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摘要:“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繁华异常,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许多伟大的发明,如指南针、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浑天仪和地动仪、中医理论等,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作用。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 关键词:科技,李约瑟难题,发明
引言: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即: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整个欧洲的科技进步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直接导致后来的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正文:近代中国科技未能重现古代时的辉煌,也未能向西方那样发生科技革命。对于这种现象和状况,有以下一些的原因:
第一,中国古代社会向来重文轻商,将很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当做淫巧。国家正统理论蔑视科学研究。儒家承认科学技术有可取之处,但却强调钻研科技会影响远大事业。特别是明朝确定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将科举考试这种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儒家文学的死框架固定下来,严重禁锢了思想的解放。没有任何创新精神,造成无数儒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看看中国科学家们的官场梦吧!李时珍三次科举考试失败才做医生,宋应星五次落榜才做教谕,徐霞客连秀才都没考上,只好寄情于山水。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科举考试中失败才转变为科学家的。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读书才是唯一的正途。他们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可能将科技作为他们人生主要的前进方向。那些所谓的科学家都是人生的不如意者,他们的很多科技发明也很难有传承人。
而罗马时代学校课程就有数学和天文学,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学校严格执行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都是文学家,所
以传统文化就有形象思维和深奥模糊的混沌性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多为总结性的应用科学,虽注重记录现象,也有直觉猜测,但缺少逻辑推理、数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因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有最早最全的太阳黑子和新星爆发记录,却陷入了
西方古代的大思想家多是科学家,大科学家也多是思想家。所以他们不但致力于构建逻辑严谨的基础理论体系,而且具有研究精微、验证精确的优秀传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
第三,中国农村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几千年来中国都是自然经济,没有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明清时代的农业科技和秦汉时代的农业科技基本相同。所以中国历史上虽然科技人才辈出,但没有社会利益驱动,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因此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命运,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由于战争战火频发,且古人对科技知识保护传承意识较差,很多珍贵古籍损失殆尽。造成了古代科学自生自灭、灭而又生。所以很多重要发明在很多朝代都有其发明者,而不像欧洲很多知识是一脉传承下来的。例如指南车就被反复发明,东汉张衡、三国马钧、南
北朝祖冲之、唐朝金公立、宋朝燕肃和吴德仁,甚至据说连华夏始祖黄帝,都拥有指南车的发明权!然而,西方一代代科学家们却承前启后锲而不舍,轮番持续向每一个科学领域发起攻坚战,例如攻克电的科学巨人名单,就长得令人赞叹:法拉第、富兰克林、焦耳、伏特、安培„„。欧洲发生第一次科学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时期,沉睡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思想上束缚人们的自由,大兴文字狱,许多知识分子遭受迫害。
明清两朝由于闭关锁国的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整个清朝有些大学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继续发挥‘西学中源’说。由于他们的影响,使中国的学者在清朝三百年间没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清朝的‘西学中源’说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清朝时的中国已将汉唐时因强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对外来文化包容的大胸襟丧失殆尽。明清朝的统治者的意识思想仍停留在汉唐大国的阶段,中国的世界科技文化的中心,对外来科技知识文化采取一种消极甚至藐视的态度。
由于明清两朝内忧外患的处境,使中国主要发展农业经济。而未能与外界多进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来促进自身科技的大发展。近代后期,由于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允许中国科技的强大。科技的强大会促进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这是对于想瓜分中国的侵略者所不愿看见的。也会极力阻挠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四,社会意识与生产方式的问题。近代科技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有很大关联。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在人与自然、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对的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了他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将科学视为末学,却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和儒学思想的中庸之道视为显学,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道家、法家对科学也持否定态度。墨家虽然重视实践,对自然科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以至于后来销声匿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科学的产生,就是说生产方式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由于受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主要靠发挥原始共同体的 集体生产力,创造出一定的剩余产品。劳动者只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就可以从事基本劳动。科学只是游离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纯智力活动,而从事这种活动的主要人员是巫师、僧侣。由此可知,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科学产生的前提下,中国未能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任何文化都不能固步自封,既要珍惜传统,又要博采众长。中华文化要汲取其他名族的
先进文化,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先进经验,用政治体制改革来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市场经济,科教兴国,促进科技的极大发展。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代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摘要:“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繁华异常,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许多伟大的发明,如指南针、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浑天仪和地动仪、中医理论等,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作用。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 关键词:科技,李约瑟难题,发明
引言: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即: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整个欧洲的科技进步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直接导致后来的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正文:近代中国科技未能重现古代时的辉煌,也未能向西方那样发生科技革命。对于这种现象和状况,有以下一些的原因:
第一,中国古代社会向来重文轻商,将很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当做淫巧。国家正统理论蔑视科学研究。儒家承认科学技术有可取之处,但却强调钻研科技会影响远大事业。特别是明朝确定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将科举考试这种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儒家文学的死框架固定下来,严重禁锢了思想的解放。没有任何创新精神,造成无数儒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看看中国科学家们的官场梦吧!李时珍三次科举考试失败才做医生,宋应星五次落榜才做教谕,徐霞客连秀才都没考上,只好寄情于山水。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科举考试中失败才转变为科学家的。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读书才是唯一的正途。他们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可能将科技作为他们人生主要的前进方向。那些所谓的科学家都是人生的不如意者,他们的很多科技发明也很难有传承人。
而罗马时代学校课程就有数学和天文学,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学校严格执行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都是文学家,所
以传统文化就有形象思维和深奥模糊的混沌性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多为总结性的应用科学,虽注重记录现象,也有直觉猜测,但缺少逻辑推理、数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因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有最早最全的太阳黑子和新星爆发记录,却陷入了
西方古代的大思想家多是科学家,大科学家也多是思想家。所以他们不但致力于构建逻辑严谨的基础理论体系,而且具有研究精微、验证精确的优秀传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
第三,中国农村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几千年来中国都是自然经济,没有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明清时代的农业科技和秦汉时代的农业科技基本相同。所以中国历史上虽然科技人才辈出,但没有社会利益驱动,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因此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命运,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由于战争战火频发,且古人对科技知识保护传承意识较差,很多珍贵古籍损失殆尽。造成了古代科学自生自灭、灭而又生。所以很多重要发明在很多朝代都有其发明者,而不像欧洲很多知识是一脉传承下来的。例如指南车就被反复发明,东汉张衡、三国马钧、南
北朝祖冲之、唐朝金公立、宋朝燕肃和吴德仁,甚至据说连华夏始祖黄帝,都拥有指南车的发明权!然而,西方一代代科学家们却承前启后锲而不舍,轮番持续向每一个科学领域发起攻坚战,例如攻克电的科学巨人名单,就长得令人赞叹:法拉第、富兰克林、焦耳、伏特、安培„„。欧洲发生第一次科学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时期,沉睡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思想上束缚人们的自由,大兴文字狱,许多知识分子遭受迫害。
明清两朝由于闭关锁国的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整个清朝有些大学者如戴震、阮元等都继续发挥‘西学中源’说。由于他们的影响,使中国的学者在清朝三百年间没有真正吸取西方人的科技。清朝的‘西学中源’说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清朝时的中国已将汉唐时因强大自信心而展示出的对外来文化包容的大胸襟丧失殆尽。明清朝的统治者的意识思想仍停留在汉唐大国的阶段,中国的世界科技文化的中心,对外来科技知识文化采取一种消极甚至藐视的态度。
由于明清两朝内忧外患的处境,使中国主要发展农业经济。而未能与外界多进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来促进自身科技的大发展。近代后期,由于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允许中国科技的强大。科技的强大会促进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这是对于想瓜分中国的侵略者所不愿看见的。也会极力阻挠中国科技的发展。
第四,社会意识与生产方式的问题。近代科技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有很大关联。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在人与自然、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对的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了他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将科学视为末学,却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和儒学思想的中庸之道视为显学,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道家、法家对科学也持否定态度。墨家虽然重视实践,对自然科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以至于后来销声匿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科学的产生,就是说生产方式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条件。由于受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主要靠发挥原始共同体的 集体生产力,创造出一定的剩余产品。劳动者只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就可以从事基本劳动。科学只是游离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纯智力活动,而从事这种活动的主要人员是巫师、僧侣。由此可知,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科学产生的前提下,中国未能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任何文化都不能固步自封,既要珍惜传统,又要博采众长。中华文化要汲取其他名族的
先进文化,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先进经验,用政治体制改革来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市场经济,科教兴国,促进科技的极大发展。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