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
)
EDUCATIONEXPLORATION
No16,2010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崔 寅
(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哈尔滨150028)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突出、人际交往困难、心理压力过大、交友恋爱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0141-02 ,制能力还不强,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面的障碍,。关注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
一、贫困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11自卑心理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容易形成偏差。尤其对于贫困女大这生来说,面对其他同学的优越条件,她们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觉自己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穿着打扮等方面低人一等,不能正确地悦纳自己,欣赏不到自己的优点。这些自我意识中具有的否定和不接纳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她们对自己的自我控制,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
21人际交往困难
贫困女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背负着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面对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面对其他同学的优越条件,她们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她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意识,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特别是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或不擅言谈的女大学生,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她们既希望与人接近,又害怕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不尽人意,给他人留下不良的印象,所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害怕与人交往和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常常表现出羞怯、孤独、自我防卫强、难以沟通等特点。
31心理压力过大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难免在学业上产生一定的压力。贫困女大学生面临的这种学习压力相对更大一些。一方面,她们想用优秀的学习成绩冲淡其由于家贫而
形成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学业成绩优秀也能够获取奖学金,减缓经济压力,并且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另外,贫困女大学生为了维持必要的生活,不得不兼职赚取必要的生活费用,她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不足,大学生活相对艰难,学习和生活压力都较大。
41交友恋爱障碍
由于贫困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她们接触异性的机会较少;由于生活拮据,生活费用少,怕异性瞧不起自己,从而在与异性交往方面总是表现得很被动,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感情需求,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样就会使她们陷入感情矛盾之中,承受沉重的情感的负担和压力。长期压抑真实情感,容易形成畸形的感情心理。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1家庭因素
(1)经济贫困
研究表明,1915%的贫困女大学生父母无业,2913%的贫困女大学生父母以务农为生。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得以延伸,父代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子代的经济状况。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在求学的过程中沉重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更多的心理上的负担。
(2)性别歧视
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边远、落后的地区,仍有不少家庭认同“重男轻女”、“女子不如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的传统性别观念。这些落后观念制约着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自我意识,使她们往往产生焦虑、抑郁、自卑、自怨等心理困扰。
(3)教育方式不良
贫困女大学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奔忙于生活,很少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子女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心理难以得到疏导。同时,更多的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对待子女的问题,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4)家庭期望过高
贫困女大学生大多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城市下岗工人或突发变故的家庭,高额学费多是通过父母辛苦积攒、东借西凑或牺牲兄弟姐妹的上学机会换来的。特殊的家庭环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崔寅(1974-),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境和成长经历,使她们大都背负着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精神枷锁走进大学,她们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的最大希望。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她们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
21社会因素
(1)生活环境的变化贫困女大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客观生存环境相对落后封闭,使她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积累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城乡巨大的反差和经济的贫困使她们的心理很难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导致贫困女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到她们的人格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偏执的人格。
(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
在中学阶段,贫困女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满足。然而步入大学后,成绩不再是大学生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个性特长、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体系之中。而原来社会评价较高的贫困女大学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成绩优势又缺乏其他资源,而在新环境中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女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形成的诱因。
31个人因素
(1)自我认知偏差
,对,,由,甚至将自己取得的良好成绩也看成是“死用功”的结果;另外有些贫困女生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但对自己要求超过能力所及,因而感觉压力很大,在没有压力时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在外在压力来临时,自己无意识夸大压力,加重压力感受;贫困女生由于经历了各种挫折,往往对来自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她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的存在价值,导致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
(2)自身心理特点的影响
贫困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相当于青春中期,这是心理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同时又是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困惑期。心理学上关于性别差异理论认为,女性大多有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脆弱、性格上依赖、封闭性、敏感多疑等心理特点。她们受性别角色的影响,面对日常生活的压力,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的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方面会表现出自卑和易受暗示的心理弱点。这也是导致其机体功能衰退和精神压抑等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 三、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学校要抓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把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她们健康成长。
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尚缺少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因此,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同时,要考虑到女生特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最好要配备女性心理工作人员。对贫困女大学生要进行一对一的、深入的心理辅导或者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提高其情绪调节的能力。
善于接受现实,容纳自我,坦然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加强心理引导、帮助贫困
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自我归因是
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帮助她们学会悦纳自我,学会全面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比如说,她们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性格比较坚强,生活比较朴素。另外,由于从小就较少依靠父母,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多能严格要求自己,遇事也比较有主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些优点是值得教师去关注和发掘的。教师要帮助她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使她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她们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中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减轻她们因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过低的成就期望而导致的焦虑感。同时,通过学习成功贫困女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逐步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增强自信,发展自己的优势,达成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强化自信,产生勇气,战胜心理障碍,从而逐步消除自卑、焦虑、悲观等心理困扰。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根据自,,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举办学术论坛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21改善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1)完善资助体系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贫困的生活。因此,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理应成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贫困女大学生权利救济,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多管齐下,切实维护贫困女大学生的物质帮助权。作为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们更需要来自全社会对她们的关注和扶持,给予她们应享有的权利和关怀。政府应给予在校贫困女大学生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增加社会的有偿资助,政府与学校及社会公共机构也要在高校设立贫困女大学生特别奖学金、助学金,提高奖学金的额度甚至可免除其部分学杂费用,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2)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仅仅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营造一个解困氛围,要多为她们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比如在学校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同时,可以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勤工俭学岗位,凡不影响贫困女大学生上课时间的工作要尽量给贫困女大学生做,通过勤工助学的途径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这样不仅会帮助她们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做到救济式助困和激励式助困结合。
参考文献:
[1]方继勇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1
[2]尚云,李辉1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1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3)1
[3]李美英1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1
[4]廖凤池1认知治疗理论与技术[M]1台北:天马出版社,20031[5]樊富珉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M]1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1〔责任编辑:张 华〕
2010年第6期(
)
EDUCATIONEXPLORATION
No16,2010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崔 寅
(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哈尔滨150028)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突出、人际交往困难、心理压力过大、交友恋爱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0141-02 ,制能力还不强,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面的障碍,。关注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
一、贫困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11自卑心理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容易形成偏差。尤其对于贫困女大这生来说,面对其他同学的优越条件,她们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觉自己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穿着打扮等方面低人一等,不能正确地悦纳自己,欣赏不到自己的优点。这些自我意识中具有的否定和不接纳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她们对自己的自我控制,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
21人际交往困难
贫困女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背负着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面对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面对其他同学的优越条件,她们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她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意识,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特别是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或不擅言谈的女大学生,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她们既希望与人接近,又害怕自己在交往中的表现不尽人意,给他人留下不良的印象,所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害怕与人交往和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常常表现出羞怯、孤独、自我防卫强、难以沟通等特点。
31心理压力过大
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难免在学业上产生一定的压力。贫困女大学生面临的这种学习压力相对更大一些。一方面,她们想用优秀的学习成绩冲淡其由于家贫而
形成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学业成绩优秀也能够获取奖学金,减缓经济压力,并且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另外,贫困女大学生为了维持必要的生活,不得不兼职赚取必要的生活费用,她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不足,大学生活相对艰难,学习和生活压力都较大。
41交友恋爱障碍
由于贫困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她们接触异性的机会较少;由于生活拮据,生活费用少,怕异性瞧不起自己,从而在与异性交往方面总是表现得很被动,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感情需求,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样就会使她们陷入感情矛盾之中,承受沉重的情感的负担和压力。长期压抑真实情感,容易形成畸形的感情心理。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1家庭因素
(1)经济贫困
研究表明,1915%的贫困女大学生父母无业,2913%的贫困女大学生父母以务农为生。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得以延伸,父代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子代的经济状况。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在求学的过程中沉重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更多的心理上的负担。
(2)性别歧视
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边远、落后的地区,仍有不少家庭认同“重男轻女”、“女子不如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的传统性别观念。这些落后观念制约着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自我意识,使她们往往产生焦虑、抑郁、自卑、自怨等心理困扰。
(3)教育方式不良
贫困女大学生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奔忙于生活,很少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子女长期处于压力下的心理难以得到疏导。同时,更多的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对待子女的问题,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4)家庭期望过高
贫困女大学生大多来自偏僻落后的农村、城市下岗工人或突发变故的家庭,高额学费多是通过父母辛苦积攒、东借西凑或牺牲兄弟姐妹的上学机会换来的。特殊的家庭环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崔寅(1974-),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境和成长经历,使她们大都背负着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精神枷锁走进大学,她们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的最大希望。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她们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
21社会因素
(1)生活环境的变化贫困女大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客观生存环境相对落后封闭,使她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积累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城乡巨大的反差和经济的贫困使她们的心理很难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导致贫困女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到她们的人格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偏执的人格。
(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
在中学阶段,贫困女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满足。然而步入大学后,成绩不再是大学生价值评价的唯一标准,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个性特长、人际关系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体系之中。而原来社会评价较高的贫困女大学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成绩优势又缺乏其他资源,而在新环境中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女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形成的诱因。
31个人因素
(1)自我认知偏差
,对,,由,甚至将自己取得的良好成绩也看成是“死用功”的结果;另外有些贫困女生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但对自己要求超过能力所及,因而感觉压力很大,在没有压力时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在外在压力来临时,自己无意识夸大压力,加重压力感受;贫困女生由于经历了各种挫折,往往对来自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她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的存在价值,导致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
(2)自身心理特点的影响
贫困女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相当于青春中期,这是心理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同时又是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困惑期。心理学上关于性别差异理论认为,女性大多有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脆弱、性格上依赖、封闭性、敏感多疑等心理特点。她们受性别角色的影响,面对日常生活的压力,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的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方面会表现出自卑和易受暗示的心理弱点。这也是导致其机体功能衰退和精神压抑等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 三、贫困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学校要抓住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把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她们健康成长。
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辅导机制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尚缺少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因此,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同时,要考虑到女生特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最好要配备女性心理工作人员。对贫困女大学生要进行一对一的、深入的心理辅导或者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提高其情绪调节的能力。
善于接受现实,容纳自我,坦然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加强心理引导、帮助贫困
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自我归因是
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帮助她们学会悦纳自我,学会全面接受自己的优缺点。比如说,她们都是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性格比较坚强,生活比较朴素。另外,由于从小就较少依靠父母,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多能严格要求自己,遇事也比较有主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些优点是值得教师去关注和发掘的。教师要帮助她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使她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她们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中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减轻她们因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过低的成就期望而导致的焦虑感。同时,通过学习成功贫困女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逐步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增强自信,发展自己的优势,达成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强化自信,产生勇气,战胜心理障碍,从而逐步消除自卑、焦虑、悲观等心理困扰。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根据自,,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举办学术论坛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21改善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功能(1)完善资助体系
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贫困的生活。因此,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理应成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贫困女大学生权利救济,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多管齐下,切实维护贫困女大学生的物质帮助权。作为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们更需要来自全社会对她们的关注和扶持,给予她们应享有的权利和关怀。政府应给予在校贫困女大学生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增加社会的有偿资助,政府与学校及社会公共机构也要在高校设立贫困女大学生特别奖学金、助学金,提高奖学金的额度甚至可免除其部分学杂费用,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2)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仅仅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营造一个解困氛围,要多为她们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比如在学校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同时,可以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勤工俭学岗位,凡不影响贫困女大学生上课时间的工作要尽量给贫困女大学生做,通过勤工助学的途径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这样不仅会帮助她们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做到救济式助困和激励式助困结合。
参考文献:
[1]方继勇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1
[2]尚云,李辉1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1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3)1
[3]李美英1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探[J]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2)1
[4]廖凤池1认知治疗理论与技术[M]1台北:天马出版社,20031[5]樊富珉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M]1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1〔责任编辑:张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