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指出太阳为病的基本脉证。

脉浮、肤热~正邪交争于体表,阳浮而盛 头项强痛~邪入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阳因邪扰失于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特点

发热~卫阳浮盛抗邪 恶风~卫阳失于温煦 汗出~肌表疏松,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脉缓~脉体宽缓、柔和;卫阳浮盛,营阴外泄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

发热~个别人,卫阳郁闭较甚,初病可暂时不发热;当卫阳郁闭而盛,很快即会发热 迟早会发热

恶寒~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失于温煦 体痛~卫阳浮盛,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利 呕逆~风寒之邪影响胃气 非必现之症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寒凝,经脉收引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太阳温病的主要脉证,太阳温病误治后的变证 失溲:二便失禁 邪气内陷,心神被蒙

时瘛疭:瘛,筋急挛缩;疭,筋缓纵伸。时瘛疭,阵发性四肢抽搐痉挛

发热而渴~热邪伤津 自汗出~热邪迫津外泄 多眠睡~热盛神昏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风煽热炽,心肺不利,舌乃心之苗,鼻为肺之窍 小便不利~阴液大伤,水源枯竭 直视~阴精不上承,目睛失养 惊痫,时瘛疭~热扰神明,肝风内动

五、辨病发阴阳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以寒热二证辨别阴阳

发热与否取决于体质及正邪斗争的状况

三、太阳病传变 (传:变化) 四、太阳病愈期 六、辨寒热真假

第二节 辨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中风证

(一)桂枝汤证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与证治

阳浮而阴弱~卫阳浮盛,营阴不足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与护理:药后啜粥(助药力,滋汗源) 温覆微汗 获效停药 无汗续服 服药忌口 桂枝汤 汗中寓补,攻补兼施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临床辨证运用桂枝汤必须掌握主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太阳中风重症,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可配合针法治疗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脉见浮弱即可用桂枝汤 浮~阳浮,卫强,当发汗 弱~阴弱,荣弱,不宜峻汗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汗后余邪复发不可再峻汗,宜桂枝汤 麻黄汤发汗后表邪已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表里同病的一般治则当先表后里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太阳病汗下后,表证仍在,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以小便辨病在表在里

伤寒~外感热病 必衄~推断 “宜桂枝汤”接“发汗”后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误下后,表邪尚未内陷可与桂枝汤 其气上冲~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冲

表邪未陷,正邪交争,只是正气受下药所挫,向外之力勉强而急迫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营卫不和时发热汗出特殊情况的辨证论治 时~发热汗出呈不定时的间歇发作

辨证关键·脏无他病 治法·先其时发汗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荣气和~强调卫气不和在病理中的主导地位

(二)桂枝汤禁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 桂枝~桂枝汤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太阳伤寒证 必须用发汗峻剂麻黄汤

二、太阳伤寒证 (一) 麻黄汤证治

枝法将息。(35)☆

治法: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宜用麻黄汤 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喘而胸闷~病变重点在太阳 (喘而腹满~病变重点在阳明)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强调浮脉主表的意义

脉浮:浮紧,当有身痛、无汗 (52) ·强调麻黄汤证脉当浮数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以脉“细”为重点,推测太阳病之转归和证治 三种转归 将愈之候~嗜卧说明邪气将退,正气未复 转属少阳~胸满胁痛 仍在太阳~脉未见细象

太阳伤寒证,脉一旦由浮紧有力变为细小,说明表邪衰退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汗后致衄

·伤寒致衄的特殊现象及机理 鼻衄~阳邪郁闭过重,阳热迫血妄行,突破经络而外溢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不汗致衄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衄后仍汗 (二)麻黄汤禁例

2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2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须:等待之意

尺中迟:尺部脉行滞涩而不流利 营血不足 三、太阳病轻证

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不呕~外邪未入少阳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之厕所。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 脉微缓:微,稍微,略微 热色:即红色

身必痒~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

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太阳轻证兼有郁热

无阳:阳气大虚,一说为阳郁较轻

第三节 太阳病兼证

一、太阳中风兼证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太阳中风证兼项背强几几的证治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葛根~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筋脉 治疗项背强急的要药 (二)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外感引发宿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误下致表邪不解,肺气上逆

(三)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误下,致表邪不解,胸阳受损的证治

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 (浮弱脉的变化 下后表邪尚未全陷) 微寒~微微恶寒 不发热而微恶寒~二、太阳伤寒兼表证 (一)葛根汤证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桂枝汤+葛根、麻黄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机理:表邪郁闭过重,下迫大肠,太阳寒水之气内逼阳明

治疗:重在解太阳之邪,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止痢 “逆流挽舟” (二)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病机:表郁过重,邪气内迫,胃气上逆 (三)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38)☆ ·风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典型太阳伤寒证 烦躁~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 脉微弱~里虚 汗出恶风~表虚

大青龙汤~开表发汗,清热除烦 表里俱实方可用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大青龙汤证之变 缓~迂缓,滞涩有力(浮紧的变脉) 邪由小络入大经,身痛反息

(四)小青龙汤证☆

(40) 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外寒内饮) 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发热~表不解 干呕~心下有水气 咳~水饮凌肺,肺失宣降 渴~水饮内停,气不化津 利~水饮下趋大肠 噎~水汽上逆咽喉 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 喘~肺失肃降 诸多或然证~水饮流动不居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一、辨虚实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汗后虚实两种不同的转归

1 阳气素虚,汗后更虚,失于温煦 芍药甘草附子汤 2阳气素盛,汗后伤阴,化热化燥 调味承气汤 二、辨自愈证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汗吐下用之不当伤正 三、辨汗下先后☆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四、变证治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16上)

·辨证论治的总治则

坏病: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故名 汗吐下温针不得法,使病情恶化 五、变证证治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64) ·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温心阳之基础方,药专力捷,意在急复心阳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重用茯苓(半斤) 甘澜水 大枣·培土制水 病机:心阳虚衰,肾中水气上冲 5桂枝加桂汤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病机:心阳虚衰,肾中寒气上乘 (二)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误治后的变证 脉沉紧~水寒之气在里

甘桂相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机:脾虚水停 2小建中汤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心中悸而烦~里虚不耐邪扰 本方=桂枝汤倍芍药+饴糖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汗后脾虚,气滞腹满的证治 治法:消补兼施,以消为主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顿服。(61)

昼日烦躁不得眠~昼日阳旺,虚阳得天阳之助,能与邪抗争 夜而安静~夜则阳衰,虚阳失天阳之助,无力与阴邪抗争

脉沉静~阳虚阴盛 不呕~排除少阳病 不渴~排除阳明病 无表证~排除太阳病 本方=四逆汤-甘草 2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太阳误汗致少阴里虚阳虚水泛的证治 治法:温肾阳利水气

(四)阴阳两虚证 1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漏液,津耗阴伤 治疗:扶阳固表 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 本方=桂枝汤重甘草+炮附子一枚 微急:轻微的拘急

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卫失固护,卫失温煦 2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汗后气阴两伤的证治

疼痛~非表证身痛,汗后阴阳两伤,阳虚筋脉失于温养,阴虚肌肉失于濡养 沉迟~里虚 本方=桂枝重芍姜+人参

重用生姜配伍桂枝,温补阳气,通络止痛,共奏滋补气血,温通阳气之功 生姜可引药达表以疗体痛

3甘草干姜汤证与芍药甘草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不背 ·表证夹里虚而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 心烦~正虚不耐邪扰 芍药甘草汤~4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汗后阴阳两虚的变证

病不解~非表证未解,泛指病情变化 反恶寒~非表证,乃阳虚 5茯苓四逆汤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汗下所致阴阳两虚之烦躁证

误汗伤阳气,误下伤阴液,误治太阳为先,虚其少阴在后 重用茯苓,宁心安神 附子生用 6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伤寒见结代脉的证治

清酒七升,水八升煮 清酒:养血通经,行药滞 (五)热证 1栀子豉汤证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78)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所致的烦躁。虚,指热邪之无形。 心中懊恼:心中烦乱不安至甚,莫可名状。 胸中窒:窒,塞也。胸中有痞闷堵塞感。 心中结痛:胃脘部有阻塞疼痛感。

得吐者~豆豉气腐性浮,服后邪热乘势上涌作呕,吐后郁热外越,邪去人安。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热入胸膈波及中焦的证治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3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热),白虎汤主之。(176) 脉浮~阳热浮盛于外 脉滑~实热壅盛于里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大烦渴~热灼气阴,津气受损,是加人参的依据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 肠热下利~肛门灼热,泻下臭秽黏腻,黄褐色 本方外散内清,为表里双解之剂 6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病机~少阳为主。少阳郁火,内迫阳明,下趋大肠,故下利。

此属热利,发热口苦,舌红苔黄,烦渴尿赤,脉弦数,腹痛后重,肛门灼热,大便粘秽 方中芍药~调血疏邪,通络止痛 (六)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汤~清上温下,宣通阳气 半夏泄心汤-黄芩+桂枝=黄连汤 桂枝~温通,宣达上下阳气,以消除寒热格拒

人参~体现不虚而补 因①潜在病机中有正气虚②扶正以驱邪 (七)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

消渴,小便不利~大汗耗伤三焦及膀胱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属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津难以上承口舌则消渴,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本方为表里双解方,桂枝~治本 辛温解表,温阳化气行水

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治标 利水燥湿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八)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论述蓄血证(轻证)的证治

热结膀胱:膀胱,泛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热邪与淤血结于下焦 少腹急结:下腹部有拘急板结不适感

病因病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太阳病表热内陷,热邪与瘀滞相搏 主症~如狂,少腹急结

如狂~血热搏结,瘀热上扰心神,神乱而狂

少腹拘急不适~表邪不解,化热入里,与血搏结于下焦 下者愈~热随血泄,病自愈

方解 桃仁-活血化瘀 主药 大黄-逐瘀下热(另可通便) 主药 芒硝-软坚化瘀,邪热通下

桂枝-温通经络,畅利血行 防大黄、芒硝过寒凝血 甘草-调和诸药 2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结胸:病证名。痰水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硬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治法:破血逐瘀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3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晬时:即周时,一昼夜时间 伤寒论中,仅此一方为水丸 (九)结胸证 1实热结胸证 (1)大陷胸丸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白蜜 煮取一升,温顿服

因水热结聚部位偏上,攻之宜缓,佐白蜜以甘缓,改汤为丸以图徐徐驱除高位之水 (2)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qi )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大黄、芒硝、甘遂 先煮大黄,因为芒硝不用煮甘遂冲服

阳气内陷:表邪化热入里之意 浮~风邪在表 数~正气抗邪

虚~非言正虚,乃表热尚未内陷与有形实邪相结 微盗汗出~表邪有入里化热的趋势 膈内拒痛 心下因硬~水热互结,气机郁闭;乃大结胸证之主症

短气~邪结胸膈,肺气不利 烦躁,心中懊憹~热结胸膈,扰乱心神 治法:邪热逐水破结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1病变正在心下胃脘部,言其病位局限 ○2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言其热邪结聚程度轻 惹实结胸之轻证, ○

浮滑~浮主热盛,滑主痰壅 2寒实结胸证 三物白散 3结胸类似证

脏结:指因脏器虚衰,阴寒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病证 结胸为实,脏结为虚实夹杂 (十)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ruan ),但气痞耳。(151)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麻沸汤二升渍之

浮~气热,说明无形之热邪壅聚中焦心下 治法:邪热消痞

不煎煮而以麻沸汤煎煮,绞汁饮之,取其气之轻清上行,如此运用,既能清泄心下无形之热以消痞,又可避免大黄苦寒泻下之弊。 2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恶寒汗出~并非表证,乃卫阳之虚 治法:邪热消痞,扶阳固表 3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去滓,再煎取三升 煎~浓缩药液 ·病入少阳误下的三种转归

一 柴胡证仍在-小柴胡汤-汗出而解

1热与痰结 心下满而硬痛-结胸证-大陷胸汤 二 误下热邪内陷○

○2满而不痛 -痞证-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三大主症:呕 痞 利 (呕吐、肠鸣、下利) 4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ai )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方=半夏泻心汤=生姜四两-干姜二两 5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6痞证类似证

(1)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本条设误御变,以明痞利之辨证

提示中焦虚寒,寒浊凝聚亦可致痞,但非泻心汤所主之痞。论述中为治疗下利提出三种治法 1中焦虚寒下利~桂枝人参汤/理中汤 ○

2下焦滑脱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 ○

3水液偏渗、清浊不分下利~五苓散 ○

(2)五苓散证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56)

(3)旋复代赭汤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161) 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扶正祛邪 全方补降合用,以降为主 (4)桂枝人参汤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1

本方=理中汤+桂枝

(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胆腑热实

(6)十枣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病机:胸胁下有水气

服法:三药等分为末,大枣肥者十枚煮水冲服,温服,平旦服,得快下利,糜粥自养。强人服一钱匕,羸人半

1顾护胃气,去水邪不伤正○2缓缓逐水防止药过病所 钱。 枣:○

第五节

一、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证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非太阳表证,(心下满微痛)非阳明里证

病机:水气内结,阳气不宣,膀胱气化失常。太阳腑气不宣,则致太阳经气不利。

二、瓜蒂散证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2级)

病机:胸有寒

- 11 - 悟清凉·王芳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指出太阳为病的基本脉证。

脉浮、肤热~正邪交争于体表,阳浮而盛 头项强痛~邪入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阳因邪扰失于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特点

发热~卫阳浮盛抗邪 恶风~卫阳失于温煦 汗出~肌表疏松,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脉缓~脉体宽缓、柔和;卫阳浮盛,营阴外泄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

发热~个别人,卫阳郁闭较甚,初病可暂时不发热;当卫阳郁闭而盛,很快即会发热 迟早会发热

恶寒~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失于温煦 体痛~卫阳浮盛,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利 呕逆~风寒之邪影响胃气 非必现之症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寒凝,经脉收引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太阳温病的主要脉证,太阳温病误治后的变证 失溲:二便失禁 邪气内陷,心神被蒙

时瘛疭:瘛,筋急挛缩;疭,筋缓纵伸。时瘛疭,阵发性四肢抽搐痉挛

发热而渴~热邪伤津 自汗出~热邪迫津外泄 多眠睡~热盛神昏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风煽热炽,心肺不利,舌乃心之苗,鼻为肺之窍 小便不利~阴液大伤,水源枯竭 直视~阴精不上承,目睛失养 惊痫,时瘛疭~热扰神明,肝风内动

五、辨病发阴阳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以寒热二证辨别阴阳

发热与否取决于体质及正邪斗争的状况

三、太阳病传变 (传:变化) 四、太阳病愈期 六、辨寒热真假

第二节 辨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中风证

(一)桂枝汤证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与证治

阳浮而阴弱~卫阳浮盛,营阴不足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与护理:药后啜粥(助药力,滋汗源) 温覆微汗 获效停药 无汗续服 服药忌口 桂枝汤 汗中寓补,攻补兼施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临床辨证运用桂枝汤必须掌握主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太阳中风重症,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可配合针法治疗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脉见浮弱即可用桂枝汤 浮~阳浮,卫强,当发汗 弱~阴弱,荣弱,不宜峻汗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汗后余邪复发不可再峻汗,宜桂枝汤 麻黄汤发汗后表邪已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表里同病的一般治则当先表后里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太阳病汗下后,表证仍在,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以小便辨病在表在里

伤寒~外感热病 必衄~推断 “宜桂枝汤”接“发汗”后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误下后,表邪尚未内陷可与桂枝汤 其气上冲~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冲

表邪未陷,正邪交争,只是正气受下药所挫,向外之力勉强而急迫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营卫不和时发热汗出特殊情况的辨证论治 时~发热汗出呈不定时的间歇发作

辨证关键·脏无他病 治法·先其时发汗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荣气和~强调卫气不和在病理中的主导地位

(二)桂枝汤禁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 桂枝~桂枝汤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太阳伤寒证 必须用发汗峻剂麻黄汤

二、太阳伤寒证 (一) 麻黄汤证治

枝法将息。(35)☆

治法: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宜用麻黄汤 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喘而胸闷~病变重点在太阳 (喘而腹满~病变重点在阳明)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强调浮脉主表的意义

脉浮:浮紧,当有身痛、无汗 (52) ·强调麻黄汤证脉当浮数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以脉“细”为重点,推测太阳病之转归和证治 三种转归 将愈之候~嗜卧说明邪气将退,正气未复 转属少阳~胸满胁痛 仍在太阳~脉未见细象

太阳伤寒证,脉一旦由浮紧有力变为细小,说明表邪衰退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汗后致衄

·伤寒致衄的特殊现象及机理 鼻衄~阳邪郁闭过重,阳热迫血妄行,突破经络而外溢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不汗致衄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衄后仍汗 (二)麻黄汤禁例

2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2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须:等待之意

尺中迟:尺部脉行滞涩而不流利 营血不足 三、太阳病轻证

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不呕~外邪未入少阳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之厕所。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 脉微缓:微,稍微,略微 热色:即红色

身必痒~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

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太阳轻证兼有郁热

无阳:阳气大虚,一说为阳郁较轻

第三节 太阳病兼证

一、太阳中风兼证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太阳中风证兼项背强几几的证治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葛根~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筋脉 治疗项背强急的要药 (二)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外感引发宿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误下致表邪不解,肺气上逆

(三)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误下,致表邪不解,胸阳受损的证治

脉促: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 (浮弱脉的变化 下后表邪尚未全陷) 微寒~微微恶寒 不发热而微恶寒~二、太阳伤寒兼表证 (一)葛根汤证

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桂枝汤+葛根、麻黄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机理:表邪郁闭过重,下迫大肠,太阳寒水之气内逼阳明

治疗:重在解太阳之邪,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止痢 “逆流挽舟” (二)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病机:表郁过重,邪气内迫,胃气上逆 (三)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38)☆ ·风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典型太阳伤寒证 烦躁~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 脉微弱~里虚 汗出恶风~表虚

大青龙汤~开表发汗,清热除烦 表里俱实方可用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大青龙汤证之变 缓~迂缓,滞涩有力(浮紧的变脉) 邪由小络入大经,身痛反息

(四)小青龙汤证☆

(40) 噎: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外寒内饮) 治法: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发热~表不解 干呕~心下有水气 咳~水饮凌肺,肺失宣降 渴~水饮内停,气不化津 利~水饮下趋大肠 噎~水汽上逆咽喉 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 喘~肺失肃降 诸多或然证~水饮流动不居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

一、辨虚实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汗后虚实两种不同的转归

1 阳气素虚,汗后更虚,失于温煦 芍药甘草附子汤 2阳气素盛,汗后伤阴,化热化燥 调味承气汤 二、辨自愈证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汗吐下用之不当伤正 三、辨汗下先后☆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四、变证治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16上)

·辨证论治的总治则

坏病: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故名 汗吐下温针不得法,使病情恶化 五、变证证治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64) ·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温心阳之基础方,药专力捷,意在急复心阳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重用茯苓(半斤) 甘澜水 大枣·培土制水 病机:心阳虚衰,肾中水气上冲 5桂枝加桂汤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病机:心阳虚衰,肾中寒气上乘 (二)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误治后的变证 脉沉紧~水寒之气在里

甘桂相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机:脾虚水停 2小建中汤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心中悸而烦~里虚不耐邪扰 本方=桂枝汤倍芍药+饴糖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汗后脾虚,气滞腹满的证治 治法:消补兼施,以消为主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顿服。(61)

昼日烦躁不得眠~昼日阳旺,虚阳得天阳之助,能与邪抗争 夜而安静~夜则阳衰,虚阳失天阳之助,无力与阴邪抗争

脉沉静~阳虚阴盛 不呕~排除少阳病 不渴~排除阳明病 无表证~排除太阳病 本方=四逆汤-甘草 2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太阳误汗致少阴里虚阳虚水泛的证治 治法:温肾阳利水气

(四)阴阳两虚证 1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漏液,津耗阴伤 治疗:扶阳固表 遂漏不止:形容汗出不断 本方=桂枝汤重甘草+炮附子一枚 微急:轻微的拘急

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卫失固护,卫失温煦 2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汗后气阴两伤的证治

疼痛~非表证身痛,汗后阴阳两伤,阳虚筋脉失于温养,阴虚肌肉失于濡养 沉迟~里虚 本方=桂枝重芍姜+人参

重用生姜配伍桂枝,温补阳气,通络止痛,共奏滋补气血,温通阳气之功 生姜可引药达表以疗体痛

3甘草干姜汤证与芍药甘草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不背 ·表证夹里虚而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 心烦~正虚不耐邪扰 芍药甘草汤~4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汗后阴阳两虚的变证

病不解~非表证未解,泛指病情变化 反恶寒~非表证,乃阳虚 5茯苓四逆汤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汗下所致阴阳两虚之烦躁证

误汗伤阳气,误下伤阴液,误治太阳为先,虚其少阴在后 重用茯苓,宁心安神 附子生用 6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伤寒见结代脉的证治

清酒七升,水八升煮 清酒:养血通经,行药滞 (五)热证 1栀子豉汤证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78)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所致的烦躁。虚,指热邪之无形。 心中懊恼:心中烦乱不安至甚,莫可名状。 胸中窒:窒,塞也。胸中有痞闷堵塞感。 心中结痛:胃脘部有阻塞疼痛感。

得吐者~豆豉气腐性浮,服后邪热乘势上涌作呕,吐后郁热外越,邪去人安。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热入胸膈波及中焦的证治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3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热),白虎汤主之。(176) 脉浮~阳热浮盛于外 脉滑~实热壅盛于里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大烦渴~热灼气阴,津气受损,是加人参的依据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 肠热下利~肛门灼热,泻下臭秽黏腻,黄褐色 本方外散内清,为表里双解之剂 6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病机~少阳为主。少阳郁火,内迫阳明,下趋大肠,故下利。

此属热利,发热口苦,舌红苔黄,烦渴尿赤,脉弦数,腹痛后重,肛门灼热,大便粘秽 方中芍药~调血疏邪,通络止痛 (六)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汤~清上温下,宣通阳气 半夏泄心汤-黄芩+桂枝=黄连汤 桂枝~温通,宣达上下阳气,以消除寒热格拒

人参~体现不虚而补 因①潜在病机中有正气虚②扶正以驱邪 (七)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

消渴,小便不利~大汗耗伤三焦及膀胱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属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津难以上承口舌则消渴,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本方为表里双解方,桂枝~治本 辛温解表,温阳化气行水

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治标 利水燥湿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八)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论述蓄血证(轻证)的证治

热结膀胱:膀胱,泛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热邪与淤血结于下焦 少腹急结:下腹部有拘急板结不适感

病因病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太阳病表热内陷,热邪与瘀滞相搏 主症~如狂,少腹急结

如狂~血热搏结,瘀热上扰心神,神乱而狂

少腹拘急不适~表邪不解,化热入里,与血搏结于下焦 下者愈~热随血泄,病自愈

方解 桃仁-活血化瘀 主药 大黄-逐瘀下热(另可通便) 主药 芒硝-软坚化瘀,邪热通下

桂枝-温通经络,畅利血行 防大黄、芒硝过寒凝血 甘草-调和诸药 2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结胸:病证名。痰水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硬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治法:破血逐瘀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3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晬时:即周时,一昼夜时间 伤寒论中,仅此一方为水丸 (九)结胸证 1实热结胸证 (1)大陷胸丸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白蜜 煮取一升,温顿服

因水热结聚部位偏上,攻之宜缓,佐白蜜以甘缓,改汤为丸以图徐徐驱除高位之水 (2)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qi )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大黄、芒硝、甘遂 先煮大黄,因为芒硝不用煮甘遂冲服

阳气内陷:表邪化热入里之意 浮~风邪在表 数~正气抗邪

虚~非言正虚,乃表热尚未内陷与有形实邪相结 微盗汗出~表邪有入里化热的趋势 膈内拒痛 心下因硬~水热互结,气机郁闭;乃大结胸证之主症

短气~邪结胸膈,肺气不利 烦躁,心中懊憹~热结胸膈,扰乱心神 治法:邪热逐水破结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1病变正在心下胃脘部,言其病位局限 ○2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言其热邪结聚程度轻 惹实结胸之轻证, ○

浮滑~浮主热盛,滑主痰壅 2寒实结胸证 三物白散 3结胸类似证

脏结:指因脏器虚衰,阴寒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病证 结胸为实,脏结为虚实夹杂 (十)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ruan ),但气痞耳。(151)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麻沸汤二升渍之

浮~气热,说明无形之热邪壅聚中焦心下 治法:邪热消痞

不煎煮而以麻沸汤煎煮,绞汁饮之,取其气之轻清上行,如此运用,既能清泄心下无形之热以消痞,又可避免大黄苦寒泻下之弊。 2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恶寒汗出~并非表证,乃卫阳之虚 治法:邪热消痞,扶阳固表 3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去滓,再煎取三升 煎~浓缩药液 ·病入少阳误下的三种转归

一 柴胡证仍在-小柴胡汤-汗出而解

1热与痰结 心下满而硬痛-结胸证-大陷胸汤 二 误下热邪内陷○

○2满而不痛 -痞证-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三大主症:呕 痞 利 (呕吐、肠鸣、下利) 4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ai )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 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方=半夏泻心汤=生姜四两-干姜二两 5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6痞证类似证

(1)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本条设误御变,以明痞利之辨证

提示中焦虚寒,寒浊凝聚亦可致痞,但非泻心汤所主之痞。论述中为治疗下利提出三种治法 1中焦虚寒下利~桂枝人参汤/理中汤 ○

2下焦滑脱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 ○

3水液偏渗、清浊不分下利~五苓散 ○

(2)五苓散证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156)

(3)旋复代赭汤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161) 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扶正祛邪 全方补降合用,以降为主 (4)桂枝人参汤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1

本方=理中汤+桂枝

(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胆腑热实

(6)十枣汤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病机:胸胁下有水气

服法:三药等分为末,大枣肥者十枚煮水冲服,温服,平旦服,得快下利,糜粥自养。强人服一钱匕,羸人半

1顾护胃气,去水邪不伤正○2缓缓逐水防止药过病所 钱。 枣:○

第五节

一、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证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非太阳表证,(心下满微痛)非阳明里证

病机:水气内结,阳气不宣,膀胱气化失常。太阳腑气不宣,则致太阳经气不利。

二、瓜蒂散证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2级)

病机:胸有寒

- 11 - 悟清凉·王芳


相关文章

  • 热水器品牌
  • 空气能十大品牌-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十大品牌榜中榜,什么空气能热水器好[2012] 1 美的Midea (始于1968年,中国驰名商标,上市公司,最具全球竞争力品牌之一,中国企业500强,广东美的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2 格力GREE (高新技术 ...查看


  • 2016年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 势分析报告(2016-2022年) 报告编号:183262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 ...查看


  • 中国太阳能水泵市场调查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太阳能利用技术问答
  • 基本资料 太阳能利用技术问答 作者: 秦大东主编 出版社: 出版年: 2006.9 页数: 定价: 6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大领域,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干燥.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制 ...查看


  • 太阳灶修正
  • 太阳灶技术(修改前) 摘要:人类利用太阳能来烧水.做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二.三十 年来,世界各国都先后研制生产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太阳灶.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太阳灶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并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而我国是发展中国 家 ...查看


  • 太阳高度专题,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位,+太阳视运动图,太阳高度角的分布
  • 七.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相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如图-1- ).一般用H表示,其大小范围 0°≤H≤90° 2.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注意最大的太阳高度并不一定 ...查看


  • 太阳视运动图
  • 太阳视运动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天球上的太阳不断相对于天赤道作回归运动,其真接结果是造成太阳赤纬(即δ)的周年变化(表现在地面上便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进而导致太阳周日圈反复地北进南退,伴随这种北进南退,地面观察者眼中太阳的升落方位 ...查看


  • 太阳能热水器排行榜
  • 太阳能热水器排行榜 1. 皇明太阳能: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国际太阳能学会会员.中国名牌. 2.日利达太阳能:中国驰名商标.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能效标准的制定者. 3.华扬太阳能: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 ...查看


  • 太阳能心得
  • 太阳能的开发和应用 摘要:能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的共识.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自然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既不会出现大气的污染,也不会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只要阳光所及的地方,都有太阳能 ...查看


  • 太阳能路灯调研报告
  • 太阳能路灯调研报告 2015.8.20 目录 1 太阳能及太阳能产品 . ............................................... 2 1.1 太阳能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