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不尽的太监清规戒律(清档揭秘)

数不尽的清规戒律

鉴于明朝太监干预朝政的历史教训,清朝皇室从一开始就不能容忍太监有一丝一毫地干预朝政的行为。开国之初,顺治皇帝福临在顺治十年(1653)就颁布了一道上谕,对太监做出了六条严厉的规定:

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

三、不许招引外人;

四、不许交接外官;

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

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因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两年后,顺治皇帝福临又命工部铸成一块高一百三十四厘米、宽七十厘米、厚六点五厘米的铁牌矗立在宫内交泰殿门前,上面镌刻着他的另一道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其全文如下:

“皇帝敕曰: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诵德。以至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这道敕谕后来也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有触犯,多会被处以极刑。康熙元年被斩首的太监吴良辅,就是第一个被祭刀的太监。吴良辅是顺治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他的其他事迹档案及文献资料中均鲜有记载,但是顺治十五年(1658)时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外官贿结太监案,当事人涉及许多重要的官员包括一位被革职的大学士陈之U,另一个主要当事人就是太监吴良辅。如果按顺治皇帝钦定的法律以及审实的案情,上述人员均应处以极刑。可是,顺治皇帝却以“若俱按迹穷究,犯罪株连甚多”为理由,免除了犯罪官员的死罪,只把他们分别革职罢官、抄家流放了事;而对此案的罪魁祸首之一的太监吴良辅,更是百般庇护,留在宫中。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皇帝在临死前五天,并且自知已患绝症的情况下,依然抱病送吴良辅到悯忠寺落发出家,希冀能保全吴良辅的性命。但是,在他死后的第三天,朝廷就正式公布了据说已被纂改的遗诏。随后,就把那个已经成为皇帝“替身”的佛门弟子吴良辅绑赴刑场斩首示众,理由就是“变易祖宗制度,把持朝政”。

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宫内又发生奏事处太监高云从泄露职官任免档案的案件,为此乾隆皇帝异常震怒,凡牵涉此案的大学士于敏中、军机大臣舒赫德、尚书蔡新、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受到了严厉申斥,左都御史观保、侍郎蒋赐ぁ⑽馓呈艿搅烁镏按Ψ帧K婧笥植槌龈咴拼咏唤油夤佟⒅鐾型夤侔才牌淝灼莅福当即将案犯粤海关监督李文照、参将王普等革职并解京严审,同时,两案并发,其主犯奏事处太监高云从立即被处斩。

可以说,由于清朝统治者严格遵循了严禁太监干政的制度,因此在其二百多年执政历史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但是,史学界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传统看法,认为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她大权独揽,实行独裁统治,并且重用包括太监在内的亲信,诸如十分有名的太监安得海、李连英等人,打击异己,这就使宫廷制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太监不许干政的祖宗家法也由此而废弛。这种传统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虽然政治制度废弛,太监也确有结党营私之辈,公然敲诈勒索、贪污纳贿的现象比比皆是,慈禧太后对此也是一眼睁、一眼闭,听之任之。但是说到李连英、安得海之辈干预朝政,则多为传闻之言,并无实据。关于李连英的情况,在《总管太监李连英的宠辱一生》中将做详细的介绍,而关于太监安得海,则是在同治八年(1869)的时候,由于“捏称钦差织办龙衣”的罪名,并违反了“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祖宗家法,在山东泰安地方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并奉旨就地正法的。由于安得海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慈禧太后身边的宠监,因此这个案子在民间也留下了许多绘声绘色的传说。不过安得海被杀时才二十六岁,是宫中的六品蓝翎太监,并不是传说中的权威赫赫的敬事房大总管。从清宫档案中可以看到,在一段时间里,安得海确实以他的年轻伶俐,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但由此就得出他能够干预朝政的结论,就显得过于牵强了。

倒是光绪朝发生的两桩案例,是比较典型涉及朝政的案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储秀宫慈禧太后身边年仅二十岁的小太监寇连材因甲午战败,国势日危而上书慈禧太后,死谏国事,随即就被以“犯法干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押赴菜市口斩首示众。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文中曾为寇连材立传,称赞他是“烈宦”,把他的名字归到维新志士的行列之中。其实,寇连材光绪十九年(1893)入宫做太监,分配到奏事处做小太监,二十一年九月调到储秀宫慈禧太后身边当差,四个月后上书被杀,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职掌上都不可能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以及帝党、维新派之间的斗争有什么瓜葛,从寇连材上书的内容上也能看出,这纯属个人的行为。但是,寇连材确实是清宫太监中忧国爱民的第一人,他冒死上书的行为也给暗淡无光的晚清历史添抹了一笔亮色。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及珍妃分别被幽禁,他们身边的太监也都因为这场政治斗争受到株连,据清宫档案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敬事房就奉到慈禧太后的懿旨:

内殿太监杨瑞珍、杨昌恩,内殿司房太监张得明及珍妃下太监戴恩如,此四名干预国政,搅乱大内,往来串通是非,情节较重,实属胆大妄为,著交内务府大臣即日板责处死。

这就是奴才的命运,在复杂激烈、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做主子的失败了,那么做奴才的当然不能幸免,而且许多时候是首当其冲的给主子当替死鬼。

当然,因干预朝政而遭到惩罚的毕竟是少数,太监们一般都深知这里的厉害,不会轻易地去触犯这一条。对于大多数太监来说,防不胜防的是宫内多如牛毛的清规戒律,稍不留神,就有危险。

数不尽的清规戒律

鉴于明朝太监干预朝政的历史教训,清朝皇室从一开始就不能容忍太监有一丝一毫地干预朝政的行为。开国之初,顺治皇帝福临在顺治十年(1653)就颁布了一道上谕,对太监做出了六条严厉的规定:

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

三、不许招引外人;

四、不许交接外官;

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

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因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两年后,顺治皇帝福临又命工部铸成一块高一百三十四厘米、宽七十厘米、厚六点五厘米的铁牌矗立在宫内交泰殿门前,上面镌刻着他的另一道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其全文如下:

“皇帝敕曰: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诵德。以至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戒。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顺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这道敕谕后来也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但有触犯,多会被处以极刑。康熙元年被斩首的太监吴良辅,就是第一个被祭刀的太监。吴良辅是顺治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他的其他事迹档案及文献资料中均鲜有记载,但是顺治十五年(1658)时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外官贿结太监案,当事人涉及许多重要的官员包括一位被革职的大学士陈之U,另一个主要当事人就是太监吴良辅。如果按顺治皇帝钦定的法律以及审实的案情,上述人员均应处以极刑。可是,顺治皇帝却以“若俱按迹穷究,犯罪株连甚多”为理由,免除了犯罪官员的死罪,只把他们分别革职罢官、抄家流放了事;而对此案的罪魁祸首之一的太监吴良辅,更是百般庇护,留在宫中。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顺治皇帝在临死前五天,并且自知已患绝症的情况下,依然抱病送吴良辅到悯忠寺落发出家,希冀能保全吴良辅的性命。但是,在他死后的第三天,朝廷就正式公布了据说已被纂改的遗诏。随后,就把那个已经成为皇帝“替身”的佛门弟子吴良辅绑赴刑场斩首示众,理由就是“变易祖宗制度,把持朝政”。

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宫内又发生奏事处太监高云从泄露职官任免档案的案件,为此乾隆皇帝异常震怒,凡牵涉此案的大学士于敏中、军机大臣舒赫德、尚书蔡新、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受到了严厉申斥,左都御史观保、侍郎蒋赐ぁ⑽馓呈艿搅烁镏按Ψ帧K婧笥植槌龈咴拼咏唤油夤佟⒅鐾型夤侔才牌淝灼莅福当即将案犯粤海关监督李文照、参将王普等革职并解京严审,同时,两案并发,其主犯奏事处太监高云从立即被处斩。

可以说,由于清朝统治者严格遵循了严禁太监干政的制度,因此在其二百多年执政历史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但是,史学界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传统看法,认为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她大权独揽,实行独裁统治,并且重用包括太监在内的亲信,诸如十分有名的太监安得海、李连英等人,打击异己,这就使宫廷制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太监不许干政的祖宗家法也由此而废弛。这种传统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虽然政治制度废弛,太监也确有结党营私之辈,公然敲诈勒索、贪污纳贿的现象比比皆是,慈禧太后对此也是一眼睁、一眼闭,听之任之。但是说到李连英、安得海之辈干预朝政,则多为传闻之言,并无实据。关于李连英的情况,在《总管太监李连英的宠辱一生》中将做详细的介绍,而关于太监安得海,则是在同治八年(1869)的时候,由于“捏称钦差织办龙衣”的罪名,并违反了“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祖宗家法,在山东泰安地方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并奉旨就地正法的。由于安得海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慈禧太后身边的宠监,因此这个案子在民间也留下了许多绘声绘色的传说。不过安得海被杀时才二十六岁,是宫中的六品蓝翎太监,并不是传说中的权威赫赫的敬事房大总管。从清宫档案中可以看到,在一段时间里,安得海确实以他的年轻伶俐,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但由此就得出他能够干预朝政的结论,就显得过于牵强了。

倒是光绪朝发生的两桩案例,是比较典型涉及朝政的案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储秀宫慈禧太后身边年仅二十岁的小太监寇连材因甲午战败,国势日危而上书慈禧太后,死谏国事,随即就被以“犯法干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押赴菜市口斩首示众。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文中曾为寇连材立传,称赞他是“烈宦”,把他的名字归到维新志士的行列之中。其实,寇连材光绪十九年(1893)入宫做太监,分配到奏事处做小太监,二十一年九月调到储秀宫慈禧太后身边当差,四个月后上书被杀,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职掌上都不可能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以及帝党、维新派之间的斗争有什么瓜葛,从寇连材上书的内容上也能看出,这纯属个人的行为。但是,寇连材确实是清宫太监中忧国爱民的第一人,他冒死上书的行为也给暗淡无光的晚清历史添抹了一笔亮色。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及珍妃分别被幽禁,他们身边的太监也都因为这场政治斗争受到株连,据清宫档案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敬事房就奉到慈禧太后的懿旨:

内殿太监杨瑞珍、杨昌恩,内殿司房太监张得明及珍妃下太监戴恩如,此四名干预国政,搅乱大内,往来串通是非,情节较重,实属胆大妄为,著交内务府大臣即日板责处死。

这就是奴才的命运,在复杂激烈、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做主子的失败了,那么做奴才的当然不能幸免,而且许多时候是首当其冲的给主子当替死鬼。

当然,因干预朝政而遭到惩罚的毕竟是少数,太监们一般都深知这里的厉害,不会轻易地去触犯这一条。对于大多数太监来说,防不胜防的是宫内多如牛毛的清规戒律,稍不留神,就有危险。


相关文章

  • 中国野史大全
  • 张献忠屠四川 一天20万少妇受辱 揭露朱棣曾患阳痿的隐秘 揭秘古代女人的绝密隐私 揭秘古代的"滴血认亲"|滴血认亲科学吗? 汉代因避讳吕雉用"野鸡"代替武则天与男宠奢靡的后宫生活 袁世凯10个夫人轮周侍寝 揭秘西门庆勾引 ...查看


  • 光绪皇帝简介,关于光绪皇帝的故事
  • 光绪皇帝和慈禧是什么关系? 慈禧太后私生活揭秘 与商人宣淫生下光绪帝? 光绪帝的维新变法 光绪帝的父亲是谁? 慈禧将隆裕嫁给光绪皇帝 婚前紫禁城起诡异大火 光绪帝喜欢瑾妃吗?瑾妃与珍妃真是姐妹关系吗 隆裕太后与慈禧太后关系怎样?与光绪关系怎 ...查看


  • 揭秘:唐朝历史上皇帝是如何一月临幸81妃
  • 揭秘:唐朝历史上皇帝是如何一月临幸81妃 在中国古代,唐朝是个很人性化的王朝,这一点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民间婚姻上,女性婚后如果觉得生活不够美满,可以主动提出离婚,甚至可以协议离婚;在着装上,她们想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 ...查看


  • 揭秘明朝最大贪官刘瑾的升迁之道
  • Witty 2015-12-15 11:41 文/Witty (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刘瑾五十岁之前的生活非常坎坷,他自小入宫,一直循规蹈矩.勤勤恳恳的工作,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大太监,然而一次工作上的失误,让他不但丢了自己奋斗 ...查看


  • [揭秘]韦小宝到底贪了康熙多少钱
  • [揭秘]韦小宝到底贪了康熙多少钱?假如他懂理财„„ 金庸武侠小说的男主角,通常都是重情重义.不贪财不贪色的正人君子,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韦小宝.<鹿鼎记>的韦小宝.韦小宝倒也算重情重义,却又贪财好色.实际上,韦爵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查看


  • 安禄山之死的内情揭秘
  •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安禄山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年)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 ...查看


  • 揭秘世界最"痛"节日,印度教大宝森节,各种自残看着就疼
  • 环球GOSSIP 2016-01-26 00:51 印度教的"大宝森节"(Thaipusam)大多落在每年公历的1.2月间(今年是1月23日),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赎罪.奉献及感恩的时节.据说在印度本土已经看不到了,现在依旧 ...查看


  • 揭秘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与明朝国号有无关系?
  • 这日八月十五,蝴蝶谷高坛前烧起熊熊大火.张无忌登坛宣誓反元抗胡,重申行善去恶.除暴安良的教旨.是日坛前火光烛天,香播四野,明教之盛,远迈前代. 源于波斯摩尼教 明教和大明国号无关 两人谈了一会,张无忌顺手取过杨逍案头的书来,见封面写着&qu ...查看


  • 终极揭秘"一从二令三人木"
  • 网友"一云",最近给我发来文件,谈自己对<红楼梦>中王熙凤判词的看法和解读,对于其他几个反面,都及时给与回复,只是"一从二令三人木"问题,有必要跟更多网友交流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自清朝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