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族风俗

畲族民族风俗

民族简介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

民族文化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 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 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

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的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末,当时外敌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妇女把三把短剑插在发髻之中,危急时可用以抵抗外敌,保护自己。三把刀的习俗显示了畲族妇女豪放、纯洁的品格。

民族节庆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 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

民族服饰 畲族服饰反映在妇女的穿着打扮上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男子的装束与汉族大同小异。

日常食俗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餜”。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籼米也常被用来制作粉干,籼米加部分鱼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种糕。将米粉调成糊状,蒸成水糕。如加入红糖蒸熟称勺糖糕或红糕;加入碱水蒸熟称黄糕;只加盐称白糕,统称水糕。粳米主要用来制作年糕。糯米多用来酿酒,打糍粑。民间有“冷粽热麻糍”之说,意为糍粑只有热吃才有味道。除米饭外,番薯仍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畲族民族风俗

民族简介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

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语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畲族的主要姓氏为

民族文化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 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 伟绩。

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

民族习俗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

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闽东北沿海一带山区的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的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相传这种风俗始于明末,当时外敌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妇女把三把短剑插在发髻之中,危急时可用以抵抗外敌,保护自己。三把刀的习俗显示了畲族妇女豪放、纯洁的品格。

民族节庆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 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

民族服饰 畲族服饰反映在妇女的穿着打扮上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 男子的装束与汉族大同小异。

日常食俗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餜”。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籼米也常被用来制作粉干,籼米加部分鱼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种糕。将米粉调成糊状,蒸成水糕。如加入红糖蒸熟称勺糖糕或红糕;加入碱水蒸熟称黄糕;只加盐称白糕,统称水糕。粳米主要用来制作年糕。糯米多用来酿酒,打糍粑。民间有“冷粽热麻糍”之说,意为糍粑只有热吃才有味道。除米饭外,番薯仍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相关文章

  •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 关于畲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李 健 民 民族中学教育是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福建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12日<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q ...查看


  • 畲族三月三传统歌会的衍变
  • 畲族三月三传统歌会的衍变 王雪文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文化站321201) 摘要:畲族三月三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浙江武义三月三畲族歌会活动,不仅是畲族同胞"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节日盛会,同时对弘扬民 ...查看


  • 南雄珠玑巷的畲族--兼谈深度汉化的散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前景
  • 南雄珠玑巷的畲族:兼谈深度汉化的散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前景 南雄珠玑巷的畲族 --兼谈深度汉化的散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前景 陈运飘   马丽 [摘要]粤北南雄市珠玑巷里有一支畲族,姓雷,近百年来他们生活在汉民族的包围之下,已基本被汉化,已没有了本民 ...查看


  • 论潮州民俗文化的畲族渊源
  •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1No.6 论潮州民俗文化的畲族渊源 石中坚 摘要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在<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文中指出:"先以 ...查看


  • 校本教案-----畲族文化
  • 第一课 我是福鼎佳阳人 一.教学目的 了解佳阳畲族乡的设立时间.所处地理位置及人口等状况.感受佳阳畲族乡成立当天的热闹情景. 二.教学准备 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地图,福鼎市佳阳畲族乡挂牌仪式现场的相关照片.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一) ...查看


  • 中华民族大家庭--畲族
  •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63.03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 ...查看


  • 蓝氏及畲族有关史料
  • 蓝氏及畲族有关史料 蓝炳华 蓝氏源流及民族成分 中国蓝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于姜姓,以蓝草为氏,昌奇公为受姓鼻祖:二.盘瓠次子及其后人,以蓝色为氏:三.源于嬴姓,以地为氏,秦献公封儿子嬴向于蓝田,称&quo ...查看


  • 畲族传统节日 1
  • 畲族传统节日 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六".中元节.仲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招兵节" ...查看


  • 畲族传统节日
  • 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六".中元节.仲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招兵节"等. 年节,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