2、“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
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在预习环节中,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释疑。
示例:①本自然段应该主要写“赶马女孩的歌唱”场面,可是这段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其他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例:②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③还有没有更具体的理解?(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④与路南和迤西山歌相比,我们六河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壮族、苗族的山歌
2、由学生自己小结“山路漫歌”,教师点拨。
示例:这里,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很蓝,花很美,悠悠鸟鸣声婉转动听,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里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了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灵方为人杰。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家乡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也叫“金满斗会”,这是一个“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的盛会。A组同学主要以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由一个同学朗读“我以一个客人身份„„熟人真不少”部分,组内其他同学穿插表演。
B组同学深入探究了一些问题,比如①“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②参会的都是些什么样人?从这些参会人来看,体现了“金满斗会”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同学还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
示例:①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结合原文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②从文中哪些可以看出歌会的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如此壮观的场
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2、由学生自己小结“金满斗会”,教师点拨。
示例: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特写。
(三)问题探究
1、幻灯片:三个唱歌场景画面
2、幻灯片:针对这三个场景,请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 示例:(引导学生认知云南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3、教师利用幻灯片点评:云南的歌会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民俗、云南人民的热爱。
(四)总结
幻灯片:欣赏完了云南的歌会,体验过了云南的风俗民情,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播放:白族——《五朵金花》)
师: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都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图,本单元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五)布置作业
请课后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云南的歌会》教案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 田 开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应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一、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准确体会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四、教学设想: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学生互问互答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
朗读录音、课件、MP3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能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一)导入、了解作家、默读课文。
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们云南是聚居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进一步领略咱云南民歌的风采。
作者简介(幻灯片):
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先听课文录音范读,然后自己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附:导学案:
1、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西( ) 糯米( ) 譬喻( )
蹲踞( ) 熹微( ) 酬和( )
柞木( ) 饽饽( )打铁箍( )桶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释意: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A、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B、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的?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2、文本拓展
我们的家乡六河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3、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幻灯片:小组预习任务)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全体: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学习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关注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一)导入:
播放:音乐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这是一首什么曲子?(生:云南民歌)上节课,我们已认真预习了第16课《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先生让我们领略了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谁来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示例: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小组展示:(幻灯片: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展示)
师:下面请各小组将导学案中的预习成果进行整理,依次展示。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分别是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示例:“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谁能结合原文说一下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第2节的人物描写;B组仿写第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下面我们将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因此,在诵读的时候,“一连”“三个”“逼”应该重读,才能体现年轻女人的对歌水平高;而下文“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读的时候语速要舒缓。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朗读。)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作者对这位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的方法,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2、由学生自己小结学习内容,教师点拨。
示例: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展示的形式主要是语言赏析。
示例: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模仿天空而成的”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可爱,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2、“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
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在预习环节中,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释疑。
示例:①本自然段应该主要写“赶马女孩的歌唱”场面,可是这段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其他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例:②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③还有没有更具体的理解?(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④与路南和迤西山歌相比,我们六河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壮族、苗族的山歌
2、由学生自己小结“山路漫歌”,教师点拨。
示例:这里,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很蓝,花很美,悠悠鸟鸣声婉转动听,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里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了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灵方为人杰。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家乡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也叫“金满斗会”,这是一个“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的盛会。A组同学主要以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由一个同学朗读“我以一个客人身份„„熟人真不少”部分,组内其他同学穿插表演。
B组同学深入探究了一些问题,比如①“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②参会的都是些什么样人?从这些参会人来看,体现了“金满斗会”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同学还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
示例:①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结合原文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②从文中哪些可以看出歌会的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如此壮观的场
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2、由学生自己小结“金满斗会”,教师点拨。
示例: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特写。
(三)问题探究
1、幻灯片:三个唱歌场景画面
2、幻灯片:针对这三个场景,请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 示例:(引导学生认知云南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3、教师利用幻灯片点评:云南的歌会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民俗、云南人民的热爱。
(四)总结
幻灯片:欣赏完了云南的歌会,体验过了云南的风俗民情,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播放:白族——《五朵金花》)
师: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都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图,本单元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五)布置作业
请课后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