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正文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 : 《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薛宝钗的一生也是悲剧,她的悲剧是有多方面的

原因造成的,她的性格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性格又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的生活环境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始基础。

关键词: 悲剧;命运;性格;原因

The Reasons For Xue Baochai’s Tragedy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is a large tragedy. Xue Bao chai ’s life also is a

tragedy.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tragedy.Her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one,and character is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base of her tragedy.

Keys : tragedy; destiny; character; reason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命运之路各不相同,但终归是悲剧,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让历来喜欢红楼的人值得深思的一点。《红楼梦》 给我们塑造那么多的丰碑式人物,他们的悲剧也是各有原因的。关于造成薛宝钗悲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性格,即我觉得她的悲剧是她的顺从的性格所造成的,从这一点上说,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性格悲剧是悲剧的一种类型。即悲剧是由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或由这种性格导致的过失造成的。传统的性格悲剧是把悲剧造成的直接原因仅仅归诸于人物性格,比如莎士比亚悲剧中奥赛罗的忌妒,我国作家巴金对此有所突破。在巴金的性格悲剧中,人物性格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他更注意于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即便写人物悲剧性格,他也非常注意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在婀娜秀美的金陵十二钗就如同那各具形体、棱角分明的奇珍异石,幻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秉性。而惟独宝钗是一块晶莹剔透、温润圆滑的宝石。这样一位贤淑敦厚、善解人意的宝钗,大概是众多红楼女儿中最受世俗小儿女欢迎的了。如果用花来形容她,宝钗则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花中精品———牡丹。她不仅有朱唇翠眉、体态丰盈的外在之美,还有文雅高贵、成熟练达的内在气质与能力。宝钗可谓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成熟练达、治家有方。海棠诗社,她谈诗

论道,见解独特,不落窠臼。对待姐妹和下人,她关怀体贴,热心相助。春寒料峭之时,为换了单服的邢岫岩悄悄地赎出冬衣,体谅针黹活做到深夜的湘云,对穷酸猥琐的赵姨娘母子也一视同仁。不学无术的哥哥打架滋事,受到母亲娇惯纵容,是她在长辈面前一番温柔劝谏化解了矛盾。协理大观园,又是懂得“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宝钗提出了独创性的改革措,即便是铁腕凤姐比她也要逊色几分。“静慎安详,望之如春。以凤姐之黠,湘云之豪迈,袭人之柔奸,皆在所容,其所蓄未可量也!”然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雪芹将宝钗的妄图青云之志、功名利禄之心、冷漠鄙俗都蕴藏在其中庸的外表之下,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她的主要的性格。我在讨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时,主要从她的性格入手,这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的原因,同时,也不会忽略了造成她的这种性格的客观的外在的因素,以便能更全面的认识造成她的悲剧的相关因素。

在第五回开始,在我们还对宝钗一无所知的时候,作者就通过贾府人的眼光对宝钗的品行进行了总体的概括:“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1]这是对她的品行方面的总括,我们从后面还知道宝钗和黛玉的才华不分上下,有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就有在咏海棠时以“含蓄浑厚”而胜的蘅芜君,并且她们在生活情趣上也是都不缺少小儿女的乐趣的,有“杨妃戏彩蝶”,便有“飞燕泣残红”,而宝钗又最是会做人的,连赵姨娘也说:“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看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1](第六十七回) 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完美者的形象,做女儿时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做妻子时她便又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宝钗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她也做到了,可是她的结局最终却还是逃不过悲剧一场。

(一)“随分从时”的薛宝钗

随分从时的性格既让她易得人心,又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

对于宝钗来说,随分从时既是识时务,也是一种表面上的安分守己。为什么说是表面上的安分守己呢?在第二十八回中,“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我们在读这样的一段文字时,可能会觉的宝钗真的是一直在躲着宝玉,可是,当我们可能会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曹雪芹却又来让我们怀疑了,第二十六回,晴雯抱怨宝钗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第三十六回,“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她只是心里想着要远着宝玉,而在行动上却并没有如此,不仅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有反常的情况出现,例如这样的一幅香艳的画面,别说是深通人情事故的宝钗了,就连黛玉和湘云都觉得可笑,那宝钗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有此行为的呢?我们当然不能绝对的说宝钗不安分守己,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宝钗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分守己。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妇女都要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而“随分从时”正是宣扬“三从四德”的正统封建礼教对妇女言行的具体要求。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是符合当时的正统礼教对女子的要求的。贾府求婚,薛姨妈问宝钗“愿意不愿意”,书中这样写宝钗的反应与回答:

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1](第九十五回)

她的这话说的是句句在理,正统礼教是已经渗透到她的骨子里去了,她并不是不知道宝玉心中只有一个黛玉,她大概也知道要宝玉忘掉黛玉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她的母亲或许不知,但她心里却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她却仅凭母亲做主,真的“竟像不与自己相干的”,及至她母亲告诉她:“我已经应承了”时,她却“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她是不愿意,或者是感到委屈?很有可能是二者都有。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只知道遵母命和兄命,把自己的幸福完全的付于他人,这一点可以看出宝钗确实又是随分从时的,她并没有越过女儿的本分,即使是关系到她自己的幸福的时候,也是这样,她是完全的按照封建时代对

女子“三从”的要求的。而二人新婚之后,宝钗便发现宝玉不正常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她的“随分从时”真是到骨子里去了,以前是不干己事不开口,现在是事关自己的终生幸福也不开口了。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的“随分从时”是自觉的:

首先,薛宝钗在思想意识上是合乎时宜的,她的言谈举止都具有很浓厚的封建正统色彩。比如她总是在劝说别人的话“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等等的“女儿经”; 劝戒史湘云、林黛玉恪守封建妇道,如林黛玉念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她教训道:

“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识得了字,既又认得了字,不过拣那些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1](第四十二回)

比如她一次又一次的对宝玉立身扬名走仕途经济之路的劝说,甚至不顾她的淑女身份,由此可见,宝钗的确是“作为一种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提出的”。与宝钗相比,黛玉就真的大大地不合时宜了。她从来没有劝过宝玉立身扬名,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但是她读起《西厢记》来却爱不释手,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她的居室里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案上设着笔砚,竟使刘姥姥认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黛玉的头脑中从来就没有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这不仅是二人的不同,而是两种类型的人的不同,是两种人的思想的不同。

其次,宝钗不仅在思想上和时代上保持着一致,她的说话行事也“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合乎世俗的时宜。自己过生日,却要点贾母喜吃的食物,爱听的戏文;当着贾母的面便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引得贾母大发感慨;猜元春灯谜,虽觉“并无新奇”,却要“故意多思”,只说“难猜”,送礼物也是周周到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与宝钗的随分从时,世故机巧相比,黛玉是大大的不合潮流。在众人心目中,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做事一任自真情,很少考虑到错综复杂的方方面面。黛玉从未在自己的外祖母跟前说过讨好的话;元春归省时命宝玉及众姐妹赋诗,黛玉也是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对比中,

可以看出,宝钗确实是一个“随分从时”的“时”宝钗。宝钗之“时”,一方面反映了在思想观念上她自觉地和时代保持着一致,是一个封建正统的人物,同时也反映了宝钗这个人物在本质和灵魂上的世故和机巧,而这一点,则是更重要的。但是,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不论单纯还是成熟,热情还是冷漠,宽和还是清高;正直的人总是喜欢纯洁、真率、热情坦荡的人。因为在这种人身上保存着更多的真善美的东西;而世故、做作、机巧、冷酷则是对人的美好天性的一种扭曲。宝钗的这种自觉的顺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她的性格中的不知自己争取幸福部分。

她太理智,太世故,太无情。不仅是对别人,对她自己也是一样的。

(二)“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

一味冷香丸,到底要医治什么病?

冷香丸是宝钗的标志,它与宝钗是行影不离的。作为一个随分从时的人的典型代表,宝钗是“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她是一个贞静的大家闺秀,所以,在《红楼梦》里她的长篇大论非常少,然而说到她常吃的冷香丸,她却是来了篇长篇大论的: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1](第七回)

这冷香丸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竟然有如此神奇的治疗效果?竟然可以把先天的热毒给压住了!“冷香丸其实不是对症下药的药丸”“这个冷香丸的名称和药方,在中国的药书上是查不到的。所以送药方子给薛家的只能是那个神出鬼没的癞头和尚,只能称之为无根无据‘海上方’。 癞头和尚的‘海上方’说一大串‘十二两’、‘十二钱’,主要成分不过两类,一类是花蕊,一类是雨露,是名副其实的‘花露丸’。这‘花露丸’创作原型当是妇女用的化妆品——香水。香水,民间谓之花露水。”[2]笔者也有同感,什么样的真正的药只是用花蕊和雨露就能治疗疾病呢!

冷香丸当是作者揭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的一种用具,意在说明宝钗之

“冷”,她的“冷”是由内到外自然而然的发出来的,这不仅表现在她的行为举动上,也在她的日常生活的环境的布置上:

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种过于朴素的装饰,说明宝钗的确是不喜欢过分的热闹的,这种过于素净的装饰以至于引起贾母的不乐意: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1](第四十回)

把自己的房间弄的素净的如同冷清清的雪洞一般,是她的真正的性格的体现,在能够只有自我的时候,她的性格中的冷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她用以写她自己的那句话“淡极始知花更艳”。

如果说这种冷还仅是一种装饰的话,那她的一些行为则真的就显出了她的冷,性格上的冷,对别人的漠视与不关心,对他人生命的无视,这是她的无情之处,也就是她的冷,冷却恰恰是薛宝钗的一个很重要的性格内涵,比如金钏儿含辱而死,王夫人为此尚且于心不安,坐着垂泪。宝钗听说此事却只觉得“这奇了”,然后便急忙赶去劝慰王夫人说: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1](第三十二回)

尤三姐自戕,柳湘莲隐遁,薛姨妈因柳湘莲对薛蟠有恩,因此听说后“心甚叹惜”,薛蟠也是“眼中尚有泪痕”,并且一听见消息,就连忙带着小厮们在各处寻找。唯独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说道:

“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生前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

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合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1](第六十七回)

金钏儿、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出走,本来是美好生命、美好追求被摧残、被毁灭的人生悲剧,王夫人、薛姨妈、薛蟠这些人尚能一些怜悯之心,而美丽端庄的宝钗却如此的冷酷无情,这样冷冰冰的无情无意的语言竟然是出自一个十几岁的美丽娴雅并且很有涵养的少女之口,真是让人难以相信,更难以接受。可能也会有人觉得,宝钗这么说应该并不是她本意,只是由当时当事的情境所决定的而已,宽慰王夫人、薛姨妈势必需要这样,她这么做好象也完全符合封建道德,我们总不能以今天的道德观念去要求古人吧?这样想恐怕未必尽然,宝钗虽然是在劝慰她的母亲和姨妈,但她言语中所透露出来的冷酷无情却是我们无法否认的。若是林黛玉、史湘云或者李纨会怎样说呢? 曹雪芹没有写她们,大概吟咏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的林黛玉不可能如宝钗那样的冷酷无情吧!豪爽如魏晋名士的史湘云大概也不会说出如此的话吧!可见宝钗对别人是冷酷无情的,是漠视他人的生命的,对生命是不知珍惜的,这是她的冷。

她的冷不仅是表现在对别人的不关心上,对他人的生命的漠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她自己的幸福的不把握上。贾府求婚时她的态度即是说明。

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宝钗,面对自己的未来,不仅不发一言,而且从来也没有想过来关心一下自己,重视一下自己将来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她对自己的未来做主,当她有这个权利的时候,她也是没有发现它的重要性的。这是她对自己的幸福的冷酷,也是对她自己的冷。

(三)重视功名

宝玉不喜读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上至贾母,下到丫鬟,大家都知道这个宝二爷是只喜在内帷厮混的,甘心为诸丫鬟充役,“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也是讨厌读书的,每每贾政要问书时,怡红院便忙的天翻地覆的,不仅袭人等大丫头忙的不行,就连小丫头也是不得睡觉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明明知道宝玉不喜读书的情况下,还会劝宝玉读书的,能坚持的就只有宝钗了,在三十二回里有这样的一段话通过侧面告诉我们了: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

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这是书中较早的一次写宝玉由于读书对女孩子的意见,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而宝钗的劝说不仅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还反而自讨没趣,一个大家闺秀,在和别人说话时,被直接冷淡了,而且还是当着下人的面,这对于宝钗来说,应该是一次不算太光彩的经历,可是,在三十六回,她却是又一次的在劝说宝玉了: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这是再一次的叙述,宝玉在这两次的反映中,略有不同,第一次还仅仅是直接走了,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也没有直接的去说什么,更没有对宝钗有什么言语上的评价之类的,当然,宝玉和宝钗在内心上已经是相当远的了,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但是,我们平常也说,一件别人不喜欢的事情,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说,确实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在这儿,也是一样的,宝钗的这一次的劝说终于让宝玉对她有了直接的评价,宝玉说她“钓名沽誉”,是“国贼禄鬼”。那聪明如宝钗者,不仅处世老道,而且极会揣摩人心,就连小丫鬟的性格她都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她在对于宝玉读书这件事上是怎么了呢?她又不是不知道宝玉不喜欢读书,又不是不知道宝玉和一般的人不一样,是最不喜欢读书的,为什么偏偏要和宝玉过不去呢?那么会讨好人的她,为什么在这件事上是如此的反常呢?其实,这正说明了功名在宝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她是一个非常重视功名的人。而宝玉是和她不同的,这种思想差异必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分析了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性格在造成她悲剧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表面上的造成她悲剧的因素,下面我们再从她的生活环境中简单的分析一下。

薛家是《红楼梦》中典型的皇商之家,皇商就是专门为皇宫提供商品的,他们家有钱,“珍珠如土金如铁”,但是中国一直都是重农抑商的,因此商人的地位非常低,汉代规定“商贾不得着丝绸衣服、不得乘马车;商贾的算赋要加倍征收;商贾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商贾以及子孙永不得做官;迁徙商人到边远地区戌边。”“西晋统治者对商人也采取了极端歧视的态度,并规定了商人外去做生意‘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以标明身份。”“唐代还将权利主体人分为‘良’、‘贱’。良人指普通百姓,在职业上按顺序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商人为最后的一等,享有的权利最少,承担的义务最多。”[3]到了明代和清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待商人的态度可能会有所改变,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有什么改变,在这样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商人普遍遭到极端歧视的社会环境里,薛宝钗从小生活在皇商之家,这就决定了她的性格里与其他女孩的不同,在一个倍受歧视的环境里,人是最需要保护自己的,也是最希望别人能够看中自己的,更怕别人对自己有歧视的心理,我们看看林黛玉在贾府的心理就知道了,因此,我觉得薛宝钗的八面玲珑并不是她的本性如此,而是她的生活环境需要她必须这样而已,她也是为了使自己免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歧视她家的地位。她一出场,便是为了侯选,这其实也是为了改变他们家只富不贵的社会地位,她的重视功名也是这样的,为了改变别人的社会性的歧视,她只能如此。探春发出“我但凡是个男人”的感叹,其实薛宝钗应该也会有,那样她就可以自己去考取了,这是当时的环境决定的,她个人是无法改变的。

宝钗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感慨,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她的性格才造成了她的悲剧,她的随分从时的性格,虽然成就了她的名声,让她得到人心,又令她失去自己的个性,以至于在重要的时刻不能去反抗,她的冷,最终让她的一生只能过着冷清的生活,她的重视功名却又让她有了不幸福的婚姻,与丈夫性格思想都不一样,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她只能生活在自己的悲剧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第五回

[2]章必功. 黄金锁·冷香丸·红麝串——薛宝钗的三件“道具”[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

[3]颜小冬. 重农抑商与中国商人的地位[J].怀化学院学报.2003(12 )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 : 《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薛宝钗的一生也是悲剧,她的悲剧是有多方面的

原因造成的,她的性格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性格又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的生活环境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始基础。

关键词: 悲剧;命运;性格;原因

The Reasons For Xue Baochai’s Tragedy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 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is a large tragedy. Xue Bao chai ’s life also is a

tragedy.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tragedy.Her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one,and character is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base of her tragedy.

Keys : tragedy; destiny; character; reason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命运之路各不相同,但终归是悲剧,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让历来喜欢红楼的人值得深思的一点。《红楼梦》 给我们塑造那么多的丰碑式人物,他们的悲剧也是各有原因的。关于造成薛宝钗悲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性格,即我觉得她的悲剧是她的顺从的性格所造成的,从这一点上说,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性格悲剧是悲剧的一种类型。即悲剧是由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或由这种性格导致的过失造成的。传统的性格悲剧是把悲剧造成的直接原因仅仅归诸于人物性格,比如莎士比亚悲剧中奥赛罗的忌妒,我国作家巴金对此有所突破。在巴金的性格悲剧中,人物性格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他更注意于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即便写人物悲剧性格,他也非常注意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在婀娜秀美的金陵十二钗就如同那各具形体、棱角分明的奇珍异石,幻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秉性。而惟独宝钗是一块晶莹剔透、温润圆滑的宝石。这样一位贤淑敦厚、善解人意的宝钗,大概是众多红楼女儿中最受世俗小儿女欢迎的了。如果用花来形容她,宝钗则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花中精品———牡丹。她不仅有朱唇翠眉、体态丰盈的外在之美,还有文雅高贵、成熟练达的内在气质与能力。宝钗可谓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成熟练达、治家有方。海棠诗社,她谈诗

论道,见解独特,不落窠臼。对待姐妹和下人,她关怀体贴,热心相助。春寒料峭之时,为换了单服的邢岫岩悄悄地赎出冬衣,体谅针黹活做到深夜的湘云,对穷酸猥琐的赵姨娘母子也一视同仁。不学无术的哥哥打架滋事,受到母亲娇惯纵容,是她在长辈面前一番温柔劝谏化解了矛盾。协理大观园,又是懂得“使之以权,动之以利”的宝钗提出了独创性的改革措,即便是铁腕凤姐比她也要逊色几分。“静慎安详,望之如春。以凤姐之黠,湘云之豪迈,袭人之柔奸,皆在所容,其所蓄未可量也!”然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雪芹将宝钗的妄图青云之志、功名利禄之心、冷漠鄙俗都蕴藏在其中庸的外表之下,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她的主要的性格。我在讨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时,主要从她的性格入手,这是造成她的悲剧的直接的原因,同时,也不会忽略了造成她的这种性格的客观的外在的因素,以便能更全面的认识造成她的悲剧的相关因素。

在第五回开始,在我们还对宝钗一无所知的时候,作者就通过贾府人的眼光对宝钗的品行进行了总体的概括:“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1]这是对她的品行方面的总括,我们从后面还知道宝钗和黛玉的才华不分上下,有了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就有在咏海棠时以“含蓄浑厚”而胜的蘅芜君,并且她们在生活情趣上也是都不缺少小儿女的乐趣的,有“杨妃戏彩蝶”,便有“飞燕泣残红”,而宝钗又最是会做人的,连赵姨娘也说:“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来看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1](第六十七回) 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完美者的形象,做女儿时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做妻子时她便又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宝钗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她也做到了,可是她的结局最终却还是逃不过悲剧一场。

(一)“随分从时”的薛宝钗

随分从时的性格既让她易得人心,又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

对于宝钗来说,随分从时既是识时务,也是一种表面上的安分守己。为什么说是表面上的安分守己呢?在第二十八回中,“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我们在读这样的一段文字时,可能会觉的宝钗真的是一直在躲着宝玉,可是,当我们可能会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曹雪芹却又来让我们怀疑了,第二十六回,晴雯抱怨宝钗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第三十六回,“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她只是心里想着要远着宝玉,而在行动上却并没有如此,不仅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有反常的情况出现,例如这样的一幅香艳的画面,别说是深通人情事故的宝钗了,就连黛玉和湘云都觉得可笑,那宝钗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有此行为的呢?我们当然不能绝对的说宝钗不安分守己,但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宝钗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分守己。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妇女都要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而“随分从时”正是宣扬“三从四德”的正统封建礼教对妇女言行的具体要求。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是符合当时的正统礼教对女子的要求的。贾府求婚,薛姨妈问宝钗“愿意不愿意”,书中这样写宝钗的反应与回答:

宝钗反正色的对母亲道:“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儿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1](第九十五回)

她的这话说的是句句在理,正统礼教是已经渗透到她的骨子里去了,她并不是不知道宝玉心中只有一个黛玉,她大概也知道要宝玉忘掉黛玉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她的母亲或许不知,但她心里却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她却仅凭母亲做主,真的“竟像不与自己相干的”,及至她母亲告诉她:“我已经应承了”时,她却“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她是不愿意,或者是感到委屈?很有可能是二者都有。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只知道遵母命和兄命,把自己的幸福完全的付于他人,这一点可以看出宝钗确实又是随分从时的,她并没有越过女儿的本分,即使是关系到她自己的幸福的时候,也是这样,她是完全的按照封建时代对

女子“三从”的要求的。而二人新婚之后,宝钗便发现宝玉不正常了,“宝钗也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事已至此,不肯多言”,她的“随分从时”真是到骨子里去了,以前是不干己事不开口,现在是事关自己的终生幸福也不开口了。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的“随分从时”是自觉的:

首先,薛宝钗在思想意识上是合乎时宜的,她的言谈举止都具有很浓厚的封建正统色彩。比如她总是在劝说别人的话“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等等的“女儿经”; 劝戒史湘云、林黛玉恪守封建妇道,如林黛玉念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她教训道:

“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识得了字,既又认得了字,不过拣那些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1](第四十二回)

比如她一次又一次的对宝玉立身扬名走仕途经济之路的劝说,甚至不顾她的淑女身份,由此可见,宝钗的确是“作为一种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提出的”。与宝钗相比,黛玉就真的大大地不合时宜了。她从来没有劝过宝玉立身扬名,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但是她读起《西厢记》来却爱不释手,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她的居室里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案上设着笔砚,竟使刘姥姥认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黛玉的头脑中从来就没有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这不仅是二人的不同,而是两种类型的人的不同,是两种人的思想的不同。

其次,宝钗不仅在思想上和时代上保持着一致,她的说话行事也“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合乎世俗的时宜。自己过生日,却要点贾母喜吃的食物,爱听的戏文;当着贾母的面便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引得贾母大发感慨;猜元春灯谜,虽觉“并无新奇”,却要“故意多思”,只说“难猜”,送礼物也是周周到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与宝钗的随分从时,世故机巧相比,黛玉是大大的不合潮流。在众人心目中,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做事一任自真情,很少考虑到错综复杂的方方面面。黛玉从未在自己的外祖母跟前说过讨好的话;元春归省时命宝玉及众姐妹赋诗,黛玉也是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对比中,

可以看出,宝钗确实是一个“随分从时”的“时”宝钗。宝钗之“时”,一方面反映了在思想观念上她自觉地和时代保持着一致,是一个封建正统的人物,同时也反映了宝钗这个人物在本质和灵魂上的世故和机巧,而这一点,则是更重要的。但是,对于社会中的人来说,不论单纯还是成熟,热情还是冷漠,宽和还是清高;正直的人总是喜欢纯洁、真率、热情坦荡的人。因为在这种人身上保存着更多的真善美的东西;而世故、做作、机巧、冷酷则是对人的美好天性的一种扭曲。宝钗的这种自觉的顺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她的性格中的不知自己争取幸福部分。

她太理智,太世故,太无情。不仅是对别人,对她自己也是一样的。

(二)“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

一味冷香丸,到底要医治什么病?

冷香丸是宝钗的标志,它与宝钗是行影不离的。作为一个随分从时的人的典型代表,宝钗是“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她是一个贞静的大家闺秀,所以,在《红楼梦》里她的长篇大论非常少,然而说到她常吃的冷香丸,她却是来了篇长篇大论的: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1](第七回)

这冷香丸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竟然有如此神奇的治疗效果?竟然可以把先天的热毒给压住了!“冷香丸其实不是对症下药的药丸”“这个冷香丸的名称和药方,在中国的药书上是查不到的。所以送药方子给薛家的只能是那个神出鬼没的癞头和尚,只能称之为无根无据‘海上方’。 癞头和尚的‘海上方’说一大串‘十二两’、‘十二钱’,主要成分不过两类,一类是花蕊,一类是雨露,是名副其实的‘花露丸’。这‘花露丸’创作原型当是妇女用的化妆品——香水。香水,民间谓之花露水。”[2]笔者也有同感,什么样的真正的药只是用花蕊和雨露就能治疗疾病呢!

冷香丸当是作者揭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的一种用具,意在说明宝钗之

“冷”,她的“冷”是由内到外自然而然的发出来的,这不仅表现在她的行为举动上,也在她的日常生活的环境的布置上:

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种过于朴素的装饰,说明宝钗的确是不喜欢过分的热闹的,这种过于素净的装饰以至于引起贾母的不乐意: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1](第四十回)

把自己的房间弄的素净的如同冷清清的雪洞一般,是她的真正的性格的体现,在能够只有自我的时候,她的性格中的冷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她用以写她自己的那句话“淡极始知花更艳”。

如果说这种冷还仅是一种装饰的话,那她的一些行为则真的就显出了她的冷,性格上的冷,对别人的漠视与不关心,对他人生命的无视,这是她的无情之处,也就是她的冷,冷却恰恰是薛宝钗的一个很重要的性格内涵,比如金钏儿含辱而死,王夫人为此尚且于心不安,坐着垂泪。宝钗听说此事却只觉得“这奇了”,然后便急忙赶去劝慰王夫人说: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 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1](第三十二回)

尤三姐自戕,柳湘莲隐遁,薛姨妈因柳湘莲对薛蟠有恩,因此听说后“心甚叹惜”,薛蟠也是“眼中尚有泪痕”,并且一听见消息,就连忙带着小厮们在各处寻找。唯独宝钗听了并不在意,说道:

“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生前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

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合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1](第六十七回)

金钏儿、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出走,本来是美好生命、美好追求被摧残、被毁灭的人生悲剧,王夫人、薛姨妈、薛蟠这些人尚能一些怜悯之心,而美丽端庄的宝钗却如此的冷酷无情,这样冷冰冰的无情无意的语言竟然是出自一个十几岁的美丽娴雅并且很有涵养的少女之口,真是让人难以相信,更难以接受。可能也会有人觉得,宝钗这么说应该并不是她本意,只是由当时当事的情境所决定的而已,宽慰王夫人、薛姨妈势必需要这样,她这么做好象也完全符合封建道德,我们总不能以今天的道德观念去要求古人吧?这样想恐怕未必尽然,宝钗虽然是在劝慰她的母亲和姨妈,但她言语中所透露出来的冷酷无情却是我们无法否认的。若是林黛玉、史湘云或者李纨会怎样说呢? 曹雪芹没有写她们,大概吟咏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的林黛玉不可能如宝钗那样的冷酷无情吧!豪爽如魏晋名士的史湘云大概也不会说出如此的话吧!可见宝钗对别人是冷酷无情的,是漠视他人的生命的,对生命是不知珍惜的,这是她的冷。

她的冷不仅是表现在对别人的不关心上,对他人的生命的漠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她自己的幸福的不把握上。贾府求婚时她的态度即是说明。

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宝钗,面对自己的未来,不仅不发一言,而且从来也没有想过来关心一下自己,重视一下自己将来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她对自己的未来做主,当她有这个权利的时候,她也是没有发现它的重要性的。这是她对自己的幸福的冷酷,也是对她自己的冷。

(三)重视功名

宝玉不喜读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上至贾母,下到丫鬟,大家都知道这个宝二爷是只喜在内帷厮混的,甘心为诸丫鬟充役,“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也是讨厌读书的,每每贾政要问书时,怡红院便忙的天翻地覆的,不仅袭人等大丫头忙的不行,就连小丫头也是不得睡觉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明明知道宝玉不喜读书的情况下,还会劝宝玉读书的,能坚持的就只有宝钗了,在三十二回里有这样的一段话通过侧面告诉我们了: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

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这是书中较早的一次写宝玉由于读书对女孩子的意见,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而宝钗的劝说不仅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还反而自讨没趣,一个大家闺秀,在和别人说话时,被直接冷淡了,而且还是当着下人的面,这对于宝钗来说,应该是一次不算太光彩的经历,可是,在三十六回,她却是又一次的在劝说宝玉了: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这是再一次的叙述,宝玉在这两次的反映中,略有不同,第一次还仅仅是直接走了,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也没有直接的去说什么,更没有对宝钗有什么言语上的评价之类的,当然,宝玉和宝钗在内心上已经是相当远的了,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但是,我们平常也说,一件别人不喜欢的事情,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说,确实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在这儿,也是一样的,宝钗的这一次的劝说终于让宝玉对她有了直接的评价,宝玉说她“钓名沽誉”,是“国贼禄鬼”。那聪明如宝钗者,不仅处世老道,而且极会揣摩人心,就连小丫鬟的性格她都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她在对于宝玉读书这件事上是怎么了呢?她又不是不知道宝玉不喜欢读书,又不是不知道宝玉和一般的人不一样,是最不喜欢读书的,为什么偏偏要和宝玉过不去呢?那么会讨好人的她,为什么在这件事上是如此的反常呢?其实,这正说明了功名在宝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她是一个非常重视功名的人。而宝玉是和她不同的,这种思想差异必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分析了薛宝钗的性格特征,性格在造成她悲剧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表面上的造成她悲剧的因素,下面我们再从她的生活环境中简单的分析一下。

薛家是《红楼梦》中典型的皇商之家,皇商就是专门为皇宫提供商品的,他们家有钱,“珍珠如土金如铁”,但是中国一直都是重农抑商的,因此商人的地位非常低,汉代规定“商贾不得着丝绸衣服、不得乘马车;商贾的算赋要加倍征收;商贾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商贾以及子孙永不得做官;迁徙商人到边远地区戌边。”“西晋统治者对商人也采取了极端歧视的态度,并规定了商人外去做生意‘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以标明身份。”“唐代还将权利主体人分为‘良’、‘贱’。良人指普通百姓,在职业上按顺序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商人为最后的一等,享有的权利最少,承担的义务最多。”[3]到了明代和清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待商人的态度可能会有所改变,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有什么改变,在这样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商人普遍遭到极端歧视的社会环境里,薛宝钗从小生活在皇商之家,这就决定了她的性格里与其他女孩的不同,在一个倍受歧视的环境里,人是最需要保护自己的,也是最希望别人能够看中自己的,更怕别人对自己有歧视的心理,我们看看林黛玉在贾府的心理就知道了,因此,我觉得薛宝钗的八面玲珑并不是她的本性如此,而是她的生活环境需要她必须这样而已,她也是为了使自己免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歧视她家的地位。她一出场,便是为了侯选,这其实也是为了改变他们家只富不贵的社会地位,她的重视功名也是这样的,为了改变别人的社会性的歧视,她只能如此。探春发出“我但凡是个男人”的感叹,其实薛宝钗应该也会有,那样她就可以自己去考取了,这是当时的环境决定的,她个人是无法改变的。

宝钗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感慨,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她的性格才造成了她的悲剧,她的随分从时的性格,虽然成就了她的名声,让她得到人心,又令她失去自己的个性,以至于在重要的时刻不能去反抗,她的冷,最终让她的一生只能过着冷清的生活,她的重视功名却又让她有了不幸福的婚姻,与丈夫性格思想都不一样,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她只能生活在自己的悲剧世界里。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第五回

[2]章必功. 黄金锁·冷香丸·红麝串——薛宝钗的三件“道具”[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

[3]颜小冬. 重农抑商与中国商人的地位[J].怀化学院学报.2003(12 )


相关文章

  • 林黛玉贾宝玉爱情悲剧
  • 林黛玉贾宝玉爱情悲剧.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内容提要: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 ...查看


  • 试论_红楼梦_的叙事思维模式_张同胜
  • 试论<红楼梦>的叙事思维模式 张同胜红 楼 梦 学 刊 二内容提要:<红楼梦>中的叙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零思维模式:"弄引法"或"由远及近.由小至大"的叙事手法零 七体现了类 ...查看


  • 漫说薛宝钗的
  • 漫说薛宝钗的‚ 冷‛ 内容提要: 本文别开生面在对‚ 冷香丸‛ 的制法与象征意义分析的基础上, 对薛宝权‚ 冷‛ 的表现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而认识薛宝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意义. 关键词: 宝钗; 冷; 传统文化意义 宝钗被评论家否定的一条重要 ...查看


  • [真心求教]jrs大神们,红楼梦而论,[癸酉本石头记]是什么水平?
  • 读<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信念本体论 吧主 12 <红楼梦>遗失的部分终于出世了 --读<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有感 李晓鹏 昨天熬夜读完了<癸酉本石头记>(又称< ...查看


  • (薛宝钗形象分析)
  •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形象 [摘要] 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人们对它评说得最多了,意见分歧也最大,真是众说纷纭.本文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依据作品的实际描写,对薛宝钗这一形象,作些新的探讨. 红楼众女中,倍受公众关注而又倍 ...查看


  • 试论薛宝钗的悲剧命运
  • 内 容 提 要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是书中所描写的婚姻悲剧的核心人物,她具有完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并且全心全意地维护这个思想体系,为封建主所欣赏不已:她有闭花羞月的美貌,体态丰美,举止端方,为世人所赞叹倾慕 ...查看


  • 贾宝玉人物分析
  • 第一节曹家的盛衰之变 一. 曾经的辉煌--以军功起家的包衣(家奴)世家: 1.明末与后金之战中,五世祖(始祖)曹锡远及高祖曹振彦被俘降,曹振彦被拨入满洲正白旗任包衣汉人佐领. 2.清朝建立时,曹锡远父子"从龙入关". 3 ...查看


  • 27038_红楼梦研究__论述题
  • <红楼梦研究>[论述题] 提示:1.所有论述试题.答案要点均来源于教材<红楼梦研究>(何永康 主编) : 2.所有论述题都要在通读并记忆原文的基础上作答,便于论述要点的展开. 1.论述<红楼梦>前五回的作 ...查看


  •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 摘 要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既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小说,小说的思想博大精深,同时主题思想也显示出多元化意蕴.<红楼梦>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