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是个摄人心魄的地方,凡第二次来拉萨的人都会说“回拉萨”,而非“去拉萨”。因为,这里是我们精神皈依的家园。
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的红山上,东经91°2’和北纬29°7’的交汇点。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据文献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红山宫规模很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间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西藏陷入长期战乱,红山宫逐渐废圯。公元17世纪(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历时三年,于公元1648年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白宫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200米,是达赖喇嘛当年进行政教活动的地方。主要殿堂东大殿,坐北朝南,宽约25.8米,长27.8米,共7层,达赖喇嘛坐床等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殿内北侧设达赖宝座,四壁绘有故事和历史人物壁画。白宫顶部为达赖喇嘛的寝宫,包括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和达赖的卧室等建筑。现在寝宫的一切陈设依然如旧。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8年后,为纪念五世达赖喇嘛,并安放他的灵塔,公元1690年由当时执政的最高官员桑杰嘉措主持修建红宫,于1694年竣工。它是一座宫殿、佛堂和灵塔殿三位一体的多层建筑群,位于布达拉宫的中部,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以及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以后在红宫中又陆续添建了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同时还建造了许多佛殿、经堂等建筑。
此外,布达拉宫还包括有山上的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马基康、印经院、监狱、马厩、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
从17世纪中叶到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建筑中,蕴藏了藏、汉、蒙等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今天,布达拉宫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世所公认的藏民族象征。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01年)。先后被称为“惹萨”、“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其为“伊克昭庙”。它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大昭寺初建时只有8间殿堂。15世纪宗喀巴在此创建了喇嘛教格鲁派,寺庙的香火日渐繁盛起来。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最终形成了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在大昭寺的正门口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4座金顶。佛殿内外和四周的回廊满绘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题材包括佛教、历史人物和故事。
大昭寺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西侧约2公里的拉萨河畔。“罗布林卡”在藏语中意为“宝贝园林”,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中叶,是历世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
罗布林卡一带原为灌木林,是拉萨河故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河道曲回,水流平缓,夏日汀草岸柳倒映其中,风景十分秀丽。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时常到此搭帐消夏。七世达赖参政后,当时的驻藏大臣秉承清廷旨意,在这里为他修建了乌尧颇章(帐篷宫),这是罗布林卡的前身。七世达赖晚年时又在附近修建了格桑颇章,并起名“罗布林卡”,后经清帝世宗批准,七世达赖每年夏季在格桑颇章处理政务。从此,罗布林卡逐渐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辈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
自七世达赖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均曾对罗布林卡进行扩建,其中以八世和十三世达赖进行的扩建规模最为宏大。八世达赖扩建后,使罗布林卡明显具备了园林特点。十三世达赖主要辟建了“金色林”,并在园林西部修建了金色颇章等建筑。
罗布林卡的占地面积约为360万平方米,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以格桑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第二重围墙内南院的东南部。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格桑颇章西北约120米处,是罗布林卡中最美丽的景区。以金色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罗布林卡西部。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主要殿堂内的墙壁上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此外,罗布林卡内还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
雄踞于拉萨市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
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面积有680余平方米,四周墙壁均绘满了精美的壁画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是布达拉宫早期遗存的泥塑作品之一,它们被安置于曲结竹普佛堂内。传说当年松赞干布经常在此静坐修法,故这里又名松赞干布修法洞。
曲结竹普佛堂(松赞干布修法洞)内的唐朝文成公主像,此乃吐蕃时期的雕塑品。
陈设在十三世达赖灵塔殿内的珍珠塔,它由二十余万颗珍珠和珊瑚串缀而成。
神态优美、工艺精湛的银质金饰度母坐像。度母是神话中善良的女佛,传说她有七只眼睛,能看透人们的心思。
经堂内古朴生动的木雕装饰
金顶殿宇屋角的神兽
布达拉宫内色工精细的宗教唐卡
回廊内这幅壁画描绘了达赖喇嘛觐见清朝慈禧皇太后的情景
布达拉宫内的喇嘛们正在诵经
德阳厦平台上的宗教庆典
金顶上的鎏金共命鸟
宗教唐卡画(局部)
布达拉宫主供佛--自在观音像
布达拉宫金顶建筑群
达赖喇嘛使用的金壶和玉碗
藏文书"皇帝万岁万万岁"匾额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
美丽的建筑
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坐落在拉萨市旧城中心八角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与布达拉宫相比,没有布达拉宫的雄壮和巍峨,没有那种威严慑人的气势,显得亲切、平和,大昭寺历史悠久,内藏丰富,信徒众多,香火极盛。
大昭寺门前等待朝拜的信徒排起了长队。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来到大昭寺门前就能看到有许多虔诚的信徒或手提酥油壶或手持转经筒,神态自若。桑烟袅袅,转经路上手持转经筒和念珠的信众络绎不绝。
转山、转水、转佛塔——转经是一种宗教仪式,在信徒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昭寺前手持转经筒和念珠的信众络绎不绝
大昭寺门前,信徒们在雨中,原地不断磕着长头。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
信徒们在雨中原地不断磕着长头
有的信徒从很远的地方磕过来,走一步磕一个,到这儿来还不够,还得磕,磕够了才能进大召寺里去参拜,但是还不能拜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还得围着大召寺转经,转够多少才能进去参拜,真是太不容易了,得用大半生的时间。
磕够了才能进大召寺里去参拜
因为大昭寺里有释迦牟尼佛祖12岁金身像,据说这尊佛像是经佛祖亲自开光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虔诚的信徒不远千山万水原磕着长头,历经几年的时间到他们心中的圣地拉萨,就是为了能够在这里一睹佛祖金身。他们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磕长头的信徒始终不停
进入大昭寺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早一分钟也不让进。来到大昭寺门前等候有一个小时,只见转寺庙和磕长头的信徒始终不停。
大昭寺主殿坐东朝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
大昭寺主殿辉煌壮观
大昭寺门廊屋顶正中,置直径1米多,形如车轮的铜质鎏金轮,两侧各有一只鎏金铜制跪鹿。传说有神兽奉黄金千角轮与佛祖释迦牟尼,祝愿佛祖讲经传法。释迦牟尼依愿布道,这时林中金色羚羊、金鹿等都奔来聆听。这两只跪鹿,即表示聆听说法之意。
屋顶正中铜质鎏金轮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
这里供奉释迦牟尼12岁的等身镀金佛像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
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由长安(今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佛像,两侧配殿供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塑像,仪态生动。
三层是一个天井在这里可以看到不远的布达拉宫
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
这里可眺望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
四层为金顶。
大昭寺金顶
金顶是藏族宫殿、寺院、佛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建筑装饰。它是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唯独藏民族建筑才特有的一大奇观。在宫殿、寺院、佛塔等建筑上加盖金瓦屋顶,其目的是让宫殿、寺院和佛塔建筑更加富丽堂皇,气势宏伟。
屋顶雕饰着飞龙、神兽与风铃
铜质镀金金桶型长瓦,翘首飞檐,四角飞檐一般为四只张口的鳌头,屋脊上装有宝幢、宝瓶、卧鹿等,屋檐上雕饰有法轮、宝盘、云纹、六字真言、莲珠、花草、法铃、八宝吉祥等图案,屋脊宝瓶之间和屋檐下悬挂铃子,风吹时铃声四传,悦耳动听。
寺庙内是禁止照相的,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圣地,与是汉藏佛文化的艺术殿堂。
世界屋脊明珠——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外景
布达拉宫外转玛尼轮
布达拉宫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坐北朝南,始建于7世纪,是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后,为促进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推进与唐王朝的睦邻友好关系,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
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
布达拉宫基本上以红、白、黄三种色彩为主
布达拉宫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
宫宇依山而建,同山体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宫宇依山而建,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楼层有117米之高,参观布达拉宫的游人需要爬四百多级台阶。
高原上爬上四百多级台阶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
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
正是因为达赖是在上面观看节目,表演者在平台上演出,所以藏戏的表演者的面具都是朝上的。
红宫里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佛堂里是禁止拍照的,所以没有留下影像。里面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
特别要提的是,这里的厕所也是一景,为个厕所建在悬崖上,布达拉宫有多高,这坑就有多深。我虽然去了这个厕所,但当时只知道这个厕所是达赖使用过的,而没有注意这个厕所坑有多深。
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这里可以看到两座白塔与布达拉宫相连。
布达拉宫的对面是药王山,因为布达拉宫与药王山原来都是建筑在红山上,相传红山是龙脉,因为修路将布达拉宫与药王山断开了,为了不断龙脉,在两山之间修了三座白塔连接龙脉。
布达拉宫与药王山之间用白塔连接龙脉
布达拉宫里的精美壁画
布达拉宫里的匾
布达拉宫里的精美唐卡
这是一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徵。
拉萨,是个摄人心魄的地方,凡第二次来拉萨的人都会说“回拉萨”,而非“去拉萨”。因为,这里是我们精神皈依的家园。
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的红山上,东经91°2’和北纬29°7’的交汇点。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
布达拉宫是西藏历代达赖喇嘛进行政治、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场所。据文献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红山宫规模很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间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西藏陷入长期战乱,红山宫逐渐废圯。公元17世纪(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红山重建布达拉宫,历时三年,于公元1648年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白宫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200米,是达赖喇嘛当年进行政教活动的地方。主要殿堂东大殿,坐北朝南,宽约25.8米,长27.8米,共7层,达赖喇嘛坐床等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殿内北侧设达赖宝座,四壁绘有故事和历史人物壁画。白宫顶部为达赖喇嘛的寝宫,包括朝拜殿、习经修法殿、护法神殿和达赖的卧室等建筑。现在寝宫的一切陈设依然如旧。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8年后,为纪念五世达赖喇嘛,并安放他的灵塔,公元1690年由当时执政的最高官员桑杰嘉措主持修建红宫,于1694年竣工。它是一座宫殿、佛堂和灵塔殿三位一体的多层建筑群,位于布达拉宫的中部,是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以及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以后在红宫中又陆续添建了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同时还建造了许多佛殿、经堂等建筑。
此外,布达拉宫还包括有山上的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马基康、印经院、监狱、马厩、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
从17世纪中叶到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建筑中,蕴藏了藏、汉、蒙等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今天,布达拉宫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世所公认的藏民族象征。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的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01年)。先后被称为“惹萨”、“逻些”等,9世纪改称“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清代(公元1644~1911年)又称其为“伊克昭庙”。它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大昭寺初建时只有8间殿堂。15世纪宗喀巴在此创建了喇嘛教格鲁派,寺庙的香火日渐繁盛起来。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最终形成了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在大昭寺的正门口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4座金顶。佛殿内外和四周的回廊满绘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题材包括佛教、历史人物和故事。
大昭寺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西侧约2公里的拉萨河畔。“罗布林卡”在藏语中意为“宝贝园林”,始建于公元18世纪中叶,是历世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
罗布林卡一带原为灌木林,是拉萨河故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河道曲回,水流平缓,夏日汀草岸柳倒映其中,风景十分秀丽。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时常到此搭帐消夏。七世达赖参政后,当时的驻藏大臣秉承清廷旨意,在这里为他修建了乌尧颇章(帐篷宫),这是罗布林卡的前身。七世达赖晚年时又在附近修建了格桑颇章,并起名“罗布林卡”,后经清帝世宗批准,七世达赖每年夏季在格桑颇章处理政务。从此,罗布林卡逐渐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辈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
自七世达赖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均曾对罗布林卡进行扩建,其中以八世和十三世达赖进行的扩建规模最为宏大。八世达赖扩建后,使罗布林卡明显具备了园林特点。十三世达赖主要辟建了“金色林”,并在园林西部修建了金色颇章等建筑。
罗布林卡的占地面积约为360万平方米,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以格桑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第二重围墙内南院的东南部。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格桑颇章西北约120米处,是罗布林卡中最美丽的景区。以金色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罗布林卡西部。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主要殿堂内的墙壁上均绘有精美的壁画。
此外,罗布林卡内还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
雄踞于拉萨市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
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面积有680余平方米,四周墙壁均绘满了精美的壁画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是布达拉宫早期遗存的泥塑作品之一,它们被安置于曲结竹普佛堂内。传说当年松赞干布经常在此静坐修法,故这里又名松赞干布修法洞。
曲结竹普佛堂(松赞干布修法洞)内的唐朝文成公主像,此乃吐蕃时期的雕塑品。
陈设在十三世达赖灵塔殿内的珍珠塔,它由二十余万颗珍珠和珊瑚串缀而成。
神态优美、工艺精湛的银质金饰度母坐像。度母是神话中善良的女佛,传说她有七只眼睛,能看透人们的心思。
经堂内古朴生动的木雕装饰
金顶殿宇屋角的神兽
布达拉宫内色工精细的宗教唐卡
回廊内这幅壁画描绘了达赖喇嘛觐见清朝慈禧皇太后的情景
布达拉宫内的喇嘛们正在诵经
德阳厦平台上的宗教庆典
金顶上的鎏金共命鸟
宗教唐卡画(局部)
布达拉宫主供佛--自在观音像
布达拉宫金顶建筑群
达赖喇嘛使用的金壶和玉碗
藏文书"皇帝万岁万万岁"匾额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
美丽的建筑
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坐落在拉萨市旧城中心八角街,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与布达拉宫相比,没有布达拉宫的雄壮和巍峨,没有那种威严慑人的气势,显得亲切、平和,大昭寺历史悠久,内藏丰富,信徒众多,香火极盛。
大昭寺门前等待朝拜的信徒排起了长队。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来到大昭寺门前就能看到有许多虔诚的信徒或手提酥油壶或手持转经筒,神态自若。桑烟袅袅,转经路上手持转经筒和念珠的信众络绎不绝。
转山、转水、转佛塔——转经是一种宗教仪式,在信徒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昭寺前手持转经筒和念珠的信众络绎不绝
大昭寺门前,信徒们在雨中,原地不断磕着长头。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
信徒们在雨中原地不断磕着长头
有的信徒从很远的地方磕过来,走一步磕一个,到这儿来还不够,还得磕,磕够了才能进大召寺里去参拜,但是还不能拜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还得围着大召寺转经,转够多少才能进去参拜,真是太不容易了,得用大半生的时间。
磕够了才能进大召寺里去参拜
因为大昭寺里有释迦牟尼佛祖12岁金身像,据说这尊佛像是经佛祖亲自开光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虔诚的信徒不远千山万水原磕着长头,历经几年的时间到他们心中的圣地拉萨,就是为了能够在这里一睹佛祖金身。他们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磕长头的信徒始终不停
进入大昭寺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早一分钟也不让进。来到大昭寺门前等候有一个小时,只见转寺庙和磕长头的信徒始终不停。
大昭寺主殿坐东朝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
大昭寺主殿辉煌壮观
大昭寺门廊屋顶正中,置直径1米多,形如车轮的铜质鎏金轮,两侧各有一只鎏金铜制跪鹿。传说有神兽奉黄金千角轮与佛祖释迦牟尼,祝愿佛祖讲经传法。释迦牟尼依愿布道,这时林中金色羚羊、金鹿等都奔来聆听。这两只跪鹿,即表示聆听说法之意。
屋顶正中铜质鎏金轮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
这里供奉释迦牟尼12岁的等身镀金佛像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
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由长安(今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镀金佛像,两侧配殿供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塑像,仪态生动。
三层是一个天井在这里可以看到不远的布达拉宫
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
这里可眺望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
四层为金顶。
大昭寺金顶
金顶是藏族宫殿、寺院、佛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建筑装饰。它是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唯独藏民族建筑才特有的一大奇观。在宫殿、寺院、佛塔等建筑上加盖金瓦屋顶,其目的是让宫殿、寺院和佛塔建筑更加富丽堂皇,气势宏伟。
屋顶雕饰着飞龙、神兽与风铃
铜质镀金金桶型长瓦,翘首飞檐,四角飞檐一般为四只张口的鳌头,屋脊上装有宝幢、宝瓶、卧鹿等,屋檐上雕饰有法轮、宝盘、云纹、六字真言、莲珠、花草、法铃、八宝吉祥等图案,屋脊宝瓶之间和屋檐下悬挂铃子,风吹时铃声四传,悦耳动听。
寺庙内是禁止照相的,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圣地,与是汉藏佛文化的艺术殿堂。
世界屋脊明珠——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外景
布达拉宫外转玛尼轮
布达拉宫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坐北朝南,始建于7世纪,是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后,为促进吐蕃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推进与唐王朝的睦邻友好关系,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
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
布达拉宫基本上以红、白、黄三种色彩为主
布达拉宫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
宫宇依山而建,同山体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宫宇依山而建,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楼层有117米之高,参观布达拉宫的游人需要爬四百多级台阶。
高原上爬上四百多级台阶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
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
正是因为达赖是在上面观看节目,表演者在平台上演出,所以藏戏的表演者的面具都是朝上的。
红宫里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佛堂里是禁止拍照的,所以没有留下影像。里面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
特别要提的是,这里的厕所也是一景,为个厕所建在悬崖上,布达拉宫有多高,这坑就有多深。我虽然去了这个厕所,但当时只知道这个厕所是达赖使用过的,而没有注意这个厕所坑有多深。
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这里可以看到两座白塔与布达拉宫相连。
布达拉宫的对面是药王山,因为布达拉宫与药王山原来都是建筑在红山上,相传红山是龙脉,因为修路将布达拉宫与药王山断开了,为了不断龙脉,在两山之间修了三座白塔连接龙脉。
布达拉宫与药王山之间用白塔连接龙脉
布达拉宫里的精美壁画
布达拉宫里的匾
布达拉宫里的精美唐卡
这是一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