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阎尔梅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悼亡诗继承了传统悼亡诗的一些特点,而且在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之后进一步发展了悼亡诗,拓展了悼亡诗的思想内容,使得悼亡诗所表达的情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儿女情长。
关键词:阎尔梅 悼亡诗 继承 发展
悼亡诗特指悼念亡妻之诗,自出现之日起便因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而得以不衰。在传袭的过程中,悼亡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赞美亡妻的美德;常用各种细节、意象来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传达的是一种悲情等等。
阎尔梅作为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悼亡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悼亡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悼亡诗现存《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二首、《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八首、《再哭樊氏》二首、《八月十九日亡室忌辰�儿墓祭,作此志之》三首等,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反映阎尔梅对妻子的真挚感情以及他对悼亡诗作出的贡献。
一、对传统悼亡诗的继承
1 内容上:对亡妻的由衷赞美。历代悼亡诗在思想内容上皆以赞美妻子为主,歌颂她们贤淑、勤劳的美德,表现夫妻的深厚感情,进而传达出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阎尔梅在《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八首中,写到妻子张氏生于诗礼之家,婚后与自己琴瑟相和,夫妻感情很好,而且张氏勤劳能干、持家有方,“岁课仓箱豫,宾筵俎豆丰”。阎尔梅的妻子不仅知书达理、勤劳善良,而且深明大义。作者因国变,满腔愤懑,“无日不狂歌”,妻子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说作者不要酒后乱说话,以免惹祸上身,作者却不听劝告。现在灾祸来J临,妻妾自杀身亡,方悔之甚晚。
作者在诗中写到妻子张氏是温良贤淑、持家有方的,而他的妾室樊氏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畏友”。樊氏在张氏之前嫁给作者为妾,却能帮张氏共同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正色常忠谏,平心每善全”(《再哭樊氏》),认真规劝保全过作者。在危难来临时又能毅然决然地与张氏自缢身亡,两位夫人都称得上是闺中豪杰。“惟当怀故剑,岂敢御新琴?寄语冥泉氏,双双鉴此心。”(《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之八)作者表明自己绝不会再娶,夫妻感情之深可以看出。她们如此重情重义,能为民族大义而牺牲,这样的妻妾怎能不让作者赞叹?
2 表现手法上:子女角色的引入。通过子女的引入来昭示母爱的不可或缺,从而进一步表明诗人失妻之痛,是传统悼亡诗中常常会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阎尔梅亦如此。《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第四首中,写到妻子焦劳二十年,却不幸遭离乱,离开人世,“未完婚嫁事,先毕生死缘。三女哀无母,双儿失所天。”孩子失去母亲,丈夫失去妻子,一个完整的家变得支离破碎,以孩子的孤苦无依突出母亲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其实更是为了反映作者失妻后的悲痛与孤寂。
二、对悼亡诗的发展
1 妻子的形象与以往不同。历代悼亡诗中,诗人多是追忆妻子的勤劳善良、温良贤淑,歌颂她们的“善”与“贤”。阎尔梅的妻妾不仅仅具有这些传统美德,她们更是不让须眉的忠烈之士,她们的形象更加高大。传统悼亡诗中的妻子多是因疾而终,属于自然死亡,诗人在追忆时往往最先想到她们的温柔贤惠之处。而阎尔梅的妻妾却是因作者反清遭官兵抓捕时自缢身亡,是具有民族大义精神的“烈死”,妻妾舍生取义的场面似乎就在眼前:“楼下重围险,胡笳半夜催。两人相策励,一语不迟回。决绝成名去。从容就义来。”(《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之二)祸因自己而至,后果却要由妻妾承担,而且又是由于自己的缘故,她们死后不能被殓葬,作者既万分悲痛又满心羞愧。妻妾的死是何等的大义凛然,又是何等的慷慨激昂。妻妾的死也使作者更坚定了抗清的决心,他“从兹无内顾,长啸白云巅”(《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之一),从此可以更加全心全意地参加抗清斗争了。可以说两位夫人的烈死是阎尔梅终生坚持不懈抗清的一个原因。
2 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常常在诗中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表达对妻妾的赞美之,隋。如《闻两室人烈死哭之》第二首中“决绝成名去。从容就义来。岂如文信妇,老矣辱金台”。以文天祥之妻为元帝拘于北京、以至于死作对比,作者的妻妾能够在危难之时慷慨就义,足见妻妾的果断与坚决。又如《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第二首中“陶翟同耕好,宗罗协趣宜。一朝风雨散,琴瑟永乖离。”前面写夫妻感情和睦、志趣相投,后面写一夜之间夫妻阴阳永隔,突如其来的永别让作者痛苦不已。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留给作者的却是绵延不断的思念与痛楚。
3 以诗泄愤。传统的悼亡诗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失妻之痛与诗人的孤寂之情,“抚存悼亡,感今怀昔”,悼亡诗之由来本身就有一种巨痛与哀愁在里面。而阎尔梅的悼亡诗将亡妻之恨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读来有一种悲愤的感觉,表达的是一种超越了儿女情长、更加豪放悲壮的情感。阎尔梅性格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身处明末清初之际,博大精深的知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活体验、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融汇在一起促使他一生都在为抗清事业积极奔走。他那浓郁的爱国之情与坚决的抗清态度时时在诗作中流露出来,悼亡诗亦不例外。在其悼亡诗中出现的“忠魂”、“忠臣”、“成双节”等字眼,一方面是在赞叹二位夫人的高尚气节和慷慨就义的精神,另一方面更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自然流露。本来国变就已经使他忧恨至极,现在两位夫人又如此惨烈地死去,国恨家仇怎能让他不愤怒。他将这种悲愤写进诗歌中,以诗泄愤,“难得阳城子,同心不负余。感君能决绝,省我更踌躇”(《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从兹无内顾,长啸白云巅”(《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之一)。作者愤怒地宣称从此可以无牵无挂地去进行他的抗清事业了,这种决绝的态度是作者极度悲愤的表现,他后来的实践也确实如此。
三、结语
阎尔梅的悼亡诗在传统悼亡诗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悼亡诗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儿女情长,而是将国恨融入其中,宣泄的是一种悲愤之情。总而言之,他拓展了悼亡诗的内容,提升了悼亡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他的悼亡诗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感,更能体会到诗歌背后所隐藏的作者那种痛彻心扉、悲愤至极的情感。
内容摘要:阎尔梅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悼亡诗继承了传统悼亡诗的一些特点,而且在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之后进一步发展了悼亡诗,拓展了悼亡诗的思想内容,使得悼亡诗所表达的情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儿女情长。
关键词:阎尔梅 悼亡诗 继承 发展
悼亡诗特指悼念亡妻之诗,自出现之日起便因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而得以不衰。在传袭的过程中,悼亡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赞美亡妻的美德;常用各种细节、意象来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传达的是一种悲情等等。
阎尔梅作为我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悼亡诗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悼亡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悼亡诗现存《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二首、《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八首、《再哭樊氏》二首、《八月十九日亡室忌辰�儿墓祭,作此志之》三首等,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反映阎尔梅对妻子的真挚感情以及他对悼亡诗作出的贡献。
一、对传统悼亡诗的继承
1 内容上:对亡妻的由衷赞美。历代悼亡诗在思想内容上皆以赞美妻子为主,歌颂她们贤淑、勤劳的美德,表现夫妻的深厚感情,进而传达出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阎尔梅在《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八首中,写到妻子张氏生于诗礼之家,婚后与自己琴瑟相和,夫妻感情很好,而且张氏勤劳能干、持家有方,“岁课仓箱豫,宾筵俎豆丰”。阎尔梅的妻子不仅知书达理、勤劳善良,而且深明大义。作者因国变,满腔愤懑,“无日不狂歌”,妻子常常苦口婆心地劝说作者不要酒后乱说话,以免惹祸上身,作者却不听劝告。现在灾祸来J临,妻妾自杀身亡,方悔之甚晚。
作者在诗中写到妻子张氏是温良贤淑、持家有方的,而他的妾室樊氏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畏友”。樊氏在张氏之前嫁给作者为妾,却能帮张氏共同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正色常忠谏,平心每善全”(《再哭樊氏》),认真规劝保全过作者。在危难来临时又能毅然决然地与张氏自缢身亡,两位夫人都称得上是闺中豪杰。“惟当怀故剑,岂敢御新琴?寄语冥泉氏,双双鉴此心。”(《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之八)作者表明自己绝不会再娶,夫妻感情之深可以看出。她们如此重情重义,能为民族大义而牺牲,这样的妻妾怎能不让作者赞叹?
2 表现手法上:子女角色的引入。通过子女的引入来昭示母爱的不可或缺,从而进一步表明诗人失妻之痛,是传统悼亡诗中常常会用到的一种表现手法。阎尔梅亦如此。《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第四首中,写到妻子焦劳二十年,却不幸遭离乱,离开人世,“未完婚嫁事,先毕生死缘。三女哀无母,双儿失所天。”孩子失去母亲,丈夫失去妻子,一个完整的家变得支离破碎,以孩子的孤苦无依突出母亲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其实更是为了反映作者失妻后的悲痛与孤寂。
二、对悼亡诗的发展
1 妻子的形象与以往不同。历代悼亡诗中,诗人多是追忆妻子的勤劳善良、温良贤淑,歌颂她们的“善”与“贤”。阎尔梅的妻妾不仅仅具有这些传统美德,她们更是不让须眉的忠烈之士,她们的形象更加高大。传统悼亡诗中的妻子多是因疾而终,属于自然死亡,诗人在追忆时往往最先想到她们的温柔贤惠之处。而阎尔梅的妻妾却是因作者反清遭官兵抓捕时自缢身亡,是具有民族大义精神的“烈死”,妻妾舍生取义的场面似乎就在眼前:“楼下重围险,胡笳半夜催。两人相策励,一语不迟回。决绝成名去。从容就义来。”(《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之二)祸因自己而至,后果却要由妻妾承担,而且又是由于自己的缘故,她们死后不能被殓葬,作者既万分悲痛又满心羞愧。妻妾的死是何等的大义凛然,又是何等的慷慨激昂。妻妾的死也使作者更坚定了抗清的决心,他“从兹无内顾,长啸白云巅”(《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之一),从此可以更加全心全意地参加抗清斗争了。可以说两位夫人的烈死是阎尔梅终生坚持不懈抗清的一个原因。
2 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常常在诗中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表达对妻妾的赞美之,隋。如《闻两室人烈死哭之》第二首中“决绝成名去。从容就义来。岂如文信妇,老矣辱金台”。以文天祥之妻为元帝拘于北京、以至于死作对比,作者的妻妾能够在危难之时慷慨就义,足见妻妾的果断与坚决。又如《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第二首中“陶翟同耕好,宗罗协趣宜。一朝风雨散,琴瑟永乖离。”前面写夫妻感情和睦、志趣相投,后面写一夜之间夫妻阴阳永隔,突如其来的永别让作者痛苦不已。以今昔之反差来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留给作者的却是绵延不断的思念与痛楚。
3 以诗泄愤。传统的悼亡诗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失妻之痛与诗人的孤寂之情,“抚存悼亡,感今怀昔”,悼亡诗之由来本身就有一种巨痛与哀愁在里面。而阎尔梅的悼亡诗将亡妻之恨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读来有一种悲愤的感觉,表达的是一种超越了儿女情长、更加豪放悲壮的情感。阎尔梅性格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身处明末清初之际,博大精深的知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活体验、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融汇在一起促使他一生都在为抗清事业积极奔走。他那浓郁的爱国之情与坚决的抗清态度时时在诗作中流露出来,悼亡诗亦不例外。在其悼亡诗中出现的“忠魂”、“忠臣”、“成双节”等字眼,一方面是在赞叹二位夫人的高尚气节和慷慨就义的精神,另一方面更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自然流露。本来国变就已经使他忧恨至极,现在两位夫人又如此惨烈地死去,国恨家仇怎能让他不愤怒。他将这种悲愤写进诗歌中,以诗泄愤,“难得阳城子,同心不负余。感君能决绝,省我更踌躇”(《殓室人张氏、樊氏于南庄)、“从兹无内顾,长啸白云巅”(《闻两室人烈死哭之》之一)。作者愤怒地宣称从此可以无牵无挂地去进行他的抗清事业了,这种决绝的态度是作者极度悲愤的表现,他后来的实践也确实如此。
三、结语
阎尔梅的悼亡诗在传统悼亡诗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使悼亡诗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儿女情长,而是将国恨融入其中,宣泄的是一种悲愤之情。总而言之,他拓展了悼亡诗的内容,提升了悼亡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他的悼亡诗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感,更能体会到诗歌背后所隐藏的作者那种痛彻心扉、悲愤至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