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第一章 前言
1.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2. 文化: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多重含义。包含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自
然状态的意味。
3. 中国的文化,文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修饰,装饰的意思;“化”指变化。
4. 中国文化的特点:①源远流长,不曾中断,五千年文明史。 ②早熟的文明(血缘关系,
生产力,金石并用) ③多民族文化互补融合,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先秦两汉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吐蕃,宋代的契丹女真,元明清的蒙古族等) ④发展不平衡性。物质成果的精美和科技生产力的落后,制度发展落后。
第一章 中国社会结构
第一节 宗法社会
一.宗法制度产生
1. 宗法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核心内容
是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原始社会家长制家庭成员牢固的血缘关系,关于社会制度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形成制度。
2. 西周的确立,分为两个时期。
①西周---春秋 ②秦以后
宗:尊祖敬宗
3 形成的原因
①农业社会安居生活 ②早期的文明,血缘关系解体不充分。
二.宗法制的特点
1. 父系继承制原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嫡庶)
2. 家国同构的家天下,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化国为家”,这
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点。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家中父亲有绝对的权威,国中君王有绝对的权力。
第二节 君王专制的政体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1. 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政体三分法:一人主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主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
主治的民主政体。
2. 三代是贵族政治,天子作为天下的宗主,权利受到诸侯的限制,但政治理念有专制的倾
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兼并战争,权利开始集中,群闲置和官僚制,完成了中央
集权的君主专制。战国时兴起,秦汉时定型。
4. 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秦始皇) 郡县制 官僚制
二.君主专制的特点
1. 皇权至上的一元权力结构
君主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不受任何限制,王在法外,人治《汉书 杜周》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为法乎!”
人治,不可能一个人统治,借权天下,有一套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僚是治具,人治色彩浓厚。
2. 对臣民进行严密的控制
① 对大臣的控制,通过监察机构,御史台为皇帝耳目。明代的特务机构。通过户籍制度,
基层里甲制度,限制人身自由,编户齐民,即保证国家的赋税徭役,又使得人民不得自由迁徙流动。
丞相----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② 文化专制政策。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将儒学定于一尊,实行科举制,大兴文字狱。科举
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大影响是导致政治结构的改观。此前,士人一直发挥着联系君主和民众的作用,当其成为一员后,不仅独立意识人格基本泯灭,而且后天形成的政治制衡功能大体丧失,君主独裁愈演愈烈。
三.君主专制的利弊
1. 抵御外侮,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创造财富,造福社会。
2. 组织社会生产,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起起积极作用。
3. 压抑个性,社会缺少活力。
4. 人治与官本位
5. 庞大的官僚机构。“糊口经济”
第二章 思想文化和宗教
一.儒家学说
1. 儒家学说可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核心。
2. 先秦儒学是儒的起源,与乐师或司礼,司官之间的关系密切。
3. 创始人孔子,其思想来源于周代礼制,法先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礼乐文化,礼是政治,经济,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体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 礼的狭义指仪文形式,广义指一切典章制度。“用来定义亲疏,别同异,明是非”。礼是指祭神的器物或礼仪。
礼的作用:尊尊(政统)亲亲(血统) ←核心内容
4.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庞大思想体系,出发点是仁者爱人,主张仁政,强调德治。
重视社会秩序与和谐,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思想,这是儒学的基本框架。
仁的内涵丰富,爱人与孝悌是主要内容,强调宗法血缘纽带。
孟子发展孔子的仁爱学说,强调仁政与王道。“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荀子礼法并重
儒学定于一尊
1. 秦朝失败的原因,汉代思想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陆贾,董仲舒等。
2. 汉武帝下诏求贤,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突出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又杂糅阴阳五
行和法家思想,天人感应思想,论证皇权的永恒性。用三纲五常来概括儒家政治理论,以德治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采纳之,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尊儒兴学,制度教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第一章 前言
1.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2. 文化: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多重含义。包含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自
然状态的意味。
3. 中国的文化,文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修饰,装饰的意思;“化”指变化。
4. 中国文化的特点:①源远流长,不曾中断,五千年文明史。 ②早熟的文明(血缘关系,
生产力,金石并用) ③多民族文化互补融合,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先秦两汉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吐蕃,宋代的契丹女真,元明清的蒙古族等) ④发展不平衡性。物质成果的精美和科技生产力的落后,制度发展落后。
第一章 中国社会结构
第一节 宗法社会
一.宗法制度产生
1. 宗法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核心内容
是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原始社会家长制家庭成员牢固的血缘关系,关于社会制度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形成制度。
2. 西周的确立,分为两个时期。
①西周---春秋 ②秦以后
宗:尊祖敬宗
3 形成的原因
①农业社会安居生活 ②早期的文明,血缘关系解体不充分。
二.宗法制的特点
1. 父系继承制原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嫡庶)
2. 家国同构的家天下,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化国为家”,这
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点。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家中父亲有绝对的权威,国中君王有绝对的权力。
第二节 君王专制的政体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1. 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政体三分法:一人主治的君主政体,少数人主治的贵族政体,多数人
主治的民主政体。
2. 三代是贵族政治,天子作为天下的宗主,权利受到诸侯的限制,但政治理念有专制的倾
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兼并战争,权利开始集中,群闲置和官僚制,完成了中央
集权的君主专制。战国时兴起,秦汉时定型。
4. 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秦始皇) 郡县制 官僚制
二.君主专制的特点
1. 皇权至上的一元权力结构
君主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不受任何限制,王在法外,人治《汉书 杜周》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为法乎!”
人治,不可能一个人统治,借权天下,有一套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僚是治具,人治色彩浓厚。
2. 对臣民进行严密的控制
① 对大臣的控制,通过监察机构,御史台为皇帝耳目。明代的特务机构。通过户籍制度,
基层里甲制度,限制人身自由,编户齐民,即保证国家的赋税徭役,又使得人民不得自由迁徙流动。
丞相----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② 文化专制政策。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将儒学定于一尊,实行科举制,大兴文字狱。科举
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大影响是导致政治结构的改观。此前,士人一直发挥着联系君主和民众的作用,当其成为一员后,不仅独立意识人格基本泯灭,而且后天形成的政治制衡功能大体丧失,君主独裁愈演愈烈。
三.君主专制的利弊
1. 抵御外侮,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创造财富,造福社会。
2. 组织社会生产,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起起积极作用。
3. 压抑个性,社会缺少活力。
4. 人治与官本位
5. 庞大的官僚机构。“糊口经济”
第二章 思想文化和宗教
一.儒家学说
1. 儒家学说可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核心。
2. 先秦儒学是儒的起源,与乐师或司礼,司官之间的关系密切。
3. 创始人孔子,其思想来源于周代礼制,法先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礼乐文化,礼是政治,经济,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体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 礼的狭义指仪文形式,广义指一切典章制度。“用来定义亲疏,别同异,明是非”。礼是指祭神的器物或礼仪。
礼的作用:尊尊(政统)亲亲(血统) ←核心内容
4.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庞大思想体系,出发点是仁者爱人,主张仁政,强调德治。
重视社会秩序与和谐,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思想,这是儒学的基本框架。
仁的内涵丰富,爱人与孝悌是主要内容,强调宗法血缘纽带。
孟子发展孔子的仁爱学说,强调仁政与王道。“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荀子礼法并重
儒学定于一尊
1. 秦朝失败的原因,汉代思想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陆贾,董仲舒等。
2. 汉武帝下诏求贤,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突出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又杂糅阴阳五
行和法家思想,天人感应思想,论证皇权的永恒性。用三纲五常来概括儒家政治理论,以德治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采纳之,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尊儒兴学,制度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