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论语别裁》研究综述
前言
南怀瑾先生自2012年逝世,身为“国学大师”的南师及其著作《论语别裁》再一次引发公众关注。南师的粉丝层面甚广、范围颇大,三教九流都有,对他著作也是褒贬不一。本篇研究综述重在对比对立双方观点,展现各自立场,力求客观地还原真实的南怀瑾及《论语别裁》,以期给予后来的读者以温和理性的阅读态度。
一、《论语别裁》缘起
上世纪70年代,南先生在台湾的禅学班用11个月讲述他所理解的《论语》,因为听讲者中有一个会中文速记的蔡策先生,就促成了《论语别裁》的问世。南怀瑾从1975年9月起开始整理,到了第二年5月,《论语别裁》出版。1990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说:“《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意旨以及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编纂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既使读者免除了死抠文言文的苦涩,又使读者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乐趣中提到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二、大众关注及肯定
《论语别裁》自出版以来,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南先生以其深邃的学术功底,丰富奇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诠释了不一样的《论语》,他从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合参”的空前方式来阐述儒家思想。
1.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诠释方法
学者孙舟萍、陆信礼在其学术论文中说《论语别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反响,与南先生独具特色的讲述方式有很大关联。对于《论语》的诠释,南师提出了四个具体观点:第一,《论语》不能分开读;第二,以经解经;第三,经史合参,即以历史上的史迹与《论语》中的思想相融合;第四,依文体义,在理解《论语》文字意义的基础上,以人生经验加以体会。下面对上述四种诠释方法分别加以简述。
1.1不能拆读
很多学者认为,作为中国儒家核心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因此他们主张采取分类阅读或研究的方式,比如清代焦循的《论语通释》、曹廷杰的《论语类纂》、赵纪彬的《论语新探》等。从读者角度来说,采取这种方法阅读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该书的条理系统。然而,南师极力反对该方法,在他看来《论语》一书自成条贯,若分开来读将会割裂其完整性。
当代学者对此持辩证观点,一方面,要承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论语》一书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能夸大。虽然《论语》的每一篇都有其一个相对的中心,但并非每篇中的所有章句都讲述该中心。
1.2以经解经
以《论语》解《论语》有两层含义。其一,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因为唐宋以后中国本土思想以及外来佛学互动交融,各自思想都包含了其他学派思想的内容。宋儒理学家们所讲那一套“仁”的理论,已经不是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了。其二,以孔子自己的思想来注解《论语》,就是说,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了解后,将其前后思想进行贯通的理解。
1.2经史合参
经史合参是南怀瑾先生解释《论语》和其他传统经典的主要方法,正如南师所说“以《论语》与《春秋》的史迹相融会,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紊乱面目,以见孔子确定开创教化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神。再来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文化潮流,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
1.4依文体义
注重从人生经验的角度加以体会,是南师讲述《论语》最重要的原则。就像他申明的:“我们现在要讲的便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验,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的范围,重新来确定它章句训诂的内义。······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之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坚危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
2. 平时真切的语言表达
南怀瑾的阐释有别于任何一位注解《论语》学者的是,他既不困于原文章句,
又能根据该章句的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插入原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了读者对全面准确理解该章句所必须知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俚俗。这些是南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注解《论语》的一个特别之处。
2.1 重视对义理的解读
古今众多的《论语》章疏,均工于章句的训诂译注,严谨刻板而只重考据。南怀瑾不重走辩词释义的训诂路子,南怀瑾的讲解风格是不离文字,但又不拘泥于就字说字、就文解文,而是从义理的角度,再现其精髓实质。因此,有时不去计较章句字词原释如何,而是将整个章句的语义直接结合事例引申了,他是活讲活用,所以不死摘死译。南师的这种深入浅出讲解方式更符合我们普通大众的接受度,因此广受欢迎。
2.2还原真实鲜活的孔子形象
经过历代儒者左释右解,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们这样一搞,使得千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印象是冰冷刻板、不拘言笑、不近人情,甚至是迂腐——因为圣贤之人是不能随意说笑、玩闹的,也不能生气、发脾气,甚至不能有作为正常人应有的情感和欲望。一句话,不能有喜怒哀乐。所以已经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学界诸多学者常常般着严肃面孔,一字一字地考究《论语》中字词的解读,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偏于沉闷、单调,因而在阅读人群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这一点讲,当今学者对《论语》的诠释只是模仿和继承了既往的大家,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南怀瑾先生看到了这点,他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中,给读者展现真实鲜活的孔子形象。
其实,孔子很开明、很通人性,活泼幽默而多有言笑;比我们一般人更亲切随和,更懂人情、善解人意,而且情怀博大。我们来看看《公冶长》篇的5.8章句:“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这里的语句辞章近乎白话。所以,南怀瑾更不去逐文逐句地翻译,而是直奔本句对话双方所谈的内容“仁”。“首先他问子路的学问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说是否达到以仁道入世的程度?孔子说:‘不知也。’”然后,南先生根据孔子和孟武伯说话的语境和当时的对话场景,给我们提示了孔子对孟武伯的问话,不好正面作答的隐衷:“孔子说的是一句幽默的答辞,不肯定的话”对于孔子不肯定的答话,孔子为什么有不好正面作答的隐衷,钱穆先生也
有释解:“不知也: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
三、学界质疑
《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即遭质疑;在大陆出版以来,各种质疑争辩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质疑之声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认同孔学,只是单纯纠缠于枝节末微的所谓学术批评的;另一种是赞成“打倒孔家店”,对南怀瑾坚信孔学“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大加鞭挞的。
前者的此类文章和评论散见于媒体和网络,归纳起来不过是指责南怀瑾解读《论语》太随意,不围绕原句原话、论述欠严谨,很多字词有偏差等。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的高振铎教授曾于1992年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文章纠谬《论语别裁》,用高先生的原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中的诸多谬误应该提出来加以纠正,以免使读者受到损害,也将避免《论语》和孔子思想的研究误入歧途”。高先生对此提出了四类典型谬误——别出心裁、望文生义、疏忽大意、不知所云。并分别举出实例,引用诸多文献加以佐证南师的谬误之实。
后者的批评较偏激,甚至是诋毁和攻击,这类人中,以台湾斗士李敖和大陆学者张中行为代表,又因其名声显赫而备受关注。其中,以骂为“营生”的台湾作家李敖,骂钱穆、林语堂、徐复观、余英时等等,其逢学人必反、必骂,故而骂南怀瑾必在他的逻辑中;大陆学者中,作为“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在“集中”的骂南怀瑾的人中最具代表性。特别是张先生“三老”的身份和知名度,使得他那篇《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影响最大。张中行先生只读了《论语别裁》的前面一小部分,便不忍继续,痛斥南师缺乏学术的严谨与恭敬,只重“义理”而不考据,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去解读《论语》。诚然,正如南师自己坦言道“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南先生认为,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摧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四、小结与启发
对于《论语别裁》的评价,这里引用学者余世存原话来评价普通读者眼中的南怀瑾:“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南怀瑾做了中国传统读书人、学院读书人不愿意做、不屑于做,今天看来也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因而,他把传统文化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比较通俗的方法传递给现代的读者。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把传统经典学问只放在讲坛上、学院里面,没有推向大众的状况,使束之高阁的传统学说以平实的、常人的语言表述出来,完成了儒释道教义和传统学说的趣味化、大众化和世俗化。”对于南怀瑾本人的评价,台湾学者薛仁明概括的最中肯:“南怀瑾读书极多极广,却绝非一般所说的学者。他对生命之谛观与世局之照察,均非学者可望其项背。他是修行人,也是个纵横家。他是传奇人物,也是个在世间与出世间从容自在出入之人。”
如同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引发争议和批判。南怀瑾《论语别裁》也不例外。在一片褒贬声中,作为读者的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以一颗包容的心态去仔细聆听,而不是沉浸乖戾、焦躁的情绪中。正如在读南师《论语别裁》之前,冷静地看南师写的前言“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不必苛责其学术严谨性,不必肆意抨击作者本人。世界本因其多样性才美好有趣。若是解读《论语》的方式千年来也只被几家模式所霸占,循环颠倒,不是也令人索然无味吗?此外,在我们还未沉下心去细细品味经典之前,应该保持谦逊与温良。我们还需保持理性与冷静,从纷扰中学会独立思考,发现其中有价值能给予自身启发的东西。私以为,这才是我们做研究综述,对待南师《论语别裁》乃至学问的思辨观。
参考文献
【1】 孙舟萍、陆信礼.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南怀瑾先生诠释《论语》之方
法【J】,《海岱学刊》。
【2】 高振铎.《论语别裁》纠谬【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5期。
【3】 令狐国芳、王晶冰.从《论语别裁》管窥南怀瑾的学问观【J】,《太原理工
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5】 薛仁明.南怀瑾的学问与修行,《羊城晚报》。
南怀瑾《论语别裁》研究综述
前言
南怀瑾先生自2012年逝世,身为“国学大师”的南师及其著作《论语别裁》再一次引发公众关注。南师的粉丝层面甚广、范围颇大,三教九流都有,对他著作也是褒贬不一。本篇研究综述重在对比对立双方观点,展现各自立场,力求客观地还原真实的南怀瑾及《论语别裁》,以期给予后来的读者以温和理性的阅读态度。
一、《论语别裁》缘起
上世纪70年代,南先生在台湾的禅学班用11个月讲述他所理解的《论语》,因为听讲者中有一个会中文速记的蔡策先生,就促成了《论语别裁》的问世。南怀瑾从1975年9月起开始整理,到了第二年5月,《论语别裁》出版。1990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在出版说明中说:“《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意旨以及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编纂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既使读者免除了死抠文言文的苦涩,又使读者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乐趣中提到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二、大众关注及肯定
《论语别裁》自出版以来,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南先生以其深邃的学术功底,丰富奇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诠释了不一样的《论语》,他从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合参”的空前方式来阐述儒家思想。
1.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诠释方法
学者孙舟萍、陆信礼在其学术论文中说《论语别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反响,与南先生独具特色的讲述方式有很大关联。对于《论语》的诠释,南师提出了四个具体观点:第一,《论语》不能分开读;第二,以经解经;第三,经史合参,即以历史上的史迹与《论语》中的思想相融合;第四,依文体义,在理解《论语》文字意义的基础上,以人生经验加以体会。下面对上述四种诠释方法分别加以简述。
1.1不能拆读
很多学者认为,作为中国儒家核心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因此他们主张采取分类阅读或研究的方式,比如清代焦循的《论语通释》、曹廷杰的《论语类纂》、赵纪彬的《论语新探》等。从读者角度来说,采取这种方法阅读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该书的条理系统。然而,南师极力反对该方法,在他看来《论语》一书自成条贯,若分开来读将会割裂其完整性。
当代学者对此持辩证观点,一方面,要承认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论语》一书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能夸大。虽然《论语》的每一篇都有其一个相对的中心,但并非每篇中的所有章句都讲述该中心。
1.2以经解经
以《论语》解《论语》有两层含义。其一,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因为唐宋以后中国本土思想以及外来佛学互动交融,各自思想都包含了其他学派思想的内容。宋儒理学家们所讲那一套“仁”的理论,已经不是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了。其二,以孔子自己的思想来注解《论语》,就是说,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了解后,将其前后思想进行贯通的理解。
1.2经史合参
经史合参是南怀瑾先生解释《论语》和其他传统经典的主要方法,正如南师所说“以《论语》与《春秋》的史迹相融会,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紊乱面目,以见孔子确定开创教化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神。再来比照现代世界上的国际文化潮流,对于自己民族、国家和历史,确定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
1.4依文体义
注重从人生经验的角度加以体会,是南师讲述《论语》最重要的原则。就像他申明的:“我们现在要讲的便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体验,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的范围,重新来确定它章句训诂的内义。······因此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之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坚危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
2. 平时真切的语言表达
南怀瑾的阐释有别于任何一位注解《论语》学者的是,他既不困于原文章句,
又能根据该章句的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插入原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加了读者对全面准确理解该章句所必须知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俚俗。这些是南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注解《论语》的一个特别之处。
2.1 重视对义理的解读
古今众多的《论语》章疏,均工于章句的训诂译注,严谨刻板而只重考据。南怀瑾不重走辩词释义的训诂路子,南怀瑾的讲解风格是不离文字,但又不拘泥于就字说字、就文解文,而是从义理的角度,再现其精髓实质。因此,有时不去计较章句字词原释如何,而是将整个章句的语义直接结合事例引申了,他是活讲活用,所以不死摘死译。南师的这种深入浅出讲解方式更符合我们普通大众的接受度,因此广受欢迎。
2.2还原真实鲜活的孔子形象
经过历代儒者左释右解,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们这样一搞,使得千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印象是冰冷刻板、不拘言笑、不近人情,甚至是迂腐——因为圣贤之人是不能随意说笑、玩闹的,也不能生气、发脾气,甚至不能有作为正常人应有的情感和欲望。一句话,不能有喜怒哀乐。所以已经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学界诸多学者常常般着严肃面孔,一字一字地考究《论语》中字词的解读,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偏于沉闷、单调,因而在阅读人群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这一点讲,当今学者对《论语》的诠释只是模仿和继承了既往的大家,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南怀瑾先生看到了这点,他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中,给读者展现真实鲜活的孔子形象。
其实,孔子很开明、很通人性,活泼幽默而多有言笑;比我们一般人更亲切随和,更懂人情、善解人意,而且情怀博大。我们来看看《公冶长》篇的5.8章句:“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这里的语句辞章近乎白话。所以,南怀瑾更不去逐文逐句地翻译,而是直奔本句对话双方所谈的内容“仁”。“首先他问子路的学问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说是否达到以仁道入世的程度?孔子说:‘不知也。’”然后,南先生根据孔子和孟武伯说话的语境和当时的对话场景,给我们提示了孔子对孟武伯的问话,不好正面作答的隐衷:“孔子说的是一句幽默的答辞,不肯定的话”对于孔子不肯定的答话,孔子为什么有不好正面作答的隐衷,钱穆先生也
有释解:“不知也: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
三、学界质疑
《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即遭质疑;在大陆出版以来,各种质疑争辩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质疑之声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认同孔学,只是单纯纠缠于枝节末微的所谓学术批评的;另一种是赞成“打倒孔家店”,对南怀瑾坚信孔学“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大加鞭挞的。
前者的此类文章和评论散见于媒体和网络,归纳起来不过是指责南怀瑾解读《论语》太随意,不围绕原句原话、论述欠严谨,很多字词有偏差等。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的高振铎教授曾于1992年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文章纠谬《论语别裁》,用高先生的原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中的诸多谬误应该提出来加以纠正,以免使读者受到损害,也将避免《论语》和孔子思想的研究误入歧途”。高先生对此提出了四类典型谬误——别出心裁、望文生义、疏忽大意、不知所云。并分别举出实例,引用诸多文献加以佐证南师的谬误之实。
后者的批评较偏激,甚至是诋毁和攻击,这类人中,以台湾斗士李敖和大陆学者张中行为代表,又因其名声显赫而备受关注。其中,以骂为“营生”的台湾作家李敖,骂钱穆、林语堂、徐复观、余英时等等,其逢学人必反、必骂,故而骂南怀瑾必在他的逻辑中;大陆学者中,作为“燕园三老”之一的张中行先生,在“集中”的骂南怀瑾的人中最具代表性。特别是张先生“三老”的身份和知名度,使得他那篇《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影响最大。张中行先生只读了《论语别裁》的前面一小部分,便不忍继续,痛斥南师缺乏学术的严谨与恭敬,只重“义理”而不考据,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去解读《论语》。诚然,正如南师自己坦言道“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南先生认为,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摧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四、小结与启发
对于《论语别裁》的评价,这里引用学者余世存原话来评价普通读者眼中的南怀瑾:“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入门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南怀瑾做了中国传统读书人、学院读书人不愿意做、不屑于做,今天看来也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因而,他把传统文化用一种深入浅出的语言和比较通俗的方法传递给现代的读者。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把传统经典学问只放在讲坛上、学院里面,没有推向大众的状况,使束之高阁的传统学说以平实的、常人的语言表述出来,完成了儒释道教义和传统学说的趣味化、大众化和世俗化。”对于南怀瑾本人的评价,台湾学者薛仁明概括的最中肯:“南怀瑾读书极多极广,却绝非一般所说的学者。他对生命之谛观与世局之照察,均非学者可望其项背。他是修行人,也是个纵横家。他是传奇人物,也是个在世间与出世间从容自在出入之人。”
如同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引发争议和批判。南怀瑾《论语别裁》也不例外。在一片褒贬声中,作为读者的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以一颗包容的心态去仔细聆听,而不是沉浸乖戾、焦躁的情绪中。正如在读南师《论语别裁》之前,冷静地看南师写的前言“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不必苛责其学术严谨性,不必肆意抨击作者本人。世界本因其多样性才美好有趣。若是解读《论语》的方式千年来也只被几家模式所霸占,循环颠倒,不是也令人索然无味吗?此外,在我们还未沉下心去细细品味经典之前,应该保持谦逊与温良。我们还需保持理性与冷静,从纷扰中学会独立思考,发现其中有价值能给予自身启发的东西。私以为,这才是我们做研究综述,对待南师《论语别裁》乃至学问的思辨观。
参考文献
【1】 孙舟萍、陆信礼.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南怀瑾先生诠释《论语》之方
法【J】,《海岱学刊》。
【2】 高振铎.《论语别裁》纠谬【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5期。
【3】 令狐国芳、王晶冰.从《论语别裁》管窥南怀瑾的学问观【J】,《太原理工
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 张中行.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
【5】 薛仁明.南怀瑾的学问与修行,《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