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之景观设计
●张立
2
0世纪60年代以后,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环境艺术的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
(Postmodernmen),以体现尚武主义、民族主义的精英价值观。1939年,费德里克德·欧里斯编选的《西班牙暨美洲诗集》中使用“后现代”一词。从词源上看,首先Post可指notmodernity,有notpositive或negativemodernity之意,即积极主动的同先前传统思想决裂。其次Post可指promodernity:现代之后的所有思退。再次Post可指hyper:现代的更高阶段,对现代的一种“超越”的意思,否继续强化。最后post还可指truss:
定了现代思想而对其作更高的升华,使之更接近于世界的本真状态。
后现代主义该如何定义,代表人物利奥塔、德里达、哈贝马斯、理查德·罗蒂等人都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可得出一个结论:后现代主同的观点。综合诸多观点,
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形式探索,运用新的城市景观建筑和庭院设计手法,创造各异的景观设计形象。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出现较早。1870年,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提出“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Painting),用来指一种比法国印象派更现代、更先锋的绘画创作。1917年,鲁道夫·潘维兹在《欧洲文化教育的危机》中论述了欧洲文化教育的虚无主义和价值体系的崩溃,并提出了培养“后现代人”
也渗透了东方文化的传统精髓,而现代主义建筑是适应现代工业时代的建筑风格,它采用了整齐划一的艺术语言,以几何化、标准化和抽象化为主要特色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墙结构的结合体。在现代主义建筑刻板的形式,单一的艺术语言环境中,人们的多种情感交流和表达都受到了限制,尤其现代主义对人性的漠视,对人类情感的压抑促使人们一反现代风格而趋返朴归真的语言环境,其目的是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
实质上,不论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语言,它都是现代城市文化多元性的需要,它们之所以合理地存在于城市文化的语境中,就是因为它们部分地或全部地适应城市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需要。
三.适应现代城市艺术文化语言环境的现代雕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境复杂的城市雕塑
市雕塑还包括高等院校师生们的学习与创作的架上雕,集团或个人收塑,博物馆珍藏的传统雕塑(雕塑文物)藏的各种雕塑,以及工艺品企业公司生产的带有商业性的工艺雕塑和建筑工程公司为了商业利益而附在建筑物的雕塑,等等。不论是狭义的雕塑内容,还是广义的雕塑内容,都是城市雕塑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都以自己的表达语言,共同构成城市雕塑艺术文化的语言环境。
城市文化环境既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性文化环境,又是以人为文化消费主体的综合性文化环境,为了适应人文主义的创造性和主体消费性,城市的各种文化都分别具有多层次性。城市雕塑文化也不例外,它受创造主体需要和能力的限制,也受文化消费主体需要的制约。
城市文化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各种区域文化共同凝聚的综合性文化。在城市文化消费中,适应各种消费群体的文化语言共同构成的文化语言环境是文化客观性的基本要求。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语言的多样性适应城市文化消费主体文化的多层次性。这也是艺术文化存在的必然性。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现代城市雕塑狭义上说是矗立于城市公共环境中所有的雕塑,它包括文化广场、交通路口、文化小区、住宅小区、园林、工商企业,以及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中的雕塑。这样的雕塑从形式上说多数以几何化、抽象化见长,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往往与其文化属性和文化环境相关。或反映城市广场文化、交通文化、住宅文化,或反映城市的商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广义上说,城
93
大众传媒
义(postmodernism)在这个名称下集合着彼此矛盾的态度和理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反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
2、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晚期,社会进入了一个“解体、离散、转变”的年代。在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工业革命使传统城市的文化特色彻底失落,大量的传统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城市面貌改变太快,无法对整个城记忆,导致市民对社区以外的环境产生陌市加以识别、
生感,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中很多重要的部分被严重侵蚀掉,场所与机缘,都市与社区解体。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埃,试图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实现,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环境。由此现代主义芝加哥建不得不面对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1966年,
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给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
后现代建筑归纳了六点特征:历史主义;直接的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文脉主义;隐喻和玄想;后现代式空间。正是通过这些先锋派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上的狂飙表现,景观设计师们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景观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主要存在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后现代主义景观观点。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指在文化上的后从表面上看,文化上的后现现代主义影响的景观设计。
代主义指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它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思是受西方现代美学理论、
潮和女权主义的影响,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否定现代主义的内涵,标志着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崇高美学的决裂。它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的思维体系。的、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一般指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功能性和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衷主义、戏谑性的符号和大众化的装饰风格为主要特征的景观设计思潮。如TomTurner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通过隐喻等手法追求意义的表达,认
带有历史性、讽刺性,具有双重译码的特点。赫斯特认“贵族式美学”让位于为后现代主义景观艺术的目的是
公众所喜爱的玩笑形式并极力宣扬艺术要更象大众艺术而非高难艺术。乔治·哈格里夫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哲学的直接对立面,后现代主义景观具有包容性,注重文脉而非风格,试图找回世界的本真面目而不是创新的物体,定位于外在世界而非内心的理念“到处搜索、引用、掠夺”,世界,后现代主义者被形容为具有“历史性”“包容性”、。
国内研究人员多数从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即詹克斯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来理解后现代主义景观。陈晓彤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关注人们精神层面,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趣味、个性的精神需求。景观建筑师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花草、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因此,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但人和景和而谨慎。
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4、后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形式探索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被认为是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奠基人,在建筑设计的同时,他也涉及到景观的领域。其在1972年设计的位于费城附近的富兰克林纪念馆和1979年设计的华盛顿西广场分别运用了符号式隐喻和图案式隐喻的设计方法。
1992年建成的巴黎雪铁龙公园也是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景观设计,整个设计体现了严谨与变化、几何与自然的结合,并且具有强烈的怀旧与伤感这三组建筑相互的色彩。公园以三组建筑来组织空间,
间有严谨的几何对位关系,它们共同限定了公园中心部分的空间,同时又构成了一些小的系列主题花园。每个小花园都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及植物材料的选择来体现金属和它的象征性对应物的组合,它把传统园林中的一些要素用现代设计手法重新组合重现,体现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小花园内喷水头像,充满了讽刺、诙谐、玩世不恭的意味,这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符号拼贴的大杂烩。
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是20世纪景观设计潮流的几朵浪花。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杨建
大众传媒
94
为后现代主义景观采用现代主义景观的形式,但
“后现代主义”之景观设计
●张立
2
0世纪60年代以后,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环境艺术的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
(Postmodernmen),以体现尚武主义、民族主义的精英价值观。1939年,费德里克德·欧里斯编选的《西班牙暨美洲诗集》中使用“后现代”一词。从词源上看,首先Post可指notmodernity,有notpositive或negativemodernity之意,即积极主动的同先前传统思想决裂。其次Post可指promodernity:现代之后的所有思退。再次Post可指hyper:现代的更高阶段,对现代的一种“超越”的意思,否继续强化。最后post还可指truss:
定了现代思想而对其作更高的升华,使之更接近于世界的本真状态。
后现代主义该如何定义,代表人物利奥塔、德里达、哈贝马斯、理查德·罗蒂等人都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可得出一个结论:后现代主同的观点。综合诸多观点,
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形式探索,运用新的城市景观建筑和庭院设计手法,创造各异的景观设计形象。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出现较早。1870年,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提出“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Painting),用来指一种比法国印象派更现代、更先锋的绘画创作。1917年,鲁道夫·潘维兹在《欧洲文化教育的危机》中论述了欧洲文化教育的虚无主义和价值体系的崩溃,并提出了培养“后现代人”
也渗透了东方文化的传统精髓,而现代主义建筑是适应现代工业时代的建筑风格,它采用了整齐划一的艺术语言,以几何化、标准化和抽象化为主要特色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墙结构的结合体。在现代主义建筑刻板的形式,单一的艺术语言环境中,人们的多种情感交流和表达都受到了限制,尤其现代主义对人性的漠视,对人类情感的压抑促使人们一反现代风格而趋返朴归真的语言环境,其目的是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
实质上,不论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语言,它都是现代城市文化多元性的需要,它们之所以合理地存在于城市文化的语境中,就是因为它们部分地或全部地适应城市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交流需要。
三.适应现代城市艺术文化语言环境的现代雕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境复杂的城市雕塑
市雕塑还包括高等院校师生们的学习与创作的架上雕,集团或个人收塑,博物馆珍藏的传统雕塑(雕塑文物)藏的各种雕塑,以及工艺品企业公司生产的带有商业性的工艺雕塑和建筑工程公司为了商业利益而附在建筑物的雕塑,等等。不论是狭义的雕塑内容,还是广义的雕塑内容,都是城市雕塑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都以自己的表达语言,共同构成城市雕塑艺术文化的语言环境。
城市文化环境既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性文化环境,又是以人为文化消费主体的综合性文化环境,为了适应人文主义的创造性和主体消费性,城市的各种文化都分别具有多层次性。城市雕塑文化也不例外,它受创造主体需要和能力的限制,也受文化消费主体需要的制约。
城市文化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各种区域文化共同凝聚的综合性文化。在城市文化消费中,适应各种消费群体的文化语言共同构成的文化语言环境是文化客观性的基本要求。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语言的多样性适应城市文化消费主体文化的多层次性。这也是艺术文化存在的必然性。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现代城市雕塑狭义上说是矗立于城市公共环境中所有的雕塑,它包括文化广场、交通路口、文化小区、住宅小区、园林、工商企业,以及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中的雕塑。这样的雕塑从形式上说多数以几何化、抽象化见长,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往往与其文化属性和文化环境相关。或反映城市广场文化、交通文化、住宅文化,或反映城市的商业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广义上说,城
93
大众传媒
义(postmodernism)在这个名称下集合着彼此矛盾的态度和理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反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
2、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晚期,社会进入了一个“解体、离散、转变”的年代。在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工业革命使传统城市的文化特色彻底失落,大量的传统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城市面貌改变太快,无法对整个城记忆,导致市民对社区以外的环境产生陌市加以识别、
生感,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中很多重要的部分被严重侵蚀掉,场所与机缘,都市与社区解体。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埃,试图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实现,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环境。由此现代主义芝加哥建不得不面对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1966年,
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给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
后现代建筑归纳了六点特征:历史主义;直接的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文脉主义;隐喻和玄想;后现代式空间。正是通过这些先锋派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上的狂飙表现,景观设计师们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景观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主要存在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后现代主义景观观点。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指在文化上的后从表面上看,文化上的后现现代主义影响的景观设计。
代主义指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它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思是受西方现代美学理论、
潮和女权主义的影响,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否定现代主义的内涵,标志着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崇高美学的决裂。它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的思维体系。的、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一般指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功能性和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衷主义、戏谑性的符号和大众化的装饰风格为主要特征的景观设计思潮。如TomTurner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通过隐喻等手法追求意义的表达,认
带有历史性、讽刺性,具有双重译码的特点。赫斯特认“贵族式美学”让位于为后现代主义景观艺术的目的是
公众所喜爱的玩笑形式并极力宣扬艺术要更象大众艺术而非高难艺术。乔治·哈格里夫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哲学的直接对立面,后现代主义景观具有包容性,注重文脉而非风格,试图找回世界的本真面目而不是创新的物体,定位于外在世界而非内心的理念“到处搜索、引用、掠夺”,世界,后现代主义者被形容为具有“历史性”“包容性”、。
国内研究人员多数从狭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即詹克斯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来理解后现代主义景观。陈晓彤认为,后现代主义景观关注人们精神层面,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趣味、个性的精神需求。景观建筑师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花草、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因此,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但人和景和而谨慎。
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4、后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形式探索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被认为是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奠基人,在建筑设计的同时,他也涉及到景观的领域。其在1972年设计的位于费城附近的富兰克林纪念馆和1979年设计的华盛顿西广场分别运用了符号式隐喻和图案式隐喻的设计方法。
1992年建成的巴黎雪铁龙公园也是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景观设计,整个设计体现了严谨与变化、几何与自然的结合,并且具有强烈的怀旧与伤感这三组建筑相互的色彩。公园以三组建筑来组织空间,
间有严谨的几何对位关系,它们共同限定了公园中心部分的空间,同时又构成了一些小的系列主题花园。每个小花园都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及植物材料的选择来体现金属和它的象征性对应物的组合,它把传统园林中的一些要素用现代设计手法重新组合重现,体现了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小花园内喷水头像,充满了讽刺、诙谐、玩世不恭的意味,这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符号拼贴的大杂烩。
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是20世纪景观设计潮流的几朵浪花。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作者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杨建
大众传媒
94
为后现代主义景观采用现代主义景观的形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