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效应”的发现,纯属意外。
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1883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为了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项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实验结果使爱迪生大失所望,但在无意中,他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产生了微弱的电流。爱迪生并不重视这个现象,只是把它记录在案,申报了一个未找到任何用途的专利,称之为“爱迪生效应”。
爱迪生在电灯泡里无意识地发现了电子发射现象
[原理]所谓的“爱迪生效应”,实际上就是一种热电子效应。通过下面的实验,可以证明炽热的灯丝表面会有电子产生。增加一个带正电的电极,便会将电子吸引过来,呈现出电子发射现象。
(1)将金属带接入电池正极,电流表中会有电流通过。
(2)金属带上的电压越高,电流越大
(3)如果让金属带上的电压极性为负,就没有电流通过。
[应用]被爱迪生本人忽略的“爱迪生效应”惊动了大洋彼岸的一位青年。1885年,30岁的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坚持认为,一定可以为热电子真空发射找到实际用途。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如果在真空灯泡里装上碳丝和铜板,分别充当阴极和屏极,则灯泡里的电子就能实现单向流动。经过多次实验,1904年,弗莱明研制出一种能够充当交流电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的特殊灯泡——“热离子管(thermionic valve)”,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真空二极管,或者叫做“电子管”。
有了电子管,才有了收音机、电视机....
“爱迪生效应”的发现,纯属意外。
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1883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为了寻找电灯泡最佳灯丝材料,曾做过一项小小的实验。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一小截铜丝,希望铜丝能阻止碳丝蒸发。实验结果使爱迪生大失所望,但在无意中,他发现,没有连接在电路里的铜丝却产生了微弱的电流。爱迪生并不重视这个现象,只是把它记录在案,申报了一个未找到任何用途的专利,称之为“爱迪生效应”。
爱迪生在电灯泡里无意识地发现了电子发射现象
[原理]所谓的“爱迪生效应”,实际上就是一种热电子效应。通过下面的实验,可以证明炽热的灯丝表面会有电子产生。增加一个带正电的电极,便会将电子吸引过来,呈现出电子发射现象。
(1)将金属带接入电池正极,电流表中会有电流通过。
(2)金属带上的电压越高,电流越大
(3)如果让金属带上的电压极性为负,就没有电流通过。
[应用]被爱迪生本人忽略的“爱迪生效应”惊动了大洋彼岸的一位青年。1885年,30岁的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坚持认为,一定可以为热电子真空发射找到实际用途。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如果在真空灯泡里装上碳丝和铜板,分别充当阴极和屏极,则灯泡里的电子就能实现单向流动。经过多次实验,1904年,弗莱明研制出一种能够充当交流电整流和无线电检波的特殊灯泡——“热离子管(thermionic valve)”,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真空二极管,或者叫做“电子管”。
有了电子管,才有了收音机、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