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练习——三角坐标图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1—3题。
1.若X 、Y 、Z 分别表示不同国家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比重 的大小,则图中①点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下列国家最接近的是 A. 沙特阿拉伯 C. 朝鲜
B. 韩国 D. 法国
2.若X 、Y 、Z 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深。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A. ①—内蒙古 B. ②—河南 C. ③—西藏 D. ④—江西 3.若X 、Y 、Z 分别表示影响我国工业区位的原料、能源及市场,则图中四点与长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比较吻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是甲一戊5个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据图回答4-5题。 4.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经济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是( ) A .丁 B .乙 C .丙 D .戊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6—8题:
6.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
D .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7.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旅游业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B .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0势
A .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读右图,完成9—11题。
9.如果a 、b 、c 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
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下列 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如果a 、b 、c 分别代表影响工业区位的原料因素、能源因素、市场因素,则下列最能
代表炼铝工业的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C .③
D .④ D .④
11.如果a 、b 、c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表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点是 A .① B .② 读三角坐标统计图,回答12--14题:
12.若该图表示工业部门对不同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a 、b 、c 分别表示原料、
动力和市场。则图中四点最能体现石油加工工业区位选择要求的是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13.若a 、b 、c 分别表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中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
科技投入,则图中四点最能体现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14.如果a 、b 、c 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
则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低是 ( ) A .① B.② C.③ D.④
根据下图所示土壤中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将某区的土壤分为子~亥十二种类型, 据此回答15—16题。
15.某田的土壤,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分别为10%、20%、70%,该土壤应该属于哪一
种类型 A .子 B
.申 C .辰 D .戌 16.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种的排水性最差 A .子 B .辰 C .午 D .亥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下图是我国某县2005年农产品产值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县农业的主要类型是
A 、自给农业 B 、商品农业 C 、混合农业 D 、粗放农业 18.该县发展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地形和气候 B 、土壤和水源 C 、市场和交通 D 、政策和劳动力
下图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图,据此回答19-21题 19.图中四点与我国2000年人口状况吻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图中①点,O —14岁人口比重较高,原因可能是 A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B .保险、福利事业的发展
C .大批青壮年出国打工 D .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21.图中④点所对应时期的人口问题表现为 A .人地矛盾尖锐 B .人口增长过快
C .劳动力过剩 D .青壮年社会负担过重
下图是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构成情况,读图回答22—25题。 22.工业部门①的技术、劳动力投人比重分别为 A .30%、50% B.70%、20% C .10%、80% D.40%、30% 23.工业部门④最有可能是
A.俐铁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工业 D.微电子工业 24.表示制糖工业的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5.科技创新会使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投人的变化趋势为 A.②①④ B.③④① C .④②① D.③②① 右图中的P 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回答26—28题。 26.据图可知
A .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 .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 .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D .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A .热带沙漠气候 C .极地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27.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图
5 28.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 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
A .增施熟石灰
B .不合理灌溉
C .使用农药 D .毁林开荒
二、双项选择题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右面的鲁尔区产值结构图 (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 及所学知识判断23—24题。 29.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30.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
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B .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C .可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荷兰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
甲、乙、丙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区的产业结构和三个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图8回答31—33题。
31.(2006年南京一模卷)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B.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 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 D.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丙 32.(2006年南京一模卷)就乙省区而言,三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D.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33.(2006年南京一模卷)乙省区所在的经济地带,其特点有:
A.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B.我国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C.我国的海洋水产区都分布在这个地带 D.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 读右图,回答34-35题。
34. 若图中的a 、b 、c 分别代表某国的产业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a —b —c B.a 属于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 C.a 、b 属于旅游发达的国家
D.c 国第一产业占20%,第三产业占50%
35. 若图中a 、b 、c 分别代表某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 比重(即市场、动力和原料因素的比重) ,则a 、b 、 c 所代表的工业其主导因素与图中相符的是 A. a有色金属冶炼厂、b 糕点厂、c 棉纺厂 B. a制糖厂、b 炼铝厂、c 面包厂
C. a钢铁厂、b 电子装配厂、c 服装厂
D. a水产品加工厂、b 有色金属冶炼厂、c 石油加工厂
读下图,完成36—37题:
36.图7表示城区、郊区与乡村三个地域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其中能够正确反映中美两国人口地域分布特点的点分别是(城市人口包括城区和郊区两部分人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A .乡村乡村 B 城市 C .城市 城市 D .城市 乡村
地理专题练习——三角坐标图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1—3题。
1.若X 、Y 、Z 分别表示不同国家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比重 的大小,则图中①点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下列国家最接近的是 A. 沙特阿拉伯 C. 朝鲜
B. 韩国 D. 法国
2.若X 、Y 、Z 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深。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A. ①—内蒙古 B. ②—河南 C. ③—西藏 D. ④—江西 3.若X 、Y 、Z 分别表示影响我国工业区位的原料、能源及市场,则图中四点与长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比较吻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是甲一戊5个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据图回答4-5题。 4.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经济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是( ) A .丁 B .乙 C .丙 D .戊
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6—8题:
6.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
D .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7.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旅游业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B .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0势
A .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读右图,完成9—11题。
9.如果a 、b 、c 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
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下列 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如果a 、b 、c 分别代表影响工业区位的原料因素、能源因素、市场因素,则下列最能
代表炼铝工业的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C .③
D .④ D .④
11.如果a 、b 、c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表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点是 A .① B .② 读三角坐标统计图,回答12--14题:
12.若该图表示工业部门对不同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a 、b 、c 分别表示原料、
动力和市场。则图中四点最能体现石油加工工业区位选择要求的是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13.若a 、b 、c 分别表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中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
科技投入,则图中四点最能体现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 ) A .① B.② C. ③ D.④ 14.如果a 、b 、c 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
则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低是 ( ) A .① B.② C.③ D.④
根据下图所示土壤中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将某区的土壤分为子~亥十二种类型, 据此回答15—16题。
15.某田的土壤,粘土、粉砂、砂的比例分别为10%、20%、70%,该土壤应该属于哪一
种类型 A .子 B
.申 C .辰 D .戌 16.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种的排水性最差 A .子 B .辰 C .午 D .亥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下图是我国某县2005年农产品产值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该县农业的主要类型是
A 、自给农业 B 、商品农业 C 、混合农业 D 、粗放农业 18.该县发展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 、地形和气候 B 、土壤和水源 C 、市场和交通 D 、政策和劳动力
下图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图,据此回答19-21题 19.图中四点与我国2000年人口状况吻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图中①点,O —14岁人口比重较高,原因可能是 A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B .保险、福利事业的发展
C .大批青壮年出国打工 D .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21.图中④点所对应时期的人口问题表现为 A .人地矛盾尖锐 B .人口增长过快
C .劳动力过剩 D .青壮年社会负担过重
下图是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构成情况,读图回答22—25题。 22.工业部门①的技术、劳动力投人比重分别为 A .30%、50% B.70%、20% C .10%、80% D.40%、30% 23.工业部门④最有可能是
A.俐铁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工业 D.微电子工业 24.表示制糖工业的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5.科技创新会使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投人的变化趋势为 A.②①④ B.③④① C .④②① D.③②① 右图中的P 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回答26—28题。 26.据图可知
A .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 .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 .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D .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A .热带沙漠气候 C .极地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27.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图
5 28.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 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
A .增施熟石灰
B .不合理灌溉
C .使用农药 D .毁林开荒
二、双项选择题
德国鲁尔区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根据右面的鲁尔区产值结构图 (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 及所学知识判断23—24题。 29.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的显著变化是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30.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
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B .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C .可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荷兰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 D.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
甲、乙、丙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区的产业结构和三个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图8回答31—33题。
31.(2006年南京一模卷)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B.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 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 D.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丙 32.(2006年南京一模卷)就乙省区而言,三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D.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33.(2006年南京一模卷)乙省区所在的经济地带,其特点有:
A.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B.我国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C.我国的海洋水产区都分布在这个地带 D.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 读右图,回答34-35题。
34. 若图中的a 、b 、c 分别代表某国的产业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a —b —c B.a 属于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 C.a 、b 属于旅游发达的国家
D.c 国第一产业占20%,第三产业占50%
35. 若图中a 、b 、c 分别代表某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 比重(即市场、动力和原料因素的比重) ,则a 、b 、 c 所代表的工业其主导因素与图中相符的是 A. a有色金属冶炼厂、b 糕点厂、c 棉纺厂 B. a制糖厂、b 炼铝厂、c 面包厂
C. a钢铁厂、b 电子装配厂、c 服装厂
D. a水产品加工厂、b 有色金属冶炼厂、c 石油加工厂
读下图,完成36—37题:
36.图7表示城区、郊区与乡村三个地域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其中能够正确反映中美两国人口地域分布特点的点分别是(城市人口包括城区和郊区两部分人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A .乡村乡村 B 城市 C .城市 城市 D .城市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