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概念具误导性不宜再使用

【鹏眼看市】

黄小鹏

近几年来,人们广泛使用虚拟经济一词,并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二分法来分析当前经济矛盾。但追根溯源,“虚拟经济”并非一个严谨的经济学名词,它由中国学者提出且基本只有中国人在使用。用“虚拟”、“实体”两分法容易将眼下的问题误解成一般的经济结构矛盾,从而无形中回避了资产泡沫这一本质问题,回避了对资产泡沫根源的探究。更严重的是,当前经济中的很多新旧之争,也被混淆成了虚实之争。

中国学术界引进“虚拟经济”一词始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源于东南亚国家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大一点的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总是与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密切相关的,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历史上的常态,但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中国学术界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这类危机,中国学术界基于《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提法,发展出了实物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等概念,对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危机有一定的帮助。

在当时的分析中,虚拟经济这一名词其实描述的是经济货币化、符号化、虚拟化这一现象。人类告别物物交换、发明货币,再到后来发展出银行信用、股票、债券、商业房地产,人类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符号化、虚拟化的过程。所以,虚拟经济并无任何贬义。当时的学术文献还辨析了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节,以及其与泡沫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是,这一套分析框架意义其实很有限,因为对于货币信用、资产价格、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学中早就有了非常透彻的分析工具。更意想不到的是,当年提出的“实物经济”、“虚拟经济”概念及两分法思维,近年来被媒体进一步望文生义地使用,妨碍了人们判断经济形势,甚至经济决策。

近年来人们提及“虚拟经济”时,仿佛指的是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当人们说虚拟经济太兴旺,指的是房地产发展太多、金融业玩得太热,或互联网企业办得太多。从语义上看,今天的虚拟经济一词指的是行业或经济部门,这是相当荒唐的。在经济统计中,虽然有一、二、三产业之分,有制造业、服务业之分,但绝对找不到虚拟与实体之分,难道那些从事服务的行业,因为不产生面包、鞋袜、汽车、轮船,都应该列入虚拟经济部门吗?

如果把这些部门算作虚拟经济的话,那么,当前的主要经济矛盾就转化成了经济结构问题了,即少发展虚拟经济行业,少发展金融服务、房地产服务,多发展制造业等所谓的实体经济。接下来的问题是,虚拟部门多少算是不过热呢?虽然有国际比较可以参照,但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以此作决策依据并不靠谱。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能确定它过热的程度,又有什么手段把它降下来呢?靠行政限制吗?

这种尴尬,原因在于我们只看到了这些部门虚火上旺,但不承认其根源是资产价格泡沫,而泡沫的根源又是货币信用过度泛滥及政府随意签发隐性担保。金融服务、房地产等行业过度畸型膨胀,金融业内部自我循环,根源只能是资产价格泡沫,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化事实。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近年来,人们不厌其烦地批评所谓的虚拟经济过旺,却一直未正面承认资产价格泡沫,未明确说明泡沫的根源。回避“货币信用过度—资产泡沫—相关部门畸型繁荣”这个百年不变的简单逻辑,将矛盾偷偷转换成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问题,这只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除此毫无意义。

望文生义地使用虚拟经济这个名词,还可能产生另一个重大误导,即把新旧企业、新旧产业、新旧经济之间的矛盾,硬挂上虚实之争的头衔,扰乱视听。这一争论以宗庆后与马云之争最为典型。

按照产业分类,互联网属于服务业,它不生产面包、鞋袜、汽车,但它与虚拟经济丝毫扯不上关系,如果互联网属于虚拟经济,那么教师、公务员、律师、演员这些不生产具体可触摸物品的人都属于虚拟经济从业者了,中国GDP中有一半以上是虚拟经济了。一些人对经济活动是否有价值,还停留在可触摸与不可触摸这种区分上。

其实新旧产业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整个经济史。新产业新经济的兴起,并不全部是快乐,被替代者总是痛苦的。汽车替代马车、火车替代码头脚夫、沃尔玛替代成千上万的夫妻店,都让后者痛苦。互联网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能极大地节约交易成本。目前一些传统企业经营困难,有泡沫经济抬高经营成本的因素,也有在新技术革命中不适应的因素,但这两个因素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怎能混淆起来?

不论是从分析形势、制定决策角度,还是回应企业间虚实之争的角度,我觉得舆论界最好不要再使用虚拟经济这个望文生义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而代之以更准确也更接近事物本质的经济泡沫、泡沫经济、货币信用过度等名词。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鹏眼看市】

黄小鹏

近几年来,人们广泛使用虚拟经济一词,并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二分法来分析当前经济矛盾。但追根溯源,“虚拟经济”并非一个严谨的经济学名词,它由中国学者提出且基本只有中国人在使用。用“虚拟”、“实体”两分法容易将眼下的问题误解成一般的经济结构矛盾,从而无形中回避了资产泡沫这一本质问题,回避了对资产泡沫根源的探究。更严重的是,当前经济中的很多新旧之争,也被混淆成了虚实之争。

中国学术界引进“虚拟经济”一词始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源于东南亚国家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大一点的经济危机或经济周期总是与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密切相关的,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历史上的常态,但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中国学术界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这类危机,中国学术界基于《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提法,发展出了实物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等概念,对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危机有一定的帮助。

在当时的分析中,虚拟经济这一名词其实描述的是经济货币化、符号化、虚拟化这一现象。人类告别物物交换、发明货币,再到后来发展出银行信用、股票、债券、商业房地产,人类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符号化、虚拟化的过程。所以,虚拟经济并无任何贬义。当时的学术文献还辨析了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节,以及其与泡沫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是,这一套分析框架意义其实很有限,因为对于货币信用、资产价格、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学中早就有了非常透彻的分析工具。更意想不到的是,当年提出的“实物经济”、“虚拟经济”概念及两分法思维,近年来被媒体进一步望文生义地使用,妨碍了人们判断经济形势,甚至经济决策。

近年来人们提及“虚拟经济”时,仿佛指的是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当人们说虚拟经济太兴旺,指的是房地产发展太多、金融业玩得太热,或互联网企业办得太多。从语义上看,今天的虚拟经济一词指的是行业或经济部门,这是相当荒唐的。在经济统计中,虽然有一、二、三产业之分,有制造业、服务业之分,但绝对找不到虚拟与实体之分,难道那些从事服务的行业,因为不产生面包、鞋袜、汽车、轮船,都应该列入虚拟经济部门吗?

如果把这些部门算作虚拟经济的话,那么,当前的主要经济矛盾就转化成了经济结构问题了,即少发展虚拟经济行业,少发展金融服务、房地产服务,多发展制造业等所谓的实体经济。接下来的问题是,虚拟部门多少算是不过热呢?虽然有国际比较可以参照,但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以此作决策依据并不靠谱。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能确定它过热的程度,又有什么手段把它降下来呢?靠行政限制吗?

这种尴尬,原因在于我们只看到了这些部门虚火上旺,但不承认其根源是资产价格泡沫,而泡沫的根源又是货币信用过度泛滥及政府随意签发隐性担保。金融服务、房地产等行业过度畸型膨胀,金融业内部自我循环,根源只能是资产价格泡沫,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典型化事实。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近年来,人们不厌其烦地批评所谓的虚拟经济过旺,却一直未正面承认资产价格泡沫,未明确说明泡沫的根源。回避“货币信用过度—资产泡沫—相关部门畸型繁荣”这个百年不变的简单逻辑,将矛盾偷偷转换成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问题,这只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除此毫无意义。

望文生义地使用虚拟经济这个名词,还可能产生另一个重大误导,即把新旧企业、新旧产业、新旧经济之间的矛盾,硬挂上虚实之争的头衔,扰乱视听。这一争论以宗庆后与马云之争最为典型。

按照产业分类,互联网属于服务业,它不生产面包、鞋袜、汽车,但它与虚拟经济丝毫扯不上关系,如果互联网属于虚拟经济,那么教师、公务员、律师、演员这些不生产具体可触摸物品的人都属于虚拟经济从业者了,中国GDP中有一半以上是虚拟经济了。一些人对经济活动是否有价值,还停留在可触摸与不可触摸这种区分上。

其实新旧产业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整个经济史。新产业新经济的兴起,并不全部是快乐,被替代者总是痛苦的。汽车替代马车、火车替代码头脚夫、沃尔玛替代成千上万的夫妻店,都让后者痛苦。互联网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能极大地节约交易成本。目前一些传统企业经营困难,有泡沫经济抬高经营成本的因素,也有在新技术革命中不适应的因素,但这两个因素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怎能混淆起来?

不论是从分析形势、制定决策角度,还是回应企业间虚实之争的角度,我觉得舆论界最好不要再使用虚拟经济这个望文生义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而代之以更准确也更接近事物本质的经济泡沫、泡沫经济、货币信用过度等名词。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相关文章

  •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初探
  •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机构,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现有博物馆总数达2300多个,馆藏总数超过2000万件,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5亿 ...查看


  • 经济法考试重点 1
  • 经济法考试要求及重点: 1.不讲的不考(例如宏观调控法) 2.讲义(课件),法律规定(基本法律) 3.平时30分(缺勤一次扣5分) 4.考试题型: ①单项选择题 ②名词解释(四五题) ③简答题(四五题) ④案例分析题(三题)(竞争法:消费者 ...查看


  • 关于[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 关于"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许玲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围绕"网络传播学"课程的特性与定位,论述了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与研讨方式等四个方 ...查看


  •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属性质评
  • 2008年第3期(总第66期)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AdministrativeCadreInstituteofPoliticsAndLaw No.3 2008(SumNo.66) 网络虚 ...查看


  • 数字媒体概论自考考试重点部分划线材料
  • 传播学范畴中的媒介一词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指的是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的意思 第二种指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数字媒介简而言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0和1为最基本的符号)传递信息的媒介. 传播学体系一般分 ...查看


  • 实体经济存在的现实意义
  • 实体经济存在的现实意义 硕博论文网 什么是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 ...查看


  • 网络加密文献综述
  • 网络加密技术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加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必需品之一,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本文从网络加密的概念出发,对网络加密技术的基本算法以及基于这些基本算法而不断演进的加密技术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网络加密技术的在电子商务和VPN中的应用做了 ...查看


  •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
  • 财务舞弊经典案例剖析与识别技巧 主讲老师 刘志耕 课前准备 一.熟悉各类会计准则(制度).审计准则,通晓各行各业的会计原理及会计账理: 二.具备常见行业一定的生产.经营及内控基础知识: 三.具备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企业自身及与同行或同类企 ...查看


  • 网络虚拟财产继承问题探析.
  • 现代人习惯通过网络平台,如QQ .博客.E-mail 等与他人交流.表达感情,不用再写纸质版的日志,不用翻看传统的相册,而是将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网络空间上.人们去世后在网络世界中留下的在虚拟财产该如何处理,其能否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