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1. 易错字
逐(zhú) 苍生(cāng)
2. 词语释义
贾生:即贾谊, 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弊政, 却遭谗被贬, 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 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 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 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 靠近贾谊, 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李商隐(约813-约858), 晚唐著名诗人, 字义山, 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 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 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 风格秾丽,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 优美动人, 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
【文题解说】
贾生即贾谊, 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弊政, 却遭谗被贬, 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 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 夜半倾谈的情节, 写文帝不能识贤, 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 荒于政事, 不能任贤, 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 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 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 屡受排挤, 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 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 表似开明, 实则昏聩无能。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 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 把握诗歌主旨。
3. 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2. 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 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2. 背诵全诗。
【难点】
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领会写法
导入一:解题型
[设计意图] 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 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 由此引出课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 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谈起他, 人们首先想起的, 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 博览群书, 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 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 年纪轻轻, 已备受文帝恩宠, 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 贾生纵横议论, 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汉与匈奴的矛盾, 他以一双慧眼, 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 有个叫邓通的, 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 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上不了天, 正在着急, 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 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 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 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 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 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 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 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 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 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 借他人之酒杯, 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 他们的才干, 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 无与伦比; 都是年少得志, 破格提拔; 都是抵触权贵, 蒙冤被贬; 都是忠心耿耿, 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 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 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 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 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 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 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
导入二:复习型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 揭题激趣。
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 何当共剪两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今天, 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 了解作者、作品, 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 然后, 教师指名朗读诗歌, 其他学生听读, 加深印象。】
1. 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 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 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 富于文采, 风格色彩秾丽, 多用典, 意旨比较隐晦, 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2. 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 夜半倾谈的情节, 写文帝不能识贤, 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 荒于政事, 不能任贤, 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 讽刺效果颇好。
二、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 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 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 教师范读, 学生划分节奏。
2. 齐读, 整体感知。
〔明确〕 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 托古讽今, 抒发自己的感慨。
3. 自由读, 分析字词。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 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 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 靠近贾谊, 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三、自主学习, 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 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 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明确〕 “求”(寻求),“访”(咨询),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 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所谓求贤若渴, 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 第三句承、转交错, 是全诗枢纽。承, 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 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 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 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 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 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 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 可谓举重而若轻。
3. 末句方引满而发, 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 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 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四、重点研读, 感知写法
[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 感受独特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 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 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 诗人持什么态度? 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
〔明确〕 诗人语含讽刺, 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 丝毫不露贬义,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 虚怀若谷, 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 才恍然大悟, 原来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 乃至促膝谈心,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 感慨深沉, 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2. 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 有没有深层含义?
〔明确〕 此诗托古讽今,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 有感慨。从表面看, 诗人是讽汉文帝, 实际上是托古讽今,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 服药求仙, 以求长生, 而不问民生疾苦, 更难礼贤下士。同时, 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 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 向来多有议论。贾谊年少出仕, 召为博士, 颇受文帝重视, 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 又好议国事, 批评时政, 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 任长沙王傅, 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 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 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 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 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 贾谊的主张, 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 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 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诗文小结: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 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 借题发挥, 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 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 在宣室接见他, 君臣晤谈, 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 可惜, 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 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 虽然听得入神, 甚至移膝前席, 又有何用? 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 其着眼点, 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 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 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 但偏遭党争, 沉沦下僚, 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2. 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诗人先赞扬, 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3. 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 有感慨。从表面看, 诗人是讽汉文帝, 实际上是托古讽今,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 服药求仙, 以求长生, 而不问民生疾苦, 更难礼贤下士。
作业安排:
背诵并默写全诗。
贾→先抑后扬
贾谊贬长沙, 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 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 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 接受神的福祐) 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 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 曰:“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 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 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 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 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 丝毫不露贬义。首句特标“求”“访”(咨询),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 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所谓求贤若渴, 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 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 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 由“求”而“访”而赞, 层层递进, 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 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 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 是全诗枢纽。承, 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 凝神倾听, 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 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 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 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 它并不露筋突骨, 硬转逆折, 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 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 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 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 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 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 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 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 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 精练, 自然, 和谐, 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 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 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
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 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 讽刺极辛辣, 感慨极深沉, 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 节节上扬, 第三句又盘马弯弓, 引而不发, 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 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 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 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 有论而无断, 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 而是由于含蕴丰富, 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 寓慨于讽, 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 表面上似刺文帝, 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 大都崇佛媚道, 服药求仙, 不顾民生, 不任贤才, 诗人矛头所指, 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 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 的壮志, 但偏遭衰世, 沉沦下僚, 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 、“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 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 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 讽汉文实刺唐帝, 怜贾生实亦自悯。(刘学锴)
阅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 回答问题。
1. 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 与“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的“可怜”都怎样理解?
2. 诗人对贾生(贾谊) 的评价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 试做分析。
【答案与解析】
1. 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 《孔雀东南飞》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的意思。
2. 贾谊有才华, 但得不到重用。 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3. 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 宣室召见, 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 是赞美, 是扬; 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 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 是讽刺, 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贾生
1. 易错字
逐(zhú) 苍生(cāng)
2. 词语释义
贾生:即贾谊, 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弊政, 却遭谗被贬, 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 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 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 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 靠近贾谊, 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李商隐(约813-约858), 晚唐著名诗人, 字义山, 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 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 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 风格秾丽,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 优美动人, 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
【文题解说】
贾生即贾谊, 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弊政, 却遭谗被贬, 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 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 夜半倾谈的情节, 写文帝不能识贤, 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 荒于政事, 不能任贤, 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 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 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 屡受排挤, 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 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 表似开明, 实则昏聩无能。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 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 把握诗歌主旨。
3. 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2. 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 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2. 背诵全诗。
【难点】
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领会写法
导入一:解题型
[设计意图] 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 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 由此引出课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 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谈起他, 人们首先想起的, 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 博览群书, 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 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 年纪轻轻, 已备受文帝恩宠, 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 贾生纵横议论, 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汉与匈奴的矛盾, 他以一双慧眼, 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 有个叫邓通的, 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 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上不了天, 正在着急, 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 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 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 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 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 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 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 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 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 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 借他人之酒杯, 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 他们的才干, 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 无与伦比; 都是年少得志, 破格提拔; 都是抵触权贵, 蒙冤被贬; 都是忠心耿耿, 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 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 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 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 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 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 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
导入二:复习型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 揭题激趣。
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 何当共剪两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今天, 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 了解作者、作品, 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 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 然后, 教师指名朗读诗歌, 其他学生听读, 加深印象。】
1. 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 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 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 富于文采, 风格色彩秾丽, 多用典, 意旨比较隐晦, 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有《李义山诗集》。
2. 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 意在借贾谊的遭遇, 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 夜半倾谈的情节, 写文帝不能识贤, 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 荒于政事, 不能任贤, 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 讽刺效果颇好。
二、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 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 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 教师范读, 学生划分节奏。
2. 齐读, 整体感知。
〔明确〕 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 托古讽今, 抒发自己的感慨。
3. 自由读, 分析字词。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 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
才调:才华, 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 靠近贾谊, 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三、自主学习, 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 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 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
〔明确〕 “求”(寻求),“访”(咨询),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 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所谓求贤若渴, 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 第三句承、转交错, 是全诗枢纽。承, 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 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 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 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 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 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 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 可谓举重而若轻。
3. 末句方引满而发, 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 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 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四、重点研读, 感知写法
[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 感受独特情感,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 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 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 诗人持什么态度? 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
〔明确〕 诗人语含讽刺, 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 丝毫不露贬义,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 虚怀若谷, 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 才恍然大悟, 原来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 乃至促膝谈心,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 感慨深沉, 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2. 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 有没有深层含义?
〔明确〕 此诗托古讽今,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 有感慨。从表面看, 诗人是讽汉文帝, 实际上是托古讽今,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 服药求仙, 以求长生, 而不问民生疾苦, 更难礼贤下士。同时, 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 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 向来多有议论。贾谊年少出仕, 召为博士, 颇受文帝重视, 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 又好议国事, 批评时政, 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 任长沙王傅, 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 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 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 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 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 贾谊的主张, 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 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 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诗文小结: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 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 借题发挥, 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 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 在宣室接见他, 君臣晤谈, 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 可惜, 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 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 虽然听得入神, 甚至移膝前席, 又有何用? 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 其着眼点, 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 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 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 但偏遭党争, 沉沦下僚, 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2. 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诗人先赞扬, 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3. 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 有感慨。从表面看, 诗人是讽汉文帝, 实际上是托古讽今,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 服药求仙, 以求长生, 而不问民生疾苦, 更难礼贤下士。
作业安排:
背诵并默写全诗。
贾→先抑后扬
贾谊贬长沙, 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 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 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 接受神的福祐) 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 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 曰:“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 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 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 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 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 丝毫不露贬义。首句特标“求”“访”(咨询),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 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所谓求贤若渴, 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 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 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 由“求”而“访”而赞, 层层递进, 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 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 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 是全诗枢纽。承, 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 凝神倾听, 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 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 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 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 它并不露筋突骨, 硬转逆折, 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 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 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 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 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 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 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 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 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 精练, 自然, 和谐, 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 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 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 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 却是为了“问
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 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 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 讽刺极辛辣, 感慨极深沉, 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 节节上扬, 第三句又盘马弯弓, 引而不发, 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 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 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 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 有论而无断, 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 而是由于含蕴丰富, 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 寓慨于讽, 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 表面上似刺文帝, 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 大都崇佛媚道, 服药求仙, 不顾民生, 不任贤才, 诗人矛头所指, 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 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 的壮志, 但偏遭衰世, 沉沦下僚, 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 、“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 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 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 讽汉文实刺唐帝, 怜贾生实亦自悯。(刘学锴)
阅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 回答问题。
1. 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 与“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的“可怜”都怎样理解?
2. 诗人对贾生(贾谊) 的评价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 试做分析。
【答案与解析】
1. 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 《孔雀东南飞》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的意思。
2. 贾谊有才华, 但得不到重用。 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3. 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 宣室召见, 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 是赞美, 是扬; 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 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 是讽刺, 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