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旅
▬▬▬看>有感
>讲述了一个在中央车站为别人代笔写信的老女人,一个寻找父亲的小男孩。又是典型的一老一少搭配,演绎的同样是一段爱的公路片。朵拉为别人写信,表面上是位倾听者,实际上却是内心冷漠的人,回到家后嘲讽寄信的人,她鄙视各类强烈的情感,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有如此羁绊与真情,将信塞进抽屉而永远不将其寄出。直到她遇到了一个拖着儿子来写信的女人,起初朵拉同样鄙视这个女人,认为又是重复着抛弃妻子的戏码,后来女人不幸车祸身亡,留下小男孩一人徘徊在中央车站。
要说起初,男孩约书亚对于朵拉不仅没有好感,甚至是充满敌意。他听到她满口的谎言,看到那承诺过却始终未被寄出的信件,他从心底里认为朵拉是个坏女人。约书亚的妈妈安娜死后,朵拉把男孩带到自己的家。本以为她是可怜这位在车站流浪的野孩子,想带给他家的温暖。谁曾想,她最终的目的却是把孩子送进所谓“领养机构”的人贩子家里,换来一台能让她进入遥控时代的彩色电视机。朵拉最好的姐妹也忍不住了——“凡事总要有个限度”!
凡事总要有个限度”。或许是姐妹的这句话,触动了朵拉心中那已被深藏了的某些东西。人世间,再麻木、再冰冷的人,也会有一瞬间,被某句触动心底的话叫醒、融化。因为,良心的种子没丢,爱与善没丢。朵拉决定从人贩那里救出男孩,和他一起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 。
漫长的旅途对于本来生活就十分拮据的朵拉来说无疑于一次冒险,途中她多次想要将约书亚丢下,但都没有成功,而且上天似乎在故意惩罚她似的,每次她想丢下约书亚的时候总会伴着倒霉的事情发生,要么错过班车,要么丢钱,甚至连自己唯一次有机会结识男友的时候又被对方无情的抛下,绝望的朵拉只有老老实实的带着约书亚来到他父亲住的小镇。
到达小镇的两人,却发现约书亚的父亲早已搬走,自己的父亲没有找到,朵拉的钱也用完了,走投无路的两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约书亚的帮助下,朵拉重拾旧业,在小镇上摆摊给人写信,并凑够了再次上路的钱,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变得融洽起来。
再次上路,两人找到了另一个小镇,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约书亚的哥哥,但不幸的是,原来约书亚的父亲已经去世,并且从父亲的来信中兄弟们才知道原来父亲的离开也是为了去寻找自己的妻子和还未出世的约书亚,得知真相后,朵拉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于是在深夜将约书亚母亲的信留了下来,自己悄悄的离开了与兄弟团员的约书亚。
影片对于朵拉的身世并没有太多的描写,她原先的生活似乎只有三个所在,一个是她工作的车站,一个是她的家,还有就是她每天乘坐的拥挤的列车,她家里的陈设也十分简单,破旧的沙发,没有图像的电视,以及推满了信件的抽屉,可以看出朵拉的生活很有规律,但长期单调的生活已使她变的麻木,就像一个失去灵魂的躯壳,每天只
是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模式,为的只是在自己孤独的世界中艰难的生存下去。约书亚也是一样,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对父亲唯一的印象就是知道父亲是个木匠,影片开始时约书亚一直攥在手中的陀螺应该就是父亲留给他唯一的礼物,母亲去找朵拉写信给自己的丈夫,约书亚也天真的以为只要再等上几天,自己很快就可以与父亲团聚。但现实是残酷的,就像朵拉说的“你根本不能指望邮政部门我也不知道那些信能不能寄的出去”,那些找朵拉写信的人更多的只是通过信件为自己唯一的一点点希望找一个寄托,所以约书亚的命运和他天真的想法其实从开始就注定只是一个悲剧的幻想。
约书亚的母亲因为车祸不幸丧生,约书亚则因为去捡陀螺而幸免于难,而他的命运也像旋转的陀螺一样由此发生了改变,可以说约书亚和朵拉的相遇也同样充满了一种悲剧偶然性,在这里有一段约书亚在车站面对圣母像默默祈祷的镜头,导演拍摄的十分有寓意,仰视的圣母像,俯视的约书亚,画面充满了虔诚而神圣的气氛,就像约书亚一直希望见到的父亲就名叫耶稣一样,也许正是这份对于上帝的虔诚,才在冥冥之中不断的带领着约书亚走向希望彼岸。而对于朵拉来说,这种偶遇更像是一种冒险,因为对于朵拉,生活的目的更多的只是生存,对于周遭的人或事她只是一个旁观者,独善其身才是她能够生存下来的唯一秘诀,即使是后来她出于同情将约书亚送到愿意领养流浪小孩的人家也是为了赚取中间人的1000块钱,所以对于帮助约书亚去寻找父亲起初她是并不愿意的,但是在得知自己出于好心却误将约书亚推入人贩子手中后,朵拉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影片中导演
很巧妙的处理了这一段心理独白,轰鸣的火车,辗转反侧的朵拉,快速闪烁的灯光,几个镜头却十分生动的表现了朵拉内心的不安,也预示着一种人性的复苏即将在朵拉身上发生,镜头一转,第二天朵拉便只身前往人贩子的家将约书亚救了出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拖拉,剧情也由此转入朵拉与约书亚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两个人的命运也在此产生了交集,就像约书亚问朵拉的“这车是开往哪里的”,偶遇的两人带着各自的目的和希望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影片大半部分都描写旅途中两人的遭遇,从互相不信任,互相猜疑,互相嫉恨,到后来两人合作挣钱,变得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可以说是一次拯救与被拯救的过程。开始的时候约书亚对于朵拉始终抱有着厌恶的态度,觉得一个陌生人根本不可能会帮自己找到父亲,而朵拉也只是为了躲避麻烦而一直算计着中途丢下约书亚,但命运的转轮似乎总喜欢那他们两开玩笑,朵拉两次尝试将约书亚丢下都没有成功,还无故损失了所有的路费,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好心的卡车司机,司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朵拉也在相处中对其心生好感,但朵拉的贸然示好却让卡车司机感到难堪最终离开了他们,这里有两个隐喻的镜头,都是卡车上的标语,一个是:strength is in everything but only god is power 还有一个是:with god I follow my destiny 两个标语都来自于圣经,这正代表了朵拉和约书亚两人的此次旅途正是由上帝指引的一次求赎之旅,其实卡车司机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符号性的角色,他信基督,为人善良,不喝酒,对于约书亚说的男女情事也是不削一顾,他的出现代表的就是一种上帝的指引,指引朵拉一行的方向,指引他
们心灵的归宿,而这种宗教式的隐喻在朵拉和约书亚的旅途中还有很多次的表现,特别在小镇上,居民全部聚集在广场上手持蜡烛齐唱圣歌的场景中达到最高潮,而朵拉在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下也得到了净化,此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起来,约书亚还主动替朵拉买了新衣服,朵拉也替约书亚找到了失散的哥哥,而此刻影片的节奏也开始慢慢变得欢快起来,约书亚的哥哥教约书亚说绕口令,带他做陀螺,陪他踢足球,与亲人团聚的约书亚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他终于找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归宿,而朵拉也在这次旅途中找回了自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旅途”在电影的语言里已经涵盖了太多的意义,是一次救赎,一次回归,还是一次重生?或许都有。一老一少在旅途的前半段还是磕磕碰碰,然而到后来,两个人渐渐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依靠,对于男孩来说,朵拉是他在世界上唯一信任的人;对于朵拉来说,孩子却是温暖她心的源泉,因为她从前同样也是个缺少父爱的孩子,所以曾经冷漠掩饰了她的真情,现在的她,终于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
影片中反复出现男孩与朵拉关于其生父的辩论。朵拉认为孩子的父亲是个酒鬼,是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而在孩子的心里,父亲是个能干的木匠,是个能挑起生活重担的男人。我想,我们在看的时候多数也是倾向于朵拉的观点。直到影片的最后,孩子父亲的一封信向我们娓娓道来了这个男人的真实面目,一切的一切都是爱。
朵拉最后还是离开了,她一直都为别人写信,最后替自己写了一封信,当然,又是一封不会寄出的信,她相信了美好的感情美好的“爱”。当
两人看他们的合照时,我想他们都明白了这场旅途的意义:在拯救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求赎,而通过影片中老少两代人的求赎之旅,导演也传达了一种对于国家的求赎之愿。
救赎之旅
▬▬▬看>有感
>讲述了一个在中央车站为别人代笔写信的老女人,一个寻找父亲的小男孩。又是典型的一老一少搭配,演绎的同样是一段爱的公路片。朵拉为别人写信,表面上是位倾听者,实际上却是内心冷漠的人,回到家后嘲讽寄信的人,她鄙视各类强烈的情感,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有如此羁绊与真情,将信塞进抽屉而永远不将其寄出。直到她遇到了一个拖着儿子来写信的女人,起初朵拉同样鄙视这个女人,认为又是重复着抛弃妻子的戏码,后来女人不幸车祸身亡,留下小男孩一人徘徊在中央车站。
要说起初,男孩约书亚对于朵拉不仅没有好感,甚至是充满敌意。他听到她满口的谎言,看到那承诺过却始终未被寄出的信件,他从心底里认为朵拉是个坏女人。约书亚的妈妈安娜死后,朵拉把男孩带到自己的家。本以为她是可怜这位在车站流浪的野孩子,想带给他家的温暖。谁曾想,她最终的目的却是把孩子送进所谓“领养机构”的人贩子家里,换来一台能让她进入遥控时代的彩色电视机。朵拉最好的姐妹也忍不住了——“凡事总要有个限度”!
凡事总要有个限度”。或许是姐妹的这句话,触动了朵拉心中那已被深藏了的某些东西。人世间,再麻木、再冰冷的人,也会有一瞬间,被某句触动心底的话叫醒、融化。因为,良心的种子没丢,爱与善没丢。朵拉决定从人贩那里救出男孩,和他一起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 。
漫长的旅途对于本来生活就十分拮据的朵拉来说无疑于一次冒险,途中她多次想要将约书亚丢下,但都没有成功,而且上天似乎在故意惩罚她似的,每次她想丢下约书亚的时候总会伴着倒霉的事情发生,要么错过班车,要么丢钱,甚至连自己唯一次有机会结识男友的时候又被对方无情的抛下,绝望的朵拉只有老老实实的带着约书亚来到他父亲住的小镇。
到达小镇的两人,却发现约书亚的父亲早已搬走,自己的父亲没有找到,朵拉的钱也用完了,走投无路的两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约书亚的帮助下,朵拉重拾旧业,在小镇上摆摊给人写信,并凑够了再次上路的钱,两人的关系也由此变得融洽起来。
再次上路,两人找到了另一个小镇,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约书亚的哥哥,但不幸的是,原来约书亚的父亲已经去世,并且从父亲的来信中兄弟们才知道原来父亲的离开也是为了去寻找自己的妻子和还未出世的约书亚,得知真相后,朵拉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于是在深夜将约书亚母亲的信留了下来,自己悄悄的离开了与兄弟团员的约书亚。
影片对于朵拉的身世并没有太多的描写,她原先的生活似乎只有三个所在,一个是她工作的车站,一个是她的家,还有就是她每天乘坐的拥挤的列车,她家里的陈设也十分简单,破旧的沙发,没有图像的电视,以及推满了信件的抽屉,可以看出朵拉的生活很有规律,但长期单调的生活已使她变的麻木,就像一个失去灵魂的躯壳,每天只
是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模式,为的只是在自己孤独的世界中艰难的生存下去。约书亚也是一样,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对父亲唯一的印象就是知道父亲是个木匠,影片开始时约书亚一直攥在手中的陀螺应该就是父亲留给他唯一的礼物,母亲去找朵拉写信给自己的丈夫,约书亚也天真的以为只要再等上几天,自己很快就可以与父亲团聚。但现实是残酷的,就像朵拉说的“你根本不能指望邮政部门我也不知道那些信能不能寄的出去”,那些找朵拉写信的人更多的只是通过信件为自己唯一的一点点希望找一个寄托,所以约书亚的命运和他天真的想法其实从开始就注定只是一个悲剧的幻想。
约书亚的母亲因为车祸不幸丧生,约书亚则因为去捡陀螺而幸免于难,而他的命运也像旋转的陀螺一样由此发生了改变,可以说约书亚和朵拉的相遇也同样充满了一种悲剧偶然性,在这里有一段约书亚在车站面对圣母像默默祈祷的镜头,导演拍摄的十分有寓意,仰视的圣母像,俯视的约书亚,画面充满了虔诚而神圣的气氛,就像约书亚一直希望见到的父亲就名叫耶稣一样,也许正是这份对于上帝的虔诚,才在冥冥之中不断的带领着约书亚走向希望彼岸。而对于朵拉来说,这种偶遇更像是一种冒险,因为对于朵拉,生活的目的更多的只是生存,对于周遭的人或事她只是一个旁观者,独善其身才是她能够生存下来的唯一秘诀,即使是后来她出于同情将约书亚送到愿意领养流浪小孩的人家也是为了赚取中间人的1000块钱,所以对于帮助约书亚去寻找父亲起初她是并不愿意的,但是在得知自己出于好心却误将约书亚推入人贩子手中后,朵拉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影片中导演
很巧妙的处理了这一段心理独白,轰鸣的火车,辗转反侧的朵拉,快速闪烁的灯光,几个镜头却十分生动的表现了朵拉内心的不安,也预示着一种人性的复苏即将在朵拉身上发生,镜头一转,第二天朵拉便只身前往人贩子的家将约书亚救了出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拖拉,剧情也由此转入朵拉与约书亚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两个人的命运也在此产生了交集,就像约书亚问朵拉的“这车是开往哪里的”,偶遇的两人带着各自的目的和希望踏上了未知的旅途。
影片大半部分都描写旅途中两人的遭遇,从互相不信任,互相猜疑,互相嫉恨,到后来两人合作挣钱,变得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可以说是一次拯救与被拯救的过程。开始的时候约书亚对于朵拉始终抱有着厌恶的态度,觉得一个陌生人根本不可能会帮自己找到父亲,而朵拉也只是为了躲避麻烦而一直算计着中途丢下约书亚,但命运的转轮似乎总喜欢那他们两开玩笑,朵拉两次尝试将约书亚丢下都没有成功,还无故损失了所有的路费,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好心的卡车司机,司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信徒,朵拉也在相处中对其心生好感,但朵拉的贸然示好却让卡车司机感到难堪最终离开了他们,这里有两个隐喻的镜头,都是卡车上的标语,一个是:strength is in everything but only god is power 还有一个是:with god I follow my destiny 两个标语都来自于圣经,这正代表了朵拉和约书亚两人的此次旅途正是由上帝指引的一次求赎之旅,其实卡车司机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符号性的角色,他信基督,为人善良,不喝酒,对于约书亚说的男女情事也是不削一顾,他的出现代表的就是一种上帝的指引,指引朵拉一行的方向,指引他
们心灵的归宿,而这种宗教式的隐喻在朵拉和约书亚的旅途中还有很多次的表现,特别在小镇上,居民全部聚集在广场上手持蜡烛齐唱圣歌的场景中达到最高潮,而朵拉在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下也得到了净化,此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融洽起来,约书亚还主动替朵拉买了新衣服,朵拉也替约书亚找到了失散的哥哥,而此刻影片的节奏也开始慢慢变得欢快起来,约书亚的哥哥教约书亚说绕口令,带他做陀螺,陪他踢足球,与亲人团聚的约书亚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他终于找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归宿,而朵拉也在这次旅途中找回了自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旅途”在电影的语言里已经涵盖了太多的意义,是一次救赎,一次回归,还是一次重生?或许都有。一老一少在旅途的前半段还是磕磕碰碰,然而到后来,两个人渐渐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依靠,对于男孩来说,朵拉是他在世界上唯一信任的人;对于朵拉来说,孩子却是温暖她心的源泉,因为她从前同样也是个缺少父爱的孩子,所以曾经冷漠掩饰了她的真情,现在的她,终于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
影片中反复出现男孩与朵拉关于其生父的辩论。朵拉认为孩子的父亲是个酒鬼,是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而在孩子的心里,父亲是个能干的木匠,是个能挑起生活重担的男人。我想,我们在看的时候多数也是倾向于朵拉的观点。直到影片的最后,孩子父亲的一封信向我们娓娓道来了这个男人的真实面目,一切的一切都是爱。
朵拉最后还是离开了,她一直都为别人写信,最后替自己写了一封信,当然,又是一封不会寄出的信,她相信了美好的感情美好的“爱”。当
两人看他们的合照时,我想他们都明白了这场旅途的意义:在拯救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求赎,而通过影片中老少两代人的求赎之旅,导演也传达了一种对于国家的求赎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