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将乒乓球中制造旋转的技术分为三大类

笔者将乒乓球中制造旋转的技术分为三大类:发球,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拉球,毋须多言;搓球,包括削球,因为削球其实是搓球的放大。自从日本发明弧圈球以来,这种强烈的上旋球技术突飞猛进,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主要手段来使用。但大家往往重视了上旋球,忽视了下旋球。这里所说的下旋球,指的是搓球的环节。对发球环节中的下旋,大家都不会忽略,因为太重要了。但是对于搓球,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即使到今天,即使是在顶尖水平的较量中,许多回合仍然是从下旋、从搓球打起的,而在业余选手中,搓球的比重还要更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步骤来强化自己的搓球能力。

新手上路

1、引拍

初学者要掌握的搓球最主要的环节,就是看见球要引拍。使用进攻性技术时,引拍、挥拍大家比较好理解,可现在电视媒体这么发达,中国人又有福气,看到的都是顶尖高手打球,一看高手好像手搁那儿没引拍球就搓过去了。可是,你要知道他或许是练了十年才形成那样的动作,他刚一开始练球也是一板一眼搓过去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动员都知道,搓球有个别名叫“小削球”,原因就在于它要引拍,像削球一样。假如没有引拍的动作,没有充分练习过慢搓,无论直横拍,你都不容易加转,因为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手腕手指的配合还不能掌握得很自如,就模仿高手在手臂几乎伸直的情况下“捅”着搓,这样既没控制,旋转也没变化,下面的接发球更连谈都不要谈。

2、缓冲

搓球跟攻击性技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摩擦加转时要有缓冲,要有“送”的感觉,大臂要跟着前臂送出去,这样搓出去的球你才能有控制。要自己能感觉到“吃”住球,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时间够长。以直拍为例,食指和中指在“送”的过程中,你完完全全能感觉到制造下旋的摩擦,它不是紧急制动的那种摩擦,而是要跟进一定的长度。你搓出去的球不是像炮弹“当”地一下撞出去的,而是有摩擦有缓冲的,是“软中硬”的,这样才具备了搓球的基本要素。缓冲与引拍也有关系,要求引拍时学会放松,尤其在练习搓球的过程中,由于球速慢,你能比练习攻球更好地学会放松。假如没有缓冲,直接练“捅”着搓,开始看着也许还行,一过初级阶段,碰上中级对手了,你接发球不是“冒”就是“吃”。

3、节奏

很多时候,初学者知道要引拍了,可是掌握不好挥拍的节奏,往往不是慢的多,而是早的多,节奏太快。这是因为在搓球之前练的是攻球,是上旋球的节奏感觉,于是球还没到,拍已经挥了,有效的动作根本没用上。这时候,就要盯球,只有根据对方回球的速度来决定你引拍的速度,引拍才有的放矢,搓出去的球动作才协调。只要引拍的时间对上来球的时间,你的搓球就对一半了。在节奏掌握比较平稳之后,也不必像业余体校的小孩那样一搓上百板,只要能连续搓七、八板以上,击球点比较固定,而且能加转,弧线也不太高,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了。

4、拍形

拍形后仰具体多少度为好?不能规定那么细,大概30度左右。初学者有时

候搓球太靠底部,优点是容易搓转,缺点是不好控制,容易冒高。30度左右的倾角,利于你发出力,纯粹搓底部不容易发力,对手腕手指的要求太高,所以,接触球体中部偏下就好。具体的角度,因来球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手上感觉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拍形就比较立。只要有旋转、能控制、能搓转不转、弧线够低,就是好动作,就是合理的搓球,而不必斤斤计较于多1度还是少1度。无论直横拍,正手搓球的难度都比反手大:直拍牵扯到三个手指如何调整拍形的问题,搓正手的时候假如食指和中指握得太紧,拍形容易朝天,所以要手腕外展;横拍主要调节好食指,手腕要能打开,拍头不翘就好。

5、站位

无论直横拍,我们都建议用通常的基本站位,以右手为例,用不着左脚在右脚后面,否则以后再衔接进攻技术,腰全让右脚顶住了。

练习路径

1、反手搓斜线

先搓反手斜线,单线练习,掌握基本动作。喂球方供一般下旋球,不能快,否则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引拍的时间,也没有空间去加大摩擦。喂球越低越好,假如球太高,主练方不容易掌握击球时间。你想,喂球方是慢搓过来的,如果又慢又高,主练方什么时候挥拍啊?太痛苦了!喂球方需把球送到主练方偏反手一些(别到中路),以促使主练方不自觉地接触球体的偏左一点,这样有三个好处:主练方肯定是回斜线,利于线路稳定;容易加转;用力方向想错都难,因为你“捅”着搓时肯定不是接触球体偏左。如果你找不准节奏,可以自己拿一盆球,左手把球拿到胸前,手背朝下,放开,让球在台面上垂直跳一下,右手挥拍搓球,再拿一个球,再放,再搓„„一,二,三,就这三下,不怕慢,就怕不连续,多慢都可以,但是必须一球连上一球,就是为了培养节奏感。熟练之后,再把球拿开,徒手挥拍,体会搓球的动作。

2、反手搓直线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搓球的感觉之后,搓斜线学会加转了,再练习反手搓直线。不会搓直线,你身体不用动,只要把接触球的点向球体正中间移一下,用力方向往正前一些,就没问题了。

搓球练习,要有一定的板数。搓球看上去像匀速运动,其实不然,中间是有节奏变化的,只有动作比较协调放松,才能再体会中间那一下变化——既要发力又要送,“慢中快”。刚开始,你可能只是把球碰过去,动作只是形似,有了一定板数之后,慢慢才能体会到摩擦的感觉,才有神似。先不说旋转,能控制拍形,能搓到球台底线任何一个点上,才能叫学会了搓球。

3、搓转不转球

掌握了基本的搓球加转,就要开始体会搓不转球。从理论上说,搓不转球触球时要“碰”而不摩擦,但到高级阶段,你还是要有摩擦的动作,但其实不发力,只是做给对手看,过去还是不转球。通过练习搓不转球,你会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有感觉。

练习搓转不转时,最好是借助多球来喂球,给出的球不要太长,否则主练方会不知不觉容易离台,而人一离台,引拍就不知道往哪儿搁。

多数业余选手没有多球练习的条件,只能采用单球练习。那么,主练方练搓

转不转,一板转一板不转,陪练方在应对不转时,拍形一定要稍微立一点,而且动作要有缓冲,假如是“捅”过去的,主练方下一板就没法搓了,球速太快,弧线太平,快改推挡了。先是板板搓加转,再板板搓不转球,再是两板转、两板不转,最终过渡到一板转、一板不转。

4、正手搓球

反手两条线(斜线、直线)都会搓之后,甚至会搓转不转之后,再练正手搓球。因为正手空间太大,动作变数太多,不易正确定形。同时,过早练习正手搓球,难免削弱正手攻球意识的培养,而正手攻球是所有技术中杀伤力最大的,所以正手必须先练攻球再练搓球。

正手也有搓转不转之分,但如果练习时间有限,可以只搓一般旋转的球,只要稳定、弧线低即可。你也可以借助发球练习来强化正手的搓球感觉,因为搓球与发下旋球的原理是互通的,两者必然能够互相促进。这样,既为练习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初学者可以正手先练一板发转不转球,再练侧下发球,最后练侧上发球。

正手搓球的练习可以比反手少很多,甚至1比10都可以,但是不能不会,否则日后你正手接发球时肯定会后悔。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你一上手就这么练并不会觉得很难,如果等练了两三年已经形成某些基本习惯之后,你发现自己正手搓球不行,再回头来补课,还不如你刚开始痛苦两月呢。

正手没有反手搓的转不要紧,只要能搓出长度,弧线比较低、比较稳,单线能搓上四五板,对大多数业余选手就够用了。正手搓球不像拉球,拉球动作快,需要你全身的配合,尤其正手拉球,动作复杂得多,空间很大,搓球就比较慢,易干掌握,所以它是你正手学会制造旋转的重要手段,不可缺省。

笔者认为,正手搓球练习不必像反手那样搓“跳起来就出台”的球,因为日后实战中正手几乎碰不到那种球——可以直接拉而不必搓了。所以,就练习搓第一跳后几乎不出台或刚刚出台的球。

5、摆短

搓长练好了,再练摆短,先练中路、反手的摆短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对练摆短难度很大,有条件最,好是借助多球:陪练方站在网前喂球,刚刚过网,不用劲,便于主练方发力。实在没有多球,可以陪练方发球,主练方摆短,摆完之后,陪练方把球抓过来再发,如此往复。

以搓为矛

1、优化动作

双方都有一定能力之后,可以试着让搓的动作短促一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讲究一点。练习摆短,不期望像国手那样摆过去在台内跳三下、四下,但至少练到跳两下。这时候,重心的重要性直线上升,一定要稳。有了这些之后,再讲究击球点,最初你搓的可能是来球的高点甚至下降期,现在要提前,在来球的上升期触球。一般而言,短球不可能像长球那么转,所以拍形可以稍微立起一些,这种摆短其实很忌讳拍形平着上前,因为特别容易搓长。你球拍立着一点,接触球的部位偏球体中心,这样过去至少弧线低,否则容易冒高、摆不短、加不转。为什么我们最初练习搓球的时候拍形要稍微后仰一点?因为那样容易加转、搓长。但随着练习程度的加深,技术越来越熟练,击球时间提前了,更容易借上对方来球的力量了,自己的拍形也就不用那么平了,平了反而麻烦。这时对球的控制,

就靠你发力更集中,对缓冲掌握得更好,对触球部位的精确拿捏,甚至拍形到了45度还能加转。

开始练习摆短,只要弧线够低、够短就行,旋转有就行。对专业队来说,摆短肯定必须得转,但我们还是不太看重你搓得是否够转,我们强调的是你要够短,摩擦发力之后,用李晓东的话说,要有“忍”一下的感觉。要求得再多一点,就是动作始终要放松,这样以后水平高了,可以把加转的功夫再补上。业余选手常见的误区是,一碰到带旋转的技术,就喜欢把旋转放到第一位,其实不尽然,对乒乓球体会深一些的人就知道,这种理解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当然,在最初练习搓(长)球时,还是要搓得转,否则什么都是空话,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你可以用其它的技术来弥补旋转的不足。也许会有人说,我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上来就要练摆短加转,也不一定不对,但笔者的理解还是摆“短”第一。 顺便提一句,我认为直拍摆短时拍形可以纵着一点上前(即拍面与手臂一顺),不必横向打开太多,这样的好处是动作有“根”。假如拍形过于横,尤其是直拍,容易失控。而且,你脚下也是纵着上去的,球拍与脚步同向,用力更自然流畅。

2、凝炼套路

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急于求成,这种问题在业余选手里非常普遍。许多人有这样一种概念,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不少乒乓球理论,就觉得自己也能使用那许多技术了,于是太过追求那些高精尖的技术。但他实际所掌握的东西,跟他的理论素养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说,意识超前,而技术达不到。笔者并不反对业余选手练一些高难度的技术,但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不是凭空起高楼的。 你要循序渐进这么练,打好了基础,再往深练,容易。业余选手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从下旋打起,你说你搓球好占不占便宜?哪怕你不会摆短,不会快搓,只要能把长球搓到底线,能搓转不转,控制得特别好,弧线够低,已经算是业余很棒很棒的了。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当然,下一步你可以练习综合技术了——发完球抢一板,或者对方发球我搓一板,再抢拉„„练好了这些连接技术,你手里就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就可以晋升中级了。以劈长为例,劈完长不可能还接着搓。无论对方是搓回来还是拉过来,来球一定不会太转,无论你是拉也好、打也好,总之要学会进攻劈长之后对方回过来的这板不转球。甚至,假如你的劈长不够快,对方抢先拉起来了,你还要进入相持甚至有点防守的状态,当然,这不是单纯的被攻,而是你先控制对方,对方看似挂起来了,其实你是上风,怎么打都可以,这些套路都是需要练的。又比如,先练习搓完侧身拉,连续练习一段时间,有一定体会后,可以再练摆短后上手,反手挂一板,台内打一板„„甚至可以要求你的练习伙伴,“现在我摆短之后你可以搓出台的,我两边上手,练连接。”这才能让你的搓球摆短比较快地进入实战的轨道中。

另外,可以有意让对方发带侧旋的球,你练拍形的控制,对侧旋的控制,如果你接发球都能搓到一个落点上,就证明你具备了控制侧旋的能力。

3、直横有别

直拍搓球与横拍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拍的拍形变化比较容易而且动作小,所以横拍选手练习搓球时握板最好不要太紧,略松一点较好,否则很容易造成正手接发球出现问题,那你在对手的发球面前就翻不了身了。当然,横拍搓球也有自己的优势——反手力量大,容易加转,横拍的英文是“Blade”,意为大刀,大刀可是砍过去的,而且横拍反手搓球是顺着转腰的方向用力,直拍这方面就有所不及。所以,在练习路径的选择上,横拍东西不要太杂,练精一点,直拍要么是

拍形变化多,要么是那几下特别精,要根据本人特点,是以转不转为主?还是以变化为主?或者就是一个不转摆短?千万不要练成全会但全都不精,那就麻烦了。

4、掌握绝活

从初级到中级之后,如果有条件,不妨再练一些从搓球派生出来的技术:比如搓中“勾”一下,勾对方边线大角,又如撇着搓、抹着劈,其实都属于搓球的范畴。只要借好来球的旋转,搓过去的球既有速度,还不容易出界。对中级阶段来说,正是丰富自己搓球“武器库”里武器种类的时候,不再是单一的搓球。如果条件更好,身体够协调,脚下跑得快,你甚至可以练点侧身晃接。但是,中国人打球,说到底,还是突出一个字,“巧”。业余高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很多业余相当不错的,并不是基本功有多么扎实,就是发球、接发球以及之后那两三板,特别精。短球怎么处理,反手怎么处理,侧身怎么处理„„他处理的那些手法,从业余水平来说,要么技术质量很高,要么变化多,有成形的套路,而且命中率很高。比如接台内短球,我正手就是一板摆短,摆的是不转球,但摆得特别短,特别精。或者搓长球,就是常规的搓转不转,只要旋转反差特别大,也是高手。乒乓球运动里,不是哪项技术本身高明,而是使用者用得恰到好处,这才叫高明;不是说一个人会81种技术才叫高手,他就会四下,但每一下都能让对方没脾气,这才叫高手,精。比如我的技术特点是希望尽快把球变成上旋,而且人家打到我的反手,我也特别有把握,因为我变线特别好。那么,发完球,或者接发球,从使用搓球技术开始,就要围绕自己的特长来展开——对方发到我中路偏短,我要能劈长到对方中路、反手,速度要快,目的是逼住对方,使其一定回我反手,我不指望一板把你打死,我把你黏死,但前提是必须让对手回出上旋。我撇着、抹着搓,对方必须把球“拱”起来,只要一“拱”起来;就到我的球路上了。或者我摆短,就摆不转球,这样对方也不容易加转,球一回过来,我反手“拱”起来特别快,一下到对方中路,对方变不了线,还是回我反手,又到我球路上了。又比如我是直拍,我希望对方回球到我反手位,然后我侧身给他一下,搓球的时候就要讲究了,要么旋转有变化,转不转差别特别大,要么是连续搓他中路。如果你搓得有一定旋转、速度很快,他很难变线,至少难以大角度变到你正手位。这样,我就用我所有的接发球技术控制住对方,迫使他回球到我反手位,无论搓转不转、快搓慢搓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这时你的搓球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了。也只有这样去使用搓球,才能全面体现它的内涵。

又比如对阵横拍,其发球很少有纯粹转不转的,都是侧上、侧下旋居多,这时,搓球的好坏还涉及到搓侧旋的问题,既要判断上、下旋,又要判断左、右侧上、下旋的侧旋程度,这对拍形的掌握、火候的拿捏,要求很高。比如你同这个横拍打了两局后,知道这个人爱发内侧上、下旋,你就可以撇着接(顺着接容易出界)。你既要控制他的发球,还要令下一板他不好打、你好打。这样的搓球,即便不能直接得分,也是与自己的技战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再如碰到长胶,就不能采用常规搓球了,你得挤着搓,拍形立着搓,只要你能把球搓长、搓转了,长胶就只有半条命了,因为它最喜欢的是半长不短的球,一搓你就冒,它不是“捅”你就是“拱”你。如果你发球特别转,紧接着一板搓长追身,顶着长胶,它一碰就下网,你用搓球就搓死它。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怪拍对手(长胶、生胶、防弧),就是检验你搓球水平的试金石。

业余选手总认为搓球是一项中性技术,甚至根本不是得分手段,因而忽视它。错了!只要搓球搓得好,完全可以把对方彻底“钉”在那儿动不了。马林跟金择洙比不了连续,跟柳承敏比不了快速扑正手,为什么还能成为顶尖高手?他台上

那“十八下”太厉害了,折腾得对方找不到击球点,所以他总能有正手那一板后续进攻。笔者举出马林的例子,并不是给大家提那么高的要求,而是想说,业余选手到一定“段位”也应该有些追求,不是单为了赢球,还得有境界,这样球才越打越过瘾,越有味道,有学问有讲究。

业余的制胜法宝之--搓下旋球

(转帖自“小鱼儿乒乓论坛”)

看到有的球友在论坛上提出讨论关于搓下旋球技术的要求,我发表一下我用直板打球几十年对该技术的一点看法,因为直板的反手要是不会反打,不会熟练掌握这个技术就太被动了。

搓下旋球,越来越被很多业余选手认为是被动、过时的技术,实际上正是在业余选手的比赛中,搓下旋球技术往往成为决胜的重要因素。尽管在专业比赛中,这项技术并不是得分的主要手段,我们还是经常在电视中看见应用这项技术的变化得分的场面。

以下主要是对于业余选手所谈看法:

直板制胜的第一要素:要能搓出强烈旋转的下旋球。

这也有点专业知识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两个因素:

1、技术因素。

(1)爆发力。搓强烈旋转的下旋球同样需要爆发力,我个人感觉,主要是小臂和手腕的力量。搓球前的瞬间,小臂含胸,肌肉比较紧张(相当于引拍,做发力前的准备,时发力充分),手腕向身体方向弯曲。球过来时,手腕猛烈向外弹出,同时小臂与大臂的角度打开,将拍子向前送出,在拍子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速度达到最大时触球。整个动作形成的效果是拍子在做大体上是以小臂为半径的,一个平面上的加速圆周运动。搓球后,拍子自然还原。

(2)触球位置。是搓强烈旋转下旋球的最关键的因素。应该用拍子的前部、远离手柄的位置触球(也就是拍子的前下方搓球)。这点应该比较好理解,原理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在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远离圆心的位置线速度最大。当我们以手腕为圆心旋转拍子时,肯定是远离手腕的拍子的部分速度是最快的,当角速度达到最大时,用那个地方击球效果最佳,反之,拍子上越靠近手的位置击球,越不容易搓转。

(3)拍子的角度(拍型)也很关键。一般的说,越平的拍子搓出的球越转,但是,拍子的角度需要根据对方的来球情况加以调整,来球越不转,拍子的角度越垂直(立起来),来球越下旋,拍子的角度越水平。还有,击打球的位置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和上条结合着看,拍子平,必然要接触球的靠下部分,拍子立起来,就有可能去接触球的中部。

(4)搓球的薄厚。用术语说就是发力的方向和球心距离的关系。这个函数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接近二次的曲线,就是说不是越薄,就越转。因为你必须根据你自己的胶皮、海绵或者套胶的吃球(软硬)情况,来调整搓球的薄厚,过于薄了,不但球容易高(那就没有意义了,再转也没用,等者找打,而且你所做的努力全都变成了加强对手攻击你的结果了),而且速度太慢(打球总没速度建议改打太极拳,速度是造成对手失误的关键因素,速度越慢,对手的准备越充分)还十分容易不过网。一定要调整好速度和旋转的关系,提高在对对手造成最大威

胁情况下的成功率。

(5)其它因素。大家可能不信,我罗嗦了这么多还有“因素”。有,而且在战场上更实用。这就是下旋的气势,有点表演的成分。就是在和业余选手对抗时,要让对手感觉到你的搓球是Very ,Very的转,让他根本就没有想进攻的冲动,至少让他心理打怵。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在俱乐部有两个人对我的评价。一个以快攻为特点的选手说“我感到王齐在搓下旋球时和别人不一样,我感到他那么转的下旋球主要在于他的前臂向前的力量十分大„„”,实际上,那只是给他的感觉,“那么转的下旋”,光靠前臂怎么行呢。还有一个以稳健正反手弧圈为特点的选手说:“不行啊,他的球太转啊,他搓的太狠,我几次想拉都不敢啊,又快又转„„”,这话是他经常在和我比赛的时候说的,我搓的下旋他不敢进攻,他的球我都能冲他,你说他怎么赢,你们说,是不是我的动作太夸张了,但是他们没说我的动作太大啊„„

说搓球技术在业余选手比赛中很关键一点不奇怪。大家都知道得分的手段应该是进攻,连我自己都这么认为,在业余选手中有哪个还不会拉两板、扣两板的。关键在于凭什么你就先上手,凭什么你的成功率就高于对手。如果你只会搓,不会攻,就是搓的再好也赢不了。如果你只一味地强调拉,也有你的苦头吃。因为你只发一种球没有构成对对手的“欺骗”,对手无须判断,只想正反手怎么对付你的一种技术就OK了。但是如果你能用基本上看起来是一个姿势发出转、不转的球造成对方吃球或自己进攻机会,你就能多赢几个。如果你还能够发超乎寻常的强烈旋转下旋,你就又多赢几个,因为每增加一项技术你的发球技术组合数就会,你的“欺骗”对手的本领就会大大提高,你就越让对手感到棘手,因为他必须把许多精力都得用到判断接发球上,而不全是进攻上。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不一定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认识不到,他的进步就慢。

2、器材因素。

器材因素其实是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才显得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我有点发言权,因为我自己用过不少各种档次的器材。从小时侯1元一个的正胶拍到银河+729、Palio到低档的蝴蝶板+G888,小蝴蝶到现在用的TAKSIM蝴蝶王+狂飙III、STIGA双碳管道+Bryce大蝴蝶等等,更换过多次,经历了很多教训,积累了很多经验。关于搓球方面,我告诉大家一个值得高兴的消息,就是我认为低档次的套胶的粘度要比高档套胶的好。

事实上,就我而言,按照搓球的适宜程度,依次排序如下:

Palio CJ8000 B时的搓球感觉是:胶皮面的吃球度正好,用我的速度发力去搓感到所有的力量都转到了乒乓球上,能搓出又急又转的下旋。当时用这块胶皮时,我最怕有人给我拉出强烈旋转的高吊弧圈,但是我用拍子加力扣杀成功率只有50%。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温度低时,感到很硬,比较容易出借。要是夏天用,效果最好。不过即使这样这也对得起它那30多元(精品)的价格了;

国标狂飙III(40)虽然也能搓出很转的球,照前者的手感稍差。但是防弧效果好多了。然而,我感觉它的弹性也确实太差了,没有了暴冲,搓下旋也就失去了意义。昨天我在狂飙上一气灌了12遍TSP胶水,没想到今天好多了,开始用还不适应,一个劲儿的出界。一会儿适应了,和Bryce相比,反弹能力还是略差一点,总不能叫人家大蝴蝶的工程师白研究几十年吧?

729-3和G888很长的时间不用了,只记得感觉是稍微有点软,但是搓出转球没什么问题。好象事情总是这样,适应了快的板和胶皮就不愿意回头用曾经伴

随自己成长的软的了。可能是手感更好了,即使球的速度快也不影响成功率的缘故;

小蝴蝶和大蝴蝶(Bryce)尽管是那么出色的胶皮,在发强烈旋转的下旋球时,转度明显不如前几款,尽管大多数用这样套胶的人都在进攻,并且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成功率(主动抢拉弧圈,推、打对方弧圈,甚至与对方对拉都占有明显好于前几款胶皮的效果),但是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弱点(可能用这样套胶的人用不着经常用下旋防守)。今天我还客观的做了实验,我让我徒弟发下旋球,我在这面打。几次试验结果表明,狂飙III的转度明显好于Bryce大蝴蝶。而且,大蝴蝶发很转的下旋球容易出界。我感到我怎么也不能把速度和力量完全转到球上,自己发完了球心理还很没底,真要命。

3、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战中的效果

几个月的时间证明,在业余选手的较量中,由于器材因素造成的搓球效果上的差距影响很大。通俗点说,自己使用的拍子、胶皮不同,对对方回球成功率影响很大。

什么叫好的技术,怎样才能发挥出好的技术?先不考虑心理因素,好的技术就是能造成对方增加失误可能的技术,这就要求你的球要让对方出乎预料,器材是实现技术的保证。举例说明,现在我发个下旋球要想造成对方失误肯定要有2个条件(对方要是一点不会的就没那么多废话了),第一,让对手认为我的下旋转,但是实际上我发的明显没有他想象的转,他一接,出界了,或者高了;第二,让对手认为我的下旋转,但是实际上我发的明显比他想象的转的程度更转,他一接,下网了;所以,无所谓你能不能掌握发球的技术,关键在于能不能破坏对方的判断,能不能出乎对手的意。如果你发了一个转的下旋,对手判断出来了,采取了他的对策正确合理地回球,那你的下旋转不转有什么意义呢?

实战中,我用Palio 和狂飙III就能达到第二个效果,发出明显比他想象的转的程度更转的下旋;我用大蝴蝶,很少有人再吃我球了,我将必须在第二、第三板靠进攻才能解决问题,相比之下体力上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吃发球的少了。碰到一个拼命三郎赶上人家打疯了,还有可能输„„用Palio和狂飙III这种情况就极少发生,总是能够利用强下旋把水平稍逊自己的选手控制好。

最值有说服力的是有一次和一个现役的专业的打。专业的可能对自己的进攻很有信心,成功率很高的暴冲和大力抽杀是他们的专长。大概有点经验的选手都体会过那滋味吧。比赛我输了,3:4输的,但是我很满意。每局的比分都比较接近,11分的平均7、8分。我利用我多变的发球破坏了他的强攻并造成自己更多的进攻机会,虽然我的进攻(主要是前冲弧圈和扣杀)没有他的暴,但是那一板子下去也让他“基本残废”。发球中我应用最多的就是强烈旋转的下旋。事后他对我的评价是,“你的发球真好,尤其那个下旋,比我判断的还转点„„”,就那么一点,是的,再差一点,他那些失误的猛烈的进攻就都落在我的案子上了,我就会遭受更多的另一只蝴蝶王TAKSIM带给我的痛苦了。至少,我没有让他体现出他那专业的高成功率的优势。在这里在废话点而,当时我先赢的他女朋友4:2,也是市队的但不是象他一样是冠军,所以我保证他特别地想赢我,而且从他意图看,是真想教训我一顿啊,我只好被教训了,Wooooo„„ 再写大家不爱看了,自己也快吐血了。总之,一个目的,希望大家增加经验,提高水平!

笔者将乒乓球中制造旋转的技术分为三大类:发球,完全可以自己掌控;拉球,毋须多言;搓球,包括削球,因为削球其实是搓球的放大。自从日本发明弧圈球以来,这种强烈的上旋球技术突飞猛进,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主要手段来使用。但大家往往重视了上旋球,忽视了下旋球。这里所说的下旋球,指的是搓球的环节。对发球环节中的下旋,大家都不会忽略,因为太重要了。但是对于搓球,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即使到今天,即使是在顶尖水平的较量中,许多回合仍然是从下旋、从搓球打起的,而在业余选手中,搓球的比重还要更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步骤来强化自己的搓球能力。

新手上路

1、引拍

初学者要掌握的搓球最主要的环节,就是看见球要引拍。使用进攻性技术时,引拍、挥拍大家比较好理解,可现在电视媒体这么发达,中国人又有福气,看到的都是顶尖高手打球,一看高手好像手搁那儿没引拍球就搓过去了。可是,你要知道他或许是练了十年才形成那样的动作,他刚一开始练球也是一板一眼搓过去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动员都知道,搓球有个别名叫“小削球”,原因就在于它要引拍,像削球一样。假如没有引拍的动作,没有充分练习过慢搓,无论直横拍,你都不容易加转,因为刚开始打球的时候手腕手指的配合还不能掌握得很自如,就模仿高手在手臂几乎伸直的情况下“捅”着搓,这样既没控制,旋转也没变化,下面的接发球更连谈都不要谈。

2、缓冲

搓球跟攻击性技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摩擦加转时要有缓冲,要有“送”的感觉,大臂要跟着前臂送出去,这样搓出去的球你才能有控制。要自己能感觉到“吃”住球,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时间够长。以直拍为例,食指和中指在“送”的过程中,你完完全全能感觉到制造下旋的摩擦,它不是紧急制动的那种摩擦,而是要跟进一定的长度。你搓出去的球不是像炮弹“当”地一下撞出去的,而是有摩擦有缓冲的,是“软中硬”的,这样才具备了搓球的基本要素。缓冲与引拍也有关系,要求引拍时学会放松,尤其在练习搓球的过程中,由于球速慢,你能比练习攻球更好地学会放松。假如没有缓冲,直接练“捅”着搓,开始看着也许还行,一过初级阶段,碰上中级对手了,你接发球不是“冒”就是“吃”。

3、节奏

很多时候,初学者知道要引拍了,可是掌握不好挥拍的节奏,往往不是慢的多,而是早的多,节奏太快。这是因为在搓球之前练的是攻球,是上旋球的节奏感觉,于是球还没到,拍已经挥了,有效的动作根本没用上。这时候,就要盯球,只有根据对方回球的速度来决定你引拍的速度,引拍才有的放矢,搓出去的球动作才协调。只要引拍的时间对上来球的时间,你的搓球就对一半了。在节奏掌握比较平稳之后,也不必像业余体校的小孩那样一搓上百板,只要能连续搓七、八板以上,击球点比较固定,而且能加转,弧线也不太高,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了。

4、拍形

拍形后仰具体多少度为好?不能规定那么细,大概30度左右。初学者有时

候搓球太靠底部,优点是容易搓转,缺点是不好控制,容易冒高。30度左右的倾角,利于你发出力,纯粹搓底部不容易发力,对手腕手指的要求太高,所以,接触球体中部偏下就好。具体的角度,因来球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手上感觉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拍形就比较立。只要有旋转、能控制、能搓转不转、弧线够低,就是好动作,就是合理的搓球,而不必斤斤计较于多1度还是少1度。无论直横拍,正手搓球的难度都比反手大:直拍牵扯到三个手指如何调整拍形的问题,搓正手的时候假如食指和中指握得太紧,拍形容易朝天,所以要手腕外展;横拍主要调节好食指,手腕要能打开,拍头不翘就好。

5、站位

无论直横拍,我们都建议用通常的基本站位,以右手为例,用不着左脚在右脚后面,否则以后再衔接进攻技术,腰全让右脚顶住了。

练习路径

1、反手搓斜线

先搓反手斜线,单线练习,掌握基本动作。喂球方供一般下旋球,不能快,否则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引拍的时间,也没有空间去加大摩擦。喂球越低越好,假如球太高,主练方不容易掌握击球时间。你想,喂球方是慢搓过来的,如果又慢又高,主练方什么时候挥拍啊?太痛苦了!喂球方需把球送到主练方偏反手一些(别到中路),以促使主练方不自觉地接触球体的偏左一点,这样有三个好处:主练方肯定是回斜线,利于线路稳定;容易加转;用力方向想错都难,因为你“捅”着搓时肯定不是接触球体偏左。如果你找不准节奏,可以自己拿一盆球,左手把球拿到胸前,手背朝下,放开,让球在台面上垂直跳一下,右手挥拍搓球,再拿一个球,再放,再搓„„一,二,三,就这三下,不怕慢,就怕不连续,多慢都可以,但是必须一球连上一球,就是为了培养节奏感。熟练之后,再把球拿开,徒手挥拍,体会搓球的动作。

2、反手搓直线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搓球的感觉之后,搓斜线学会加转了,再练习反手搓直线。不会搓直线,你身体不用动,只要把接触球的点向球体正中间移一下,用力方向往正前一些,就没问题了。

搓球练习,要有一定的板数。搓球看上去像匀速运动,其实不然,中间是有节奏变化的,只有动作比较协调放松,才能再体会中间那一下变化——既要发力又要送,“慢中快”。刚开始,你可能只是把球碰过去,动作只是形似,有了一定板数之后,慢慢才能体会到摩擦的感觉,才有神似。先不说旋转,能控制拍形,能搓到球台底线任何一个点上,才能叫学会了搓球。

3、搓转不转球

掌握了基本的搓球加转,就要开始体会搓不转球。从理论上说,搓不转球触球时要“碰”而不摩擦,但到高级阶段,你还是要有摩擦的动作,但其实不发力,只是做给对手看,过去还是不转球。通过练习搓不转球,你会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有感觉。

练习搓转不转时,最好是借助多球来喂球,给出的球不要太长,否则主练方会不知不觉容易离台,而人一离台,引拍就不知道往哪儿搁。

多数业余选手没有多球练习的条件,只能采用单球练习。那么,主练方练搓

转不转,一板转一板不转,陪练方在应对不转时,拍形一定要稍微立一点,而且动作要有缓冲,假如是“捅”过去的,主练方下一板就没法搓了,球速太快,弧线太平,快改推挡了。先是板板搓加转,再板板搓不转球,再是两板转、两板不转,最终过渡到一板转、一板不转。

4、正手搓球

反手两条线(斜线、直线)都会搓之后,甚至会搓转不转之后,再练正手搓球。因为正手空间太大,动作变数太多,不易正确定形。同时,过早练习正手搓球,难免削弱正手攻球意识的培养,而正手攻球是所有技术中杀伤力最大的,所以正手必须先练攻球再练搓球。

正手也有搓转不转之分,但如果练习时间有限,可以只搓一般旋转的球,只要稳定、弧线低即可。你也可以借助发球练习来强化正手的搓球感觉,因为搓球与发下旋球的原理是互通的,两者必然能够互相促进。这样,既为练习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初学者可以正手先练一板发转不转球,再练侧下发球,最后练侧上发球。

正手搓球的练习可以比反手少很多,甚至1比10都可以,但是不能不会,否则日后你正手接发球时肯定会后悔。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你一上手就这么练并不会觉得很难,如果等练了两三年已经形成某些基本习惯之后,你发现自己正手搓球不行,再回头来补课,还不如你刚开始痛苦两月呢。

正手没有反手搓的转不要紧,只要能搓出长度,弧线比较低、比较稳,单线能搓上四五板,对大多数业余选手就够用了。正手搓球不像拉球,拉球动作快,需要你全身的配合,尤其正手拉球,动作复杂得多,空间很大,搓球就比较慢,易干掌握,所以它是你正手学会制造旋转的重要手段,不可缺省。

笔者认为,正手搓球练习不必像反手那样搓“跳起来就出台”的球,因为日后实战中正手几乎碰不到那种球——可以直接拉而不必搓了。所以,就练习搓第一跳后几乎不出台或刚刚出台的球。

5、摆短

搓长练好了,再练摆短,先练中路、反手的摆短作为业余爱好者来说,对练摆短难度很大,有条件最,好是借助多球:陪练方站在网前喂球,刚刚过网,不用劲,便于主练方发力。实在没有多球,可以陪练方发球,主练方摆短,摆完之后,陪练方把球抓过来再发,如此往复。

以搓为矛

1、优化动作

双方都有一定能力之后,可以试着让搓的动作短促一点,手指、手腕的运用更讲究一点。练习摆短,不期望像国手那样摆过去在台内跳三下、四下,但至少练到跳两下。这时候,重心的重要性直线上升,一定要稳。有了这些之后,再讲究击球点,最初你搓的可能是来球的高点甚至下降期,现在要提前,在来球的上升期触球。一般而言,短球不可能像长球那么转,所以拍形可以稍微立起一些,这种摆短其实很忌讳拍形平着上前,因为特别容易搓长。你球拍立着一点,接触球的部位偏球体中心,这样过去至少弧线低,否则容易冒高、摆不短、加不转。为什么我们最初练习搓球的时候拍形要稍微后仰一点?因为那样容易加转、搓长。但随着练习程度的加深,技术越来越熟练,击球时间提前了,更容易借上对方来球的力量了,自己的拍形也就不用那么平了,平了反而麻烦。这时对球的控制,

就靠你发力更集中,对缓冲掌握得更好,对触球部位的精确拿捏,甚至拍形到了45度还能加转。

开始练习摆短,只要弧线够低、够短就行,旋转有就行。对专业队来说,摆短肯定必须得转,但我们还是不太看重你搓得是否够转,我们强调的是你要够短,摩擦发力之后,用李晓东的话说,要有“忍”一下的感觉。要求得再多一点,就是动作始终要放松,这样以后水平高了,可以把加转的功夫再补上。业余选手常见的误区是,一碰到带旋转的技术,就喜欢把旋转放到第一位,其实不尽然,对乒乓球体会深一些的人就知道,这种理解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当然,在最初练习搓(长)球时,还是要搓得转,否则什么都是空话,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你可以用其它的技术来弥补旋转的不足。也许会有人说,我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上来就要练摆短加转,也不一定不对,但笔者的理解还是摆“短”第一。 顺便提一句,我认为直拍摆短时拍形可以纵着一点上前(即拍面与手臂一顺),不必横向打开太多,这样的好处是动作有“根”。假如拍形过于横,尤其是直拍,容易失控。而且,你脚下也是纵着上去的,球拍与脚步同向,用力更自然流畅。

2、凝炼套路

这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急于求成,这种问题在业余选手里非常普遍。许多人有这样一种概念,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不少乒乓球理论,就觉得自己也能使用那许多技术了,于是太过追求那些高精尖的技术。但他实际所掌握的东西,跟他的理论素养是不成比例的。也就是说,意识超前,而技术达不到。笔者并不反对业余选手练一些高难度的技术,但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不是凭空起高楼的。 你要循序渐进这么练,打好了基础,再往深练,容易。业余选手可以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从下旋打起,你说你搓球好占不占便宜?哪怕你不会摆短,不会快搓,只要能把长球搓到底线,能搓转不转,控制得特别好,弧线够低,已经算是业余很棒很棒的了。这是对初学者的要求,当然,下一步你可以练习综合技术了——发完球抢一板,或者对方发球我搓一板,再抢拉„„练好了这些连接技术,你手里就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就可以晋升中级了。以劈长为例,劈完长不可能还接着搓。无论对方是搓回来还是拉过来,来球一定不会太转,无论你是拉也好、打也好,总之要学会进攻劈长之后对方回过来的这板不转球。甚至,假如你的劈长不够快,对方抢先拉起来了,你还要进入相持甚至有点防守的状态,当然,这不是单纯的被攻,而是你先控制对方,对方看似挂起来了,其实你是上风,怎么打都可以,这些套路都是需要练的。又比如,先练习搓完侧身拉,连续练习一段时间,有一定体会后,可以再练摆短后上手,反手挂一板,台内打一板„„甚至可以要求你的练习伙伴,“现在我摆短之后你可以搓出台的,我两边上手,练连接。”这才能让你的搓球摆短比较快地进入实战的轨道中。

另外,可以有意让对方发带侧旋的球,你练拍形的控制,对侧旋的控制,如果你接发球都能搓到一个落点上,就证明你具备了控制侧旋的能力。

3、直横有别

直拍搓球与横拍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拍的拍形变化比较容易而且动作小,所以横拍选手练习搓球时握板最好不要太紧,略松一点较好,否则很容易造成正手接发球出现问题,那你在对手的发球面前就翻不了身了。当然,横拍搓球也有自己的优势——反手力量大,容易加转,横拍的英文是“Blade”,意为大刀,大刀可是砍过去的,而且横拍反手搓球是顺着转腰的方向用力,直拍这方面就有所不及。所以,在练习路径的选择上,横拍东西不要太杂,练精一点,直拍要么是

拍形变化多,要么是那几下特别精,要根据本人特点,是以转不转为主?还是以变化为主?或者就是一个不转摆短?千万不要练成全会但全都不精,那就麻烦了。

4、掌握绝活

从初级到中级之后,如果有条件,不妨再练一些从搓球派生出来的技术:比如搓中“勾”一下,勾对方边线大角,又如撇着搓、抹着劈,其实都属于搓球的范畴。只要借好来球的旋转,搓过去的球既有速度,还不容易出界。对中级阶段来说,正是丰富自己搓球“武器库”里武器种类的时候,不再是单一的搓球。如果条件更好,身体够协调,脚下跑得快,你甚至可以练点侧身晃接。但是,中国人打球,说到底,还是突出一个字,“巧”。业余高手,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很多业余相当不错的,并不是基本功有多么扎实,就是发球、接发球以及之后那两三板,特别精。短球怎么处理,反手怎么处理,侧身怎么处理„„他处理的那些手法,从业余水平来说,要么技术质量很高,要么变化多,有成形的套路,而且命中率很高。比如接台内短球,我正手就是一板摆短,摆的是不转球,但摆得特别短,特别精。或者搓长球,就是常规的搓转不转,只要旋转反差特别大,也是高手。乒乓球运动里,不是哪项技术本身高明,而是使用者用得恰到好处,这才叫高明;不是说一个人会81种技术才叫高手,他就会四下,但每一下都能让对方没脾气,这才叫高手,精。比如我的技术特点是希望尽快把球变成上旋,而且人家打到我的反手,我也特别有把握,因为我变线特别好。那么,发完球,或者接发球,从使用搓球技术开始,就要围绕自己的特长来展开——对方发到我中路偏短,我要能劈长到对方中路、反手,速度要快,目的是逼住对方,使其一定回我反手,我不指望一板把你打死,我把你黏死,但前提是必须让对手回出上旋。我撇着、抹着搓,对方必须把球“拱”起来,只要一“拱”起来;就到我的球路上了。或者我摆短,就摆不转球,这样对方也不容易加转,球一回过来,我反手“拱”起来特别快,一下到对方中路,对方变不了线,还是回我反手,又到我球路上了。又比如我是直拍,我希望对方回球到我反手位,然后我侧身给他一下,搓球的时候就要讲究了,要么旋转有变化,转不转差别特别大,要么是连续搓他中路。如果你搓得有一定旋转、速度很快,他很难变线,至少难以大角度变到你正手位。这样,我就用我所有的接发球技术控制住对方,迫使他回球到我反手位,无论搓转不转、快搓慢搓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这时你的搓球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了。也只有这样去使用搓球,才能全面体现它的内涵。

又比如对阵横拍,其发球很少有纯粹转不转的,都是侧上、侧下旋居多,这时,搓球的好坏还涉及到搓侧旋的问题,既要判断上、下旋,又要判断左、右侧上、下旋的侧旋程度,这对拍形的掌握、火候的拿捏,要求很高。比如你同这个横拍打了两局后,知道这个人爱发内侧上、下旋,你就可以撇着接(顺着接容易出界)。你既要控制他的发球,还要令下一板他不好打、你好打。这样的搓球,即便不能直接得分,也是与自己的技战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再如碰到长胶,就不能采用常规搓球了,你得挤着搓,拍形立着搓,只要你能把球搓长、搓转了,长胶就只有半条命了,因为它最喜欢的是半长不短的球,一搓你就冒,它不是“捅”你就是“拱”你。如果你发球特别转,紧接着一板搓长追身,顶着长胶,它一碰就下网,你用搓球就搓死它。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怪拍对手(长胶、生胶、防弧),就是检验你搓球水平的试金石。

业余选手总认为搓球是一项中性技术,甚至根本不是得分手段,因而忽视它。错了!只要搓球搓得好,完全可以把对方彻底“钉”在那儿动不了。马林跟金择洙比不了连续,跟柳承敏比不了快速扑正手,为什么还能成为顶尖高手?他台上

那“十八下”太厉害了,折腾得对方找不到击球点,所以他总能有正手那一板后续进攻。笔者举出马林的例子,并不是给大家提那么高的要求,而是想说,业余选手到一定“段位”也应该有些追求,不是单为了赢球,还得有境界,这样球才越打越过瘾,越有味道,有学问有讲究。

业余的制胜法宝之--搓下旋球

(转帖自“小鱼儿乒乓论坛”)

看到有的球友在论坛上提出讨论关于搓下旋球技术的要求,我发表一下我用直板打球几十年对该技术的一点看法,因为直板的反手要是不会反打,不会熟练掌握这个技术就太被动了。

搓下旋球,越来越被很多业余选手认为是被动、过时的技术,实际上正是在业余选手的比赛中,搓下旋球技术往往成为决胜的重要因素。尽管在专业比赛中,这项技术并不是得分的主要手段,我们还是经常在电视中看见应用这项技术的变化得分的场面。

以下主要是对于业余选手所谈看法:

直板制胜的第一要素:要能搓出强烈旋转的下旋球。

这也有点专业知识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两个因素:

1、技术因素。

(1)爆发力。搓强烈旋转的下旋球同样需要爆发力,我个人感觉,主要是小臂和手腕的力量。搓球前的瞬间,小臂含胸,肌肉比较紧张(相当于引拍,做发力前的准备,时发力充分),手腕向身体方向弯曲。球过来时,手腕猛烈向外弹出,同时小臂与大臂的角度打开,将拍子向前送出,在拍子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速度达到最大时触球。整个动作形成的效果是拍子在做大体上是以小臂为半径的,一个平面上的加速圆周运动。搓球后,拍子自然还原。

(2)触球位置。是搓强烈旋转下旋球的最关键的因素。应该用拍子的前部、远离手柄的位置触球(也就是拍子的前下方搓球)。这点应该比较好理解,原理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在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远离圆心的位置线速度最大。当我们以手腕为圆心旋转拍子时,肯定是远离手腕的拍子的部分速度是最快的,当角速度达到最大时,用那个地方击球效果最佳,反之,拍子上越靠近手的位置击球,越不容易搓转。

(3)拍子的角度(拍型)也很关键。一般的说,越平的拍子搓出的球越转,但是,拍子的角度需要根据对方的来球情况加以调整,来球越不转,拍子的角度越垂直(立起来),来球越下旋,拍子的角度越水平。还有,击打球的位置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和上条结合着看,拍子平,必然要接触球的靠下部分,拍子立起来,就有可能去接触球的中部。

(4)搓球的薄厚。用术语说就是发力的方向和球心距离的关系。这个函数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接近二次的曲线,就是说不是越薄,就越转。因为你必须根据你自己的胶皮、海绵或者套胶的吃球(软硬)情况,来调整搓球的薄厚,过于薄了,不但球容易高(那就没有意义了,再转也没用,等者找打,而且你所做的努力全都变成了加强对手攻击你的结果了),而且速度太慢(打球总没速度建议改打太极拳,速度是造成对手失误的关键因素,速度越慢,对手的准备越充分)还十分容易不过网。一定要调整好速度和旋转的关系,提高在对对手造成最大威

胁情况下的成功率。

(5)其它因素。大家可能不信,我罗嗦了这么多还有“因素”。有,而且在战场上更实用。这就是下旋的气势,有点表演的成分。就是在和业余选手对抗时,要让对手感觉到你的搓球是Very ,Very的转,让他根本就没有想进攻的冲动,至少让他心理打怵。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在俱乐部有两个人对我的评价。一个以快攻为特点的选手说“我感到王齐在搓下旋球时和别人不一样,我感到他那么转的下旋球主要在于他的前臂向前的力量十分大„„”,实际上,那只是给他的感觉,“那么转的下旋”,光靠前臂怎么行呢。还有一个以稳健正反手弧圈为特点的选手说:“不行啊,他的球太转啊,他搓的太狠,我几次想拉都不敢啊,又快又转„„”,这话是他经常在和我比赛的时候说的,我搓的下旋他不敢进攻,他的球我都能冲他,你说他怎么赢,你们说,是不是我的动作太夸张了,但是他们没说我的动作太大啊„„

说搓球技术在业余选手比赛中很关键一点不奇怪。大家都知道得分的手段应该是进攻,连我自己都这么认为,在业余选手中有哪个还不会拉两板、扣两板的。关键在于凭什么你就先上手,凭什么你的成功率就高于对手。如果你只会搓,不会攻,就是搓的再好也赢不了。如果你只一味地强调拉,也有你的苦头吃。因为你只发一种球没有构成对对手的“欺骗”,对手无须判断,只想正反手怎么对付你的一种技术就OK了。但是如果你能用基本上看起来是一个姿势发出转、不转的球造成对方吃球或自己进攻机会,你就能多赢几个。如果你还能够发超乎寻常的强烈旋转下旋,你就又多赢几个,因为每增加一项技术你的发球技术组合数就会,你的“欺骗”对手的本领就会大大提高,你就越让对手感到棘手,因为他必须把许多精力都得用到判断接发球上,而不全是进攻上。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不一定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认识不到,他的进步就慢。

2、器材因素。

器材因素其实是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才显得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我有点发言权,因为我自己用过不少各种档次的器材。从小时侯1元一个的正胶拍到银河+729、Palio到低档的蝴蝶板+G888,小蝴蝶到现在用的TAKSIM蝴蝶王+狂飙III、STIGA双碳管道+Bryce大蝴蝶等等,更换过多次,经历了很多教训,积累了很多经验。关于搓球方面,我告诉大家一个值得高兴的消息,就是我认为低档次的套胶的粘度要比高档套胶的好。

事实上,就我而言,按照搓球的适宜程度,依次排序如下:

Palio CJ8000 B时的搓球感觉是:胶皮面的吃球度正好,用我的速度发力去搓感到所有的力量都转到了乒乓球上,能搓出又急又转的下旋。当时用这块胶皮时,我最怕有人给我拉出强烈旋转的高吊弧圈,但是我用拍子加力扣杀成功率只有50%。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温度低时,感到很硬,比较容易出借。要是夏天用,效果最好。不过即使这样这也对得起它那30多元(精品)的价格了;

国标狂飙III(40)虽然也能搓出很转的球,照前者的手感稍差。但是防弧效果好多了。然而,我感觉它的弹性也确实太差了,没有了暴冲,搓下旋也就失去了意义。昨天我在狂飙上一气灌了12遍TSP胶水,没想到今天好多了,开始用还不适应,一个劲儿的出界。一会儿适应了,和Bryce相比,反弹能力还是略差一点,总不能叫人家大蝴蝶的工程师白研究几十年吧?

729-3和G888很长的时间不用了,只记得感觉是稍微有点软,但是搓出转球没什么问题。好象事情总是这样,适应了快的板和胶皮就不愿意回头用曾经伴

随自己成长的软的了。可能是手感更好了,即使球的速度快也不影响成功率的缘故;

小蝴蝶和大蝴蝶(Bryce)尽管是那么出色的胶皮,在发强烈旋转的下旋球时,转度明显不如前几款,尽管大多数用这样套胶的人都在进攻,并且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成功率(主动抢拉弧圈,推、打对方弧圈,甚至与对方对拉都占有明显好于前几款胶皮的效果),但是在这项技术的应用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弱点(可能用这样套胶的人用不着经常用下旋防守)。今天我还客观的做了实验,我让我徒弟发下旋球,我在这面打。几次试验结果表明,狂飙III的转度明显好于Bryce大蝴蝶。而且,大蝴蝶发很转的下旋球容易出界。我感到我怎么也不能把速度和力量完全转到球上,自己发完了球心理还很没底,真要命。

3、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战中的效果

几个月的时间证明,在业余选手的较量中,由于器材因素造成的搓球效果上的差距影响很大。通俗点说,自己使用的拍子、胶皮不同,对对方回球成功率影响很大。

什么叫好的技术,怎样才能发挥出好的技术?先不考虑心理因素,好的技术就是能造成对方增加失误可能的技术,这就要求你的球要让对方出乎预料,器材是实现技术的保证。举例说明,现在我发个下旋球要想造成对方失误肯定要有2个条件(对方要是一点不会的就没那么多废话了),第一,让对手认为我的下旋转,但是实际上我发的明显没有他想象的转,他一接,出界了,或者高了;第二,让对手认为我的下旋转,但是实际上我发的明显比他想象的转的程度更转,他一接,下网了;所以,无所谓你能不能掌握发球的技术,关键在于能不能破坏对方的判断,能不能出乎对手的意。如果你发了一个转的下旋,对手判断出来了,采取了他的对策正确合理地回球,那你的下旋转不转有什么意义呢?

实战中,我用Palio 和狂飙III就能达到第二个效果,发出明显比他想象的转的程度更转的下旋;我用大蝴蝶,很少有人再吃我球了,我将必须在第二、第三板靠进攻才能解决问题,相比之下体力上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吃发球的少了。碰到一个拼命三郎赶上人家打疯了,还有可能输„„用Palio和狂飙III这种情况就极少发生,总是能够利用强下旋把水平稍逊自己的选手控制好。

最值有说服力的是有一次和一个现役的专业的打。专业的可能对自己的进攻很有信心,成功率很高的暴冲和大力抽杀是他们的专长。大概有点经验的选手都体会过那滋味吧。比赛我输了,3:4输的,但是我很满意。每局的比分都比较接近,11分的平均7、8分。我利用我多变的发球破坏了他的强攻并造成自己更多的进攻机会,虽然我的进攻(主要是前冲弧圈和扣杀)没有他的暴,但是那一板子下去也让他“基本残废”。发球中我应用最多的就是强烈旋转的下旋。事后他对我的评价是,“你的发球真好,尤其那个下旋,比我判断的还转点„„”,就那么一点,是的,再差一点,他那些失误的猛烈的进攻就都落在我的案子上了,我就会遭受更多的另一只蝴蝶王TAKSIM带给我的痛苦了。至少,我没有让他体现出他那专业的高成功率的优势。在这里在废话点而,当时我先赢的他女朋友4:2,也是市队的但不是象他一样是冠军,所以我保证他特别地想赢我,而且从他意图看,是真想教训我一顿啊,我只好被教训了,Wooooo„„ 再写大家不爱看了,自己也快吐血了。总之,一个目的,希望大家增加经验,提高水平!


相关文章

  • 乒乓球的基本知识
  • 乒乓球的基本知识 一.球 乒乓球是由一种化学物质赛璐珞或类似的塑料制成,形状呈圆球体.标准用球的直径应为40毫米,重量为2.5克.在正式比赛中,对球的弹力和颜色均有一定的要求. 二,球台 乒乓球的球台为长方形,长2.74米,宽1.525米, ...查看


  • 打乒乓球时如何创造让对手发疯的发球
  • 打乒乓球时如何创造让对手发疯的发球 发球是乒乓球比赛中每一分的开始,它是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方制约.主动性很强的技术.一个高质量的 发球,可以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相反一个低质量的发球也导致了自我的被动局面,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强的防守,尤其在 ...查看


  • 乒乓球技术解析:推挡技术的10种变化
  • 乒乓球技术解析:推挡技术的10种变化 2014-07-15 网络转引 乒乓球技术教学与器材研究 ==亚瑟士ASICS特约== 挡球 挡球技术是乒乓技术的入门基础,动作虽然简单,却是乒乓技术的核心.挡球按技术内容可分为借力挡(也称平挡)和减力 ...查看


  • 浅谈乒乓球发球技术
  • 浅谈乒乓球发球技术 摘要:研究乒乓球发球技术有利于提高乒乓球水平的发挥,本文着重研究发球技术要素.战术配合要领和发球训练方法等. 关键词:撞击力摩擦力螺旋线 乒乓球发球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方制约.主动性极强的技术,是一场球比赛的开始 ...查看


  • 怎样才能打好乒乓球
  • 怎样才能打好乒乓球 要打好乒乓球,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准确的将球击倒对方的台面上,既不出界,也不下网.这就需要击出的球有一个合适的弧线:而且击中对方台面的球要有一定的质量,这就是要求击出的球要有一定的速度.力量.旋转和落点. 上述两点包括了乒 ...查看


  • 大学体育考试题库
  • 题目数量太多,找你需要的考题的方法: 复制考卷题目 Word编辑选项 查找 粘贴考卷题目 点击查找下一处 运动健康知识在线考试试题库( 篮球部分 ) 一.选择题:要求每题的字数不超过60个(包括标点符号):每题的答案确定为三选一,即:A.B ...查看


  • 张继科的乒乓球技术为什么有超强的优势?
  • 张继科的乒乓球技术为什么有超强的优势? Jiyibin 在乒坛恐怕人人都想成为张继科或者想拥有他的乒乓球技术,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张继科的乒乓球技术优势,让更多想成为张继科或者想学习张继科技术的球友,获得张继科的秘诀. 张继科,中国男乒主力队员 ...查看


  • 乒乓球常用术语
  • 一.比赛台面的区域 (一)左.右半区又称1/2区,其方向对击球者本身而言. (二)近网区指距球网40厘米以内的区域 (三)底线区指距端线30厘米以内的区域 (四)中区指介于近网区和底线区之间的区域 二.球拍拍形球拍拍形包括拍面角度和拍面方向 ...查看


  • 打乒乓球的准备姿势
  • 打乒乓球的准备姿势 打乒乓球每次击球前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判断清楚来球的落点.速度和旋转性质;然后迅速移动步法,选择合理的击球位置;采用相应的击球动作,将来球准确有效地回击过去.这就要求在击球前保持较好的准备姿势.较好的准备姿势应当是有利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