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08国贸3班 阎鸣秋
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1.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1.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各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1.2 中国的比较优势
就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已经丰富的自然资源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种比较优势。从对外贸易的商品组成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工业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主要是以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进行加工贸易,即从外国引进一些短缺的资源,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加工组装,实现产品的增值,然后出口到国际市场,至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达到90%以上。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了四个出口优势战略,即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由此可见中国在对外贸易的初始阶段,较好地发挥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比较优势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轻纺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八五”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32.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39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
1.3 传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困境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遭到不断的压缩。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并不高,因此,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再加上我国国内各厂商之间各种的价格战,严重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使得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效的逐步显现,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正在不断显现,因此,我国的劳动力的供给也在逐渐减少。另外,我国国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缓慢,因此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高。比较优势理论有严格的假定条件,即世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政府干预。而当今的国际贸易市场上,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力,存在着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比如,各发达国家出于贸易威胁的角度,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损害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因此都在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政策,令我们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难以继续。
再次,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抑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提高。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的发展都采用的是强调数量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产量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资源,这样一来便不利于其他产业的提高。在世界生产中,我们只能参与其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只占到极低的利润份额。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利于中国产业的产品升级和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要素替代进程的加快,致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失去其比较优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资源充分地自由流动,同时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在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使得我国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2.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2.1 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是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2.2 竞争优势理论的四个要素
第一,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
第二,需求状况。指的是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等。一国国内市场对某一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复杂程度 影响 了该国这一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状况。包括纵向的支持( 企业 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
第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如果某一产业的企业目标、策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选择与该国在该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资源恰好相符合,则这个国家在这项产业上竞争优势将可充分展现。
2.3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般意义上,比较优势只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区资源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但经济发展仅仅依赖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得以实现。现阶段,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国应遵从产业演进的客观 规律 ,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中遵循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的原则。当前要通过资源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簇处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主导产业。要实施“ 科技 兴贸”战略,培植中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
第二,坚持创新,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长远来看,能否最大程度享受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国际交换的最佳效益。要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坚持技术创新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把高技术广泛 应用 于农业、 交通 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等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
第三,抓住机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实现中国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角度,要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把该类产品作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攻方向来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
贸出口发展后劲。
第四,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 法律 、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08国贸3班 阎鸣秋
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1. 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1.1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各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1.2 中国的比较优势
就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已经丰富的自然资源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种比较优势。从对外贸易的商品组成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工业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主要是以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进行加工贸易,即从外国引进一些短缺的资源,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加工组装,实现产品的增值,然后出口到国际市场,至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达到90%以上。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了四个出口优势战略,即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由此可见中国在对外贸易的初始阶段,较好地发挥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比较优势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轻纺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八五”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32.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39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
1.3 传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困境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遭到不断的压缩。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并不高,因此,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再加上我国国内各厂商之间各种的价格战,严重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其次,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使得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效的逐步显现,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正在不断显现,因此,我国的劳动力的供给也在逐渐减少。另外,我国国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缓慢,因此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高。比较优势理论有严格的假定条件,即世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政府干预。而当今的国际贸易市场上,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力,存在着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比如,各发达国家出于贸易威胁的角度,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损害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因此都在采取各种贸易壁垒政策,令我们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难以继续。
再次,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抑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提高。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的发展都采用的是强调数量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产量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资源,这样一来便不利于其他产业的提高。在世界生产中,我们只能参与其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只占到极低的利润份额。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利于中国产业的产品升级和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要素替代进程的加快,致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失去其比较优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快,资源充分地自由流动,同时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在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使得我国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2.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2.1 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是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2.2 竞争优势理论的四个要素
第一,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
第二,需求状况。指的是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等。一国国内市场对某一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复杂程度 影响 了该国这一产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状况。包括纵向的支持( 企业 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
第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如果某一产业的企业目标、策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选择与该国在该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资源恰好相符合,则这个国家在这项产业上竞争优势将可充分展现。
2.3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般意义上,比较优势只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区资源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但经济发展仅仅依赖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得以实现。现阶段,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国应遵从产业演进的客观 规律 ,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中遵循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的原则。当前要通过资源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簇处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主导产业。要实施“ 科技 兴贸”战略,培植中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
第二,坚持创新,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长远来看,能否最大程度享受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国际交换的最佳效益。要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坚持技术创新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把高技术广泛 应用 于农业、 交通 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等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
第三,抓住机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实现中国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角度,要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把该类产品作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攻方向来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
贸出口发展后劲。
第四,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 法律 、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