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_戴蓉

RESOURCESANDENVIRONMENT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5期专刊CHINAPOPULATION,Vol.20No.52010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1

*

郭泺

1,2

薛达元

1,2

孙发明

1

(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2.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依据1978-2008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ArcGIS9.2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

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人口变化直接相关。关键词

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时空特征;GIS

DF413.1;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5专-0186-04

中图分类号

中国的农业人口是指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

[1-2]

密度的影响,我们不能选用传统的人口密度计算方法,顾我们所选用的计及到不适宜居住地区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算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pi=Ni/∑Aij

j=1m

。农业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3]

它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中国农业人口的空

间分布格局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多维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人口分布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将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空间数据进行连接分析

[4-6]

[9]

pi为第i个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Ni为该区域的总人Aij为第i个研究区域第j类居住类型的区域面积。口数,

本文对于所获数据处理,主要运用GIS特有空间数据分析和属性数据管理能力,将相关数据资料与行政区划进行关联、匹配、叠加等一系列处理,并且应用ArcMap自动生成面积,计算获取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图,最后通过空间对中国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进行分区域数据分析模块,

统计聚类分级和制图分析,探讨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由于海南省1988年设省,重庆市1997年设市,因此,在对这两个省的数据处理中,考虑海南省位置较对1988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海南省不予为特殊,

考虑。对1997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利用ArcGIS空间合并技术,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迅猛发展,将大量的空间分

[7-8]

析方法引入到人口的时空格局研究中。本研究利用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数据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因子关联起来,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人口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农业人口包括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和由从事农

[2]

业生产的人口抚养的人口,中国农业人口主要居住在乡

村。因此,本文采用统计年鉴资料对总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方法,使用乡村人口指代农业人口。本研究所用的中国农业总人口及各省区农业总人口数据均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源于1978-2008年的和年鉴》和各省市区统计年鉴。

本文对所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不同用地类即不同的行政区域对人口型上人口分布的不均匀的特点,

05-20收稿日期:2010-作者简介:戴蓉,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规划。通讯简介:薛达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2

2.1

中国农业人口变化的时空特征

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中国农业总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总人口变动趋如图1所示,

2.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No.07BAC03A08),中央民族大学958研究计划。

·186·

戴蓉等: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势主要经历了稳定增长和急速下降两个阶段。1978-1995年为增长阶段,从79014万人增加到85947万人,增长率为8.8%,年增长量为407万人。1995-2008年为下从85947万人减少到72135万人,减少率为降阶段,

16%,减少量为1062万人/年

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增长较快的是山东省、天津市和135.6人和每平方公里依次增加了261.7人、浙江省,

107.3人,增长速度较慢的是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10年中增长量依次为0.2人/km2、内蒙古自治区,海省、

0.5人/km2、0.7人/km2、2.4人/km2。此阶段中,上海农10年间下降量为119.4人/km2。业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

(3)1995-2008年间,大部分省地的农业人口密度呈下

2

下降最快的是上海市,下降量为279.6人/km,其它降阶段,

下降较快的省为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和天津市,下

2

176.6人/km2、139.2人/km2、118.3降量依次为177.1人/km、

2

113.5人/km2。在这13年间,人/km、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的农业人口进入缓慢的增长阶段,增长量依次为0.1人/km2、0.2人/km2、2.5人/km2。2.2.2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如图2所示,总体上看,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密度而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较高的地区分布在东南地区,

同时依据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不同时期的变化程度,在地

图11978-2008年中国农业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理上可将其分为5类。

(1)高密度聚集区,1985-2008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期间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在急剧降低,从738.1人/km下

2

下降率为54%。降到339.1人/km,

2

2.1.2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通过计算1985-2008年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率,可以看出近30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1)1985-1995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为山东省和山西省,增长率为114%和98.5%。人口增长最慢的省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增长率低于15%。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较快,此阶自治区,

段农业人口数量在下降,下降率为16.1%

(2)1995-2008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上海农业人口下降最快,下降率为45%,其它农业降低,

人口下降较快的省区如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下降率超过35%。此阶段,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业人口在增加,其中,新疆自治区增长率较高其它两地区的农业人口增长率低于10%。超过45%,2.22.2.1

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时间维的变化

近30年来,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动较大,大致有以下3个特点:

(1)1978-2008年间,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上海市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其余省区的农业人口密度都经历了增长阶段和下降阶段。

(2)1985-1995年间,大部分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着

(2)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北省、

农业人口密度在201-400人/km范围内,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农业人口超过2.8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39.3%,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及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

(3)中等密度聚集区,包括四川省、湖北省、贵州省、湖江西省、重庆市、福建省和广西省,农业人口密度南省、

101-200人/km2范围内,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超过1.4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19.4%,面积仅占17.33%,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南部地区。

(4)较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甘肃省、山西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宁夏自治区,农业人口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密度13-100人/km范围内,

口超过1.2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16.9%,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20.1%。

(5)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农业人口密度低于12人/km2。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为0.03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4.1%,面积却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49.5%,主要是分布在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2

2

·18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专刊

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海拔高度引起热量条件的垂直变化,土候条件相对恶劣,

壤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的影响,使得西部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低,农业人口数量少,密度低。西藏、新

2疆、内蒙古、青海的农业人口密度低于12人/km,四省农

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4.1%,

的49.5%。东部省区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相对较好的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高,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集中且密度大。高密

2度和较高密度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大于200人/km,占全

国农业总人口的39.6%,面积只占11%左右。所以自然条件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基本因素。3.2

社会经济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性的影响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

[15]

[14]

。中

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

。通过计算

对比耕地面积减少各省区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

量及农业人口变化量综合分析得出:1985-1995年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增加,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贡献率较大的是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其中甘肃省达到了29%,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此阶段中,广东省、浙江省及福建省的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为负增长,浙江省达到了7%左右,说明了这些地区产业化水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贡献的相关性不高,平比较高,

其它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95-2008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降低,农业总产值对GDP间,

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西藏自治区下降率达到了41.7%,上海和北京市下降率最低,不超过9%。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导致环境承载力超负荷。3.3

人口政策的影响

20世纪50农业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受政策的影响较大,-60年代初,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节育政策加上自然灾害

图2

1995年(b)、2008年(c)各省区1985年(a)、

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

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基本上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农业人口的基数本来很大,所以占比例相对较大;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初步形成,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改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高自然增长率,农业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80-90年代进一步明确强调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强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重申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降低,死亡率较低,农业人口稳步增长,自然增长率大于;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

3

3.1

中国农业人口时空变化的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的因素

一个国家农业人口的分布格局、密度大小及其随时空

[9-13]

间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和控制。中国地域

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种多样,造成农业布辽阔,

局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西部大

·188·

戴蓉等: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2]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人口的定义[EB/OL].http://www.stats.

gov.cn/tjzs/t20030704_402369629.htm,2000–09–2/2009–12–15.

[3]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北京卷)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CliffAD,OrdJK,SpatialAutocorrelation,London:Pion,1973.[5]GETISA,ORDJK.TheAnalysisofSpatialAssociationbyUseof

DistanceDtatistics[J].GeographicalAnalysis,1992,24(2):189-206.

[6]GETISA,ORDJK.LocalSpatialStatistics:AnOverview[M]//

SpatialAnalysis:ModelllinginaGISEnvironment.NewYork:JohnWiley&Sons,2996,261-277.

[7]郭泺,薛达元,杜世宏,孙燕.近50年青海三江源地区人口密度动

2008,18(5):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02-305.

[8]俞路,张善余,韩贵峰.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83-87.

[9]王雅雯,——以辽王利,郭峰.基于GIS的人口分布图的绘制研究—

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2):97-101.宁市为例[

[1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祝卓.人口地理学[M][11]董春,刘纪平,赵荣,王桂新.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

.遥感信息,2002,(4):61-64.性研究[J]

[12]何莲娜.城市布局要素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

2009,35(29):25-27.建筑,

[13]廖顺宝,孙九林.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3):67-67.

[14]DiXonA.MethodandProgressinChoroplethMappingPopulation

J].TheCartograhicJournal,1972,(9):19-29.Density[

[15]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R].沈阳:辽宁人

,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近十年来我国农业人口呈低死亡率,数量下降较快的趋势。现出低出生率、

4讨论

(1)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分布不均衡。在西部大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地区,农业人口密度低,空间分布不连续。而在地理环境较好和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密度大且空间分布集中。

(2)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较大。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国家相关人口政策对于农业人口增长率有直接关系,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是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

(3)通过对各省区农业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发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有较大的人口包容量,农业人口密度高。

(4)农业人口的调控好坏与农业生产总值对国家的GDP贡献率的高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极线有直接关系,农业人口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加,但是农业人口过快增长也会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就是农用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超负荷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实现中国农业人口调控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是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益、

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编辑:于

参考文献

[1]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杰)

1995.民出版社,

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inChina

DAIRong1

2

GUOLuo1,

2

XUEDa-yuan1,

SUNFa-ming1

(1.CollegeofLif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2.ChineseInstituteofEnvironment&ResourcesProtectionforMinorityAreas,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Basedonagriculturalpopulationstatisticsduringtheperiodfrom1978to2008,combined1:1000000landutilizationmap

inChina,withArcGIS9.2softwaresupported,spacestatisticalanalysismethodwith31provincesasthebasicunitofspatialanalysiscanbeusedtoanalyzeanddiscusstheagricultural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anddrivingfactorsinthelast30yearsinChina.TheresultsshowthatspatialagriculturalpopulationdistributionisdiscreteinChina,andthedifferenceisnotableforvariousplaces,whichisaffectedbymanyfactors,suchasnaturalconditions,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nationalpoliciesandsoon.Thespatialpatternofnaturalenvironmentistheelementarycondition,whileeconomicdevelopmentisthemainfactortoaffectthespatialdistributionofagri-culturalpopulation.Thegovernmentalpolicieshavedirectrelationshipwithagriculturalpopulationdistribution,too.Keywords

agricultural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GIS

·189·

RESOURCESANDENVIRONMENT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0卷第5期专刊CHINAPOPULATION,Vol.20No.52010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1

*

郭泺

1,2

薛达元

1,2

孙发明

1

(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2.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依据1978-2008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ArcGIS9.2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

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人口变化直接相关。关键词

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时空特征;GIS

DF413.1;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5专-0186-04

中图分类号

中国的农业人口是指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

[1-2]

密度的影响,我们不能选用传统的人口密度计算方法,顾我们所选用的计及到不适宜居住地区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算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pi=Ni/∑Aij

j=1m

。农业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3]

它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中国农业人口的空

间分布格局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多维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人口分布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将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空间数据进行连接分析

[4-6]

[9]

pi为第i个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Ni为该区域的总人Aij为第i个研究区域第j类居住类型的区域面积。口数,

本文对于所获数据处理,主要运用GIS特有空间数据分析和属性数据管理能力,将相关数据资料与行政区划进行关联、匹配、叠加等一系列处理,并且应用ArcMap自动生成面积,计算获取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图,最后通过空间对中国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进行分区域数据分析模块,

统计聚类分级和制图分析,探讨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由于海南省1988年设省,重庆市1997年设市,因此,在对这两个省的数据处理中,考虑海南省位置较对1988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海南省不予为特殊,

考虑。对1997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利用ArcGIS空间合并技术,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迅猛发展,将大量的空间分

[7-8]

析方法引入到人口的时空格局研究中。本研究利用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数据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因子关联起来,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人口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农业人口包括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和由从事农

[2]

业生产的人口抚养的人口,中国农业人口主要居住在乡

村。因此,本文采用统计年鉴资料对总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方法,使用乡村人口指代农业人口。本研究所用的中国农业总人口及各省区农业总人口数据均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源于1978-2008年的和年鉴》和各省市区统计年鉴。

本文对所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不同用地类即不同的行政区域对人口型上人口分布的不均匀的特点,

05-20收稿日期:2010-作者简介:戴蓉,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规划。通讯简介:薛达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2

2.1

中国农业人口变化的时空特征

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中国农业总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总人口变动趋如图1所示,

2.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No.07BAC03A08),中央民族大学958研究计划。

·186·

戴蓉等: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势主要经历了稳定增长和急速下降两个阶段。1978-1995年为增长阶段,从79014万人增加到85947万人,增长率为8.8%,年增长量为407万人。1995-2008年为下从85947万人减少到72135万人,减少率为降阶段,

16%,减少量为1062万人/年

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增长较快的是山东省、天津市和135.6人和每平方公里依次增加了261.7人、浙江省,

107.3人,增长速度较慢的是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10年中增长量依次为0.2人/km2、内蒙古自治区,海省、

0.5人/km2、0.7人/km2、2.4人/km2。此阶段中,上海农10年间下降量为119.4人/km2。业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

(3)1995-2008年间,大部分省地的农业人口密度呈下

2

下降最快的是上海市,下降量为279.6人/km,其它降阶段,

下降较快的省为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和天津市,下

2

176.6人/km2、139.2人/km2、118.3降量依次为177.1人/km、

2

113.5人/km2。在这13年间,人/km、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新疆自治区的农业人口进入缓慢的增长阶段,增长量依次为0.1人/km2、0.2人/km2、2.5人/km2。2.2.2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如图2所示,总体上看,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密度而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较高的地区分布在东南地区,

同时依据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不同时期的变化程度,在地

图11978-2008年中国农业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理上可将其分为5类。

(1)高密度聚集区,1985-2008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期间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在急剧降低,从738.1人/km下

2

下降率为54%。降到339.1人/km,

2

2.1.2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通过计算1985-2008年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率,可以看出近30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1)1985-1995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为山东省和山西省,增长率为114%和98.5%。人口增长最慢的省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增长率低于15%。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较快,此阶自治区,

段农业人口数量在下降,下降率为16.1%

(2)1995-2008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上海农业人口下降最快,下降率为45%,其它农业降低,

人口下降较快的省区如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下降率超过35%。此阶段,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业人口在增加,其中,新疆自治区增长率较高其它两地区的农业人口增长率低于10%。超过45%,2.22.2.1

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时间维的变化

近30年来,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动较大,大致有以下3个特点:

(1)1978-2008年间,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上海市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其余省区的农业人口密度都经历了增长阶段和下降阶段。

(2)1985-1995年间,大部分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着

(2)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北省、

农业人口密度在201-400人/km范围内,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农业人口超过2.8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39.3%,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及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

(3)中等密度聚集区,包括四川省、湖北省、贵州省、湖江西省、重庆市、福建省和广西省,农业人口密度南省、

101-200人/km2范围内,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超过1.4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19.4%,面积仅占17.33%,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南部地区。

(4)较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甘肃省、山西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宁夏自治区,农业人口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密度13-100人/km范围内,

口超过1.2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16.9%,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20.1%。

(5)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农业人口密度低于12人/km2。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为0.03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4.1%,面积却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49.5%,主要是分布在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2

2

·18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专刊

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海拔高度引起热量条件的垂直变化,土候条件相对恶劣,

壤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的影响,使得西部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低,农业人口数量少,密度低。西藏、新

2疆、内蒙古、青海的农业人口密度低于12人/km,四省农

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4.1%,

的49.5%。东部省区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相对较好的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高,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集中且密度大。高密

2度和较高密度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大于200人/km,占全

国农业总人口的39.6%,面积只占11%左右。所以自然条件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基本因素。3.2

社会经济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性的影响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

[15]

[14]

。中

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

。通过计算

对比耕地面积减少各省区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

量及农业人口变化量综合分析得出:1985-1995年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增加,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贡献率较大的是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其中甘肃省达到了29%,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此阶段中,广东省、浙江省及福建省的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为负增长,浙江省达到了7%左右,说明了这些地区产业化水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贡献的相关性不高,平比较高,

其它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95-2008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降低,农业总产值对GDP间,

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西藏自治区下降率达到了41.7%,上海和北京市下降率最低,不超过9%。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导致环境承载力超负荷。3.3

人口政策的影响

20世纪50农业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受政策的影响较大,-60年代初,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节育政策加上自然灾害

图2

1995年(b)、2008年(c)各省区1985年(a)、

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

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基本上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农业人口的基数本来很大,所以占比例相对较大;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初步形成,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改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高自然增长率,农业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80-90年代进一步明确强调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强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重申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降低,死亡率较低,农业人口稳步增长,自然增长率大于;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

3

3.1

中国农业人口时空变化的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的因素

一个国家农业人口的分布格局、密度大小及其随时空

[9-13]

间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和控制。中国地域

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种多样,造成农业布辽阔,

局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西部大

·188·

戴蓉等: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2]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人口的定义[EB/OL].http://www.stats.

gov.cn/tjzs/t20030704_402369629.htm,2000–09–2/2009–12–15.

[3]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北京卷)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CliffAD,OrdJK,SpatialAutocorrelation,London:Pion,1973.[5]GETISA,ORDJK.TheAnalysisofSpatialAssociationbyUseof

DistanceDtatistics[J].GeographicalAnalysis,1992,24(2):189-206.

[6]GETISA,ORDJK.LocalSpatialStatistics:AnOverview[M]//

SpatialAnalysis:ModelllinginaGISEnvironment.NewYork:JohnWiley&Sons,2996,261-277.

[7]郭泺,薛达元,杜世宏,孙燕.近50年青海三江源地区人口密度动

2008,18(5):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02-305.

[8]俞路,张善余,韩贵峰.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83-87.

[9]王雅雯,——以辽王利,郭峰.基于GIS的人口分布图的绘制研究—

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2):97-101.宁市为例[

[1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祝卓.人口地理学[M][11]董春,刘纪平,赵荣,王桂新.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

.遥感信息,2002,(4):61-64.性研究[J]

[12]何莲娜.城市布局要素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

2009,35(29):25-27.建筑,

[13]廖顺宝,孙九林.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3):67-67.

[14]DiXonA.MethodandProgressinChoroplethMappingPopulation

J].TheCartograhicJournal,1972,(9):19-29.Density[

[15]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R].沈阳:辽宁人

,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近十年来我国农业人口呈低死亡率,数量下降较快的趋势。现出低出生率、

4讨论

(1)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分布不均衡。在西部大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地区,农业人口密度低,空间分布不连续。而在地理环境较好和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密度大且空间分布集中。

(2)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较大。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国家相关人口政策对于农业人口增长率有直接关系,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是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

(3)通过对各省区农业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发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有较大的人口包容量,农业人口密度高。

(4)农业人口的调控好坏与农业生产总值对国家的GDP贡献率的高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极线有直接关系,农业人口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加,但是农业人口过快增长也会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就是农用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超负荷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实现中国农业人口调控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是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益、

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编辑:于

参考文献

[1]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杰)

1995.民出版社,

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inChina

DAIRong1

2

GUOLuo1,

2

XUEDa-yuan1,

SUNFa-ming1

(1.CollegeofLif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2.ChineseInstituteofEnvironment&ResourcesProtectionforMinorityAreas,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Basedonagriculturalpopulationstatisticsduringtheperiodfrom1978to2008,combined1:1000000landutilizationmap

inChina,withArcGIS9.2softwaresupported,spacestatisticalanalysismethodwith31provincesasthebasicunitofspatialanalysiscanbeusedtoanalyzeanddiscusstheagricultural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anddrivingfactorsinthelast30yearsinChina.TheresultsshowthatspatialagriculturalpopulationdistributionisdiscreteinChina,andthedifferenceisnotableforvariousplaces,whichisaffectedbymanyfactors,suchasnaturalconditions,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nationalpoliciesandsoon.Thespatialpatternofnaturalenvironmentistheelementarycondition,whileeconomicdevelopmentisthemainfactortoaffectthespatialdistributionofagri-culturalpopulation.Thegovernmentalpolicieshavedirectrelationshipwithagriculturalpopulationdistribution,too.Keywords

agriculturalpopulation;spatialdistribution;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GIS

·189·


相关文章

  • 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
  • 第69卷第12期2014年12月 地理学报 ACTAGEOGRAPHICASINICA Vol.69,No.12December,2014 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 --基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对比分析 李亚婷1,2,潘少奇2,苗长 ...查看


  •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
  • 第27卷第5期 地 理 科 学Vol.27 No.5 2007年10月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Oct.,200 7 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 王国霞,鲁 奇 1 2 (1.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 ...查看


  • 2015年十堰市中考地理考试说明
  • 十堰市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作者:李大明 文科综合考试地理学科说明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地球与地图 ⒈地球和地球仪 ⑴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并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记住地球自转和 ...查看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 摘要:综合运用统计资料及1990.2000和2010年3个年份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坡度因子.高程因子对研究区LUCC有明显的驱动作用,高程因子是自然因素中主要的 ...查看


  • 地理考试说明
  • 2017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初中地理结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性测试兼顾选拔功能,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所 ...查看


  • 安徽省洪涝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
  • 摘要 预估未来极端天气事件致灾危险性对于评估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潜在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PRECIS模式模拟的气候情景数据,选取年均暴雨日数.年均最大三日降水量.高程.坡度和距河湖距离五个指标,对SRES B2情景下未来 ...查看


  • 巴西热带雨林森林景观转化时空特征及破碎化分析_宁静
  • 第34卷第7期 2015年7月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V ol.34, No.7July, 2015巴西热带雨林森林景观转化时空特征及破碎化分析 宁静1,杜国明1,孟凡浩1,匡文慧2,闫凤丽1,张英秀1 (1.东 ...查看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用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时空协调性研究_李建新
  • 第39卷第3期2015年5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39No.3May 2015 5862(2015)03-031 ...查看


  • 初二上学期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 初二上学期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半球: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温度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无寒带.光热条件好,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