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导入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奋剂”。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就会在这节课伊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往往有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对地理只要应付小高考即行。因为这些学生缺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没有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地理的学习效果很差。所以,如何设计地理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 运用教师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假如教师讲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如我在教学“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时,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在上课之前我把大学里参加教育实习时在华山和泰山上拍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在看的过程中还向大家描述了自己当时爬山的感受,学生不仅看得很专注,而且对学习地理产生了兴趣。这种教学,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促其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又如教学“季风气候”一课时,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入。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西北风(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己,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难时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到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反常现象,结果助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导课,学生乐听、乐学。 二 赏析诗文,陶冶学生情趣,导入新课 诗歌语言优美,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恰当地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会创造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如在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学中可引用以下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些诗句切入锋面系统的教学当中,以此来区别“快行冷锋”、“准静止锋”、“暖锋”和“慢行冷锋”的特点,既增加了情境性,又加深了记忆。 又如在教学“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导入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析气候的垂直变化。引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来讲述地球公转、自转。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地球的运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以这么说:得“地球的运动”者得“地理”。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我利用制作的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公转、方向、晨昏线、黄赤交角等内容用动画形式体现出来,使抽象内容变得更直观,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更明显。这样的教学,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努力探求地理知识的一种良好氛围。 四 巧引资料,激发兴趣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将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巧引资料有说趣闻、讲个故事、吟咏诗词、解释典故、引用俗语等。如讲授“地下水”一课时,可引用俗语“井水不犯河水”提出质疑;讲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课时,可引用“一山不容二虎”这一俗语作为引入新课的资料。 五 联系实际,引起注意 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是学生熟悉甚至亲身体验过的,将这些事物和现象引入新课,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天气与气候”一课时,可从当地气候特征与近期天气谈起导入新课,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六 借用谚语,通俗易懂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若巧用谚语导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如教学“中国铁路”一节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旧中国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而如今,宝成铁路像一条银色的钢铁巨龙沟通了巴山蜀水,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使艰难险峻的蜀道变成了坦途,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下面我们就具体学习这方面的有关内容。”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两全其美。 实践证明,地理不是难学而是学生不愿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导入尤为关键。所以在新课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在导语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厌学”为“乐学”。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责任编辑:庞远燕〕
教师的课堂导入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奋剂”。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就会在这节课伊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往往有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对地理只要应付小高考即行。因为这些学生缺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没有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地理的学习效果很差。所以,如何设计地理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 运用教师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假如教师讲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自身经历的故事,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如我在教学“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时,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在上课之前我把大学里参加教育实习时在华山和泰山上拍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在看的过程中还向大家描述了自己当时爬山的感受,学生不仅看得很专注,而且对学习地理产生了兴趣。这种教学,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结合,促其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又如教学“季风气候”一课时,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入。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西北风(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己,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难时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到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反常现象,结果助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导课,学生乐听、乐学。 二 赏析诗文,陶冶学生情趣,导入新课 诗歌语言优美,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恰当地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会创造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如在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学中可引用以下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些诗句切入锋面系统的教学当中,以此来区别“快行冷锋”、“准静止锋”、“暖锋”和“慢行冷锋”的特点,既增加了情境性,又加深了记忆。 又如在教学“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导入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析气候的垂直变化。引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来讲述地球公转、自转。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地球的运动”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可以这么说:得“地球的运动”者得“地理”。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我利用制作的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公转、方向、晨昏线、黄赤交角等内容用动画形式体现出来,使抽象内容变得更直观,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更明显。这样的教学,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努力探求地理知识的一种良好氛围。 四 巧引资料,激发兴趣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将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巧引资料有说趣闻、讲个故事、吟咏诗词、解释典故、引用俗语等。如讲授“地下水”一课时,可引用俗语“井水不犯河水”提出质疑;讲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课时,可引用“一山不容二虎”这一俗语作为引入新课的资料。 五 联系实际,引起注意 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是学生熟悉甚至亲身体验过的,将这些事物和现象引入新课,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天气与气候”一课时,可从当地气候特征与近期天气谈起导入新课,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六 借用谚语,通俗易懂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若巧用谚语导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启迪思维。如教学“中国铁路”一节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旧中国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而如今,宝成铁路像一条银色的钢铁巨龙沟通了巴山蜀水,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使艰难险峻的蜀道变成了坦途,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下面我们就具体学习这方面的有关内容。”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两全其美。 实践证明,地理不是难学而是学生不愿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导入尤为关键。所以在新课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在导语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厌学”为“乐学”。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