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 19世纪末的三次革命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2) 白话文运动的开始和翻译小说大盛 裘廷梁(晚清)等的提倡
(3) 《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刊、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4) 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5)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八事”着手)
(6)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7) 三次反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 林纾 “学衡派” “甲寅派”
文学革命的社会效果和重大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中国化 “意象派”;
(1)从外国文学运动得到的启示
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胡适“三大主义”)
文学历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 人道主义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2)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
鲁迅广泛吸收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等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作品
郭沫若浪漫主义诗篇《女神》
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
2.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研会(1921.1-1932.2):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艺术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6-1929.2):东京,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
语丝社(1924.11-1930.3): 以散文为主,孙伏园发起
新月社:北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
南国社:田汉创,戏剧
湖畔诗社:主要以爱情为主
未名社(20c中期)青年作家,得到鲁迅大力支持,主要是乡土作家
语丝社、未名社与文研社相近
南国社与创造社相近
(1)、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A、文学主张
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封建文学观,另一方面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B、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提出了“为人生”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与推动了现代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
②积极进行新文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
③重视和提倡了文学批评,对促进和繁荣新文学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④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对促进新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A、文学主张
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而在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把作家内心的自然要求看成是文学的原动力,尊重自我和天才,强调灵感和创作的绝对自由。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
B、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②较早地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 胡适:“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即兴言志”和“美文”的提倡。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第一个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新文学的萌芽期(1917-1920)文学革命理论准备,创作尝试(鲁迅,郭沫若)
(2)文学大解放的活跃期(1921-1926)新的文学社团出现,散文,戏曲也发展,很多文学家登上文学舞台
(3)1926北伐开始-1927创作沉寂,为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显现 ;感伤的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3.五四时期作家的精神特征
(1)最注重创作创新,又最懂得继承
(2)最希望自由,又最懂得责任
(3)最犀利最无情的批判,揭露人性的特点,解剖自己,同时又最懂得深情的关怀整个人类(人文关怀)
(4)最渴求开放又最懂得立本
第二章鲁迅
一、鲁迅生平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入“三味书屋”后,改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为周树人。祖籍河南省汝阳县。鲁迅是其在《狂人日记》中首次使用的笔名。
1.影响鲁迅一生的三件事
(1)祖父入狱
(2)包办婚姻(朱安),许广平,为其生下周海婴
(3)兄弟失和。与周作人交恶
2.鲁迅的创作
(1)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3)《热风》《坟》《华盖集》等十六部杂文集
(4)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5)书信集《两地书》
(6)翻译了很多域外小说
3.鲁迅思想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881-1918)创作准备时期,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中期(1918-1927)创作爆发期,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后期(1927-1936)共产主义战士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知识分子形象和农民形象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两类基本形象
(1)农民形象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故乡》中写闰土时所用的五个字:“辛苦而麻木”;或毛泽东评阿Q的九个字:“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论十大关系》)。闰土、阿Q是如此,祥林嫂、爱姑也是如此
(2)知识分子形象 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白光》中的陈世成)
有四类虚伪,庸俗,假道学士的知识分子(《肥皂》中的四铭)
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的代表(《祥林嫂》中的鲁四老爷)
觉醒的知识的分子
2.《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
(1)简洁和凝练
(2)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3)讽刺的成功运用
3.《呐喊》《彷徨》对现代小说杰出的贡献
(1)表现的深切——题材的开拓性,思想意蕴的深刻性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在平等的方面描写,接触他们的精神领域。
(2)格式的特别——民族新形势的创造
A.文学典型的新贡献——“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塑造任务的方法
B.艺术手法和文体的创新
a.叙事体的章法和结构:淡化章节,重视小说空间拓展,展示生活场景片段
b.叙述角度,视角丰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采用日记体,手记体,倒叙体等
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并运用精神分析
C.冷峻,深邃的艺术风格
三、说不尽的阿Q
1.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第一部推向世界
2.阿Q的革命观:存在问题
3.阿Q的接受观:(1)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30、40年代,反省、改造国民性弱点
(2)50-70年代,阶级分析
(3)80年代反封建思想革命,关注国民性弱点
(4)近来关注精神层面
4.艺术特色:(1)高度的典型化
(2)喜剧性和悲剧性高度统一
四、《野草》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和《野草》是鲁迅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创造的堪称经典的作品。这两部作品,一方面在鲁迅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
(一)、《野草》
1.创作背景
(1)《新青年》解散
(2)五四时期落潮
(3)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4)女师大事件
(5)兄弟失和,大病一场,移居
——解读:兄弟决裂的痛苦展示;
包办婚姻,性压抑的苦闷
鲁迅的哲学
2.主题思想
(1)反抗绝望——鲁迅生命的哲学(不计后果,不抱希望,永远不停向前走)
《死火》《过客》《影子告别》《求乞者》
(2)任性的斗争精神
《秋夜》《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这样的战士》
(3)向麻木复仇 《复仇》 如何面对自我——勇于自我剖析
(4)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终极思考如何面对他人
(二)、《朝花夕拾》
1.原名《旧事重提》,描写了清末明初的画面,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经历
2.思想内容
(1)对反动势力和御用文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狗,猫,鼠》《无常》《二十四孝图》
(2)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3)对庸医庸学的批判
《父亲的病》《琐记》
(4)对正直善良人的怀念
《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3.艺术特色
(1)文笔朴实优美,笔调平易,清新,舒展,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2)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炙热深情叙事怀人,以白描和画龙点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4.概论: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闲话的文体
第三章 小说
一、“五四”小说的文学正统地位
原因:1.社会变革的推动
2.新式教育培养的一批青年学生或为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
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4.西洋小说的影响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
1.概念:产生于“五四”前后,冰心、王统照、叶圣陶等,指用小说形式探索人生问题,同时也思考社会,带有哲理意味的小说。
2.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文学研究会的倡导将“问题小说”引向高潮。
3.原因:(1)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当时作家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受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4.代表作家及作品:冰心,处女作《两个家庭》,从《超人》开始回答问题。
卢隐,《海滨故人》带有现代知识女性的反叛精神。
王统照,突出“爱与美”,关心下层人民,《沉思》《微笑》。
(二)写实派小说
1.人生派小说——显示出了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倾向
2.代表人物: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3.艺术风格:严谨的现实主义,语言朴实
(三)乡土小说
1.概念:指故乡农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代表作家:台静农,许钦文,许杰等
3.特点:(1)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日益衰败的一种感慨
(2)描绘的是小人物的悲剧
(3)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
(4)具有散文化特色
5.意义:(1)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广泛的中国农村社会现实,使作家目光从自身转到下层
(2)创作方法主要运用客观写实的手法,作品更具真实性。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自我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
1.概念: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和生活、心理的描写
2.代表作家:郁达夫(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赤裸裸的写性和灵肉的冲突)
3.小说的基本思想:(1)“五四”以后青年追求个性解放
(2)鲜明表达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
(3)大胆率直性苦闷的描写
4.艺术特征:(1)自我的写真
(2)感伤的抒情——情绪的倾诉
(3)结构的散文化
(4)文笔语言流利清新,富有色彩与节奏感
第四章 通俗小说
四大说部“鸳鸯蝴蝶派”:徐枕亚《玉梨魂》,张恨水《啼笑因缘》,李涵秋《广陵潮》,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江湖奇侠传》(现代武侠小说鼻祖)
一、言情小说
1.徐枕亚,《玉梨魂》(中国第一部以寡妇恋爱为题材的小说
2.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开启中国封建家族批判题材),被誉为中国大仲马。
二、社会小说:李涵秋《广陵潮》,平江不肖生《留东外史》
三、历史小说:周瘦鹃《秋海棠》
四、武侠小说:赵焕亭《奇侠精忠传》
五、侦探小说:程小青,孙了红,俞天愤
第五章 郭沫若
一、生平:原名郭开贞,,浪漫主义作家。
二、思想发展:1.泛神论
2.浪漫主义
3.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三、《女神》
1.艺术想象力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与形象体系是建筑在“泛神论”的基础之上的。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
2.形象特征:壮阔性(如《凤凰涅槃》等)) ;奇异性(如《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 飞动性(如《光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时代精神:(1)表达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2)反抗、叛逆与创造净胜的歌唱
(3)爱国情思的抒发
4.艺术成就:(1)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2)采用内在感情的强化
(3)语言上,广泛运用古今大量典故,并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四、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星空》彷徨期,《瓶》爱情诗,《前茅》→《恢复》诗风的转变(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尝试,但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
五、《屈原》
1.思想:(1)舍身报国的爱国思想
(2)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
(3)宣扬除掉暴君的革命思想
2.《屈原》历史剧特点:(1)以历史来影射当时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
(2)成就壮美的悲剧精神
激烈的浪漫主义诗情
第六章 新诗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
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作诗如做文”的具体内容为:
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2、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笔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
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二、早起的白话诗
1.早期的白话诗:胡适《尝试集》,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他》,周作人
2.胡适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矛盾,显示出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的艰难过程。
3.早期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1)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
(2)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
(3)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
4.艺术特点:(1)虚化意象和寓言意象的大量出现
(2)强烈的主观意志
5.贡献、价值及局限:(1)明白而平凡
(2)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其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均在此。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这一批诗人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着手进行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的《论诗三札》: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2.“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3.“小诗体”: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受、感觉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约化。
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 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1.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2.提出的主张:(1)“理性节制情感”美学原则
(2)形式格律化(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代表诗人:闻一多,东方主义文化与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感受交织,《死水》
徐志摩,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雪花的快乐》
朱缃,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采莲曲》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提出
1.“纯诗”概念: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强调“色”、“音”感觉交错。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在深层上,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2.历史地位:主要在“又一次历史的反拨”上。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蒋光慈的《新梦》(1925年出版)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2.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
3.无产阶级诗歌强调诗歌(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
4.由于注重于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陋,想象也趋于平实,这些方面于早期白话诗相通的。
第七章 散文
1.“随感录”:标志现代杂文的建立,承担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任务。
2.“随感录”作家群: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3.朱自清、冰心散文的异同
(1)相同:都是抒情散文家,文字优美,风格清丽,成为现代白话文体典范。
(2)不同:1)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善于描写
2)文体上:冰心多以思想的情绪抒发为中心,形成“冰心体”但也有刻意雕饰 和夸张的痕迹以及单调感;朱自清更注重结构的严谨,脉络的清晰。
3)语言上:冰心善于将文言文,白话文,西文杂糅在一起;朱自清更多的运用 细致锤炼的口语,并注重修饰
4.”语丝“派:鲁迅、周作人为主将
中国近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 19世纪末的三次革命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2) 白话文运动的开始和翻译小说大盛 裘廷梁(晚清)等的提倡
(3) 《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创刊、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4) 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5)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八事”着手)
(6)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7) 三次反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 林纾 “学衡派” “甲寅派”
文学革命的社会效果和重大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中国化 “意象派”;
(1)从外国文学运动得到的启示
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胡适“三大主义”)
文学历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 人道主义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2)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
鲁迅广泛吸收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等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作品
郭沫若浪漫主义诗篇《女神》
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
2.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研会(1921.1-1932.2):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艺术为人生,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6-1929.2):东京,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
语丝社(1924.11-1930.3): 以散文为主,孙伏园发起
新月社:北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
南国社:田汉创,戏剧
湖畔诗社:主要以爱情为主
未名社(20c中期)青年作家,得到鲁迅大力支持,主要是乡土作家
语丝社、未名社与文研社相近
南国社与创造社相近
(1)、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A、文学主张
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封建文学观,另一方面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B、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提出了“为人生”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与推动了现代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
②积极进行新文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
③重视和提倡了文学批评,对促进和繁荣新文学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④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对促进新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
A、文学主张
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而在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把作家内心的自然要求看成是文学的原动力,尊重自我和天才,强调灵感和创作的绝对自由。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
B、对文学史的贡献
①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②较早地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 胡适:“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即兴言志”和“美文”的提倡。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第一个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新文学的萌芽期(1917-1920)文学革命理论准备,创作尝试(鲁迅,郭沫若)
(2)文学大解放的活跃期(1921-1926)新的文学社团出现,散文,戏曲也发展,很多文学家登上文学舞台
(3)1926北伐开始-1927创作沉寂,为无产阶级革命兴起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显现 ;感伤的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3.五四时期作家的精神特征
(1)最注重创作创新,又最懂得继承
(2)最希望自由,又最懂得责任
(3)最犀利最无情的批判,揭露人性的特点,解剖自己,同时又最懂得深情的关怀整个人类(人文关怀)
(4)最渴求开放又最懂得立本
第二章鲁迅
一、鲁迅生平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进入“三味书屋”后,改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为周树人。祖籍河南省汝阳县。鲁迅是其在《狂人日记》中首次使用的笔名。
1.影响鲁迅一生的三件事
(1)祖父入狱
(2)包办婚姻(朱安),许广平,为其生下周海婴
(3)兄弟失和。与周作人交恶
2.鲁迅的创作
(1)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3)《热风》《坟》《华盖集》等十六部杂文集
(4)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5)书信集《两地书》
(6)翻译了很多域外小说
3.鲁迅思想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1881-1918)创作准备时期,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
中期(1918-1927)创作爆发期,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后期(1927-1936)共产主义战士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知识分子形象和农民形象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两类基本形象
(1)农民形象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故乡》中写闰土时所用的五个字:“辛苦而麻木”;或毛泽东评阿Q的九个字:“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论十大关系》)。闰土、阿Q是如此,祥林嫂、爱姑也是如此
(2)知识分子形象 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白光》中的陈世成)
有四类虚伪,庸俗,假道学士的知识分子(《肥皂》中的四铭)
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的代表(《祥林嫂》中的鲁四老爷)
觉醒的知识的分子
2.《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
(1)简洁和凝练
(2)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3)讽刺的成功运用
3.《呐喊》《彷徨》对现代小说杰出的贡献
(1)表现的深切——题材的开拓性,思想意蕴的深刻性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在平等的方面描写,接触他们的精神领域。
(2)格式的特别——民族新形势的创造
A.文学典型的新贡献——“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塑造任务的方法
B.艺术手法和文体的创新
a.叙事体的章法和结构:淡化章节,重视小说空间拓展,展示生活场景片段
b.叙述角度,视角丰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采用日记体,手记体,倒叙体等
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并运用精神分析
C.冷峻,深邃的艺术风格
三、说不尽的阿Q
1.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第一部推向世界
2.阿Q的革命观:存在问题
3.阿Q的接受观:(1)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30、40年代,反省、改造国民性弱点
(2)50-70年代,阶级分析
(3)80年代反封建思想革命,关注国民性弱点
(4)近来关注精神层面
4.艺术特色:(1)高度的典型化
(2)喜剧性和悲剧性高度统一
四、《野草》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和《野草》是鲁迅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创造的堪称经典的作品。这两部作品,一方面在鲁迅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
(一)、《野草》
1.创作背景
(1)《新青年》解散
(2)五四时期落潮
(3)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4)女师大事件
(5)兄弟失和,大病一场,移居
——解读:兄弟决裂的痛苦展示;
包办婚姻,性压抑的苦闷
鲁迅的哲学
2.主题思想
(1)反抗绝望——鲁迅生命的哲学(不计后果,不抱希望,永远不停向前走)
《死火》《过客》《影子告别》《求乞者》
(2)任性的斗争精神
《秋夜》《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这样的战士》
(3)向麻木复仇 《复仇》 如何面对自我——勇于自我剖析
(4)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终极思考如何面对他人
(二)、《朝花夕拾》
1.原名《旧事重提》,描写了清末明初的画面,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经历
2.思想内容
(1)对反动势力和御用文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狗,猫,鼠》《无常》《二十四孝图》
(2)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3)对庸医庸学的批判
《父亲的病》《琐记》
(4)对正直善良人的怀念
《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3.艺术特色
(1)文笔朴实优美,笔调平易,清新,舒展,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2)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炙热深情叙事怀人,以白描和画龙点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4.概论: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闲话的文体
第三章 小说
一、“五四”小说的文学正统地位
原因:1.社会变革的推动
2.新式教育培养的一批青年学生或为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
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4.西洋小说的影响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
1.概念:产生于“五四”前后,冰心、王统照、叶圣陶等,指用小说形式探索人生问题,同时也思考社会,带有哲理意味的小说。
2.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文学研究会的倡导将“问题小说”引向高潮。
3.原因:(1)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当时作家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受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4.代表作家及作品:冰心,处女作《两个家庭》,从《超人》开始回答问题。
卢隐,《海滨故人》带有现代知识女性的反叛精神。
王统照,突出“爱与美”,关心下层人民,《沉思》《微笑》。
(二)写实派小说
1.人生派小说——显示出了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倾向
2.代表人物: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3.艺术风格:严谨的现实主义,语言朴实
(三)乡土小说
1.概念:指故乡农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代表作家:台静农,许钦文,许杰等
3.特点:(1)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日益衰败的一种感慨
(2)描绘的是小人物的悲剧
(3)描绘故乡的风土人情
(4)具有散文化特色
5.意义:(1)扩大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描写知识分子的狭窄生活变为广泛的中国农村社会现实,使作家目光从自身转到下层
(2)创作方法主要运用客观写实的手法,作品更具真实性。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自我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
1.概念: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和生活、心理的描写
2.代表作家:郁达夫(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赤裸裸的写性和灵肉的冲突)
3.小说的基本思想:(1)“五四”以后青年追求个性解放
(2)鲜明表达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
(3)大胆率直性苦闷的描写
4.艺术特征:(1)自我的写真
(2)感伤的抒情——情绪的倾诉
(3)结构的散文化
(4)文笔语言流利清新,富有色彩与节奏感
第四章 通俗小说
四大说部“鸳鸯蝴蝶派”:徐枕亚《玉梨魂》,张恨水《啼笑因缘》,李涵秋《广陵潮》,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江湖奇侠传》(现代武侠小说鼻祖)
一、言情小说
1.徐枕亚,《玉梨魂》(中国第一部以寡妇恋爱为题材的小说
2.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开启中国封建家族批判题材),被誉为中国大仲马。
二、社会小说:李涵秋《广陵潮》,平江不肖生《留东外史》
三、历史小说:周瘦鹃《秋海棠》
四、武侠小说:赵焕亭《奇侠精忠传》
五、侦探小说:程小青,孙了红,俞天愤
第五章 郭沫若
一、生平:原名郭开贞,,浪漫主义作家。
二、思想发展:1.泛神论
2.浪漫主义
3.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三、《女神》
1.艺术想象力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与形象体系是建筑在“泛神论”的基础之上的。郭沫若所理解的泛神就是无神,他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我”即是神,那么一切自然也都是“我”的表现。
2.形象特征:壮阔性(如《凤凰涅槃》等)) ;奇异性(如《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 ; 飞动性(如《光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时代精神:(1)表达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2)反抗、叛逆与创造净胜的歌唱
(3)爱国情思的抒发
4.艺术成就:(1)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2)采用内在感情的强化
(3)语言上,广泛运用古今大量典故,并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四、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星空》彷徨期,《瓶》爱情诗,《前茅》→《恢复》诗风的转变(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的尝试,但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
五、《屈原》
1.思想:(1)舍身报国的爱国思想
(2)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
(3)宣扬除掉暴君的革命思想
2.《屈原》历史剧特点:(1)以历史来影射当时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
(2)成就壮美的悲剧精神
激烈的浪漫主义诗情
第六章 新诗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
胡适在其《论新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作诗如做文”的具体内容为:
1、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2、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笔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
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二、早起的白话诗
1.早期的白话诗:胡适《尝试集》,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他》,周作人
2.胡适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矛盾,显示出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的艰难过程。
3.早期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1)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
(2)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
(3)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
4.艺术特点:(1)虚化意象和寓言意象的大量出现
(2)强烈的主观意志
5.贡献、价值及局限:(1)明白而平凡
(2)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其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均在此。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这一批诗人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着手进行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的《论诗三札》: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2.“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3.“小诗体”: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受、感觉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约化。
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 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1.新月派提倡“规范化”,标志着新诗的艺术探求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2.提出的主张:(1)“理性节制情感”美学原则
(2)形式格律化(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代表诗人:闻一多,东方主义文化与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感受交织,《死水》
徐志摩,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雪花的快乐》
朱缃,性格焦躁、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美的诗人,《采莲曲》
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提出
1.“纯诗”概念: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指出,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另一诗人王独清则提倡诗中感觉的表达,强调“色”、“音”感觉交错。他们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对新诗“非格律”化的不满与反拨,在深层上,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2.历史地位:主要在“又一次历史的反拨”上。在推进新诗艺术探求方面,新月派探索新诗格律,李金发等人则注重东西方诗的沟通,都倾向“贵族化”(纯诗化)一路。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蒋光慈的《新梦》(1925年出版)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2.无产阶级诗歌把“五四”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纳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
3.无产阶级诗歌强调诗歌(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
4.由于注重于理性理想的灌输,无产阶级诗歌必然加重议论成分,感情的抒发更加直陋,想象也趋于平实,这些方面于早期白话诗相通的。
第七章 散文
1.“随感录”:标志现代杂文的建立,承担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任务。
2.“随感录”作家群: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3.朱自清、冰心散文的异同
(1)相同:都是抒情散文家,文字优美,风格清丽,成为现代白话文体典范。
(2)不同:1)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善于描写
2)文体上:冰心多以思想的情绪抒发为中心,形成“冰心体”但也有刻意雕饰 和夸张的痕迹以及单调感;朱自清更注重结构的严谨,脉络的清晰。
3)语言上:冰心善于将文言文,白话文,西文杂糅在一起;朱自清更多的运用 细致锤炼的口语,并注重修饰
4.”语丝“派:鲁迅、周作人为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