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广东,36)(10分)2008年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实施。调整内容包括: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下图
资料二:见下图
(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淡季为____(填图中的数字代码)。(2分)
(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3)2005年该景点客源地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原因。(3分)
(4)分析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积极意义。(2分)
答案:(10分)
(1)② ①③(2分)
(2)ABD(3分)
(3)分布特点:距离北京近人数多,距离北京远人数少(客源地人数随距北京的远近而变化)。原因:距离北京越近,旅游成本越低(距离北京越近,旅游费用越低,时间花费越少)。(3分)
(4)①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②减轻了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③减少了对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④平衡游客量的季节分布。(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⑴题,从折线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答案,②时段游客人数最多,①③时段游客人数少。
第⑵题,注意题干中的“不利影响”,C、E两项都是有利的影响。
第⑶题,该景点位于北京,从柱状图上可以看出,游客来源取决于市场距离的远近。
第⑷题,属于“意义类”的简答题,一般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三个方面作答。本题答案应侧重于社会意义,特别是民族节日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2.(2008山东文综,30)(10分)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下图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6分)
⑵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4分)
答案:(10分)
⑴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主要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6分)
⑵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4分)
解析:本题从知识上考查旅游开发条件评价,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旅游活动)的影响。从能力方面考查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地理问题的建模。
第⑴题,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旅游资源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根据图中所呈现的信息(楼兰古城遗址、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按点分析,不难得出该地开发的优势及主要的不利条件。
第⑵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旅游安全及防范措施。关键是看清提示“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把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设身处地地考虑。
3.(2008海南,25)(10分)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4分)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6分)
答案:(10分)
(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市区);(2分)(其次是)邻近(周围)地区(省市区)。(2分)
(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都位于屯溪区)(或交通通达性强);(2分) 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2分) 服务设施较为齐全。(2分)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区位评价。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中心城市的关系、环境承载量、服务设施等方面。
第⑴题,结合表格可以看出,来自黄山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另外还有江西、福建等临近省份。也就是说游客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的远近。
第⑵题,从“黄山旅游图”上不难发现屯溪有铁路、公路、飞机场等,交通条件便利。另外,屯溪距离各景点的远近适中,接待能力强等。
4.(2008江苏,30C)(10分)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图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乙图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2分)
(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_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特征有关。(2分)
(4)图乙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填选项字母) ______。(2分)
A.深圳锦绣中华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周庄 D.阿坝州九寨沟
(5)图乙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在“五一”、“暑假”和“________”。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休假制度调整对该目的地游客接待数量年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0分)
(1)黄山、苏州古典园林(或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 (2分)
(2)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离上海越远,出游市民越少) (2分)
(3)品质高、多样性(2分)
(4)D(2分)
(5)国庆节增加新的游客高峰(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⑴题,图中有500千米等距离线,该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四处。该题只要求答出其中两个,降低了试题难度。
第⑵题,读等值线图可知是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
第⑶题,考查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从游览价值分析解答,首先是资源的质量(等级与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分布状况),最后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多样性)。
第⑷题,图中明显反映出夏季是全年的旅游高峰,且五一、十一也是客源高峰期。九寨沟海拔高,夏季是游览的最佳季节且旅游的时间要比较长。
第⑸题,读图可知国庆节,休假制度调整带来旅游人数的变化。
5.(2007广东,36)(10分)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目前已经开通了北京、广州、上海、兰州、重庆至拉萨五条铁路客运线。
资料1:图1反映了西藏近25年来国内旅游者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资料2:图2反映了入藏游客量变化的季节性特征。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________两种类型。(2分)
(2)下列对西藏地区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日温差大 B.北部降水丰富,强风雪天气多 C.水力资源、地热资源丰富 D.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E.气温年较差大 F.高原湖泊多 G.空气稀薄缺氧
(3)西藏近25年来的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变化特点是________。入藏游客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________。(2分)
(4)分析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分)
(2)ACDFG(3分)
(3)逐年增长,增长速度加快 集中在4—9月(或夏季或夏半年或夏秋季或春夏季) (2分)
(4)①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或推动旅游产品开发或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②利于调整产业结构;③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④利于加强西藏与各省区旅游客源地的联系;⑤利于改善交通条件;⑥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⑦利于促进民族团结。(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旅游资源分类方法的了解,及其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⑴题,迁移已学知识,注意表达准确,尽量避免出现“历史遗迹类、民族风情类、建筑景观类、地貌景观类”等以偏概全的答案。
第⑵题,通过调用知识“找对排错”,如“西藏西部降水丰富、年温差大”的说法明显错误,做这种类型的选择题特别要注意“选全选准”。
第⑶题,图1的变化曲线明显呈上升趋势,且后期上升的速度加快;图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4~9月游客较多,这与西藏的气候特点也是吻合的。
第⑷题,可以类比“京九铁路”的意义,从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国防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
6.(2007山东文综,30)(10分)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什么?(2分)
(2)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完成下表。(4分)
(3)你认为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本区地方文化有哪些促进作用?(4分)
答案:(10分)
(1)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1分) 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1分)
(2)①高山深谷;(1分) ②湖泊、河源风光;(1分) 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带景观);(1分) ④以平视为主。(1分)
(3)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2分)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分)
解析:本题以青藏铁路的贯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测试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查旅游活动的作用等基础知识,难度中等。
第⑴题:首先考虑到自然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然后抓住“特色”作答。
第⑵题:填表时要结合山河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对比分析。
第⑶题:这里只强调“文化”方面的问题,题目要求答“促进作用”,也就是积极意义。
7.(2007海南,25)(10分)某一旅游团乘汽车或火车由陕西经山西去北京,途中欲在山西境内旅游,下图示意山西省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区。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请设计一条既经济又便捷(不走重复路线)的旅游路线。要求由风陵渡或壶口进入山西并游览A、B、C、D四个旅游区,然后由出口1或出口2离开山西。(6分)
答案:(1)平遥古城(2分) 云冈石窟(2分)
(2)路线1:由壶口瀑布—临汾—旅游区A(平遥古城、太原等)—忻州—旅游区B(五台山)—旅游区C(恒山等)—旅游区D(大同、云冈石窟等)—出口2。(6分)
路线2:由风陵渡—运城—临汾—旅游区A(平遥古城、太原等)—旅游区D(大同、云冈石窟等)—旅游区C(恒山等)—旅游区B(五台山)—出口1。(6分)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分布(中国世界遗产)和旅游线路设计(与区域地理相结合)。从能力要求看既考查基本识记能力,又考查综合应用能力。
第⑴题,考查山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⑵题,按图中所示的进出口和旅游点合理设计线路就可以了。
1.(2008广东,36)(10分)2008年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实施。调整内容包括: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下图
资料二:见下图
(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淡季为____(填图中的数字代码)。(2分)
(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3)2005年该景点客源地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原因。(3分)
(4)分析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积极意义。(2分)
答案:(10分)
(1)② ①③(2分)
(2)ABD(3分)
(3)分布特点:距离北京近人数多,距离北京远人数少(客源地人数随距北京的远近而变化)。原因:距离北京越近,旅游成本越低(距离北京越近,旅游费用越低,时间花费越少)。(3分)
(4)①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②减轻了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③减少了对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④平衡游客量的季节分布。(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⑴题,从折线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答案,②时段游客人数最多,①③时段游客人数少。
第⑵题,注意题干中的“不利影响”,C、E两项都是有利的影响。
第⑶题,该景点位于北京,从柱状图上可以看出,游客来源取决于市场距离的远近。
第⑷题,属于“意义类”的简答题,一般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三个方面作答。本题答案应侧重于社会意义,特别是民族节日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2.(2008山东文综,30)(10分)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下图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6分)
⑵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4分)
答案:(10分)
⑴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主要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6分)
⑵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4分)
解析:本题从知识上考查旅游开发条件评价,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旅游活动)的影响。从能力方面考查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地理问题的建模。
第⑴题,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旅游资源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根据图中所呈现的信息(楼兰古城遗址、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按点分析,不难得出该地开发的优势及主要的不利条件。
第⑵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旅游安全及防范措施。关键是看清提示“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把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设身处地地考虑。
3.(2008海南,25)(10分)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4分)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6分)
答案:(10分)
(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市区);(2分)(其次是)邻近(周围)地区(省市区)。(2分)
(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都位于屯溪区)(或交通通达性强);(2分) 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2分) 服务设施较为齐全。(2分)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区位评价。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中心城市的关系、环境承载量、服务设施等方面。
第⑴题,结合表格可以看出,来自黄山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另外还有江西、福建等临近省份。也就是说游客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距离的远近。
第⑵题,从“黄山旅游图”上不难发现屯溪有铁路、公路、飞机场等,交通条件便利。另外,屯溪距离各景点的远近适中,接待能力强等。
4.(2008江苏,30C)(10分)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图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乙图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2分)
(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_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特征有关。(2分)
(4)图乙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填选项字母) ______。(2分)
A.深圳锦绣中华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周庄 D.阿坝州九寨沟
(5)图乙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在“五一”、“暑假”和“________”。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休假制度调整对该目的地游客接待数量年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0分)
(1)黄山、苏州古典园林(或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 (2分)
(2)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离上海越远,出游市民越少) (2分)
(3)品质高、多样性(2分)
(4)D(2分)
(5)国庆节增加新的游客高峰(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⑴题,图中有500千米等距离线,该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四处。该题只要求答出其中两个,降低了试题难度。
第⑵题,读等值线图可知是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
第⑶题,考查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从游览价值分析解答,首先是资源的质量(等级与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分布状况),最后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多样性)。
第⑷题,图中明显反映出夏季是全年的旅游高峰,且五一、十一也是客源高峰期。九寨沟海拔高,夏季是游览的最佳季节且旅游的时间要比较长。
第⑸题,读图可知国庆节,休假制度调整带来旅游人数的变化。
5.(2007广东,36)(10分)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目前已经开通了北京、广州、上海、兰州、重庆至拉萨五条铁路客运线。
资料1:图1反映了西藏近25年来国内旅游者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资料2:图2反映了入藏游客量变化的季节性特征。
根据所给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________两种类型。(2分)
(2)下列对西藏地区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3分)
A.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日温差大 B.北部降水丰富,强风雪天气多 C.水力资源、地热资源丰富 D.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E.气温年较差大 F.高原湖泊多 G.空气稀薄缺氧
(3)西藏近25年来的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变化特点是________。入藏游客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________。(2分)
(4)分析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分)
(2)ACDFG(3分)
(3)逐年增长,增长速度加快 集中在4—9月(或夏季或夏半年或夏秋季或春夏季) (2分)
(4)①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或推动旅游产品开发或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②利于调整产业结构;③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④利于加强西藏与各省区旅游客源地的联系;⑤利于改善交通条件;⑥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⑦利于促进民族团结。(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旅游资源分类方法的了解,及其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⑴题,迁移已学知识,注意表达准确,尽量避免出现“历史遗迹类、民族风情类、建筑景观类、地貌景观类”等以偏概全的答案。
第⑵题,通过调用知识“找对排错”,如“西藏西部降水丰富、年温差大”的说法明显错误,做这种类型的选择题特别要注意“选全选准”。
第⑶题,图1的变化曲线明显呈上升趋势,且后期上升的速度加快;图2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4~9月游客较多,这与西藏的气候特点也是吻合的。
第⑷题,可以类比“京九铁路”的意义,从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国防意义等四个方面展开。
6.(2007山东文综,30)(10分)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什么?(2分)
(2)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完成下表。(4分)
(3)你认为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本区地方文化有哪些促进作用?(4分)
答案:(10分)
(1)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1分) 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1分)
(2)①高山深谷;(1分) ②湖泊、河源风光;(1分) 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带景观);(1分) ④以平视为主。(1分)
(3)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2分)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分)
解析:本题以青藏铁路的贯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测试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考查旅游活动的作用等基础知识,难度中等。
第⑴题:首先考虑到自然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然后抓住“特色”作答。
第⑵题:填表时要结合山河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对比分析。
第⑶题:这里只强调“文化”方面的问题,题目要求答“促进作用”,也就是积极意义。
7.(2007海南,25)(10分)某一旅游团乘汽车或火车由陕西经山西去北京,途中欲在山西境内旅游,下图示意山西省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区。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请设计一条既经济又便捷(不走重复路线)的旅游路线。要求由风陵渡或壶口进入山西并游览A、B、C、D四个旅游区,然后由出口1或出口2离开山西。(6分)
答案:(1)平遥古城(2分) 云冈石窟(2分)
(2)路线1:由壶口瀑布—临汾—旅游区A(平遥古城、太原等)—忻州—旅游区B(五台山)—旅游区C(恒山等)—旅游区D(大同、云冈石窟等)—出口2。(6分)
路线2:由风陵渡—运城—临汾—旅游区A(平遥古城、太原等)—旅游区D(大同、云冈石窟等)—旅游区C(恒山等)—旅游区B(五台山)—出口1。(6分)
解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分布(中国世界遗产)和旅游线路设计(与区域地理相结合)。从能力要求看既考查基本识记能力,又考查综合应用能力。
第⑴题,考查山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⑵题,按图中所示的进出口和旅游点合理设计线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