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之路
蹒跚多年的公车改革在今年已然无法阻挡,如何提速却成了难题。
5月30日,决心力推公车改革的广东省纪委召开内部研讨会,为改革探路。与会的省纪委官员最关注的是,如果取消公车,改为发放补贴,公众将会如何反应?参与讨论的学者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对此激烈交锋——大家的焦点在于,在已然有了信任危机的公车改革中,什么是民意可以接受的?
“如果原来公车要花100块钱,改革后只花60块,其中30块是发给公务员的交通补贴。你说公众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因为公务员拿了钱。”“公车改革必然会增加公务员收入,这很正常。”“广东一线产业工人一个月多少钱?一千多块!公务员的车补比他们的工资还要高,他们答应吗?”
相比如何制定补贴标准、如何防止改革效果打折,怎样向公众解释,是决策者更看重的问题。在此次多位学者和民意代表参加的研讨会上,主持车改调研的广东省监察厅副厅长曾庆荣一直在问,“补贴标准应该怎么定?外界会有什么反应?”
曾庆荣说,省委的决心很大,车改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么快速推进的问题,大家有话尽管放开说。于是,出现了开头激烈争论的一幕。
路径选择成了难题
接近广东省纪委的学者告诉记者,目前,全广东省的公车家底已经摸清,接下来的路径选择,成了难题。
近些年,货币化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试点推行,因为客观上增加了公务员的现金收入,货币化模式一直难逃“车改等于公务员加薪”的非议。去年,广州市纪委另辟蹊径,推出了GPS模式,即在公车上装载GPS,监控公车的使用。据介绍,这套系统最厉害的一招是,后方控制台可以让违规使用的汽车熄火。
货币化模式和以GPS为代表的加强监控这两种模式,都在此次广东车改调研的考察范围内。但如果选择货币化模式,标准如何制定——工种?级别?工作年限?出差里程?学者们难以给出补贴依据的具体标准,不过不能以职务级别为标准是多数学者的共识。“不是官越大,出差越多。”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告诉记者。
除了补贴标准难以确定,更难的是——恰如在此次研讨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如何面对公众反弹。
实施过程很难操作
已经试点货币化改革的广东珠三角多个城市,公务员们的感受亦有不同。
为鼓励个人购买小汽车,东莞政府规定,在车改后6个月内,公务员个人购买小汽车,可以按其补贴标准给予一次性预支本人最长不超过3年 (含3年)的公务交通补贴。“处级干部每月补贴3000元,三年就可以领取十多万,等于政府给公务员免费发一辆车。”东莞市
政府公务员吴全英(化名)告诉记者。
吴全英原供职于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负责监管东莞市的重点工程,几乎天天都有公务出行。在他看来,按照工种确定补贴标准最合理。“有的人天天坐办公室,没必要补。”吴全英说,很多时候领导为了平衡,有些不需要出行的内勤部门也给配车,大多时候恰恰是这些部门的人员在私用公车。
杭州市车改办主任何新根则承认,按照公务出行量计算比较科学,“但很难操作。”经过多方考虑,最后他们也是按照职务来分档——这显然无法得到一些基层公务员支持。
作为改革前沿阵地的深圳,这些年来则对车改一直没有动静。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连续10年催促深圳市政府实行车改,最后得到的答复是:国内一些城市的试点并不成功,无法借鉴。
公众接受是关键
选择货币化改革的思路,意味着选择更多争议。由此,改革者在思路上力求大刀阔斧,在姿态上则颇为低调。
记者了解到,省纪委方面认为在更大范围征求意见的时机还未成熟。对于决策层有意力推的货币化改革,多数人认为是最终的改革方向,却不主张现在就这么改。
为了照顾公众情绪,更多的与会者提议走“中间路线”。广州大学廉政与治理中心主任卢汉桥告诉记者,“只要公务员拿了钱,社会肯定有议论。”他认为,和货币化改革相比,给公车装GPS追踪、严格规范出差报销制度等措施相对温和,阻力更小。
多数被征求意见的专家学者和民意代表,都赞成公车改革采用“在车身喷字、鼓励民众随手拍”的简单模式,另外还有诸如车窗不许挂窗帘、防爆膜必须是透明的等等。彭澎还建议,党政一把手的车前分别挂党旗、国旗以示区别。
无论采用何种改革方式,如何向公众解释,都是逃不掉的难题。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给省纪委的建议是,公车改革一定要注意传播学上的规律和方法。对于决策者来说,向公众解释“随手拍违规用车有利于防止公车私用”,显然要比解释清楚“公车货币化改革不等于给公务员加薪”,容易得多。
【案例思考】
1.广东省公车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在改革中遇到哪些阻力?
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行政改革一般涉及哪些行政主体,各行政主体在改革中发挥哪些作用。
3.结合公车制度的发展趋势,谈谈广东省公车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公车改革之路
蹒跚多年的公车改革在今年已然无法阻挡,如何提速却成了难题。
5月30日,决心力推公车改革的广东省纪委召开内部研讨会,为改革探路。与会的省纪委官员最关注的是,如果取消公车,改为发放补贴,公众将会如何反应?参与讨论的学者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对此激烈交锋——大家的焦点在于,在已然有了信任危机的公车改革中,什么是民意可以接受的?
“如果原来公车要花100块钱,改革后只花60块,其中30块是发给公务员的交通补贴。你说公众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因为公务员拿了钱。”“公车改革必然会增加公务员收入,这很正常。”“广东一线产业工人一个月多少钱?一千多块!公务员的车补比他们的工资还要高,他们答应吗?”
相比如何制定补贴标准、如何防止改革效果打折,怎样向公众解释,是决策者更看重的问题。在此次多位学者和民意代表参加的研讨会上,主持车改调研的广东省监察厅副厅长曾庆荣一直在问,“补贴标准应该怎么定?外界会有什么反应?”
曾庆荣说,省委的决心很大,车改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么快速推进的问题,大家有话尽管放开说。于是,出现了开头激烈争论的一幕。
路径选择成了难题
接近广东省纪委的学者告诉记者,目前,全广东省的公车家底已经摸清,接下来的路径选择,成了难题。
近些年,货币化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试点推行,因为客观上增加了公务员的现金收入,货币化模式一直难逃“车改等于公务员加薪”的非议。去年,广州市纪委另辟蹊径,推出了GPS模式,即在公车上装载GPS,监控公车的使用。据介绍,这套系统最厉害的一招是,后方控制台可以让违规使用的汽车熄火。
货币化模式和以GPS为代表的加强监控这两种模式,都在此次广东车改调研的考察范围内。但如果选择货币化模式,标准如何制定——工种?级别?工作年限?出差里程?学者们难以给出补贴依据的具体标准,不过不能以职务级别为标准是多数学者的共识。“不是官越大,出差越多。”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告诉记者。
除了补贴标准难以确定,更难的是——恰如在此次研讨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如何面对公众反弹。
实施过程很难操作
已经试点货币化改革的广东珠三角多个城市,公务员们的感受亦有不同。
为鼓励个人购买小汽车,东莞政府规定,在车改后6个月内,公务员个人购买小汽车,可以按其补贴标准给予一次性预支本人最长不超过3年 (含3年)的公务交通补贴。“处级干部每月补贴3000元,三年就可以领取十多万,等于政府给公务员免费发一辆车。”东莞市
政府公务员吴全英(化名)告诉记者。
吴全英原供职于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负责监管东莞市的重点工程,几乎天天都有公务出行。在他看来,按照工种确定补贴标准最合理。“有的人天天坐办公室,没必要补。”吴全英说,很多时候领导为了平衡,有些不需要出行的内勤部门也给配车,大多时候恰恰是这些部门的人员在私用公车。
杭州市车改办主任何新根则承认,按照公务出行量计算比较科学,“但很难操作。”经过多方考虑,最后他们也是按照职务来分档——这显然无法得到一些基层公务员支持。
作为改革前沿阵地的深圳,这些年来则对车改一直没有动静。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连续10年催促深圳市政府实行车改,最后得到的答复是:国内一些城市的试点并不成功,无法借鉴。
公众接受是关键
选择货币化改革的思路,意味着选择更多争议。由此,改革者在思路上力求大刀阔斧,在姿态上则颇为低调。
记者了解到,省纪委方面认为在更大范围征求意见的时机还未成熟。对于决策层有意力推的货币化改革,多数人认为是最终的改革方向,却不主张现在就这么改。
为了照顾公众情绪,更多的与会者提议走“中间路线”。广州大学廉政与治理中心主任卢汉桥告诉记者,“只要公务员拿了钱,社会肯定有议论。”他认为,和货币化改革相比,给公车装GPS追踪、严格规范出差报销制度等措施相对温和,阻力更小。
多数被征求意见的专家学者和民意代表,都赞成公车改革采用“在车身喷字、鼓励民众随手拍”的简单模式,另外还有诸如车窗不许挂窗帘、防爆膜必须是透明的等等。彭澎还建议,党政一把手的车前分别挂党旗、国旗以示区别。
无论采用何种改革方式,如何向公众解释,都是逃不掉的难题。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给省纪委的建议是,公车改革一定要注意传播学上的规律和方法。对于决策者来说,向公众解释“随手拍违规用车有利于防止公车私用”,显然要比解释清楚“公车货币化改革不等于给公务员加薪”,容易得多。
【案例思考】
1.广东省公车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在改革中遇到哪些阻力?
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行政改革一般涉及哪些行政主体,各行政主体在改革中发挥哪些作用。
3.结合公车制度的发展趋势,谈谈广东省公车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