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本对话 走进心灵

与文本对话 走进心灵

青浦区逸夫小学 于淼

教育家说,所有的教学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对话中,得知概要;对话中,得知内容。然,何以体味作者的行文构篇?对话,依然是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通道。

在师本深层对话后,师生对话,造境邀心,渴望引导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表达为我所用,便是“对话”的崇高境界。

一、师本对话,寻找切合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行文思路。

(一)教材分析:

《空气中的流浪汉》是沪教版语文教材试用四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作者是著名的科普家叶永烈,本文选入教材时略有删改。虽然本篇文章写于上世纪70年代,但仍具有时代意义。特别是近年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我国许多地区遭受沙尘暴的困扰,如何治理沙尘,管理沙尘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关心的问题。课文层次清晰、语言简洁,使用了一些常识性文章常用的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让大家了解灰尘(沙尘)的来源以及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的同时,就会想方设法去治理它,以改善环境,优化环境。

(二)片断解析及师本对话:

1.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

2.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

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灰尘是从哪里来的呢?刮风了,地面上无数的沙粒、泥粉就扬了起来(;)在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吐出浓黑的烟(;)火山爆发,会带来无数的灰烬(;)车辆奔驰、人走路,又会带来许多灰尘(。)此外还有天上的流星,它和空气一摩擦,整个儿都烧掉变成灰尘了,据说每昼夜就有1430万吨这样的宇宙灰尘落到地球上。

3.也许你没想到,这些乱逛的灰尘也还是有有用处的。没有它,天就不能下雨。因为地面上的水汽升到天空后,形成云彩,但是,没有灰尘,云彩中的水蒸气就不能聚集在一起。如果你不信,不妨试一试。在下雨时,拿个干净的白瓷碗放在院子里,接上点雨水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碗底存有许多渣滓——这就是灰尘。

4.但是,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灰尘多了会迷人的眼睛,呛人的鼻子,会使人的呼吸器官发炎。灰尘钻进机器,会使它声音嘶哑。落在未干的电影胶片上,会使它失去功用。

5.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得不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

6.使用吸尘器,这是最简单的捕捉灰尘的方法。然而,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办法,是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大地,使大风无法再把泥粉和细沙卷得漫天飞舞。

——《空气中的流浪汉》

(三)教学片断一:

师:自读第2节,用直线划出灰尘小的句子。

学生划,指明一人回答。

师:小到什么程度?这有两个数量词。读!

生:一千颗、一厘米

师:用尺子看一看,可以想象出灰尘小到什么程度了吗?

指明一人读句子,全班齐读句子。

师:瞧,本来很难说清楚的问题,现在运用上列数字的方法就写清楚,讲明

白了。把“列数字”三个字记在句子旁边。这个句子也用上了“列数字”的方法——出示幻灯()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通过对比,比出什么啊?

生:有些地方的灰尘多,有些地方的灰尘少。

师:对,这就是在介绍灰尘的分布。(板书:分布)

(四)片段解读:

1.抓说明方法,引导生本对话,理解说明文的修辞。

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在这个师生对话的教学片段中,老师紧抓“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文惯用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用尺子演示,感受“一厘米”和“一千颗”的差别,在比较中理解作者突出灰尘微小的用意所在。再读句子,鼓励生本对话,让学生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什么是“作比较”、“列数字”。使逻辑性很强的说明文蕴含着深深的语文味。

教学片断二:

灰尘从何而来呢?读课文第2小节相关内容,说给同桌听。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师提问生回答,随机播放媒体。

师:能合上书说说看吗?

指名1人说

师:课文介绍了灰尘的五种来源,合上书,谁能正确地标上标点?

学生回答,老师在媒体上演示操作。

师:看书,他做得对吗?

生:“带起了很多灰尘后面是句号。

师:那么,为什么不同于分号呢?

生:我从“此外”一词看出前四方面都介绍了灰尘来源于地球,最后一个方面是介绍灰尘来源于宇宙。所以用句号。

片段解读:

2.抓标点符号,引导生本对话,理解并列关系的篇章结构。

朱熹有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老师紧扣“理解并列关系篇章结构”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尝试背诵灰尘的五种来源,后设计标点填空的练习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关注“本应是分号”的常见错误中,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

盖的信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自由自在地碰撞,引爆了学生思考的火花,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默化中自悟到:一个小小的句号就囊括了作者介绍了灰尘的两大来源——地球上和宇宙中的用意。从“了解文章内容”到“研读谋篇布局”,无不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仔细关注文本的学习习惯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断三:

师:接着,作者写了灰尘的坏处和好处。自己读。

看来,没有灰尘就不能下雨,没有灰尘可不行呢。但是,灰尘的坏处实在太多了,你还知道灰尘哪些坏处呢?

生:把衣服弄脏了,得一直洗衣服。

生:家具什么的脏了,得一直擦。

……

师:所以说灰尘是害大于利。(板书:害大于利)为什么只介绍一个优点却写得详细,缺点写得那么简略呢?

生:缺点我们都知道。

师:说明我们都不知道的就要(生回答:详写),都知道的就要(生回答:略写)。

老师板书:详、略(用投影仪投在黑板上,老师做旁注。)

片段解读:

3.用旁批法,引导生本对话,理解行文要详略得当的构篇思路。

学生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造的。“旁注”式提示,是指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蕴涵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对话中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笔墨不均的原因,加以“旁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读思考的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不断“融合”,不断生成写文章要详略得当的“新视野”。这样,对话就成为读者与文本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从而达成了“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断四:

师:女生读益处,男生读坏处。

男女生分别读。

师:两节换一换好不好?先写坏处,再写好处行吗?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相信你就知道答案了。

生:感觉好像那样写就不连接。

师:作者先写好处,再写坏处,这样再写管教方法就使得文章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

老师总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让我们分清内容的主次,作者叶永烈先生非常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灰尘的知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以后再学习科普类知识时,不但要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

片段解读:

4.以读促悟,引导生本对话,理解“主次分明”的表达效果。

中国有句古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会使诸多纷繁的事物顿时顺畅起来。师生对话中,提问的目标规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预期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结果。这段教学对话,教师构造了“害大于利为什么还要好处写得多?”、“两个小节交换可以吗?”两个关键的知识性问题,通过自读、比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愤”、“悱”的境界,最终弄清了问题的答案。这便是“提领而顿”之举。

二、师本对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手法。

(一)教材分析:

《图书馆的小镜头》是沪教版语文教材试用本五年级(上)第六单元“与书为友”中的一篇。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主动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写作功底,对文章篇章“总—分—总、总—分—过渡—总”的结构已了然于心。本节课希望能通过师本对话,师生对话,教师引导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形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争先恐后”“细腻”“小心翼

翼”等词语的意思及背后人们爱读书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对人们爱读书的社会新风尚的喜爱,并能模仿课文的写法,通过教师的情景预设仿写同学早读的片段。

(二)片断解析及师本对话:

1.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

2.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球鞋的,鞋跟高的,鞋跟矮的„„(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显得(拥挤)了些。

3.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紧接着,那双眼皮,那丹凤眼,那眼角不满鱼尾纹的眼睛,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拿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

4.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显得极小、极短。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5

此时已顾不得去整理那有些散乱的头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儿,看那神情,要是有把剪刀的话,她一定要把那

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

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6.我没有打扰任何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三)教学片段一:

师:点击出示第5小节引读。

师:在第五小节里,作者的镜头选择了4个人物,这4个人物分别代表的是“男女老少”,让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引读:人们完全沉醉在数的海洋里了……

在读的时候你最关注作者对谁的描写?再默读一遍,用圈出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原因。

生:我关注了老人,我圈的关键词是:把书拿得远远的、费力、舍不得。我觉得他带了老花镜,说明看不清楚,但还是在看书,看来他对书很喜爱。

生:我关注了小姑娘,我圈的关键词是:顾不得、贪婪、铰了。铰了就说明她连美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读书了。

生:我也关注了小女孩,“扫”就是……就是……

师:动作……

生:动作很快,说明看书速度很快,真是求知若渴啊!看得入迷了。

生:我关注的是小孩子,我圈的是吃力和关注。如果是我看书,一个字一个字我就烦了,老早不念了,但是这里却说明他们读书很专心致志。

生:我关注的是小伙子,我圈的是伏案疾书、皱着眉头想着什么,说明动作一会快一会慢,神情很专注。

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感觉到,各种各样的读者都能在图书馆找到身影?你也仿佛沉浸在图书馆里了呢?这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写得很细致。

师:作者捕捉不同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叫“细节描写”。

师:下面,我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班级同学早读时候的DV 画面,然后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试一试。

出示媒体:

镜头1:背书时摇头晃脑。

镜头2:边读边划。

镜头3:读书时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镜头4:边读书边摘抄。

学生观看,仿写片段。

片段解析:

5.创设媒体情景,引导生本对话,理解并尝试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从这段师生对话的片段中,可以看到老师怎样利用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来建构知识意义的。如果我们把这部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学层次的话,那么它就由①圈关键词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②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可以从连贯动作和细微神态着手,③撷取生活片断,观察伙伴早读的不同表现来仿写等三个教学片断完成。运用了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两种对话行为构成。这样,通过问题的层进方法达到了学生默会教学目标的目的。

日升月落有呼吸,鸟兽鱼虫有叹息,风里云里有消息,纵然,静默的文字里也有天籁之音„„(特级教师 孙建峰)

通过以上五个教学对话片断,我们不难看出:课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没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老师只有对课文最突出的,即对字、词、句、段、篇,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读法、写法了然于胸、准确无误的对话,才能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引导生本对话,激发生生交流思辨,才能对词句内在语义细细揣摩,对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句句钻研。

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知人论事”旨在通过了解文本作者的生活经历,

创作动机、创作风格等,跟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一路走去,才能听懂作者的话,理解作者的心。与文本对话,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情,交融了;心,贴紧了,身至此境,才能情至理顺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理解作者的行文构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与文本对话 走进心灵

青浦区逸夫小学 于淼

教育家说,所有的教学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对话中,得知概要;对话中,得知内容。然,何以体味作者的行文构篇?对话,依然是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通道。

在师本深层对话后,师生对话,造境邀心,渴望引导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表达为我所用,便是“对话”的崇高境界。

一、师本对话,寻找切合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行文思路。

(一)教材分析:

《空气中的流浪汉》是沪教版语文教材试用四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作者是著名的科普家叶永烈,本文选入教材时略有删改。虽然本篇文章写于上世纪70年代,但仍具有时代意义。特别是近年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我国许多地区遭受沙尘暴的困扰,如何治理沙尘,管理沙尘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关心的问题。课文层次清晰、语言简洁,使用了一些常识性文章常用的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让大家了解灰尘(沙尘)的来源以及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难的同时,就会想方设法去治理它,以改善环境,优化环境。

(二)片断解析及师本对话:

1.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

2.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

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灰尘是从哪里来的呢?刮风了,地面上无数的沙粒、泥粉就扬了起来(;)在工厂里,高高的烟囱吐出浓黑的烟(;)火山爆发,会带来无数的灰烬(;)车辆奔驰、人走路,又会带来许多灰尘(。)此外还有天上的流星,它和空气一摩擦,整个儿都烧掉变成灰尘了,据说每昼夜就有1430万吨这样的宇宙灰尘落到地球上。

3.也许你没想到,这些乱逛的灰尘也还是有有用处的。没有它,天就不能下雨。因为地面上的水汽升到天空后,形成云彩,但是,没有灰尘,云彩中的水蒸气就不能聚集在一起。如果你不信,不妨试一试。在下雨时,拿个干净的白瓷碗放在院子里,接上点雨水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碗底存有许多渣滓——这就是灰尘。

4.但是,灰尘的坏处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灰尘多了会迷人的眼睛,呛人的鼻子,会使人的呼吸器官发炎。灰尘钻进机器,会使它声音嘶哑。落在未干的电影胶片上,会使它失去功用。

5.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得不管教管教这些空气中的“流浪汉”啰!

6.使用吸尘器,这是最简单的捕捉灰尘的方法。然而,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减少灰尘的办法,是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绿化大地,使大风无法再把泥粉和细沙卷得漫天飞舞。

——《空气中的流浪汉》

(三)教学片断一:

师:自读第2节,用直线划出灰尘小的句子。

学生划,指明一人回答。

师:小到什么程度?这有两个数量词。读!

生:一千颗、一厘米

师:用尺子看一看,可以想象出灰尘小到什么程度了吗?

指明一人读句子,全班齐读句子。

师:瞧,本来很难说清楚的问题,现在运用上列数字的方法就写清楚,讲明

白了。把“列数字”三个字记在句子旁边。这个句子也用上了“列数字”的方法——出示幻灯()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通过对比,比出什么啊?

生:有些地方的灰尘多,有些地方的灰尘少。

师:对,这就是在介绍灰尘的分布。(板书:分布)

(四)片段解读:

1.抓说明方法,引导生本对话,理解说明文的修辞。

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在这个师生对话的教学片段中,老师紧抓“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文惯用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用尺子演示,感受“一厘米”和“一千颗”的差别,在比较中理解作者突出灰尘微小的用意所在。再读句子,鼓励生本对话,让学生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什么是“作比较”、“列数字”。使逻辑性很强的说明文蕴含着深深的语文味。

教学片断二:

灰尘从何而来呢?读课文第2小节相关内容,说给同桌听。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师提问生回答,随机播放媒体。

师:能合上书说说看吗?

指名1人说

师:课文介绍了灰尘的五种来源,合上书,谁能正确地标上标点?

学生回答,老师在媒体上演示操作。

师:看书,他做得对吗?

生:“带起了很多灰尘后面是句号。

师:那么,为什么不同于分号呢?

生:我从“此外”一词看出前四方面都介绍了灰尘来源于地球,最后一个方面是介绍灰尘来源于宇宙。所以用句号。

片段解读:

2.抓标点符号,引导生本对话,理解并列关系的篇章结构。

朱熹有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老师紧扣“理解并列关系篇章结构”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尝试背诵灰尘的五种来源,后设计标点填空的练习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关注“本应是分号”的常见错误中,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

盖的信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自由自在地碰撞,引爆了学生思考的火花,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默化中自悟到:一个小小的句号就囊括了作者介绍了灰尘的两大来源——地球上和宇宙中的用意。从“了解文章内容”到“研读谋篇布局”,无不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仔细关注文本的学习习惯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断三:

师:接着,作者写了灰尘的坏处和好处。自己读。

看来,没有灰尘就不能下雨,没有灰尘可不行呢。但是,灰尘的坏处实在太多了,你还知道灰尘哪些坏处呢?

生:把衣服弄脏了,得一直洗衣服。

生:家具什么的脏了,得一直擦。

……

师:所以说灰尘是害大于利。(板书:害大于利)为什么只介绍一个优点却写得详细,缺点写得那么简略呢?

生:缺点我们都知道。

师:说明我们都不知道的就要(生回答:详写),都知道的就要(生回答:略写)。

老师板书:详、略(用投影仪投在黑板上,老师做旁注。)

片段解读:

3.用旁批法,引导生本对话,理解行文要详略得当的构篇思路。

学生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创造的。“旁注”式提示,是指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蕴涵的一种阅读方式。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对话中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笔墨不均的原因,加以“旁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读思考的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不断“融合”,不断生成写文章要详略得当的“新视野”。这样,对话就成为读者与文本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从而达成了“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断四:

师:女生读益处,男生读坏处。

男女生分别读。

师:两节换一换好不好?先写坏处,再写好处行吗?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相信你就知道答案了。

生:感觉好像那样写就不连接。

师:作者先写好处,再写坏处,这样再写管教方法就使得文章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

老师总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让我们分清内容的主次,作者叶永烈先生非常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灰尘的知识。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以后再学习科普类知识时,不但要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

片段解读:

4.以读促悟,引导生本对话,理解“主次分明”的表达效果。

中国有句古话:“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会使诸多纷繁的事物顿时顺畅起来。师生对话中,提问的目标规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预期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结果。这段教学对话,教师构造了“害大于利为什么还要好处写得多?”、“两个小节交换可以吗?”两个关键的知识性问题,通过自读、比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愤”、“悱”的境界,最终弄清了问题的答案。这便是“提领而顿”之举。

二、师本对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手法。

(一)教材分析:

《图书馆的小镜头》是沪教版语文教材试用本五年级(上)第六单元“与书为友”中的一篇。这一单元教学目标是: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主动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写作功底,对文章篇章“总—分—总、总—分—过渡—总”的结构已了然于心。本节课希望能通过师本对话,师生对话,教师引导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形式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争先恐后”“细腻”“小心翼

翼”等词语的意思及背后人们爱读书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者对人们爱读书的社会新风尚的喜爱,并能模仿课文的写法,通过教师的情景预设仿写同学早读的片段。

(二)片断解析及师本对话:

1.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

2.清晨,图书馆的大门敞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便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留披肩发的,梳辫子的,剃平头的,梳分头的,黑发的,白发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球鞋的,鞋跟高的,鞋跟矮的„„(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显得(拥挤)了些。

3.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紧接着,那双眼皮,那丹凤眼,那眼角不满鱼尾纹的眼睛,都各自盯上了自己的目标;那粗糙的手,细腻的手,宽大的手,纤细的手,都小心翼翼地拿下书,极温柔地抚摸着,就像抚摸着孩子光滑的脸蛋儿„„

4.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显得极小、极短。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5

此时已顾不得去整理那有些散乱的头发,只是用大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时地甩一下那束垂到额前的刘海儿,看那神情,要是有把剪刀的话,她一定要把那

远远的,显得很费力,但仍旧舍不得把书放下;

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着,很吃力,却很专注„„

6.我没有打扰任何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但这生活中的小镜头,我却怎么也忘不了。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三)教学片段一:

师:点击出示第5小节引读。

师:在第五小节里,作者的镜头选择了4个人物,这4个人物分别代表的是“男女老少”,让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引读:人们完全沉醉在数的海洋里了……

在读的时候你最关注作者对谁的描写?再默读一遍,用圈出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原因。

生:我关注了老人,我圈的关键词是:把书拿得远远的、费力、舍不得。我觉得他带了老花镜,说明看不清楚,但还是在看书,看来他对书很喜爱。

生:我关注了小姑娘,我圈的关键词是:顾不得、贪婪、铰了。铰了就说明她连美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读书了。

生:我也关注了小女孩,“扫”就是……就是……

师:动作……

生:动作很快,说明看书速度很快,真是求知若渴啊!看得入迷了。

生:我关注的是小孩子,我圈的是吃力和关注。如果是我看书,一个字一个字我就烦了,老早不念了,但是这里却说明他们读书很专心致志。

生:我关注的是小伙子,我圈的是伏案疾书、皱着眉头想着什么,说明动作一会快一会慢,神情很专注。

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感觉到,各种各样的读者都能在图书馆找到身影?你也仿佛沉浸在图书馆里了呢?这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写得很细致。

师:作者捕捉不同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叫“细节描写”。

师:下面,我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班级同学早读时候的DV 画面,然后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试一试。

出示媒体:

镜头1:背书时摇头晃脑。

镜头2:边读边划。

镜头3:读书时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镜头4:边读书边摘抄。

学生观看,仿写片段。

片段解析:

5.创设媒体情景,引导生本对话,理解并尝试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从这段师生对话的片段中,可以看到老师怎样利用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来建构知识意义的。如果我们把这部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学层次的话,那么它就由①圈关键词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②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可以从连贯动作和细微神态着手,③撷取生活片断,观察伙伴早读的不同表现来仿写等三个教学片断完成。运用了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两种对话行为构成。这样,通过问题的层进方法达到了学生默会教学目标的目的。

日升月落有呼吸,鸟兽鱼虫有叹息,风里云里有消息,纵然,静默的文字里也有天籁之音„„(特级教师 孙建峰)

通过以上五个教学对话片断,我们不难看出:课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没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老师只有对课文最突出的,即对字、词、句、段、篇,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读法、写法了然于胸、准确无误的对话,才能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引导生本对话,激发生生交流思辨,才能对词句内在语义细细揣摩,对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句句钻研。

中国文化讲究“知人论事”。“知人论事”旨在通过了解文本作者的生活经历,

创作动机、创作风格等,跟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一路走去,才能听懂作者的话,理解作者的心。与文本对话,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情,交融了;心,贴紧了,身至此境,才能情至理顺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理解作者的行文构篇,指导学生模仿写作。


相关文章

  • 心灵对话)
  • 多重对话的"真相"---心灵的对话 --浅谈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 巴赫金强调:"语言不是死物,它是总在运动着,变化着对话交际的语境.它从来不满足于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声音."所以说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 ...查看


  • 巧用"第二人称对话"方式走进文本
  •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使用第二人称的方式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可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从多方位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对这种解读文本的方式加以了关注."第二人称对话 ...查看


  • 浅谈细读文本五法
  • 浅谈细读文本五法 福州市东街小学 杨强 内容摘要:"披文入情.潜心会文" 教师只有从文本细读的过程中, 真实地了解.发现.归纳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进而 引导学生读细文本,共同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文本 细读 ...查看


  •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模式及教学策略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 ...查看


  • 给予树.教后反思doc
  • <给予树>教后反思 王友梅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献出我们的爱"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是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 ...查看


  • 关注课堂对话,构建和谐课堂--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
  • 江苏南通市城南小学(226006) 周 芸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具有情.景.意.趣等美学特质的古典诗词.词中描写了作者年少时的一次愉快的荷塘郊游情景--归途中因醉酒而划船误入藕花深处,惊飞了暮宿荷塘深处的鸥鹭, ...查看


  • 紧贴文本地面行走--也谈语文教学文本的使用???肖培东
  • 紧贴文本地面行走--也谈语文教学文本的使用   肖培东 (2011-12-10 10:09:35)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们的声音 [摘要]新课标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日趋多元化现代化,但 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 ...查看


  • [转载][语文教学通讯]:30位青年名师评说语文教学(转)
  • ]<语文教学通讯>:30位青年名师评说语文教学(转)(2011-05-28 20:38:20) 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分类: 名师研究 原文地址:<语文教学通讯>:30位青年名师评说语文教学(转)作者:朱兵的博客 ...查看


  • 三年级语文[金子]教案
  • 三年级语文<金子>教案 阮莉静 梅岭小学 2006- 2007年度第一学期研究课记载表 金子 一. 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读课题:金子 还记得我们上一节课留下的那个问题吗? 彼得的金子是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