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味道(随笔)

《生命的味道》

文/杨唯安

我生性嗜吃,又死要面子,凡遇朋友生日宴客,庭府乔迁,总学旧时大家闺秀吃饭斯文有礼,其结果是亏待自已的口腹之欲,也愧对厨师奉献的精点美食。平时看见吃饭乏味的人,一餐三两口应付了事,心里免不了生起无限感慨。吃岂能简单?没有好胃口哪来好精神?没有好精神哪能“干革命”?尽管有时囊中羞涩,我也从不虐待自巳的胄口,每次走进餐厅、食肆、吧屋,样子像走进教堂,总是带着虔诚、期待的心情,希望获得味蕾的一次意外惊喜。

其实,说句大实话,人生一世,“吃穿”二字。生命的意义直指人的肠胃。“穿”只是人的外衣。人从娘胎里挤出来就是裸体。人不吃则不能生。吃关联的是文比,也是一个国家贫富的“象征”。“品”字三张口,对我来说,知味、辩味、懂味、说味、回味„便是品味人生的全部。也是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如果一个人的耳朵听不懂李斯特、贝多芬,别人会认为你不够高尚;如果一个人读不懂齐白石、梵高,别人会认为你缺 乏艺术修养;如果一个人不懂吃,不谙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别人会认为你是食盲。说得更明白点,食物的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均在厨师的精彩演绎中。“色、香、味、形、美、养”是对食物艺术品位的总称。发展才是硬道理。创新,创新,再创新!变化无穷的菜肴犹如五颜六色的灿烂人生。视、听、味、触,这五种人类最基本感觉之中,我大胆妄言,味觉居首。吃是那么直截了当,那么令人痛快淋漓。”

所谓形美不美,全在大厨一把刀,所谓味绝不绝,全凭高汤熬得好不好。因为人生如刀,插进去是人生的痛,抽出来是生命的彩。纵使血红丹心似酒,岂奈春花秋月如潮。为人处世就如煲汤,火候是最难掌握的气度,汤汁是和睦相处的调料。不过,有时美味不是调出来的,而是要“入”,这样的食物才会散发原始的质香。所谓一点一滴,一片一丁,一生一熟,最终直指生命的精髓→血液。

我曾到过美丽的“童话世界→九寨沟”,令我刹间忘记了红尘俗世的惊艳繁华

;我曾登顶雄奇壮丽的泰山,令我想起秦始皇雄才大略君临天下;我曾涉及天寒地冻的天山,望见洁白、绽放的雪莲,美得我说不出一句话。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随时光飞逝,在我脑海里再也寻不到一丝的记忆。唯独某种菜肴的滋味,缠绕心灵深处根深蒂固,叫人久久难以忘却。

我常用味觉记忆城市,某个名人。刀郎的《二零零二年的第一场雪》,曾下遍大江南北,但我认为只是邻家小女孩音响里的噪音,不是生活主题。“民以食为天”,中华五千年历史凝练而成。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写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吃也是津津乐道,讲究非凡。《诗经》、《礼仪》等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饮食的美文记载。

我不是美食家,但我曾经是厨师,专做燕窝、鲍鱼、鱼翅等高档食材。我关注吃。美食家也不懂做菜。饮食离不开文化。饮食因文化更是活色生香。明清的蒲松龄、陆树声、袁宏道、纪晓岚都是撰写美食美文的行家。近代梁实秋的《雅居谈食》,张晓风的《酸梅汤》,林文月的《饮膳札记》,唐鲁孙的《天下味》,更是将饮食与文化的关联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令人读罢食欲蠢动,咀嚼再三,余味绕舌三日不绝。还有香港的蔡澜,饮食文章写得

俗,但真。现场感强,商业味浓。显然文人写食早将食物艺术化、哲理化了。谁叫吃生来就是一种享受,跟环境,心情和气芬有关,总令人乐不此疲地追求和珍藏。

我喜欢美食,更喜欢琳琅满目的菜单,中国人写的菜单如诗。隐晦,含蓄,透射出意境深邃之美。一道好菜令人流连往返,一道好菜名令人浮想联翩。名菜不是忆名人就是引典故,菜好不好,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口感,二是气芬,三是联想。西方人的菜单旨在显示食材,所写食谱甚是精准,盐放几匙,水加几克,一分一离绝不含糊。而中国文人对写食情有独钟。嗜辣的苏轼,恋苦的陶渊明,尚甜的秦观,爱品红酒的才女张爱玲,都曾在食物里怀旧,徘徊。似乎他们活着只有四样东西:烟酒、吃、诗和爱情。我也不例外,但不是文人。

每天从酒楼海鲜档口走过,望见池中活泼乱跳的海产,虾身条纹、色泽,闪着新鲜刺眼的光芒,我仿佛欣赏到一场精彩绝伦的芭蕾舞剧,让我在高雅的艺术中沉醉,渐渐走到大海边,闻到了海洋的味道。令我念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一刻,心静如海水。偶然身旁走过一位鲍鱼公主,水灵的江南碧玉,梳着乌亮的发髻,一双单凤眼古典得令我想起曹植的词„

每天游走在繁华的都市,街道两旁的烤蕃薯香味扑鼻而来,令我想起童年的饥饿记忆,苦难中蕴育幸福。时下虽有“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发生,但食物的味道就是生命的味道。试问人人馋为何物?一切尽在世间美味佳肴!

《生命的味道》

文/杨唯安

我生性嗜吃,又死要面子,凡遇朋友生日宴客,庭府乔迁,总学旧时大家闺秀吃饭斯文有礼,其结果是亏待自已的口腹之欲,也愧对厨师奉献的精点美食。平时看见吃饭乏味的人,一餐三两口应付了事,心里免不了生起无限感慨。吃岂能简单?没有好胃口哪来好精神?没有好精神哪能“干革命”?尽管有时囊中羞涩,我也从不虐待自巳的胄口,每次走进餐厅、食肆、吧屋,样子像走进教堂,总是带着虔诚、期待的心情,希望获得味蕾的一次意外惊喜。

其实,说句大实话,人生一世,“吃穿”二字。生命的意义直指人的肠胃。“穿”只是人的外衣。人从娘胎里挤出来就是裸体。人不吃则不能生。吃关联的是文比,也是一个国家贫富的“象征”。“品”字三张口,对我来说,知味、辩味、懂味、说味、回味„便是品味人生的全部。也是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如果一个人的耳朵听不懂李斯特、贝多芬,别人会认为你不够高尚;如果一个人读不懂齐白石、梵高,别人会认为你缺 乏艺术修养;如果一个人不懂吃,不谙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别人会认为你是食盲。说得更明白点,食物的味道,就是人生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均在厨师的精彩演绎中。“色、香、味、形、美、养”是对食物艺术品位的总称。发展才是硬道理。创新,创新,再创新!变化无穷的菜肴犹如五颜六色的灿烂人生。视、听、味、触,这五种人类最基本感觉之中,我大胆妄言,味觉居首。吃是那么直截了当,那么令人痛快淋漓。”

所谓形美不美,全在大厨一把刀,所谓味绝不绝,全凭高汤熬得好不好。因为人生如刀,插进去是人生的痛,抽出来是生命的彩。纵使血红丹心似酒,岂奈春花秋月如潮。为人处世就如煲汤,火候是最难掌握的气度,汤汁是和睦相处的调料。不过,有时美味不是调出来的,而是要“入”,这样的食物才会散发原始的质香。所谓一点一滴,一片一丁,一生一熟,最终直指生命的精髓→血液。

我曾到过美丽的“童话世界→九寨沟”,令我刹间忘记了红尘俗世的惊艳繁华

;我曾登顶雄奇壮丽的泰山,令我想起秦始皇雄才大略君临天下;我曾涉及天寒地冻的天山,望见洁白、绽放的雪莲,美得我说不出一句话。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随时光飞逝,在我脑海里再也寻不到一丝的记忆。唯独某种菜肴的滋味,缠绕心灵深处根深蒂固,叫人久久难以忘却。

我常用味觉记忆城市,某个名人。刀郎的《二零零二年的第一场雪》,曾下遍大江南北,但我认为只是邻家小女孩音响里的噪音,不是生活主题。“民以食为天”,中华五千年历史凝练而成。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写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我们的祖先对于吃也是津津乐道,讲究非凡。《诗经》、《礼仪》等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饮食的美文记载。

我不是美食家,但我曾经是厨师,专做燕窝、鲍鱼、鱼翅等高档食材。我关注吃。美食家也不懂做菜。饮食离不开文化。饮食因文化更是活色生香。明清的蒲松龄、陆树声、袁宏道、纪晓岚都是撰写美食美文的行家。近代梁实秋的《雅居谈食》,张晓风的《酸梅汤》,林文月的《饮膳札记》,唐鲁孙的《天下味》,更是将饮食与文化的关联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令人读罢食欲蠢动,咀嚼再三,余味绕舌三日不绝。还有香港的蔡澜,饮食文章写得

俗,但真。现场感强,商业味浓。显然文人写食早将食物艺术化、哲理化了。谁叫吃生来就是一种享受,跟环境,心情和气芬有关,总令人乐不此疲地追求和珍藏。

我喜欢美食,更喜欢琳琅满目的菜单,中国人写的菜单如诗。隐晦,含蓄,透射出意境深邃之美。一道好菜令人流连往返,一道好菜名令人浮想联翩。名菜不是忆名人就是引典故,菜好不好,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口感,二是气芬,三是联想。西方人的菜单旨在显示食材,所写食谱甚是精准,盐放几匙,水加几克,一分一离绝不含糊。而中国文人对写食情有独钟。嗜辣的苏轼,恋苦的陶渊明,尚甜的秦观,爱品红酒的才女张爱玲,都曾在食物里怀旧,徘徊。似乎他们活着只有四样东西:烟酒、吃、诗和爱情。我也不例外,但不是文人。

每天从酒楼海鲜档口走过,望见池中活泼乱跳的海产,虾身条纹、色泽,闪着新鲜刺眼的光芒,我仿佛欣赏到一场精彩绝伦的芭蕾舞剧,让我在高雅的艺术中沉醉,渐渐走到大海边,闻到了海洋的味道。令我念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一刻,心静如海水。偶然身旁走过一位鲍鱼公主,水灵的江南碧玉,梳着乌亮的发髻,一双单凤眼古典得令我想起曹植的词„

每天游走在繁华的都市,街道两旁的烤蕃薯香味扑鼻而来,令我想起童年的饥饿记忆,苦难中蕴育幸福。时下虽有“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发生,但食物的味道就是生命的味道。试问人人馋为何物?一切尽在世间美味佳肴!


相关文章

  • 灵动的课堂,真实的精彩--[踏着铁人的脚步走]教学随笔
  • 灵动的课堂,真实的精彩 --<踏着铁人的脚步走>教学随笔 大庆市龙凤区第五小学 张德红 灵动的课堂,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使人感到清幽香远:灵动的课堂,奏响跃动的音符,使得人倍感恒久澎湃.但现实却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中,因为一味地追求& ...查看


  • 幼儿园教育随笔:幼儿园管理应指向什么
  • 近两周,因区督学的特殊身份,有幸参与了十三所幼儿园市现代化幼儿园达纲的验收评估以及申报省一级.二级幼儿园等级的预查.期间让我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那些幼儿园的园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等情况,直接学习了同行不少的经验,但更大 ...查看


  • [散文随笔 - 深秋的雨]
  • 散 文 纪 录 文章作者:小丝 图文:网络     编辑:小丝 雨下的不大,也没有没完没了的一直下个不停.淋湿在雨中,倘佯在些许雨水汇集的细流中,微风吹过来却切切的感到冬的寒意.一年了,还是这条小巷,还是去年大树上那几片坚挺的树叶,这时却莫 ...查看


  • 幼儿园教育随笔:点名问问问
  • 点名时刻到了,每次都是老师报"XXX",孩子回应"到".这种方式已经让幼儿感到枯燥了,失去了点名原本应该有的乐趣.这一天,虞老师来带班了,教室里闹哄哄的,于是虞老师使用了"说出你最喜欢的颜色 ...查看


  • 青灯(北岛温暖诗性随笔集)
  • 网易读书 > 书库 > 文艺馆 > 文学 > 散文随笔 4.2 分 我来打分 已有 8人打分 青灯(北岛温暖诗性随笔集) 本书是北岛先生最新的散文集,收录刚完成的十一篇作品,并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忆念,就像灯火辉 ...查看


  • 初二优秀读后感: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
  • 培根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1561出生在伦敦一个官僚家庭.培根一生追求知识且集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语言简洁又十分富有哲理,让我不得不从这本薄薄的<随笔集>中,读出种种味道, 从"论真理" ...查看


  • 精气神的写照
  •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胡志文已在文坛耕耘了30多年.30多年中,虽然有过艰苦的生活,环境的改变,职位的变迁,但他从未迷失过自己的理想,从未放弃过努力的学习,更没有割舍手中的文学之笔.正是不辍的写作使得他从高中学校小有名气的"文 ...查看


  • 中学读书笔记培根随笔
  •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一.中心思想: 理智生活,智慧处世. 二.写作特色: <培根随笔>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 ...查看


  • 蒙田随笔全集
  • <蒙田随笔全集>札记--<雷蒙·邦塞赞>[原] 作者:听雨楼 出自:听雨楼 浏览/评论:829/10 日期:2009年9月23日 11:34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生于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蒙田城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