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由此可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情感态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
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它与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所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Krashen 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率就越低。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害怕和同学或老师交流(性格内向),害怕考试(焦虑),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在现实生活中,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缺少兴趣、信心、或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即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是我们实施课程标准应该发展的情感;而对于那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感,如过度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信心不足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师生关系是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它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绩的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作为知识拥有者,教师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知识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势必使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鉴于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走下讲台,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欣赏者”,同学生保持平等的身份,经常和学生进行交际,教师对教学要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善于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消除思想顾虑,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空间。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学生一旦对外语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标准》所提出的英语教学目标在各个不同的基础教育阶段都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遵循的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且有其科学理论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进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做好如下几点,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更新教学观念,采用适宜、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及教材的内容等,采用直观法、情景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尽量现代化;(2)设置适宜的教学进度,授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使学生觉得英语不难学;(3)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堂课结束前要总结要点,使学生明确哪些内容需特别注意;(4)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更多地接触英语;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获得的成功的机会;(5)强化兴趣刺激物,为学生创造成功条件,如练习、试卷难易度适中等;(6)承认学生差异,鼓励表扬为主,适当委婉批评。让学生体验成就感,以建立信心。建立一套评价激励机制,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前进。
2.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学习效果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成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不佳。有些学生英语成绩差,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目前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低落的原因主要有:(1)不感兴趣,或其它课程的学习负担很重,难以兼顾;(2)英语难学,没有信心;(3)缺乏远大理想或性格内向,怕丢面子;(4)教不得法,英语学习条件差。针对上述原因,教师首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如好奇心,对成功和自尊的渴望,乐玩和好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目的性教育。动机与学习目的成正比。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动机与兴趣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兴趣是动机的保证。因此,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办法同样也适合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感
在英语学习中,信心主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学生的自信心。前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友好、负责,后者则更为重要。正如Brown(Krashen,1985)所说:“一般说来,自信心高的学生更能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更不易受约束,而且这种自信心的力量使得他们更不易受到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所威胁。”为了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是能学好英语的。一旦发现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差,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学习则更加有效。根据情感过滤说,学生的情感因素影响他们吸收所接受的输入。因此,教师应尽力使学生处于“非抵制状态”,尽力降低他们的焦虑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这种课堂氛围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降低焦虑感的有效途径。
(2)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运用英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课堂操练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确保人人都能开口。
(4)教师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使待进生能重拾信心。
(四)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必须与英语教学本身相结合,把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1.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态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组织学生运用pair work/ group work 和team 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小组竞争。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学习。每个人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实现小组目标。这样,小组内每一个人都成为小组中不等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由此,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可以共同增加词汇量和学习信息,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呈现出现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口动手,勇于竞争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2.充分发挥英语例句的引导作用,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
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知识内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要提供一定的例句。在选择例句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关情感态度的内容,特别是运用一些英语名言、谚语、习语等,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的兴趣。如:
A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B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捷足先登。)
C .Success depends on hard work.(成功来自勤奋。)
D .Believing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通往成功道路的第一步。) E .You ’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F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等人。)
3.结合对话或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学英语教材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有关Confucius, Zheng He, Sun Yat-sen, Deng Xiaoping,Yang Zhenning, Liu Xiang等伟人、名人的对话或课文。对这些对话或课文的学习、领悟就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过程。这些伟人、名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成功,不仅靠的是他们的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气、意志和信心。
4、课堂上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情感沟通
英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交流频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传递某种情感信息。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尽量多使用鼓励性语言,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是流露出热情。学生答对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Very good!/ Well done!/ I am proud of you. / I am glad to hear that./ „教师的话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参与交际的信心。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帮助他们设法完成任务,使他们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表现出失望或不满,而要给他们足够的宽慰、信任和期待: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 /Work hard, and I a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从而使他们重拾信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英语的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综合素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我们每一位英语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念。由此可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情感态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
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它与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所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Krashen 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收。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大胆实践的精神等,输入的语言大部分就会被内化和吸收;反之,当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紧张、胆怯或厌倦等消极情绪时,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对语言材料进行情感过滤。学生的消极情绪越重,情感过滤的量就越大,语言的输入率就越低。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消极情感有:害怕和同学或老师交流(性格内向),害怕考试(焦虑),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在现实生活中,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缺少兴趣、信心、或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即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是我们实施课程标准应该发展的情感;而对于那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感,如过度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信心不足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师生关系是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它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绩的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作为知识拥有者,教师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知识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势必使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鉴于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走下讲台,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欣赏者”,同学生保持平等的身份,经常和学生进行交际,教师对教学要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善于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消除思想顾虑,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良好的教学空间。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学生一旦对外语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外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标准》所提出的英语教学目标在各个不同的基础教育阶段都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遵循的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且有其科学理论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进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做好如下几点,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更新教学观念,采用适宜、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及教材的内容等,采用直观法、情景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尽量现代化;(2)设置适宜的教学进度,授课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已知到未知,逐步深入,使学生觉得英语不难学;(3)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堂课结束前要总结要点,使学生明确哪些内容需特别注意;(4)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更多地接触英语;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获得的成功的机会;(5)强化兴趣刺激物,为学生创造成功条件,如练习、试卷难易度适中等;(6)承认学生差异,鼓励表扬为主,适当委婉批评。让学生体验成就感,以建立信心。建立一套评价激励机制,使学生再接再厉,不断前进。
2.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学习效果好,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成为一种负担,学习效果不佳。有些学生英语成绩差,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目前造成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低落的原因主要有:(1)不感兴趣,或其它课程的学习负担很重,难以兼顾;(2)英语难学,没有信心;(3)缺乏远大理想或性格内向,怕丢面子;(4)教不得法,英语学习条件差。针对上述原因,教师首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如好奇心,对成功和自尊的渴望,乐玩和好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目的性教育。动机与学习目的成正比。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动机与兴趣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兴趣是动机的保证。因此,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办法同样也适合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感
在英语学习中,信心主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和学生的自信心。前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友好、负责,后者则更为重要。正如Brown(Krashen,1985)所说:“一般说来,自信心高的学生更能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更不易受约束,而且这种自信心的力量使得他们更不易受到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所威胁。”为了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是能学好英语的。一旦发现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差,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学习则更加有效。根据情感过滤说,学生的情感因素影响他们吸收所接受的输入。因此,教师应尽力使学生处于“非抵制状态”,尽力降低他们的焦虑感。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这种课堂氛围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降低焦虑感的有效途径。
(2)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运用英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课堂操练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确保人人都能开口。
(4)教师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使待进生能重拾信心。
(四)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必须与英语教学本身相结合,把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1.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态度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多组织学生运用pair work/ group work 和team 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小组竞争。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学习。每个人既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小组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实现小组目标。这样,小组内每一个人都成为小组中不等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由此,学生就会有一种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可以共同增加词汇量和学习信息,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呈现出现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口动手,勇于竞争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2.充分发挥英语例句的引导作用,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
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等知识内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要提供一定的例句。在选择例句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关情感态度的内容,特别是运用一些英语名言、谚语、习语等,迁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的兴趣。如:
A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B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捷足先登。)
C .Success depends on hard work.(成功来自勤奋。)
D .Believing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自信是通往成功道路的第一步。) E .You ’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F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等人。)
3.结合对话或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学英语教材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有关Confucius, Zheng He, Sun Yat-sen, Deng Xiaoping,Yang Zhenning, Liu Xiang等伟人、名人的对话或课文。对这些对话或课文的学习、领悟就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过程。这些伟人、名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成功,不仅靠的是他们的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气、意志和信心。
4、课堂上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情感沟通
英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交流频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传递某种情感信息。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尽量多使用鼓励性语言,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是流露出热情。学生答对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Very good!/ Well done!/ I am proud of you. / I am glad to hear that./ „教师的话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参与交际的信心。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帮助他们设法完成任务,使他们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表现出失望或不满,而要给他们足够的宽慰、信任和期待:Would you like to think it over? /Work hard, and I a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从而使他们重拾信心。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英语的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综合素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我们每一位英语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