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接触的各种环境表面。
空气消毒可以使用1.5%-3%双氧水,气溶胶喷雾消毒20分钟即可。 腺病毒防治相关知识(公众版)
( 来源:杭州市疾控中心 作者:传防所 发布时间:2011-07-18 )
一、病原学
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并成功分离腺病毒以来,已陆续发现了人腺病毒40多个血清型,分为A、B、C、D、E和F六个亚群。国内主要的流行株是腺病毒3型和7型。1958年我国长春地区首次出现腺病毒感染的大流行,近十年来,全国多个地区有腺病毒暴发和流行的报道。
腺病毒由于没有包膜,对酸和乙醚不敏感,但是腺病毒不耐热,56℃ 30分种能灭活本病毒,腺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中可存活10天左右。
二、流行病学
1.流行季节:腺病毒感染可常年流行,冬季和春季因人群聚集活动,容易出现腺病毒感染在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夏季因腺病毒污染游泳池可引起游泳者咽喉结膜热。
2.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病毒由呼吸道和眼结膜分泌物、粪便及尿液排出体外,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及粪-口途径传播。
4.易感人群:腺病毒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见于婴儿和学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容易感染,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大约50%的感染者无症状。
5.免疫力:腺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故很少发生同型病毒的再感染,但是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无交叉免疫力。母亲抗体可以有效保护胎儿免受感染,六个月以内的婴儿感染少见。
三、临床特征
有致病性的人腺病毒最常见的是1~7型,不同血清型可以引发同一种临床症状,同一种血清型也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的轻重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感染的部位和病毒的型别相关。腺病毒可引起全身多个脏器感染,如呼吸道、胃肠
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脏感染,隐性感染常见,感染一般为自限性,临床表现有:
(一)呼吸道感染
腺病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和肌肉痛等,包括以下4种不同的综合征。
1、 急性发热性咽喉炎:通常为婴儿和儿童发病,出现咳嗽,鼻塞、发热和咽喉部溃疡等症状。
2、咽结膜热:与急性发热性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时发生结膜炎,咽结膜热有暴发流行倾向,多由B组腺病毒3、7和14型所致。病毒是从口进入小儿胃肠道的,游泳池水污染有此型腺病毒时也可能导致咽结膜热(也被称为“游泳池热”)。咽结膜热可在集体儿童中流行。
3、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由咽炎、发热、咳嗽和全身不适为特点,常在军队的新兵中流行,多因突然紧张、劳累、聚集等所致。
4、肺炎:腺病毒肺炎约占儿童期肺炎的10%,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肺炎也是新兵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潜伏期5-7天,病程10-14天,严重肺炎病例容易合并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和心力衰竭。
(二)胃肠道感染
部分腺病毒可引起婴幼儿的胃肠炎,致腹痛、腹泻。
(三)眼部感染
腺病毒致轻型眼部感染是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的并发症。滤泡性结膜炎可由许多型腺病毒引起,多为自限性。
(四)其他疾患
腺病毒还能引起儿童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尿道炎和宫颈炎等症状。
四、腺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腺病毒疫苗:由于腺病毒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使用。
(二)加强游泳池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定期监测水质,保证游泳池设施完善并能正常使用,做好有可能引发疾病传播者的健康筛查,如发热者,腹泻病人、眼结膜炎患者或皮肤病患者等不得入池游泳,以防传染他人。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暂时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避免疫情扩散。
(三)早期发现,早期报告:集体单位、医疗机构或个人发现类似病例聚集现象时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报告。
(四)早期治疗,规范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五)轻症病人:应居家治疗休息,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
(六)密切接触者:病人的洗漱用具等物品要严格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后再使用。
(七)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洗漱用品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去卫生条件差、不规范的游泳池、浴池等场所。
五、游泳者咽喉结膜热
是一种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潜伏期为3至6天,好发于儿童,可出现持续性高热、咽部充血、单侧或双侧眼睑红肿及结膜充血、扁桃体肿大,耳后、双侧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酸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夏季6至8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暴发流行多是由于游泳池水被污染,腺病毒感染游泳者的咽和结膜而引起的。此病愈后良好,一般不留后遗症,病程10天左右,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
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接触的各种环境表面。
空气消毒可以使用1.5%-3%双氧水,气溶胶喷雾消毒20分钟即可。 腺病毒防治相关知识(公众版)
( 来源:杭州市疾控中心 作者:传防所 发布时间:2011-07-18 )
一、病原学
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并成功分离腺病毒以来,已陆续发现了人腺病毒40多个血清型,分为A、B、C、D、E和F六个亚群。国内主要的流行株是腺病毒3型和7型。1958年我国长春地区首次出现腺病毒感染的大流行,近十年来,全国多个地区有腺病毒暴发和流行的报道。
腺病毒由于没有包膜,对酸和乙醚不敏感,但是腺病毒不耐热,56℃ 30分种能灭活本病毒,腺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室温中可存活10天左右。
二、流行病学
1.流行季节:腺病毒感染可常年流行,冬季和春季因人群聚集活动,容易出现腺病毒感染在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夏季因腺病毒污染游泳池可引起游泳者咽喉结膜热。
2.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病毒由呼吸道和眼结膜分泌物、粪便及尿液排出体外,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及粪-口途径传播。
4.易感人群:腺病毒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见于婴儿和学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容易感染,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大约50%的感染者无症状。
5.免疫力:腺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故很少发生同型病毒的再感染,但是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无交叉免疫力。母亲抗体可以有效保护胎儿免受感染,六个月以内的婴儿感染少见。
三、临床特征
有致病性的人腺病毒最常见的是1~7型,不同血清型可以引发同一种临床症状,同一种血清型也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的轻重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感染的部位和病毒的型别相关。腺病毒可引起全身多个脏器感染,如呼吸道、胃肠
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脏感染,隐性感染常见,感染一般为自限性,临床表现有:
(一)呼吸道感染
腺病毒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和肌肉痛等,包括以下4种不同的综合征。
1、 急性发热性咽喉炎:通常为婴儿和儿童发病,出现咳嗽,鼻塞、发热和咽喉部溃疡等症状。
2、咽结膜热:与急性发热性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时发生结膜炎,咽结膜热有暴发流行倾向,多由B组腺病毒3、7和14型所致。病毒是从口进入小儿胃肠道的,游泳池水污染有此型腺病毒时也可能导致咽结膜热(也被称为“游泳池热”)。咽结膜热可在集体儿童中流行。
3、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为由咽炎、发热、咳嗽和全身不适为特点,常在军队的新兵中流行,多因突然紧张、劳累、聚集等所致。
4、肺炎:腺病毒肺炎约占儿童期肺炎的10%,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肺炎也是新兵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婴幼儿腺病毒肺炎潜伏期5-7天,病程10-14天,严重肺炎病例容易合并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和心力衰竭。
(二)胃肠道感染
部分腺病毒可引起婴幼儿的胃肠炎,致腹痛、腹泻。
(三)眼部感染
腺病毒致轻型眼部感染是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的并发症。滤泡性结膜炎可由许多型腺病毒引起,多为自限性。
(四)其他疾患
腺病毒还能引起儿童急性出血性膀胱炎,尿道炎和宫颈炎等症状。
四、腺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一)腺病毒疫苗:由于腺病毒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使用。
(二)加强游泳池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定期监测水质,保证游泳池设施完善并能正常使用,做好有可能引发疾病传播者的健康筛查,如发热者,腹泻病人、眼结膜炎患者或皮肤病患者等不得入池游泳,以防传染他人。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暂时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避免疫情扩散。
(三)早期发现,早期报告:集体单位、医疗机构或个人发现类似病例聚集现象时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报告。
(四)早期治疗,规范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五)轻症病人:应居家治疗休息,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
(六)密切接触者:病人的洗漱用具等物品要严格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后再使用。
(七)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洗漱用品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去卫生条件差、不规范的游泳池、浴池等场所。
五、游泳者咽喉结膜热
是一种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潜伏期为3至6天,好发于儿童,可出现持续性高热、咽部充血、单侧或双侧眼睑红肿及结膜充血、扁桃体肿大,耳后、双侧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酸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夏季6至8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暴发流行多是由于游泳池水被污染,腺病毒感染游泳者的咽和结膜而引起的。此病愈后良好,一般不留后遗症,病程10天左右,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