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何文胜
内容摘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写作文、记日记,学生们觉得无事可写、无从下笔. 交上来的作文为数不少的同学以《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优秀作文》为友,照搬照抄。生活在农村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无话可说,缺乏生活情趣。部分教师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为此围绕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结合多年的教学和自身专业所学,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生活积累 灵感 兴趣 习惯 有效途径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 3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5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6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 7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8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 灵感" 的训练。 „„„„„„„„„„„„„ 8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 9
八、. 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夯实书面作文基础。„„„„„„„„„10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11 参考文献 „„„„„„„„„„„„„„„„„„„„„„„„„„„„ 12
浅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最近, 我们对部分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状况作了大量调查与分析,现对调查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 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首先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单一。 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曾经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三个题材,可见学生经历感受之单调、知识容量之匮乏。
其次,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学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亲身经历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
大多用流水帐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或者找来一些作文书,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过多的借鉴,根本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长此下去,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即某天要是不看作文书了,将不知从何处落笔。 再次,学生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缺乏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教学上存在无计划和脱节的弊病,造成学生的写作技能较差。如高年级的作文学生只知道用三段式来写,具体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列一个自然段,怎样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加强文章内部的衔接,学生无法把握。学生写人的作文里,他们不知道怎样将人物写生动、写活,什么地方用神态、动作来描写,描写人物时可用上哪些学过的生动的词语、句子等。这样。在作文内容的具体上功夫不够就很难妙笔生花,就难以谈作文的创新精神了。同时,学生的句子虽是通顺的,但受农村方言的影响,语病较多。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无区别的乱用,什么地方都用上句号;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断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在什么地方点一下,以至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等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 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
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足够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 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如在一些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就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艺体科目的教学,更是难以保证。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每个教师、家长的内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动乃至思想。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刻困绕着学生。一到习作训练,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作文成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真是苦不堪言。结合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立足于学生熟知的农村生活,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写作源泉。
1、用别样心情去感悟家乡的自然风光的美。学生们常年与农作、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瓜果梨桃,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去寻找农村春夏秋冬独到的景色,需要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四季、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果园、田野、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
2、感受民风民俗的淳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传统风俗“味”更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3、回顾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水稻双抢、秋收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不仅参与了农业生产劳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让学生们以收获、劳动、摘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
4、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练习内容,学生们非常欢迎。学校每学年在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如:法制报告会、歌咏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等。同时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深刻的印在脑海里,成为练笔的好机会。让学生们以别开生面的法制报告会、我们的运动会、我们是优胜班级、我的同位等为题进行写作.
5、引导学生们寻找我们生活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国家惠农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发放;农村楼房、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家在变、我们的县城在变„„让学生去观察社会,感受时代气息,也拓展了学生的写作领域。让学生们以我家买了小汽车、家的变化等为题进行写作.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书、读好书是写作的前提 。学生课内外进行广泛阅读,是一个“吸收 ”的
过程,通过阅读,不仅能积累词汇和语言,也能从书中学到许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思想也会受到熏陶,为以后的读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才可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当然,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桥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和积累,并做到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给学生多推荐有益的书籍,要尽量给学生多安排看课外书的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摘抄好词、警句、格言、名段 ,有的还要背诵,熟记在心。学生看书多了,头脑里的知识积累多了,才能用准确 、简练 、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词汇丰富,内容具体,言简意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同时,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文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话题作文要求在以话题内容为范围的前提下自拟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要使文题靓丽新颖,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语等做文章标题。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
有些记叙类作品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这时可以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标题,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读者的第一青睐。标点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题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说真话,不随意夸大。冰心说:“写文章要有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认真诚实,实事求是,没有科学的态度,一定写不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时,切忌内容虚假,无病呻吟。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有足够深厚的感情,而不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要能驾驭自己的笔来抒情,使感情浓淡相宜,而不是矫揉造作。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文采,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所以,我首先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也可尝试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同时先让学生互相评改,做到与学生共评。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同学的作文。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大家展览。较优秀的也可向校广播站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习作发表后,必然在
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倍增,许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 灵感" 的训练。
1.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 灵感" 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 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学生们交流" ;又如" 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 。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 习作" 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
2、教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
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所谓“创造”, 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 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 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 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 或者感悟, 重组语言, 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 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 一个词语的新用法, 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 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 例如造句, 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 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 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 为什么写得好, 好在什么地方, 我们应该怎么写, 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 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注
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 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引起大脑的思考, 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 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 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 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 也就更加真实了, 更能表情达意。 随着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致力于习作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少学生的作文都走进了学校的宣传栏。
八、. 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夯实书面作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
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言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小学生只有把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等等,用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形成丰富的文本,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对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的建议
首先,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前奏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
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力:用教师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景;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协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而流个不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开展班队活动,如三月的文明礼貌月,组织“献爱心”活动,五月的植树节,组织“多植树,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活动等。
其次,作文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 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在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
再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授人
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当其冲的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针对性要明确,指导过程须循序渐进,否则无助于学生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作文教学要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1. 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02期
3.靳希斌:《教育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
4.郑蔚萍:《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华东范师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浅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何文胜
内容摘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写作文、记日记,学生们觉得无事可写、无从下笔. 交上来的作文为数不少的同学以《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优秀作文》为友,照搬照抄。生活在农村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无话可说,缺乏生活情趣。部分教师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为此围绕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结合多年的教学和自身专业所学,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生活积累 灵感 兴趣 习惯 有效途径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 3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5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6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 7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8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 灵感" 的训练。 „„„„„„„„„„„„„ 8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 9
八、. 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夯实书面作文基础。„„„„„„„„„10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11 参考文献 „„„„„„„„„„„„„„„„„„„„„„„„„„„„ 12
浅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最近, 我们对部分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状况作了大量调查与分析,现对调查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 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首先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单一。 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曾经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三个题材,可见学生经历感受之单调、知识容量之匮乏。
其次,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学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亲身经历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
大多用流水帐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或者找来一些作文书,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过多的借鉴,根本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长此下去,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即某天要是不看作文书了,将不知从何处落笔。 再次,学生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缺乏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教学上存在无计划和脱节的弊病,造成学生的写作技能较差。如高年级的作文学生只知道用三段式来写,具体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列一个自然段,怎样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加强文章内部的衔接,学生无法把握。学生写人的作文里,他们不知道怎样将人物写生动、写活,什么地方用神态、动作来描写,描写人物时可用上哪些学过的生动的词语、句子等。这样。在作文内容的具体上功夫不够就很难妙笔生花,就难以谈作文的创新精神了。同时,学生的句子虽是通顺的,但受农村方言的影响,语病较多。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无区别的乱用,什么地方都用上句号;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断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在什么地方点一下,以至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等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 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
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足够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 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如在一些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就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艺体科目的教学,更是难以保证。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每个教师、家长的内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动乃至思想。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刻困绕着学生。一到习作训练,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作文成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真是苦不堪言。结合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立足于学生熟知的农村生活,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写作源泉。
1、用别样心情去感悟家乡的自然风光的美。学生们常年与农作、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瓜果梨桃,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去寻找农村春夏秋冬独到的景色,需要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四季、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果园、田野、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
2、感受民风民俗的淳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传统风俗“味”更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3、回顾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水稻双抢、秋收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不仅参与了农业生产劳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让学生们以收获、劳动、摘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
4、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练习内容,学生们非常欢迎。学校每学年在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如:法制报告会、歌咏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等。同时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深刻的印在脑海里,成为练笔的好机会。让学生们以别开生面的法制报告会、我们的运动会、我们是优胜班级、我的同位等为题进行写作.
5、引导学生们寻找我们生活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国家惠农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发放;农村楼房、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家在变、我们的县城在变„„让学生去观察社会,感受时代气息,也拓展了学生的写作领域。让学生们以我家买了小汽车、家的变化等为题进行写作.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书、读好书是写作的前提 。学生课内外进行广泛阅读,是一个“吸收 ”的
过程,通过阅读,不仅能积累词汇和语言,也能从书中学到许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思想也会受到熏陶,为以后的读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才可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当然,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桥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和积累,并做到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给学生多推荐有益的书籍,要尽量给学生多安排看课外书的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摘抄好词、警句、格言、名段 ,有的还要背诵,熟记在心。学生看书多了,头脑里的知识积累多了,才能用准确 、简练 、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词汇丰富,内容具体,言简意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同时,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文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话题作文要求在以话题内容为范围的前提下自拟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要使文题靓丽新颖,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语等做文章标题。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
有些记叙类作品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这时可以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标题,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读者的第一青睐。标点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题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说真话,不随意夸大。冰心说:“写文章要有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认真诚实,实事求是,没有科学的态度,一定写不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时,切忌内容虚假,无病呻吟。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有足够深厚的感情,而不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要能驾驭自己的笔来抒情,使感情浓淡相宜,而不是矫揉造作。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文采,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所以,我首先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也可尝试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同时先让学生互相评改,做到与学生共评。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同学的作文。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大家展览。较优秀的也可向校广播站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习作发表后,必然在
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倍增,许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 灵感" 的训练。
1.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 灵感" 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 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学生们交流" ;又如" 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 。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 习作" 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
2、教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
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所谓“创造”, 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 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 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 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 或者感悟, 重组语言, 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 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 一个词语的新用法, 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 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 例如造句, 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 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 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 为什么写得好, 好在什么地方, 我们应该怎么写, 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 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注
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 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引起大脑的思考, 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 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 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 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 也就更加真实了, 更能表情达意。 随着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致力于习作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少学生的作文都走进了学校的宣传栏。
八、. 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夯实书面作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
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言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小学生只有把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等等,用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形成丰富的文本,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对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的建议
首先,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前奏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
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力:用教师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景;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协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而流个不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开展班队活动,如三月的文明礼貌月,组织“献爱心”活动,五月的植树节,组织“多植树,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活动等。
其次,作文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 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在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
再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授人
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当其冲的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针对性要明确,指导过程须循序渐进,否则无助于学生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作文教学要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1. 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02期
3.靳希斌:《教育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
4.郑蔚萍:《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华东范师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