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文学
《死无葬身之地》——— 江 龙
内容提要 《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重要的情境剧。从哲学方面, 它表现出作者对选择自主性及世界荒诞性的强调, 从伦理学方面, 它表现了作者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的部分思考:人必须自由地选择, 以获得区别于物的存在意义; 人必须道德地选择, 在自身以外寻求一个实现特殊理想的道德目标, 以体现自己真正是人; 人人都根据自己设定的道德目标进行选择, 因而世界是一个主观性充斥的世界, 每个人的选择都要受到他人自我选择的制约。但作者同时又认为, 因为道德的选择会限制他人的自由而被视为不道德, 于是道德的标准就具有了相对性。
关键词 自由选择 自我选择 道德选择 相对性
萨特不是一个职业的伦理学家, 也没有实践他将要撰写伦理学专著的诺言,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他时, 更多地关注的是他的存在本体论哲学。但事实上, 就整体而言, 萨特的全部著作(文学、哲学) 都十分明确地表现了一个双重的主题, 即对人类生存状况和个人自由的哲学与伦理学思考, 所以, 虽然萨特没有撰写过任何伦理学专著, 但其学说的浓郁的伦理色彩是他本人乃至评论界都予以承认的。萨特曾明确将其哲学称为“一种行动和
①, 黑兹尔・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巴恩斯也认为“, 尽管萨特没有建立一种抽象的伦理
学体系, 但是, 人们到处都感觉到一种含蓄的
②因此, 我们可以说萨特的哲伦理学表象。”
学是一种有浓郁伦理意味的哲学, 其伦理学是一种被其哲学本体化了的伦理学。萨特的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感觉同样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内涵。
(以下简称) 是萨特《死无葬身之地》《死》
写于1946年的剧本, 因其缺乏悬念, 作者曾从文学的角度否定过它, 说它“是一部不成功的剧本”。但笔者认为, 它与作者同年发表的
(以下简演讲辞《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一样, 表达了作者对上述伦理与哲学称《人》
主题的思考, 是这种思考的一种文学表述。从哲学的角度《死》, 强调的是选择的自主性及世界的荒诞性。剧中的每一个游击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都行使着自己自由
・53・
外国文学评论 No. 3, 2000
选择的权利, 有的挺身忍受酷刑, 宁死不屈;
有的大声喊叫, 以减轻酷刑所带来的疼痛; 有的跳楼自杀以永守秘密; 也有的准备招供以为自己谋生路; 最后尚存的三人为了保存战斗力, 打算以假供词迷惑敌人, 而敌人也相信了他们编造的故事, 准备将他们释放, 但由于敌人内部的矛盾, 他们最终还是被不明不白地处死。由于剧本情节清晰、剧中人行为明确, 剧本对哲学主题的表达是准确无误的, 了解萨特“选择”学意味。, 能解其中三味, , 。
人必须自由地选择, 这是作者伦理思考的第一个层面, 其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人自由的绝对性。萨特认为, 人永远不能作为已被选择的东西而存在, 而应当不断地为未来自由谋划。人的绝对自由是人存在的宿命, 但这种自由不是某种概念的抽象, 而是人实实在在的选择和具体的行动。在《人》中, 萨特着重指出“: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在把自己投向未来时, 什么都不存在”, ③换言之“, 存在对于人的实在来说,
④。就是行动; 而停止行动, 就是不再存在”既然选择的行动与人的实存具有同一性、同
时性, 那么, 人应该介入这样那样的具体境况中去进行自我选择, 从各种牵制中获得自由的超脱, 使人的主体自由得以实现。在这里, 萨特把选择与否提到存在与否的高度来认识, 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主体性、自觉性的强调。正是基于这种思考, 萨特让他的剧中人在面对死亡的极限境遇中进行种种自主的选择, 有的纯粹为我, 有的完全为他, 也有的为我兼为他。虽然这些选择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目的, 但其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一致的, 即选择主体希望通过选择的行为实现对当下困境的超越。当然, 受环境的制约, 目的的实现不是
・54・
必然的, 甚至可能出现与目的相悖的结果, 但萨特认为只要人在行动, 就获得了存在的表象与依据, 虽然不一定能超越当下的困境, 但超越了纯粹的“自在”而进入了“自为”的存在, 就获得了人区别于物的意义。
对剧中人的选择作何评价呢? 这涉及到萨特伦理思考的第二层面:择。在, , 被关押的游击队员并不吝惜生命的付出, 但他们希望死得其所, 如果他们的死能带来价值, 那么他们将含笑九泉, 反之则是浪费生命。然而使他们倍感悲哀的是敌人认定他们会对内部机密守口如瓶, 可事实是他们根本无密可守。正因如此, 索比埃哀叹道“:我将白白地受折磨, 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算个什么”, ⑤接着昂利对索比埃的观点表示赞同“:一个人决不能像耗子一样无缘无故地死去, 连吭都不吭一声”, ⑥而卡诺里比他们更伤感“:我认为我们早已死去, 从我们不再有什么用的时候开始, 我们就死了”“, 我们
⑦不难看出, 这些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死者”。
道白反复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 而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它表明了萨特道德理论的一个要点:确立了道德目标并进行道德选择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说“: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 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 的目标, 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 ⑧“人是自己造就的……他通过自己的
⑨剧中人是典型的存在道德选择造就自己。
主义者, 他们的伤心之源在于因缺乏既定的、具体的道德目标而不能实施道德选择。
那么, 什么选择才是萨特认可的道德目标与道德选择呢?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早期的《存在与虚无》中, 萨特立足于
自我的主体性, 提出“我的自由是价值的惟一
⑩的观点, 把实现个人意志的自由当作基础”
《死无葬身之地》———一个存在主义的道德悖论
惟一的道德向度。但在中期的《存在主义是
一种人道主义》中, 他又对早期的极端惟我主义作了某种程度的淡化, 开始考虑人际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个体选择应负的牵涉责任等。而他在晚年与贝尼・莱维的谈话中, 自我主体的自由似乎已从至高无上的高位上走了下来, 让位于博爱与人道主义, 把“凡是我有的
瑡瑏 就是你的, 凡是你有的就是我的”的大同理
想当成未来道德了。纵观萨特伦理思想发展的轨迹, 处, 但其要点还是清晰的, 《死》。
由于若望被捕但又尚未暴露真实身份, 其他战友的感觉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这个集体的秘密, 因而他们的狱中斗争也变得有意义, 大家都甘愿为全局的胜利而守密。在做出决定时他们都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除弗朗索瓦这个孩子外, 战友们都认为这种牺牲有价值。这显然是一种高尚行为, 从中我们不难得出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结论。但值得着重指出的是, 萨特并非藉此树立英雄主义的道德实践范例。虽然剧中人的行为确实含有一定的英雄色彩, 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等同于为某种主义、某种原则献身的英雄主义。在理论上, 萨特曾声称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 也不服从某些世俗的道德原则, 并坚决反对参照某种特定信仰、遵循某种固定法令而限制自己的价值选择“:如果上帝不存在, 也就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者命令……我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 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 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辨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
瑢瑏 法”。基于这种观点, 萨特笔下的主人公没有发表任何关于主义、理想的高见, 他们考虑的完全是将要遭到敌人毒手的战友的安危, 因而其斗争性质就绝对不是革命英雄主义
的, 而是人道主义的。
萨特的伦理学如同其本体论哲学一样, 也是以主体自由为核心的。“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 其最终极的意义, 就是对自由本
瑣瑏 身的追求”。既然个人自由就是最终的道德目标, 那么为个人自由所作的选择就是道德
的选择。显而易见, 这种理论所导致的结果, 它无疑是弗朗索瓦、。这显然不是萨特。须知, 萨特的自由不仅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 而且也是在境况中的。人的本体自由没有界限, 因而是绝对的, 但人在境况中的自由又是相对的。正是出于对后者的考虑, 萨特在强调主体自由的同时, 又疾呼选择的责任。责任的起源, 在于人与自由的同一性。自由的人是世界的原造者和主人, 也是世界的守护者、承担者, 如同一个母亲必须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一样, 人也必须对自己创造的世界负责。它是人自由选择行为的后果, 所以无论他作何种选择、处于何种境况, 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推卸自己的行为责任, 而应积极承担自己造成的一切。这样, 一个人做出决定时, 就为自己也为他人选择了道德的目
瑤 标“, 在模铸自己时, 我模铸了人”, 瑏“当我们
说人对自己负责时, 我们并不指他仅仅对自
瑥 己的个性负责, 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 瑏“我瑦瑏 们的行动是代表全人类承担责任”。虽然这
种责任是沉重且责无旁贷的, 但它显示了
“我”的尊严和自觉性, 表现出“我”作为世界主人的崇高与悲壮感。这样, 萨特的道德学说就从个体的自由出发, 经过自由选择、自我选择、道德选择、承担道义责任的阶段, 达到了高尚、自尊、进取的价值高度, 从而在客观上为人类树立了一种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道德标准。从这一标准出发, 我们可轻而易举地对《死》的主人公的行为做出判断:昂利
・55・
外国文学评论 No. 3, 2000
等在为他人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
减轻痛苦的方法, 因而其目的与手段都是道德的, 弗朗索瓦在为自己选择生的同时为他人选择了死, 规避了对他人的责任, 所以他的目的与手段都是不道德的。然而就在我们做出这一简单判断的时候, 却不自觉地陷入了片面与非人道的泥沼。作为未成年人的弗朗索瓦,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作出利己的选择, 依据萨特的道德学说, 谁也不会肯定他为自己而妨碍他人自由的决定, 此而忽视了另一事实, 了弗朗索瓦, 为目的, 计, 同是以萨特的标尺, 谁又能肯定昂利杀害同伴是道德的呢? 《死》似乎是一座道德的迷宫, 萨特在其中设置了一丛丛荆棘、一道道藩篱, 剧中人谁也无法抵达道德的彼岸。
其实, 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在《死》中去寻找一成不变的道德范式呢? 如本文开头所述《死》, 只是展示了《人》的部分思考, 而思考的最终结论是:道德的标准具有主观性、相对性。这是《死》所昭示的第三个理论层面。道德的相对性源于人的境况自由的相对性和自由选择的主观性。“人的价值是靠他自己决
瑧 定的”, 瑏如果主体无限的自由所带来的无条件的自由选择是人当下的主观选择, 那么, 人在当下的主观需求及由此而引发的主观行为就是人的道德选择。另一方面, 人又是处在一个与他人共在的世界里, 人人都在选择自
有规定一种确定的道德标准, 甚至还把一切客观标准如社会公德等看作个人自由的纯粹桎梏, 其结果是导致了价值选择的无限可能性与具体价值选择的无可能性的二律背反。
《死》固然是萨特对伦理尺度思考的结果, 但他并没有藉此树立一座伦理的座标, 也无意对《死》中的任何人、的判断。, 。萨特的结, 它不但与他的初衷相矛盾, 也与他后来参加的反法西斯主义、支持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社会实践相矛盾。但当我们考察萨特的理论动机时, 却发现其中确有值得肯定之处:他对主体自由的绝对性、主体自由选择的自主性及自觉性的强调, 否定了有神论和一切决定论, 使主体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有了充分的依据; 他洞察了人的价值选择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的主观选择与对世界对他人的道德责任联系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存在主义道德理想的崇高性、进取性。
①③⑧⑨瑏瑢 瑣瑏 瑤瑏 瑥瑏 瑦瑏 瑧瑏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
义》, 周煦良、汤永宽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第
1、8、30、26、12213、27、9、8、9、27页。
② 黑兹尔・巴恩斯《一种存在主义伦理学》, 美国芝加哥大
学出版社, 凤凰版,1978年, 第40页。
④瑠瑏 萨特《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等译, 三联书店, 1987
年, 第611、72页。
⑤⑥⑦ 《萨特戏剧集》, 沈志民等译, 李瑜青、凡人编, 安徽
文艺出版社,1998年, 第154、156、157页。
瑡瑏 《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 参见《存在主义是一种
人道主义》, 周煦良、汤永宽译, 三联书店,1988年, 第
72页。
己的价值, 人人的选择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因而人人都处在一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里, 因此人人的选择都要受到他人主观选择的制约。一种在我看来是道德的选择却因限制了他人的自由而被他人视为不道德的选择, 反之亦然。萨特价值选择的主观性、随意性使人拥有无限可能的选择领域, 但他又没
・56・
(作者单位:长沙电力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刘 晖
二十世纪文学
《死无葬身之地》——— 江 龙
内容提要 《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重要的情境剧。从哲学方面, 它表现出作者对选择自主性及世界荒诞性的强调, 从伦理学方面, 它表现了作者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的部分思考:人必须自由地选择, 以获得区别于物的存在意义; 人必须道德地选择, 在自身以外寻求一个实现特殊理想的道德目标, 以体现自己真正是人; 人人都根据自己设定的道德目标进行选择, 因而世界是一个主观性充斥的世界, 每个人的选择都要受到他人自我选择的制约。但作者同时又认为, 因为道德的选择会限制他人的自由而被视为不道德, 于是道德的标准就具有了相对性。
关键词 自由选择 自我选择 道德选择 相对性
萨特不是一个职业的伦理学家, 也没有实践他将要撰写伦理学专著的诺言, 当人们把目光投向他时, 更多地关注的是他的存在本体论哲学。但事实上, 就整体而言, 萨特的全部著作(文学、哲学) 都十分明确地表现了一个双重的主题, 即对人类生存状况和个人自由的哲学与伦理学思考, 所以, 虽然萨特没有撰写过任何伦理学专著, 但其学说的浓郁的伦理色彩是他本人乃至评论界都予以承认的。萨特曾明确将其哲学称为“一种行动和
①, 黑兹尔・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巴恩斯也认为“, 尽管萨特没有建立一种抽象的伦理
学体系, 但是, 人们到处都感觉到一种含蓄的
②因此, 我们可以说萨特的哲伦理学表象。”
学是一种有浓郁伦理意味的哲学, 其伦理学是一种被其哲学本体化了的伦理学。萨特的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感觉同样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内涵。
(以下简称) 是萨特《死无葬身之地》《死》
写于1946年的剧本, 因其缺乏悬念, 作者曾从文学的角度否定过它, 说它“是一部不成功的剧本”。但笔者认为, 它与作者同年发表的
(以下简演讲辞《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一样, 表达了作者对上述伦理与哲学称《人》
主题的思考, 是这种思考的一种文学表述。从哲学的角度《死》, 强调的是选择的自主性及世界的荒诞性。剧中的每一个游击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都行使着自己自由
・53・
外国文学评论 No. 3, 2000
选择的权利, 有的挺身忍受酷刑, 宁死不屈;
有的大声喊叫, 以减轻酷刑所带来的疼痛; 有的跳楼自杀以永守秘密; 也有的准备招供以为自己谋生路; 最后尚存的三人为了保存战斗力, 打算以假供词迷惑敌人, 而敌人也相信了他们编造的故事, 准备将他们释放, 但由于敌人内部的矛盾, 他们最终还是被不明不白地处死。由于剧本情节清晰、剧中人行为明确, 剧本对哲学主题的表达是准确无误的, 了解萨特“选择”学意味。, 能解其中三味, , 。
人必须自由地选择, 这是作者伦理思考的第一个层面, 其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人自由的绝对性。萨特认为, 人永远不能作为已被选择的东西而存在, 而应当不断地为未来自由谋划。人的绝对自由是人存在的宿命, 但这种自由不是某种概念的抽象, 而是人实实在在的选择和具体的行动。在《人》中, 萨特着重指出“: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在把自己投向未来时, 什么都不存在”, ③换言之“, 存在对于人的实在来说,
④。就是行动; 而停止行动, 就是不再存在”既然选择的行动与人的实存具有同一性、同
时性, 那么, 人应该介入这样那样的具体境况中去进行自我选择, 从各种牵制中获得自由的超脱, 使人的主体自由得以实现。在这里, 萨特把选择与否提到存在与否的高度来认识, 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主体性、自觉性的强调。正是基于这种思考, 萨特让他的剧中人在面对死亡的极限境遇中进行种种自主的选择, 有的纯粹为我, 有的完全为他, 也有的为我兼为他。虽然这些选择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目的, 但其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一致的, 即选择主体希望通过选择的行为实现对当下困境的超越。当然, 受环境的制约, 目的的实现不是
・54・
必然的, 甚至可能出现与目的相悖的结果, 但萨特认为只要人在行动, 就获得了存在的表象与依据, 虽然不一定能超越当下的困境, 但超越了纯粹的“自在”而进入了“自为”的存在, 就获得了人区别于物的意义。
对剧中人的选择作何评价呢? 这涉及到萨特伦理思考的第二层面:择。在, , 被关押的游击队员并不吝惜生命的付出, 但他们希望死得其所, 如果他们的死能带来价值, 那么他们将含笑九泉, 反之则是浪费生命。然而使他们倍感悲哀的是敌人认定他们会对内部机密守口如瓶, 可事实是他们根本无密可守。正因如此, 索比埃哀叹道“:我将白白地受折磨, 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算个什么”, ⑤接着昂利对索比埃的观点表示赞同“:一个人决不能像耗子一样无缘无故地死去, 连吭都不吭一声”, ⑥而卡诺里比他们更伤感“:我认为我们早已死去, 从我们不再有什么用的时候开始, 我们就死了”“, 我们
⑦不难看出, 这些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死者”。
道白反复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 而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它表明了萨特道德理论的一个要点:确立了道德目标并进行道德选择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说“: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 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 的目标, 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 ⑧“人是自己造就的……他通过自己的
⑨剧中人是典型的存在道德选择造就自己。
主义者, 他们的伤心之源在于因缺乏既定的、具体的道德目标而不能实施道德选择。
那么, 什么选择才是萨特认可的道德目标与道德选择呢?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早期的《存在与虚无》中, 萨特立足于
自我的主体性, 提出“我的自由是价值的惟一
⑩的观点, 把实现个人意志的自由当作基础”
《死无葬身之地》———一个存在主义的道德悖论
惟一的道德向度。但在中期的《存在主义是
一种人道主义》中, 他又对早期的极端惟我主义作了某种程度的淡化, 开始考虑人际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个体选择应负的牵涉责任等。而他在晚年与贝尼・莱维的谈话中, 自我主体的自由似乎已从至高无上的高位上走了下来, 让位于博爱与人道主义, 把“凡是我有的
瑡瑏 就是你的, 凡是你有的就是我的”的大同理
想当成未来道德了。纵观萨特伦理思想发展的轨迹, 处, 但其要点还是清晰的, 《死》。
由于若望被捕但又尚未暴露真实身份, 其他战友的感觉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这个集体的秘密, 因而他们的狱中斗争也变得有意义, 大家都甘愿为全局的胜利而守密。在做出决定时他们都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除弗朗索瓦这个孩子外, 战友们都认为这种牺牲有价值。这显然是一种高尚行为, 从中我们不难得出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结论。但值得着重指出的是, 萨特并非藉此树立英雄主义的道德实践范例。虽然剧中人的行为确实含有一定的英雄色彩, 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等同于为某种主义、某种原则献身的英雄主义。在理论上, 萨特曾声称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 也不服从某些世俗的道德原则, 并坚决反对参照某种特定信仰、遵循某种固定法令而限制自己的价值选择“:如果上帝不存在, 也就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者命令……我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 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 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辨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
瑢瑏 法”。基于这种观点, 萨特笔下的主人公没有发表任何关于主义、理想的高见, 他们考虑的完全是将要遭到敌人毒手的战友的安危, 因而其斗争性质就绝对不是革命英雄主义
的, 而是人道主义的。
萨特的伦理学如同其本体论哲学一样, 也是以主体自由为核心的。“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 其最终极的意义, 就是对自由本
瑣瑏 身的追求”。既然个人自由就是最终的道德目标, 那么为个人自由所作的选择就是道德
的选择。显而易见, 这种理论所导致的结果, 它无疑是弗朗索瓦、。这显然不是萨特。须知, 萨特的自由不仅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 而且也是在境况中的。人的本体自由没有界限, 因而是绝对的, 但人在境况中的自由又是相对的。正是出于对后者的考虑, 萨特在强调主体自由的同时, 又疾呼选择的责任。责任的起源, 在于人与自由的同一性。自由的人是世界的原造者和主人, 也是世界的守护者、承担者, 如同一个母亲必须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一样, 人也必须对自己创造的世界负责。它是人自由选择行为的后果, 所以无论他作何种选择、处于何种境况, 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推卸自己的行为责任, 而应积极承担自己造成的一切。这样, 一个人做出决定时, 就为自己也为他人选择了道德的目
瑤 标“, 在模铸自己时, 我模铸了人”, 瑏“当我们
说人对自己负责时, 我们并不指他仅仅对自
瑥 己的个性负责, 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 瑏“我瑦瑏 们的行动是代表全人类承担责任”。虽然这
种责任是沉重且责无旁贷的, 但它显示了
“我”的尊严和自觉性, 表现出“我”作为世界主人的崇高与悲壮感。这样, 萨特的道德学说就从个体的自由出发, 经过自由选择、自我选择、道德选择、承担道义责任的阶段, 达到了高尚、自尊、进取的价值高度, 从而在客观上为人类树立了一种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道德标准。从这一标准出发, 我们可轻而易举地对《死》的主人公的行为做出判断:昂利
・55・
外国文学评论 No. 3, 2000
等在为他人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
减轻痛苦的方法, 因而其目的与手段都是道德的, 弗朗索瓦在为自己选择生的同时为他人选择了死, 规避了对他人的责任, 所以他的目的与手段都是不道德的。然而就在我们做出这一简单判断的时候, 却不自觉地陷入了片面与非人道的泥沼。作为未成年人的弗朗索瓦,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作出利己的选择, 依据萨特的道德学说, 谁也不会肯定他为自己而妨碍他人自由的决定, 此而忽视了另一事实, 了弗朗索瓦, 为目的, 计, 同是以萨特的标尺, 谁又能肯定昂利杀害同伴是道德的呢? 《死》似乎是一座道德的迷宫, 萨特在其中设置了一丛丛荆棘、一道道藩篱, 剧中人谁也无法抵达道德的彼岸。
其实, 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在《死》中去寻找一成不变的道德范式呢? 如本文开头所述《死》, 只是展示了《人》的部分思考, 而思考的最终结论是:道德的标准具有主观性、相对性。这是《死》所昭示的第三个理论层面。道德的相对性源于人的境况自由的相对性和自由选择的主观性。“人的价值是靠他自己决
瑧 定的”, 瑏如果主体无限的自由所带来的无条件的自由选择是人当下的主观选择, 那么, 人在当下的主观需求及由此而引发的主观行为就是人的道德选择。另一方面, 人又是处在一个与他人共在的世界里, 人人都在选择自
有规定一种确定的道德标准, 甚至还把一切客观标准如社会公德等看作个人自由的纯粹桎梏, 其结果是导致了价值选择的无限可能性与具体价值选择的无可能性的二律背反。
《死》固然是萨特对伦理尺度思考的结果, 但他并没有藉此树立一座伦理的座标, 也无意对《死》中的任何人、的判断。, 。萨特的结, 它不但与他的初衷相矛盾, 也与他后来参加的反法西斯主义、支持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的社会实践相矛盾。但当我们考察萨特的理论动机时, 却发现其中确有值得肯定之处:他对主体自由的绝对性、主体自由选择的自主性及自觉性的强调, 否定了有神论和一切决定论, 使主体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有了充分的依据; 他洞察了人的价值选择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的主观选择与对世界对他人的道德责任联系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存在主义道德理想的崇高性、进取性。
①③⑧⑨瑏瑢 瑣瑏 瑤瑏 瑥瑏 瑦瑏 瑧瑏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
义》, 周煦良、汤永宽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第
1、8、30、26、12213、27、9、8、9、27页。
② 黑兹尔・巴恩斯《一种存在主义伦理学》, 美国芝加哥大
学出版社, 凤凰版,1978年, 第40页。
④瑠瑏 萨特《存在与虚无》, 陈宣良等译, 三联书店, 1987
年, 第611、72页。
⑤⑥⑦ 《萨特戏剧集》, 沈志民等译, 李瑜青、凡人编, 安徽
文艺出版社,1998年, 第154、156、157页。
瑡瑏 《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 参见《存在主义是一种
人道主义》, 周煦良、汤永宽译, 三联书店,1988年, 第
72页。
己的价值, 人人的选择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
因而人人都处在一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里, 因此人人的选择都要受到他人主观选择的制约。一种在我看来是道德的选择却因限制了他人的自由而被他人视为不道德的选择, 反之亦然。萨特价值选择的主观性、随意性使人拥有无限可能的选择领域, 但他又没
・56・
(作者单位:长沙电力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刘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