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农村体制改革给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其发展的主动力是来自“制度的释放”和劳动力资源的大力投入,其增长方式还是相当的粗放的。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着农产品提价有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趋缓、大量剩余劳动力难找出路等诸多发展困境,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众多难题,遍及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层面。
Ⅰ、生态系统方面
1. 土地退化与被占用问题严重
我国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188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面积达到3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5%;土地盐碱化蔓延,面积达970万公顷;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面积433万公顷;草场过牧、鼠咬而使产草量显著降低,退化面积已达到8666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1/3以上。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的12%;有机肥料施用、养地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部分土地从事道路、水利工程和房屋建设是必须的,但占用过多,征占速度过快,必然造成土地资源丧失过快和不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民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建设自住房屋占地太多问题极为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现象相当严重。
2. 水资源和耕地的污染日益加重
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列世界第110位。由于工业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无控制排放,由此污染农业水资源,导致我国水资源危机加剧。城市每年缺水58亿立方米,农村有8000万人、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有2000万公顷耕地受干旱威胁。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和城市大量排放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几千年传统农业已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制约因素。混乱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会直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破坏,还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长江和太湖水污染及由此引起的鱼类种群衰退、物种消失便直接与此有关。
3. . 森林环境功能大大降低
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护环境稳定的最基本因素。全国森林覆盖率清代开始时(公元1650年)尚高达21%,但经过300后的1949年,全国下降到10%。前些年各地大抓造林绿化,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6.55%。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0.133公顷,而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1.03公顷,由于由于天然林减少,森林质量下降,森林环境功能大大降低。我国不少农耕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雨则涝,无雨就旱”,农业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由于土壤被冲刷,不仅使大片农田生产性能降低,而且带走的大量泥沙还导致了河道淤塞,诱发洪涝和其它灾害。
4. 耕作技术改变后土壤地力出现下降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传统农业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耕作制度和相应的耕作技术,如重视使用有机肥料、精耕细作、注意轮耕轮作等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单价提高,不少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有机肥使用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田耕作粗放,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下降,物理性能减退 。 Ⅱ、经济系统方面
1. 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缺乏有效控制机制
我国农用物资价格近年来上升较快。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价格也作了一些调整,但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而言,仍较便宜,加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仍为小农经济式的
小规模农业,效益相对较差。而且,农产品价格在丰收与欠收年份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而波动较大,导致农民“丰收不增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类通过常规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却不断下降;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下降;财政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农业信贷占国家信贷总额的比重下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入占农村总投入的比重在下降;农户家庭生产费用支出在下降。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预测,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前的需要计算在内,预计全世界的食物生产年增率应达3%-4%。如果仍按常规农业对工业能源的利用率,就意味着一次性能源的生产及用于农业的份额的年增长率应超过6%-8%。显然,一次性能源的生产的增长是绝对满足不了需要的。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和人均农业资源的减少
4. 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和大量剩余,耕地和口粮的重压,使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到严重的制约。
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农业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0%,文盲半文盲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6.5%;劳均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低,约为美国的1/100。2000年我国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9.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50%以上。生产结构不合理和人均支配资料有限,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效率偏差。目前,我国农民人均产值仅约工人的1/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约为美国的1/70。
5. 双层经营体制中“小而全”的农户经营和“大而松的”集体经济相连接,使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集约化步履维艰。广泛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目前,联接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还没有稳定的组织实体,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利益链”安排尚没有较好的产权机制,农技推广缺乏有力的载体。
Ⅲ、社会系统方面
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难题主要是二元社会结构如何化解的问题。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包括:
1. 我国的户籍制度如何改革,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而不致使引起过分严重的“城市病”。
2. 目前国家在财政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福利平等。这里的平等至少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失业救济平等和养老福利平等。
3. 如何较快增长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
4. 我国农村该如何或以哪一种新的产权体制在将来能够较好的代替目前的集体所有制,以使城市与农村的产权体制在将来能够较好的对称和融合。如这样,政府在乡镇中的职能如何变更,集体土地的产权该如何重新安排。
5. 此外,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村社会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还有:①如何解决农村中大量存在贫困的问题。②采取何种税收和制度调节目前已经出现的个人之间在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如何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以减轻农民的负担。③在乡镇财政收入低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村的教育,保持较高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④如何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和加强农村法制管理等。
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农村体制改革给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其发展的主动力是来自“制度的释放”和劳动力资源的大力投入,其增长方式还是相当的粗放的。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着农产品提价有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趋缓、大量剩余劳动力难找出路等诸多发展困境,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众多难题,遍及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层面。
Ⅰ、生态系统方面
1. 土地退化与被占用问题严重
我国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179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188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面积达到3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5%;土地盐碱化蔓延,面积达970万公顷;土地次生潜育化加剧,面积433万公顷;草场过牧、鼠咬而使产草量显著降低,退化面积已达到8666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1/3以上。土壤有机质小于0.6%的农田已占耕地的12%;有机肥料施用、养地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部分土地从事道路、水利工程和房屋建设是必须的,但占用过多,征占速度过快,必然造成土地资源丧失过快和不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民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建设自住房屋占地太多问题极为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现象相当严重。
2. 水资源和耕地的污染日益加重
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列世界第110位。由于工业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无控制排放,由此污染农业水资源,导致我国水资源危机加剧。城市每年缺水58亿立方米,农村有8000万人、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有2000万公顷耕地受干旱威胁。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和城市大量排放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几千年传统农业已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制约因素。混乱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会直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破坏,还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长江和太湖水污染及由此引起的鱼类种群衰退、物种消失便直接与此有关。
3. . 森林环境功能大大降低
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护环境稳定的最基本因素。全国森林覆盖率清代开始时(公元1650年)尚高达21%,但经过300后的1949年,全国下降到10%。前些年各地大抓造林绿化,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6.55%。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0.133公顷,而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1.03公顷,由于由于天然林减少,森林质量下降,森林环境功能大大降低。我国不少农耕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雨则涝,无雨就旱”,农业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由于土壤被冲刷,不仅使大片农田生产性能降低,而且带走的大量泥沙还导致了河道淤塞,诱发洪涝和其它灾害。
4. 耕作技术改变后土壤地力出现下降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传统农业已形成自己特有的耕作制度和相应的耕作技术,如重视使用有机肥料、精耕细作、注意轮耕轮作等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单价提高,不少地区为降低生产成本,有机肥使用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田耕作粗放,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肥力下降,物理性能减退 。 Ⅱ、经济系统方面
1. 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缺乏有效控制机制
我国农用物资价格近年来上升较快。国家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农产品价格也作了一些调整,但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而言,仍较便宜,加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仍为小农经济式的
小规模农业,效益相对较差。而且,农产品价格在丰收与欠收年份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而波动较大,导致农民“丰收不增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类通过常规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投入产出比却不断下降;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下降;财政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农业信贷占国家信贷总额的比重下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入占农村总投入的比重在下降;农户家庭生产费用支出在下降。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预测,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前的需要计算在内,预计全世界的食物生产年增率应达3%-4%。如果仍按常规农业对工业能源的利用率,就意味着一次性能源的生产及用于农业的份额的年增长率应超过6%-8%。显然,一次性能源的生产的增长是绝对满足不了需要的。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和人均农业资源的减少
4. 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下和大量剩余,耕地和口粮的重压,使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到严重的制约。
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农业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0%,文盲半文盲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6.5%;劳均拥有的农业固定资产低,约为美国的1/100。2000年我国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9.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50%以上。生产结构不合理和人均支配资料有限,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效率偏差。目前,我国农民人均产值仅约工人的1/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约为美国的1/70。
5. 双层经营体制中“小而全”的农户经营和“大而松的”集体经济相连接,使农业走向规模化、专业、集约化步履维艰。广泛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目前,联接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还没有稳定的组织实体,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利益链”安排尚没有较好的产权机制,农技推广缺乏有力的载体。
Ⅲ、社会系统方面
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难题主要是二元社会结构如何化解的问题。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包括:
1. 我国的户籍制度如何改革,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而不致使引起过分严重的“城市病”。
2. 目前国家在财政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福利平等。这里的平等至少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失业救济平等和养老福利平等。
3. 如何较快增长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
4. 我国农村该如何或以哪一种新的产权体制在将来能够较好的代替目前的集体所有制,以使城市与农村的产权体制在将来能够较好的对称和融合。如这样,政府在乡镇中的职能如何变更,集体土地的产权该如何重新安排。
5. 此外,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村社会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还有:①如何解决农村中大量存在贫困的问题。②采取何种税收和制度调节目前已经出现的个人之间在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如何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以减轻农民的负担。③在乡镇财政收入低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农村的教育,保持较高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④如何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和加强农村法制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