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编写人:朱本艳 审核人:备课组 编写时间:2015-11-20
高一( )班 学习小组编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朗读法、探究法、鉴赏法
【知识链接】
一、《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作品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收了含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二、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四、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一、导入新课: 世界总会有痛苦的感情,在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里漂流,我们今天就要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那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声叹息,是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
二、揭题,介绍作品及作者。
《古诗十九首》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
言之冠冕”。
思想内容: 1、表达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揭露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抒发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第 1 页 共 5 页
三、目标呈现。
四、新课学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读顺畅,通大意.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在课本上划分节奏。 2、有感情朗读古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遗( wèi ) 赠送
2、诵读古诗,结合课下注解,用尽量准确而又优美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歌大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二)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其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也就是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解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我们仿佛看见这样的画面: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双方都茫然相望,层层叠叠的山峦,浩浩荡荡的江河,谁也看不见谁。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天各一方,忧思难忘,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其目的是什么?
事件: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解析: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第 2 页 共 5 页
(三)依景情,析手法
1、 结合下列诗句,欣赏诗中的两幅图画,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身在“远道”的游子。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无际,忧愁不已。
解析: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 一边是脑海中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同时显现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也是采莲好时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倘若倾耳细听,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因一声叹息改变。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主客移位的方法“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虚实结合的手法,从对方写起,抒情主人公所想。这种手法也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例如: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 3 页 共 5 页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2、写法总结:
(1)、虚实结合
(2)、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3、诵读回味。
二、合作探究
1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怀远。
解析: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主客移位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2、归纳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归纳小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第 4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学习反思】
第 5 页 共 5 页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编写人:朱本艳 审核人:备课组 编写时间:2015-11-20
高一( )班 学习小组编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重点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朗读法、探究法、鉴赏法
【知识链接】
一、《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作品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收了含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二、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四、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一、导入新课: 世界总会有痛苦的感情,在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里漂流,我们今天就要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那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声叹息,是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
二、揭题,介绍作品及作者。
《古诗十九首》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
言之冠冕”。
思想内容: 1、表达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揭露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抒发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第 1 页 共 5 页
三、目标呈现。
四、新课学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读顺畅,通大意.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在课本上划分节奏。 2、有感情朗读古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遗( wèi ) 赠送
2、诵读古诗,结合课下注解,用尽量准确而又优美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歌大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二)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其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也就是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解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我们仿佛看见这样的画面: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双方都茫然相望,层层叠叠的山峦,浩浩荡荡的江河,谁也看不见谁。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天各一方,忧思难忘,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其目的是什么?
事件: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解析: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第 2 页 共 5 页
(三)依景情,析手法
1、 结合下列诗句,欣赏诗中的两幅图画,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身在“远道”的游子。四处张望着,看着回家的路无边无际,忧愁不已。
解析: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的荷叶,红丽的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 一边是脑海中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诗歌两个画面不是先后的,而是分隔、同时显现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也是采莲好时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倘若倾耳细听,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因一声叹息改变。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主客移位的方法“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虚实结合的手法,从对方写起,抒情主人公所想。这种手法也称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例如: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 3 页 共 5 页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2、写法总结:
(1)、虚实结合
(2)、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3、诵读回味。
二、合作探究
1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怀远。
解析: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古》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用主客移位的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以诗中有游子思乡思亲之缠绵,也有闺女思念情人之真挚。
2、归纳主旨: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
【归纳小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第 4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学习反思】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