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绘画]课标

《建筑绘画》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50105321

适用专业:城镇规划专业(560201)

城镇规划专业(建筑设计方向) 城镇规划专业(建筑动画方向)

课程类型:□A 类(纯理论课);□√B 类(理论+实践);□C 类(纯实践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教学时数:56学时 总学分数:4学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 课程的性质

《建筑绘画》课程是城镇规划(含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程领域中的基础课程,是造型艺术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绘图技能的重要课程。

2. 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对建筑钢笔淡彩表现技能的培养。(1)通过速写、淡彩等快速表现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对像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而掌握从整体出发的立体造型能力。(2)把逻辑思考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认识建筑快速表现造型诸因素之间的互为联系,掌握表现形像、形体、结构、构图、空间、体积、明暗、色彩、质感、节奏、调子等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象的形象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是进行建筑造型和设计的基础,为后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课程奠定扎实的表达与创造基础知识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本着懂理论,重应用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企业、行业前期调研,专家后期讨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建筑设计岗位需要为导向,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根据城镇规划(含方向)专业对建筑快速表现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按循序渐进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项目课程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建筑配景、建筑主体、建筑景观等为载体,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美术》包括基础素描与色彩;后续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该课程在专业的课程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建筑配景、建筑单体和建筑方案的快速表现训练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建筑造型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建筑造型的提炼、概括、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包括:

1.知识目标:

(1)掌握建筑速写中基本的透视原理; (2)掌握建筑速写中基本的构图规律; (3)掌握建筑速写中基本的绘图步骤。 2.技能目标:

(1)能用简练的线条或明暗来描绘建筑景观; (2)能对建筑进行熟练和准确的造型; (3)能快速表现建筑景观效果图。 3.素质目标

(1)具有写生的习惯; (2)具有较高的自我鉴赏能力; (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 知识与技能" 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职业道德与素质”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本标准对不同目标采用明确且不同的行为动词描述,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本标准在执行中的参考价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学习领域的描述学习领域的描述见表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掌握《建筑绘画》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了两个工学单元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详见表一。

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如下: 课程:建筑绘画(56课时) 模块一:速写(28课时) 模块二:淡彩(28课时) 表一 课程教学内容

在执行该标准时允许加减一定的教学内容,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5%;学时分配只是参考,允许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四、课程实施

教学应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优秀的建筑画案例、图片、投影、多媒体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学的侧重点是以实操为主,示范作业的方法。理论知识内容讲授不追求完整性,以够用为度。学生能力的构建应以自我学习、总结、归纳来获得。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努力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获得课程的基本知识。 在相关的专题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情景的设计应真实、直观,并注意训练的过程中在细节上督促和规范学生职业素质,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强调职业素质考核。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一)、 合格标准:

1. 旷课不超过5节(总课时的10%); 2. 没有不诚信行为。

(二)、成绩构成:由于课程为集中周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课程考核由每个模块形成的阶段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为平时的理论学习笔记成绩;模块一、模块二的考核成绩由每个模块的平时练习成绩和最终考核成绩按比例组成,最终考核分数不低于60分。

(三)、考核内容:学习态度、知识点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素养等)

(四)、考核方案:考核内容、标准与方式。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专业设计教室

2、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学校校园及校外周边建筑群体,小区景观进行的采风写生。 (二)师资条件

本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校内专任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能为学生做绘画示范指导,了解行业的新动向。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备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的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

校外专业兼职教师应是来自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效果制作企业一线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 70%以上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兼职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教学方法培训,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责任心。

(三)教材编写、推荐教材

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选用与编写。要充分的体现教学资源的相关内容,体现课程设计思想,以课程为载体实施教学,其教材的 形式应该含盖纸质和多媒体设计演示材料。项目内容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 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本门课程教材以景观设计课程选用教材为主。

1.教材编写:

符合项目化课程的需要,同时符合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要求反映建筑表现当前的时代特征,结合真实案例图片,以手绘建筑表现的应用性为主导,系统阐述建筑表现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并重点介绍手绘快速表现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透视基础、建筑配景、建筑表现技法要素、钢笔表现技法、马克笔与彩色铅笔表现技法和建筑快速表现画赏析等内容。教材要图文结合,力求做到简明通俗且实用性强。选用的欣赏作品要清晰优美,便于学生临摹及学习。

2.推荐教材: 作者:张峰

教材名称:《建筑表现技法》(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技能型规划教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7月1日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师团队要尽可能多地开发信息化的课程学习资源,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训练等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网上共享,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学习。

七、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城镇规划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 2.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标准

八、其他说明

本标准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

《建筑绘画》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50105321

适用专业:城镇规划专业(560201)

城镇规划专业(建筑设计方向) 城镇规划专业(建筑动画方向)

课程类型:□A 类(纯理论课);□√B 类(理论+实践);□C 类(纯实践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教学时数:56学时 总学分数:4学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 课程的性质

《建筑绘画》课程是城镇规划(含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程领域中的基础课程,是造型艺术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绘图技能的重要课程。

2. 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对建筑钢笔淡彩表现技能的培养。(1)通过速写、淡彩等快速表现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对像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从而掌握从整体出发的立体造型能力。(2)把逻辑思考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认识建筑快速表现造型诸因素之间的互为联系,掌握表现形像、形体、结构、构图、空间、体积、明暗、色彩、质感、节奏、调子等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象的形象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是进行建筑造型和设计的基础,为后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课程奠定扎实的表达与创造基础知识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本着懂理论,重应用的总体思路。通过对企业、行业前期调研,专家后期讨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建筑设计岗位需要为导向,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

根据城镇规划(含方向)专业对建筑快速表现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按循序渐进的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项目课程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建筑配景、建筑主体、建筑景观等为载体,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美术》包括基础素描与色彩;后续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该课程在专业的课程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建筑配景、建筑单体和建筑方案的快速表现训练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建筑造型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建筑造型的提炼、概括、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包括:

1.知识目标:

(1)掌握建筑速写中基本的透视原理; (2)掌握建筑速写中基本的构图规律; (3)掌握建筑速写中基本的绘图步骤。 2.技能目标:

(1)能用简练的线条或明暗来描绘建筑景观; (2)能对建筑进行熟练和准确的造型; (3)能快速表现建筑景观效果图。 3.素质目标

(1)具有写生的习惯; (2)具有较高的自我鉴赏能力; (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 知识与技能" 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职业道德与素质”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本标准对不同目标采用明确且不同的行为动词描述,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本标准在执行中的参考价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学习领域的描述学习领域的描述见表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掌握《建筑绘画》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了两个工学单元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详见表一。

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如下: 课程:建筑绘画(56课时) 模块一:速写(28课时) 模块二:淡彩(28课时) 表一 课程教学内容

在执行该标准时允许加减一定的教学内容,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5%;学时分配只是参考,允许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四、课程实施

教学应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优秀的建筑画案例、图片、投影、多媒体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学的侧重点是以实操为主,示范作业的方法。理论知识内容讲授不追求完整性,以够用为度。学生能力的构建应以自我学习、总结、归纳来获得。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努力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获得课程的基本知识。 在相关的专题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情景的设计应真实、直观,并注意训练的过程中在细节上督促和规范学生职业素质,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强调职业素质考核。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一)、 合格标准:

1. 旷课不超过5节(总课时的10%); 2. 没有不诚信行为。

(二)、成绩构成:由于课程为集中周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课程考核由每个模块形成的阶段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为平时的理论学习笔记成绩;模块一、模块二的考核成绩由每个模块的平时练习成绩和最终考核成绩按比例组成,最终考核分数不低于60分。

(三)、考核内容:学习态度、知识点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素养等)

(四)、考核方案:考核内容、标准与方式。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专业设计教室

2、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学校校园及校外周边建筑群体,小区景观进行的采风写生。 (二)师资条件

本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校内专任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能为学生做绘画示范指导,了解行业的新动向。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备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的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

校外专业兼职教师应是来自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效果制作企业一线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 70%以上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兼职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教学方法培训,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责任心。

(三)教材编写、推荐教材

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选用与编写。要充分的体现教学资源的相关内容,体现课程设计思想,以课程为载体实施教学,其教材的 形式应该含盖纸质和多媒体设计演示材料。项目内容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 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本门课程教材以景观设计课程选用教材为主。

1.教材编写:

符合项目化课程的需要,同时符合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要求反映建筑表现当前的时代特征,结合真实案例图片,以手绘建筑表现的应用性为主导,系统阐述建筑表现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并重点介绍手绘快速表现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透视基础、建筑配景、建筑表现技法要素、钢笔表现技法、马克笔与彩色铅笔表现技法和建筑快速表现画赏析等内容。教材要图文结合,力求做到简明通俗且实用性强。选用的欣赏作品要清晰优美,便于学生临摹及学习。

2.推荐教材: 作者:张峰

教材名称:《建筑表现技法》(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技能型规划教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7月1日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师团队要尽可能多地开发信息化的课程学习资源,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训练等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网上共享,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学习。

七、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城镇规划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 2.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标准

八、其他说明

本标准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


相关文章

  •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核心教材 美术鉴赏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审美为主线,结合广大青年学生的实际,分六个章节依次介绍了绘画艺术鉴赏,雕塑艺术鉴赏,建筑与园林艺术欣赏,书法.摄影艺术欣赏.工艺美术鉴赏等内容.书中内容安排切合学生实际,详略得当.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欣赏性和可读性. 目录 ...查看


  • 中外美术史考研复习资料
  • 中外美术史 ⒈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2 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叫金字塔,它建于王国时期. 3 古希腊美术发展史分期为荷马时期.古典时期.古风时期古希腊时期四个阶段. 4 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主要样式 ...查看


  • 六年级美术教案 1
  • 六年级美术教案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 ...查看


  • 立体主义之于现代建筑
  • 立体主义之于现代建筑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上世纪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运动之一,在整个世界的建筑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现代主义建筑无论从设计理念.建筑材料.形式色彩和结构体系等都与古典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建筑运动是一场革命 ...查看


  • 立体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影响
  • 立体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影响? 20 [ 标签:, ] 大概三千字左右!谢谢! 匿名回答:1人气:2解决时间:2009-12-15 13:20 满意答案 好评率:0% 在现代主义建筑形成.发展的历程中,尤其是在其初期,受到过现代艺术运动 ...查看


  • 手绘树在建筑绘画配景中的技巧理论知识
  • 手绘树在建筑绘画配景中的技巧理论知识 重要提示:建筑物深 则背景宜浅,反之则用深背景.远景树只需要做出轮廓,树丛色调可上深下浅.上实下虚,以表示近地的雾霭所造成的深远空间感.中景树:往往和建筑物处于同一层面,也可位于建筑物前,画中景树要抓住 ...查看


  • 美术概念的形成
  • 作者:邢莉常宁生 文艺研究 2006年08期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4-0105-11 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美的艺术"--的出现.形成和确立是相当晚近的事.一位西方学者在描述17世纪中叶英格兰文化状 ...查看


  • 2014年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介绍一点通
  • 1.对于肢体作业域而言,需要频繁使用或操作的物件.仪表装置应放在( C )内. A.最大作业域 B.一般作业域 C.正常作业域 D.合适位置 2.下列哪个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D ) A.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B.庭院式的组群 ...查看


  • 1.史前.古埃及
  • 第一讲 史前.古埃及美术 教学重点: 1.史前美术概念及其特征 2.古埃及美术特征 教学难点:史前美术的文化意义 教学要求: 1.阅读教材<图式文明>第一讲第一.二节 2.了解原始艺术.古埃及美术特征 3.学习欣赏史前美术和古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