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⑵.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
“民穷国富”。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⑴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⑵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⑶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⑴.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①科学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⑵.劳动价值论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②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4.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⑴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
⑴基本观点
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③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同时,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⑵评析
①科学性。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这有助于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
6.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 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二.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1.劳动价值论。
⑴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⑵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⑶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⑷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2.李嘉图理论的破产
⑴由于李嘉图把商品生产看成永恒的,所以他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⑵由于解决不了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以及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体系最终走向了解体。
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⑴主要内容
①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价
①积极作用: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带来严重危机。
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
一.马克思与《资本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
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⑴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⑶修改、出版阶段。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理论
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⑶交换价值
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⑷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⑸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⑹.货币理论
⑴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⑵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⑶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⑺.价值规律理论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⑵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⑶作用
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实现优胜劣汰。
2.剩余价值理论
⑴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⑵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⑶剩余价值的实现
①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产业资本的调整。
③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⑷剩余价值的分割
①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要在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②农业雇佣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⑴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⑵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题三.走进现代市场经济
一.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
2.主要内容: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恢复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影响
⑴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和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⑵“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⑶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刺激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
二.凯恩斯革命
1.内容
⑴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轻型敌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 ⑵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影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3.实质:
⑴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目的是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⑷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三.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⑴主要特点
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
⑵原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社会经济体制
⑴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⑵原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②弊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相同点
⑴都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⑵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⑶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专题四.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初期探讨
一.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
⑴主要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⑵实施意义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
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合作社计划
通 过建立一批示范性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场为样本,推行以农业公社为主的各种农业集体经济形式。列宁认为: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汉字化的方式才能完成;土地国有是苏俄小农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前提,农业合作社则是实行土地国有后个体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前提。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期
1.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
⑴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1949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革命)时期是指1949年-1956年。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论十大关系》
⑴背景
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
②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内和国内遇到的挑战,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而使我国对待苏联的经验的态度上由过去的“以俄为师”转为“以苏为鉴”。
⑵中心思想((即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
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⑶调动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⑷协调比例关系
①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⑸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①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生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⑹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⑵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
⑶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
2.意义
⑴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⑵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1.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重要内容: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的决定。
⑵重要思想: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发展方向。
⑶意义: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的发展打开了缺口。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⑴重要内容: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实施。
⑵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⑶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3.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⑴重要内容: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⑵重要思想:改革以城市为重点,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要求。
⑶意义: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⑴重要内容:提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重要思想: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⑶意义:对我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5.2002年《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
⑴重要内容: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⑵重要思想:将“三个代表”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社会小康社会。
⑶意义: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指明了中国在新世纪的光明前途。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目前成就: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围绕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这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加快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⑵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强。我国统一开发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2.目前问题
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
⑵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依然存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⑶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宏观调控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⑷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初次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分配的调节措施不完善。 ⑸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低。
⑹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3.改革发展的目标
⑴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⑵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⑶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⑸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⑹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4)、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2、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管理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
①民主共和制的含义及表现: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怎样看待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有效性、虚伪性或阶级局限性——在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其国家的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制成为他们有效地管理国家的形式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不适应性——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制的模式,但由于不符合本国的国情,既不能保障本国人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也难以有效行使国家职能,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已。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管理形式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符合国情,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强大的生命力
(2)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君主立宪制包括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的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国家大体相同。
3、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1)在议会制国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2)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4、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
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形式有共同点,同属于代议制。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 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2、单一制和联邦制
3、必须维护国家统一(★★)
(1)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一个国家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归根到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3)、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4)、怎样维护国家统一:要维护民族团结,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四、国际组织概观
1、国际组织的特征及其分类
(1)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
跨国性:国际组织是国家、地区之间的组织,两个以上国家、地区的政府、团体或公民才能建立国际组织。
目的性:国际组织有特定的宗旨和目的,有固定明确的章程。
组织性:国际组织设有多层次的机构来开展活动,实现其宗旨和目标。
自主性:国际组织代表各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个特定成员的单方利益。
(2)、国际组织的分类
按照成员的性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按照职能范围,国家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的作用(★★)
(1)、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国际组织的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当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国际组织的能力就受到影响。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3)、我国积极发展同国际组织的关系
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贡献。
专题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1)、结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结构有国王(地位和作用课本23页)、议会(职责课本25页)和内阁。其中,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
(2)、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①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虽有分权,也有制约,但分权界线不是很清晰,权力交叉情况突出。②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尊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二、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1、英国的议会、内阁和政府
(1)、英国议会是“议会之母”:
①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议会制的国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逐步获得至尊无上的地位,不仅拥有立法权,而且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后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效法英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议会制,因此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
②英国议会的地位及上、下两院的权力
议会是英国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有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英国议会下院历来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一定的财政权和司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是行
政权力的最高来源。上院在议会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表现在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修改或否决议案等方面。它也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的实际权力不断萎缩。内阁在决策、立法、财政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议会的工作日程也受内阁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下院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员很难自己做出决定;随着社会发展,专业性立法越来越多,议员受到专业限制,多数是根据内阁的提案作出选择。
(2)、内阁与首相
①内阁
内阁的地位: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领导机关。
内阁的产生: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国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该党领袖从本党议员中提出内阁人员名单,请国王任命。
内阁权力很大,主要有:制定内外政策;向议会提交议案以及需要议会审议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门职权;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采取紧急行动;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
②英国首相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仍受到种种制约
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如果内阁和议会党团中的多数人认为首相已经不能胜任,他就必须下台;议会有权监督内阁和首相;国王对首相有磋商权和警告权;舆论和反对党随时关注着首相的一举一动,制约其“过分”行为。
2,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其人员构成和实施的政策说明,这一政体本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1)、英王和王室世代承袭,拥有巨大的资产,已成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
(2)、议会同样是“有钱人议事的场所”。从执政理念和政策来看,议会的上院和下院没有本质区别,都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
(3)、从政策层面来看,右翼的保守党历来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捍卫者,而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工党执政后仍然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三,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的国家机构
(1)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
(2)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各自行使不同的职权。国民议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2、法国政体的运行及特点(★★)
(1)法国政体的运行 ①法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总统通过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
是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总统可以通过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等,控制国家局势,决定国家命运。 ②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由于总统和总理都有行政权,人们把法国行政领导体制称为“行政双头制”。一般来说,总统和总理有基本分工: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行政;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 ③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体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议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表现在多方面:政府施政纲领及各项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和提案,必须经过两院议会通过才能生效;年度财政预算须经议会通过;议会可以通过“政府对议会负责”的规定制约政府活动,可以通过质询、投不信任票甚至弹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
(2)、法国政体的特点
①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在法国政体中,总统处于很高的地位,权力很大,但不能说法国是“总统制国家”,因为总统权力受到一些结构性制约。尽管总统任命总理并主持内阁会议,但宪法规定政府应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限制政府的行为或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从而使总统权力大打折扣。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总统的重要文件、命令要有总理副署。这些限制使总统的实际权力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人们把法国称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②左右共治 法国“左右共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总统和总理权力来源不同,来自于不同的党派。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议会无法制约选民。总理虽由总统直接任命,但总理要对议会负责。因此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接受议会多数党推举的总理候选人,否则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运行。议会多数党不一定与总统是同一党派,因而会出现总统和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局面。
③多党制 多党制也是法国政体的一个特点。这种多党制的主要表现是:始终未能形成两个左右政治局势的大党;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派林立;随着中间阶层壮大,左右翼政党都出现向中间靠拢的趋势。
四、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1、比较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1)异: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从政体结构看,两国存在以下明显的差异:
①、从权力机关看——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
②从国家元首看——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
③从政党制度看——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是多党制,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党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④从政府首脑看——英国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2)、英法两国政体的共同点
①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②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英法两国的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号称代表下层人民利益的左翼政党也已经公开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与右翼政党没有本质区别。
③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来看,英法两国都出现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④两种政体都渐趋成熟,但是也都面临着诸多困扰和弊端,这些都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2、英法两国政体不同的原因: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1)两国资产阶级革命阶级力量对比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因而英国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用高压政策,资产阶级、广大民众几乎无法与他们达成妥协,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权,废除君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
(2)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用渐进方式。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展开了猛烈批判,形成了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
专题三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的联邦制
1、邦联制的特点:联邦制下的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政府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以从“列举的权力”中引申出来的权力。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在联邦制下,联邦政府与州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均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相互间不得进行任何干涉。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
(3)联邦地位高于州。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2、联邦制的利与弊
(1)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大多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意见接近时,联邦制既能保护州的灵活性,又能保证中央的权威;当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重时,联邦制就处于低效运转之中。 二,美国的两党制
1,政坛上的“象驴之争”
(1)美国是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自19世纪60年代,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竞选在美国轮流执政,被称为“象驴之争”。美国的两党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
(2)美国两党如何控制国家政权:在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则沦为在野党。在美国,政党能否成为执政党,关键就在于能否获得总统选举的胜利。执政党通过由本党中坚人士组成的行政部门掌握政治权力。
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也分别推出本党候选人,竞争议员席位。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多数党,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少数党。多数党议员担任国会领袖及国会各小组委员会主席,并借此主导国会事务,但少数党仍能发挥重要的制衡作用。
2、美国政党的特征:①政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选举,包括组织初选、提名候选人、筹集竞选资金。两党竭力为本党争取尽可能多的职位,以维持其对政治权力的控制。但20世纪初以来政党的组织职能已经逐渐衰弱。②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组织均为四个层级,包括基层选区委员会、县委员会、州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但各委员会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上的联系。③党员党纲不固定,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
3、两党制的实质(★★)
(1)、(本质没有区别)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
(2)、(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的区别)民主党和共和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虽有明显差别,但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其结果是互相牵掣,避免任何一方走向极端,背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
(3)(两党竞选的实质)①在选举中,两党为争夺民众,不得不竞相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主张,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但实质上,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在施政过程中,由于有在野党的监督和制约,执政党一般不敢过分滥用权力。②美国的竞选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
(4)美国两党制的阶级实质: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1)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是其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也是由其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2)、三权分立原则的地位与核心内容
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3)三权分立
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4)、权力的制衡
(5)、三权分立制的含义
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
2、三权分立的利弊及实质(★★)
(1)积极作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①(局限性)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政权中不居于支配地位,也就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②(效率低)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③(贯彻难)即使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也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3)、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四,美国的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1)、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工具——金钱、人数和知识: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那些没有经济实力的利益集团,如果能够通过其成员拉到大量选票,政治家们也不敢轻视它们。能够向政府官员及时提供所需的知识也很重要,许多法案的起草和修订工作是由利益集团完成的。
(2)、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手段——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合法手段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等。其中,直接游说是指利益集团直接对国会议员、政府官员表达其观点,以图影响政策;间接游说是指通过影响选民来影响决策者。
2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1)美国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
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美国利益集团的虚伪性和消极作用:①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代表劳动人民的众多利益集团影响力却很小。②利益集团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③各种利益集团内部很少有什么民主机制,大都为少数人所控制。④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利益集团机制的实质
利益集团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确立: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寻求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二、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含义: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选举出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②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③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④最直接、最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
2、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及含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2)、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体现:①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③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怎样坚持民主集中制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离开必要的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在集中的指导下,才能有健全的民主生活。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4)为什么实行民主集中制?
①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而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或:实行民主集中制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意义: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统筹地方和局部的工作,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既能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履行职责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有利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便于人民参加对国家的管理,能够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情根源: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略)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障。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
(1)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2)两者的阶级实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两者权力运行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
(4)两者实施的效果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避免权力过于分散、相互消耗牵制而导致低效率;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下国家权力由不同国家机关掌握,难免相互消耗牵制,降低了效率。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课本75页第一段)
(2)共产党执政的实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3)党的领导方式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4)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5)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2)、坚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还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自觉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4)意义: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1)、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权力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进—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做到:①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科学规范党委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党委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人大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贯彻执行党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②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进—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反对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
专题五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联合国
1、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
(2)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行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各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
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表决程序: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有关重要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决定。
职权:大会就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广泛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接受并审议安理会和其他机构的报告;批准会员国的加入和除名;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全部理事国、托管理事会部分理事国,与安理会各自独立选举国际法院法官,经安理会推荐任命秘书长;审查和批准联合国预算,向会员国分摊会费。
(2)、安全理事会
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表决程序:安理会对程序问题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
职权:安理会有权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提出调解争端的办法;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建议应采取的行动;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对侵略采取军事行动。(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和平的机构)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大会选出的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届大会改选三分之一,可连选连任。
职权:就有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研究并向大会、会员国及有关专门机构提出建议案;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和遵守,并提出建议;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召开国际会议,起草提交大会的公约草案;协调各专门机构的活动。
(4)、托管理事会,是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机关,协助安理会或大会履行它们在国际托管制度方面的责任。已完成历史使命。
(5)、国际法院,是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联合国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可以连选连任。
(6)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各种日常工作,为其他主要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制定的方案与政策。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任命,任期5年,可以连任。
3、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3)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理会在解决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作用。联合国在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维和行动,为缓解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独特贡献。联合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裁军工作机制,对于制止军备竞赛发挥了积极作用。
(4)联合国经社系统制定指导性原则、政策框架以及行动纲领,规范国际社会各成员的行动方向,推动某些发展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经社系统主持召开重大国际会议,从战略高度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经社系统长期从事开发活动,向有关国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并帮助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联合国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5)联合国在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6)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有效平台。
二、中国与联合国(★★)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的作用
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2、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原则立场和主张
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作用,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原则立场:改革应发扬民主,广泛协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主张:中国倡导和支持联合国改革,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三、走进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主要机构
(1)、世界贸易的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和组织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国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它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2)、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预期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机构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原则中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的作用:世贸组织加强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但是,世贸组织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也制约起作用的发挥。
(3)主要机构:部长级会议(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总理事会;总理事会下设的理事会、部长级会议设立各专门委员会、由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等主要机构。
3,中国与世贸组织(★★)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权益。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承担的义务: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
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
(2)APEC的宗旨: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
(3)作用:推动了本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2、独特的APEC方式
(1)APEC方式的内容: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2)APEC方式的作用:这种全新的合作方式以磋商代替谈判,以论坛承诺代替法律协定,避免高度机制化和强制性对各方形成约束,从而平衡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的权益和要求,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3、中国与APEC
(1)中国在APEC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APCE的重要成员。自1991年加入APEC以来,中国参加了历届部长级会议。就APEC方式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对APEC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中国在APEC中的主张:中国坚持APEC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中国主张,APEC应在本地区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独特的合作方式,妥善处理成员之间的分歧,照顾彼此的关切,寻求利益汇合点,以保持APEC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认为,APEC应坚持循序渐近的前进道路,稳步推进合作,兑现承诺,切实为本地区人民带来好处;APEC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适应亚太地区的形势变化,根据实际需要和成员要求,稳步深化合作内容。
五、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1、欧盟的宗旨和作用
(1)宗旨:《欧洲宪法》规定,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世界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2)、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欧盟25个成员国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发挥着重大作用,已经成为世界上颇有影响的一极。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中国与欧盟
(1)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双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中国如何看待欧中关系 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致力于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中欧关系。
原因: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典例】
1,材料一、美国总统布什于2007年11月2日否决国会通过的一份水资源管理法案。8日美国国会推翻总统布什的否决。这是布什担任总统7年来首次遭到否决被推翻,也是国会近10年来首次不顾总统反对通过一份法案。
材料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于2007年10月1
日起实行。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是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会充分讨论、多次审议,最后表决通过的。
(1)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美国产生这种政治现象的原因。(4分)
(2) 材料二中我国国家权力运行的原则是什么?并对比两则材料说明其优越性。(6分)
.(1)、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其核心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在美国,立法权属于
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也可以搁置总统议案。②三权分立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即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2)、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这一原则:①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集中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国家机关合理分工,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云状;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2,200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就陈水扁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申请书遭退回一事发表谈话指出,陈水扁当局无论是“申请入联”,还是推动举办“入联公投”,都是图谋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都是走向“台独”的重要步骤,都是为对内推动“台独制宪”、对外谋取国际社会承认创造条件。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分裂活动,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陈水扁的“台独”挑衅,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是注定要失败的。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陈水扁当局提交的所谓“入联”申请书遭到退回?(4分)
(2)为什么陈水扁的言论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4分)
(3)如何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遏制“台独”行径?(4分)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其政府没有主权,所以不能加入联合国。(4分)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2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2分)
(3)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团结,就是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分)另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2分)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
一、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1.15世纪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在一国没有金矿的情况下,财富只能来自对外贸易的顺差,财富来自流通领域。
⑵.要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就必须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困状态,即所谓的
“民穷国富”。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采取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
2.斯密“富国裕民”主张
⑴认为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⑵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⑶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⑴.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①科学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认为商品具有使用
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⑵.劳动价值论是二元论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②局限性。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交换价值决定的。
4.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
⑴主要观点
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
⑵简要评析
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
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5.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
⑴基本观点
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③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同时,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⑵评析
①科学性。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这有助于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
6.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 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
二.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
1.劳动价值论。
⑴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⑵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⑶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⑷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2.李嘉图理论的破产
⑴由于李嘉图把商品生产看成永恒的,所以他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⑵由于解决不了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以及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间的矛盾,李嘉图体系最终走向了解体。
3.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⑴主要内容
①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⑵评价
①积极作用: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带来严重危机。
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
一.马克思与《资本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
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⑴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⑶修改、出版阶段。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理论
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⑶交换价值
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⑷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①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⑸商品的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⑹.货币理论
⑴含义: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⑵产生: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
⑶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⑺.价值规律理论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⑵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⑶作用
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实现优胜劣汰。
2.剩余价值理论
⑴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⑵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⑶剩余价值的实现
①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产业资本的调整。
③社会化生产顺利发展的条件。
⑷剩余价值的分割
①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要在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②农业雇佣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⑴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⑵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题三.走进现代市场经济
一.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
2.主要内容:整顿金融业;恢复和稳定农业;恢复工业;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3.影响
⑴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和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⑵“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⑶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刺激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
二.凯恩斯革命
1.内容
⑴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轻型敌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 ⑵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影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3.实质:
⑴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目的是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⑷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
三.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⑴主要特点
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
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
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
⑵原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
2.德国社会经济体制
⑴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⑵原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⑶评价:
①积极作用是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②弊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相同点
⑴都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⑵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⑶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专题四.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初期探讨
一.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
⑴主要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⑵实施意义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
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合作社计划
通 过建立一批示范性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场为样本,推行以农业公社为主的各种农业集体经济形式。列宁认为: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汉字化的方式才能完成;土地国有是苏俄小农经济走向社会主义的前提,农业合作社则是实行土地国有后个体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前提。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期
1.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
⑴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1949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革命)时期是指1949年-1956年。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论十大关系》
⑴背景
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进入了社会主义。
②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内和国内遇到的挑战,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而使我国对待苏联的经验的态度上由过去的“以俄为师”转为“以苏为鉴”。
⑵中心思想((即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
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⑶调动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⑷协调比例关系
①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⑸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①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生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⑹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⑵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标志。
⑶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
2.意义
⑴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⑵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1.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重要内容: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的决定。
⑵重要思想: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发展方向。
⑶意义: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的发展打开了缺口。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⑴重要内容: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实施。
⑵重要思想: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⑶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3.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⑴重要内容: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⑵重要思想:改革以城市为重点,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要求。
⑶意义: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4.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⑴重要内容:提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重要思想: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⑶意义:对我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5.2002年《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
⑴重要内容: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⑵重要思想:将“三个代表”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社会小康社会。
⑶意义: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指明了中国在新世纪的光明前途。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目前成就: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围绕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这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加快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⑵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强。我国统一开发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开始形成。
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2.目前问题
⑴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
⑵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依然存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⑶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宏观调控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⑷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初次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分配的调节措施不完善。 ⑸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低。
⑹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3.改革发展的目标
⑴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⑵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⑶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⑷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⑸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⑹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4)、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明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资本主义民主。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2、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管理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
(1)、民主共和制
①民主共和制的含义及表现: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政体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在民主共和制国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
②怎样看待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有效性、虚伪性或阶级局限性——在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其国家的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制成为他们有效地管理国家的形式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好的政治外壳。不适应性——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制的模式,但由于不符合本国的国情,既不能保障本国人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也难以有效行使国家职能,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已。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管理形式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符合国情,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强大的生命力
(2)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但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君主立宪制包括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政权的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国家大体相同。
3、议会制和总统制
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1)在议会制国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新的议会选举结果成立新的政府。
(2)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
4、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
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形式有共同点,同属于代议制。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 三,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2、单一制和联邦制
3、必须维护国家统一(★★)
(1)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一个国家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归根到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3)、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4)、怎样维护国家统一:要维护民族团结,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四、国际组织概观
1、国际组织的特征及其分类
(1)国际组织的主要特征
跨国性:国际组织是国家、地区之间的组织,两个以上国家、地区的政府、团体或公民才能建立国际组织。
目的性:国际组织有特定的宗旨和目的,有固定明确的章程。
组织性:国际组织设有多层次的机构来开展活动,实现其宗旨和目标。
自主性:国际组织代表各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个特定成员的单方利益。
(2)、国际组织的分类
按照成员的性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按照职能范围,国家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的作用(★★)
(1)、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国际组织的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当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国际组织的能力就受到影响。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3)、我国积极发展同国际组织的关系
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贡献。
专题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1)、结构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结构有国王(地位和作用课本23页)、议会(职责课本25页)和内阁。其中,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
(2)、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①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虽有分权,也有制约,但分权界线不是很清晰,权力交叉情况突出。②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尊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二、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1、英国的议会、内阁和政府
(1)、英国议会是“议会之母”:
①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议会制的国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逐步获得至尊无上的地位,不仅拥有立法权,而且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后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效法英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议会制,因此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
②英国议会的地位及上、下两院的权力
议会是英国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有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英国议会下院历来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一定的财政权和司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是行
政权力的最高来源。上院在议会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表现在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修改或否决议案等方面。它也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的实际权力不断萎缩。内阁在决策、立法、财政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议会的工作日程也受内阁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下院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员很难自己做出决定;随着社会发展,专业性立法越来越多,议员受到专业限制,多数是根据内阁的提案作出选择。
(2)、内阁与首相
①内阁
内阁的地位: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领导机关。
内阁的产生: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国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该党领袖从本党议员中提出内阁人员名单,请国王任命。
内阁权力很大,主要有:制定内外政策;向议会提交议案以及需要议会审议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门职权;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采取紧急行动;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
②英国首相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仍受到种种制约
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如果内阁和议会党团中的多数人认为首相已经不能胜任,他就必须下台;议会有权监督内阁和首相;国王对首相有磋商权和警告权;舆论和反对党随时关注着首相的一举一动,制约其“过分”行为。
2,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其人员构成和实施的政策说明,这一政体本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1)、英王和王室世代承袭,拥有巨大的资产,已成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
(2)、议会同样是“有钱人议事的场所”。从执政理念和政策来看,议会的上院和下院没有本质区别,都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
(3)、从政策层面来看,右翼的保守党历来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捍卫者,而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工党执政后仍然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三,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的国家机构
(1)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
(2)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各自行使不同的职权。国民议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2、法国政体的运行及特点(★★)
(1)法国政体的运行 ①法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总统通过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
是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总统可以通过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等,控制国家局势,决定国家命运。 ②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由于总统和总理都有行政权,人们把法国行政领导体制称为“行政双头制”。一般来说,总统和总理有基本分工: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行政;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 ③议会拥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体制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议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表现在多方面:政府施政纲领及各项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和提案,必须经过两院议会通过才能生效;年度财政预算须经议会通过;议会可以通过“政府对议会负责”的规定制约政府活动,可以通过质询、投不信任票甚至弹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
(2)、法国政体的特点
①半总统制半议会制 在法国政体中,总统处于很高的地位,权力很大,但不能说法国是“总统制国家”,因为总统权力受到一些结构性制约。尽管总统任命总理并主持内阁会议,但宪法规定政府应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限制政府的行为或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从而使总统权力大打折扣。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总统的重要文件、命令要有总理副署。这些限制使总统的实际权力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人们把法国称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②左右共治 法国“左右共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总统和总理权力来源不同,来自于不同的党派。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议会无法制约选民。总理虽由总统直接任命,但总理要对议会负责。因此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接受议会多数党推举的总理候选人,否则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运行。议会多数党不一定与总统是同一党派,因而会出现总统和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局面。
③多党制 多党制也是法国政体的一个特点。这种多党制的主要表现是:始终未能形成两个左右政治局势的大党;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派林立;随着中间阶层壮大,左右翼政党都出现向中间靠拢的趋势。
四、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1、比较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
(1)异: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从政体结构看,两国存在以下明显的差异:
①、从权力机关看——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法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
②从国家元首看——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法国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
③从政党制度看——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是多党制,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党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④从政府首脑看——英国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2)、英法两国政体的共同点
①从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来看,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②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来看,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英法两国的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号称代表下层人民利益的左翼政党也已经公开充当资本主义制度的捍卫者,与右翼政党没有本质区别。
③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来看,英法两国都出现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④两种政体都渐趋成熟,但是也都面临着诸多困扰和弊端,这些都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2、英法两国政体不同的原因: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阶级力量对比和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1)两国资产阶级革命阶级力量对比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因而英国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势力特别强大,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和农民采用高压政策,资产阶级、广大民众几乎无法与他们达成妥协,只能采取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封建王权,废除君主,建立起民主共和制。
(2)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用渐进方式。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展开了猛烈批判,形成了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文化。
专题三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的联邦制
1、邦联制的特点:联邦制下的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
(1)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政府行使宪法“列举的权力”,以及根据最高法院解释可以从“列举的权力”中引申出来的权力。州政府拥有“保留的权力”。
(2)联邦与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在联邦制下,联邦政府与州之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最高权力,均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相互间不得进行任何干涉。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不能监督、考核州政府的施政行为,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
(3)联邦地位高于州。联邦宪法、法律以及以联邦名义缔结的条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各州必须遵守:州的宪法或法律,凡与联邦宪法、法律或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2、联邦制的利与弊
(1)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大多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意见接近时,联邦制既能保护州的灵活性,又能保证中央的权威;当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重时,联邦制就处于低效运转之中。 二,美国的两党制
1,政坛上的“象驴之争”
(1)美国是实行资产阶级两党制的典型国家。自19世纪60年代,民主党和共和党通过竞选在美国轮流执政,被称为“象驴之争”。美国的两党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
(2)美国两党如何控制国家政权:在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分别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最终获胜的党成为执政党,败北的党则沦为在野党。在美国,政党能否成为执政党,关键就在于能否获得总统选举的胜利。执政党通过由本党中坚人士组成的行政部门掌握政治权力。
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共和党也分别推出本党候选人,竞争议员席位。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为多数党,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为少数党。多数党议员担任国会领袖及国会各小组委员会主席,并借此主导国会事务,但少数党仍能发挥重要的制衡作用。
2、美国政党的特征:①政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选举,包括组织初选、提名候选人、筹集竞选资金。两党竭力为本党争取尽可能多的职位,以维持其对政治权力的控制。但20世纪初以来政党的组织职能已经逐渐衰弱。②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组织均为四个层级,包括基层选区委员会、县委员会、州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但各委员会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上的联系。③党员党纲不固定,没有约束党员的党纪。
3、两党制的实质(★★)
(1)、(本质没有区别)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
(2)、(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有明显的区别)民主党和共和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虽有明显差别,但这些政策上的差别,不过是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其结果是互相牵掣,避免任何一方走向极端,背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
(3)(两党竞选的实质)①在选举中,两党为争夺民众,不得不竞相提出符合选民利益的政策主张,客观上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但实质上,两党制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在施政过程中,由于有在野党的监督和制约,执政党一般不敢过分滥用权力。②美国的竞选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
(4)美国两党制的阶级实质: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
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美国的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1)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是其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也是由其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2)、三权分立原则的地位与核心内容
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3)三权分立
中央政权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4)、权力的制衡
(5)、三权分立制的含义
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
2、三权分立的利弊及实质(★★)
(1)积极作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其积极作用。
(2)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①(局限性)由于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政权中不居于支配地位,也就不可能对权力的运用施加重要影响。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②(效率低)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③(贯彻难)即使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也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3)、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四,美国的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1)、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工具——金钱、人数和知识: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主要依靠金钱干预政治。那些没有经济实力的利益集团,如果能够通过其成员拉到大量选票,政治家们也不敢轻视它们。能够向政府官员及时提供所需的知识也很重要,许多法案的起草和修订工作是由利益集团完成的。
(2)、美国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手段——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合法手段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游行示威、影响选举和承担法庭诉讼等。其中,直接游说是指利益集团直接对国会议员、政府官员表达其观点,以图影响政策;间接游说是指通过影响选民来影响决策者。
2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1)美国利益集团的积极作用
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桥梁的作用。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2)、美国利益集团的虚伪性和消极作用:①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代表劳动人民的众多利益集团影响力却很小。②利益集团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③各种利益集团内部很少有什么民主机制,大都为少数人所控制。④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利益集团机制的实质
利益集团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确立: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寻求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二、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含义: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选举出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②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③体现了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④最直接、最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
2、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及含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2)、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体现:①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③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怎样坚持民主集中制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离开必要的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在集中的指导下,才能有健全的民主生活。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4)为什么实行民主集中制?
①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而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或:实行民主集中制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意义: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统筹地方和局部的工作,协调方方面面的利益;既能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履行职责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有利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便于人民参加对国家的管理,能够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国情根源: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略)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障。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区别(★★)
(1)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2)两者的阶级实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两者权力运行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西方议会民主制度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
(4)两者实施的效果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避免权力过于分散、相互消耗牵制而导致低效率;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下国家权力由不同国家机关掌握,难免相互消耗牵制,降低了效率。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课本75页第一段)
(2)共产党执政的实质: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3)党的领导方式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4)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5)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的意义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2)、坚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依法治国既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还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自觉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4)意义: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1)、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权力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2)、加强人大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进—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做到:①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科学规范党委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党委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人大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贯彻执行党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②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进—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密切各级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设;进—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反对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
专题五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联合国
1、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
(2)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行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各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
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表决程序: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有关重要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决定。
职权:大会就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广泛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接受并审议安理会和其他机构的报告;批准会员国的加入和除名;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全部理事国、托管理事会部分理事国,与安理会各自独立选举国际法院法官,经安理会推荐任命秘书长;审查和批准联合国预算,向会员国分摊会费。
(2)、安全理事会
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表决程序:安理会对程序问题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
职权:安理会有权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提出调解争端的办法;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建议应采取的行动;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对侵略采取军事行动。(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和平的机构)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大会选出的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届大会改选三分之一,可连选连任。
职权:就有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研究并向大会、会员国及有关专门机构提出建议案;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和遵守,并提出建议;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召开国际会议,起草提交大会的公约草案;协调各专门机构的活动。
(4)、托管理事会,是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机关,协助安理会或大会履行它们在国际托管制度方面的责任。已完成历史使命。
(5)、国际法院,是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联合国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可以连选连任。
(6)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各种日常工作,为其他主要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制定的方案与政策。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任命,任期5年,可以连任。
3、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3)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理会在解决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作用。联合国在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维和行动,为缓解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独特贡献。联合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裁军工作机制,对于制止军备竞赛发挥了积极作用。
(4)联合国经社系统制定指导性原则、政策框架以及行动纲领,规范国际社会各成员的行动方向,推动某些发展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经社系统主持召开重大国际会议,从战略高度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经社系统长期从事开发活动,向有关国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并帮助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方面,联合国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5)联合国在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6)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有效平台。
二、中国与联合国(★★)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的作用
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2、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原则立场和主张
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作用,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原则立场:改革应发扬民主,广泛协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主张:中国倡导和支持联合国改革,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三、走进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主要机构
(1)、世界贸易的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和组织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国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它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2)、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预期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机构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原则中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的作用:世贸组织加强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但是,世贸组织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也制约起作用的发挥。
(3)主要机构:部长级会议(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总理事会;总理事会下设的理事会、部长级会议设立各专门委员会、由总干事领导的秘书处等主要机构。
3,中国与世贸组织(★★)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权益。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承担的义务: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
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
(2)APEC的宗旨: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
(3)作用:推动了本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
2、独特的APEC方式
(1)APEC方式的内容: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2)APEC方式的作用:这种全新的合作方式以磋商代替谈判,以论坛承诺代替法律协定,避免高度机制化和强制性对各方形成约束,从而平衡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的权益和要求,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3、中国与APEC
(1)中国在APEC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APCE的重要成员。自1991年加入APEC以来,中国参加了历届部长级会议。就APEC方式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对APEC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中国在APEC中的主张:中国坚持APEC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中国主张,APEC应在本地区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独特的合作方式,妥善处理成员之间的分歧,照顾彼此的关切,寻求利益汇合点,以保持APEC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认为,APEC应坚持循序渐近的前进道路,稳步推进合作,兑现承诺,切实为本地区人民带来好处;APEC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适应亚太地区的形势变化,根据实际需要和成员要求,稳步深化合作内容。
五、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1、欧盟的宗旨和作用
(1)宗旨:《欧洲宪法》规定,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世界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2)、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欧盟25个成员国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发挥着重大作用,已经成为世界上颇有影响的一极。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中国与欧盟
(1)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双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2)、中国如何看待欧中关系 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致力于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中欧关系。
原因: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典例】
1,材料一、美国总统布什于2007年11月2日否决国会通过的一份水资源管理法案。8日美国国会推翻总统布什的否决。这是布什担任总统7年来首次遭到否决被推翻,也是国会近10年来首次不顾总统反对通过一份法案。
材料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于2007年10月1
日起实行。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是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会充分讨论、多次审议,最后表决通过的。
(1)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美国产生这种政治现象的原因。(4分)
(2) 材料二中我国国家权力运行的原则是什么?并对比两则材料说明其优越性。(6分)
.(1)、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其核心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在美国,立法权属于
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也可以搁置总统议案。②三权分立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即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2)、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这一原则:①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集中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国家机关合理分工,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云状;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2,200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就陈水扁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申请书遭退回一事发表谈话指出,陈水扁当局无论是“申请入联”,还是推动举办“入联公投”,都是图谋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都是走向“台独”的重要步骤,都是为对内推动“台独制宪”、对外谋取国际社会承认创造条件。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分裂活动,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陈水扁的“台独”挑衅,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是注定要失败的。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陈水扁当局提交的所谓“入联”申请书遭到退回?(4分)
(2)为什么陈水扁的言论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4分)
(3)如何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遏制“台独”行径?(4分)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其政府没有主权,所以不能加入联合国。(4分)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2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2分)
(3)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团结,就是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分)另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