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源头活水倡导生活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成了学生和教师望而生畏的科目。提到作文,学生一写头就疼,老师越教头越疼。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学生无从表达。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寻找源头的工作。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多体验生活,习作才有源头活水,文章才会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个生活有心人

  古人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雨雪,都可以成为作文资源。春和景明,百花吐艳;夏山如碧,莲叶满湖;秋风送爽,金桂飘香;冬雪漫天,素裹银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花草树木,用心感悟,练就发现“美”的眼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情动于衷,发而为辞,用审美之心,探究景之神韵,便能写出佳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更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物,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例如要写春天,当春天来临时,带着学生去野外走走看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学会观察寻素材,培养激情善表达

  其实,人生天地间,哪里没有感人的生活?关键看我们平时是不是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要是谁把这种“单调”和“平淡”揣摩透了,适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也能让人感同身受。伟大的作家他们写的也是平凡人的生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和激情,是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无话可说、闭门造车的唯一办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告诫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渴望把自己眼前见到的、心中想到的急于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对于我们的中小学生来说,这实在是太宝贵了。

  从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来看,写作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向生活靠拢,以生活为中心。“生活作文”一词在许多国家风行,它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对象,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在我国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缺少有效的方法,根本在于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观察生活,调动学生的写作欲,从生活中去感悟。过分地强调技巧,专在课堂上讲方法,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教学犹如隔靴搔痒。大量的“旱鸭子”造就的自然是一批又一批“旱鸭子”,只会“念经”,不会动笔;只会在岸上叫却不会到水里游。

  三、提倡些生活随笔,摒弃写作模式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模式化训练,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且有种种规定和限制,有的命题甚至只瞄准考试,学生做此类作文时,过多考虑文章的诸多要求和写作模式,为写而写,为文而造情,而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感到作文与生活相距较远,不能“我手写我心”,长此以往,失去了写作的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减少以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方式,提倡以写生活随笔为主的训练方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陈心曲,“为时为事”而作,确实做到“我手写我心”。

  四、参加实践勤表达,做个生活实践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因此,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参加夏令营、社会公益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讨论会、主题演讲会、学生辩论会、手抄报,观看优秀爱国主义的影片、录像、电视剧等,这就为记事文章收集了材料;访问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英雄模范等,这就为写人的文章积累了素材;参加旅游,聆听导游介绍,这就为写游记文章丰富了内容。这些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习作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以课本为依托,返璞归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汲取这源头活水,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来。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成了学生和教师望而生畏的科目。提到作文,学生一写头就疼,老师越教头越疼。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开通,学生无从表达。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寻找源头的工作。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中提高习作的表达能力。多体验生活,习作才有源头活水,文章才会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个生活有心人

  古人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雨雪,都可以成为作文资源。春和景明,百花吐艳;夏山如碧,莲叶满湖;秋风送爽,金桂飘香;冬雪漫天,素裹银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花草树木,用心感悟,练就发现“美”的眼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情动于衷,发而为辞,用审美之心,探究景之神韵,便能写出佳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更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感所想随时记录下来。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物,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例如要写春天,当春天来临时,带着学生去野外走走看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学会观察寻素材,培养激情善表达

  其实,人生天地间,哪里没有感人的生活?关键看我们平时是不是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要是谁把这种“单调”和“平淡”揣摩透了,适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也能让人感同身受。伟大的作家他们写的也是平凡人的生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和激情,是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无话可说、闭门造车的唯一办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告诫他的学生说:“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原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渴望把自己眼前见到的、心中想到的急于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对于我们的中小学生来说,这实在是太宝贵了。

  从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来看,写作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向生活靠拢,以生活为中心。“生活作文”一词在许多国家风行,它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对象,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人格。在我国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缺少有效的方法,根本在于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观察生活,调动学生的写作欲,从生活中去感悟。过分地强调技巧,专在课堂上讲方法,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作文教学犹如隔靴搔痒。大量的“旱鸭子”造就的自然是一批又一批“旱鸭子”,只会“念经”,不会动笔;只会在岸上叫却不会到水里游。

  三、提倡些生活随笔,摒弃写作模式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模式化训练,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且有种种规定和限制,有的命题甚至只瞄准考试,学生做此类作文时,过多考虑文章的诸多要求和写作模式,为写而写,为文而造情,而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感到作文与生活相距较远,不能“我手写我心”,长此以往,失去了写作的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减少以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方式,提倡以写生活随笔为主的训练方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陈心曲,“为时为事”而作,确实做到“我手写我心”。

  四、参加实践勤表达,做个生活实践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因此,在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参加夏令营、社会公益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讨论会、主题演讲会、学生辩论会、手抄报,观看优秀爱国主义的影片、录像、电视剧等,这就为记事文章收集了材料;访问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英雄模范等,这就为写人的文章积累了素材;参加旅游,聆听导游介绍,这就为写游记文章丰富了内容。这些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习作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以课本为依托,返璞归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汲取这源头活水,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来。


相关文章

  • 指导学生写"童心作文"的途径
  • 指导学生写"童心作文"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界定.它强调了作文不仅是一项进行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学科作业,更是儿童生命阶段的自主表达和交流活动,是一种让儿童直抒胸臆.倾吐真情的方 ...查看


  • 课题研究方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提高小学作文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部分: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 一是学生无话可写.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偏多,有意注意偏少,每天经历的事物虽说很多,但往往是一闪而 ...查看


  • 走进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_由黄厚江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所想到的_王国祥
  • 走进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 --由黄厚江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所想到的 江苏王国祥 级教师黄厚江的一节课,课题为<我们家的男子汉>,这是作家王安忆的一篇小标题式的力作.黄老师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紧扣教材的特点进行了富有创意地设计 ...查看


  • 十大语文名师
  • 十大语文名师 08级中师2班徐联盟 学号:[1**********] 窦桂梅 简介: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 ...查看


  • 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 [摘 要]抓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提高写作兴趣: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时理清思路,拟定写作步骤:学会快速构思,巧定写作方法:学会反复修改,形成完整的文章:经常练笔,来提升写作能力. ...查看


  •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 [摘 要]作文是考试中的半壁江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贴近生活,用自己的眼和心去观察.感悟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感悟 ...查看


  • 在生活中寻找作文源头
  • 在生活中寻找作文源头 --<我心中的小康>作前指导课教案 设计理念: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习作素材,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真情流露,笔下生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交流家乡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选取 ...查看


  •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作文批改策略的实践探究
  • 摘要: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本文认为作文批改要抓"主要",抓"效果":"批" ...查看


  • 源头活水作文讲评
  • 源头活水作文讲评 主讲人:臧文淑 表扬: 7班(16人):万延琦90 王兰星87唐正密87谭凯凯87 傅晓86 陈春燕 86王雪薇 86 刘妍86周烁85 熊风85 单辰85 钱东旭85 陈腾 85邱文志 85 王宇 85 韩仲学85 6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