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教学教案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具体步骤

一、记叙的要素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二、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1.叙述类型: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2、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检测题

[例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答: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

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四、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例:如何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

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怎样理解句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我的老师》)

“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的“好”字的含义?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总结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4. 文中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 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具体如下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五、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1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

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六、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有三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为第一人称,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

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

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

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六、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有三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为第一人称,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

可以是虚构的人物。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用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七、记叙文的详略,弄清记叙的要点。

一般来说,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的情节、场面写得详,其余则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数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详写的是第二次在车站送别场面中,父亲买橘子爬铁道时的背影,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父爱子”的主题。阅读时,注意文章的详略安排,有助于抓住文章的中心。

八、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1.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2、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九、标点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写一段文字。

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记叙文阅读教学反思

首先应该有一些规律可循,应该先把文章大体读懂。第二步把题目读懂,很多同学是文章没读懂,题目也没读懂就去做题,肯定做出的题离所规定的答案相去甚远。读懂文章,读懂题目,很多同学是错在这两个地方。题目读懂以后,接下来是找准答题区间,这个题设在文章的第几段,第几行。答题区间找准以后就是顺序答题的原则,命题者出题的时候不会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肯定是按照文章的思路一步一步往上走,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其次要要学会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

第一要读懂文章。养成一边读一边划的习惯,把关键句、重点词划下来。第二要审清楚

题。词句的理解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词句一定和主旨联系起来。第三做题的时候尽量-----(用原来的文章)。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使用文章的原句。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文章的核心话题,一个是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它是从哪几个层面,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的。 如果第一个题出在第一段,第二题就在第二段。找准区间以后按照顺序答题的原则往下走。最后在最近区间找答案。题设在哪儿?答案就应该在-------所设题点最近区间。最后以文解文,也就是答案---------就在文章中。很多同学就找不到,一是文章没看懂,二是题目没看懂,三是区间没找准,结果一给答案原来这么简单,读懂文章、读懂题目,找准区间、顺序答案,按照最后区间的原则把答案找到,然后根据要求或者整合或者提炼,最后以文解文,用文中的信息解答提出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记叙文阅读的难度就会有所降低。

教记叙性文体的感想

说到记叙性文体,广义上它包括记事的、记人的、写景的、状物的。读者分清文章写作的对象,像记事的抓住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人的抓住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写景状物的抓住景物的特点,再掌握住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这些都能做到信手拈来,阅读的速度必然要加快了。所以我们主张,文体知识还是必须了解的,针对不同的文体,读者能快速作出相对的反应,读东西必然能领会其精髓,快速获取自己所需信息。

作为学生,我认为要扩大阅读量,扩充自己的语文积累,离不开对文体知识的掌握。有了阅读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在信息社会,谁掌握的信息越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在中高考的独木桥上,我们的学生走得也更稳当些。

总之,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有律可行的,只要我们抓住规律还怕没有方法。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具体步骤

一、记叙的要素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二、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1.叙述类型: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2、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检测题

[例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答: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

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四、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例:如何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

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怎样理解句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我的老师》)

“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的“好”字的含义?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总结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4. 文中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 吗?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具体如下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

五、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1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

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六、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有三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为第一人称,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

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

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

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六、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有三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为第一人称,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

可以是虚构的人物。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用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七、记叙文的详略,弄清记叙的要点。

一般来说,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的情节、场面写得详,其余则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数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详写的是第二次在车站送别场面中,父亲买橘子爬铁道时的背影,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父爱子”的主题。阅读时,注意文章的详略安排,有助于抓住文章的中心。

八、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1.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2、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 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九、标点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写一段文字。

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记叙文阅读教学反思

首先应该有一些规律可循,应该先把文章大体读懂。第二步把题目读懂,很多同学是文章没读懂,题目也没读懂就去做题,肯定做出的题离所规定的答案相去甚远。读懂文章,读懂题目,很多同学是错在这两个地方。题目读懂以后,接下来是找准答题区间,这个题设在文章的第几段,第几行。答题区间找准以后就是顺序答题的原则,命题者出题的时候不会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肯定是按照文章的思路一步一步往上走,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其次要要学会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

第一要读懂文章。养成一边读一边划的习惯,把关键句、重点词划下来。第二要审清楚

题。词句的理解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词句一定和主旨联系起来。第三做题的时候尽量-----(用原来的文章)。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使用文章的原句。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文章的核心话题,一个是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分析它是从哪几个层面,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的。 如果第一个题出在第一段,第二题就在第二段。找准区间以后按照顺序答题的原则往下走。最后在最近区间找答案。题设在哪儿?答案就应该在-------所设题点最近区间。最后以文解文,也就是答案---------就在文章中。很多同学就找不到,一是文章没看懂,二是题目没看懂,三是区间没找准,结果一给答案原来这么简单,读懂文章、读懂题目,找准区间、顺序答案,按照最后区间的原则把答案找到,然后根据要求或者整合或者提炼,最后以文解文,用文中的信息解答提出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记叙文阅读的难度就会有所降低。

教记叙性文体的感想

说到记叙性文体,广义上它包括记事的、记人的、写景的、状物的。读者分清文章写作的对象,像记事的抓住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人的抓住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写景状物的抓住景物的特点,再掌握住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这些都能做到信手拈来,阅读的速度必然要加快了。所以我们主张,文体知识还是必须了解的,针对不同的文体,读者能快速作出相对的反应,读东西必然能领会其精髓,快速获取自己所需信息。

作为学生,我认为要扩大阅读量,扩充自己的语文积累,离不开对文体知识的掌握。有了阅读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在信息社会,谁掌握的信息越多,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在中高考的独木桥上,我们的学生走得也更稳当些。

总之,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有律可行的,只要我们抓住规律还怕没有方法。


相关文章

  •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 非常关键.而 ...查看


  • 中职语文高一语文教案
  • 平湖职业中专理论课教案高一语文教案(上册)1平湖职业中专理论课教案[备课时间]2010-9-1 [课题] 始业课 [教学目的] [课型] 讲授[上课时间] 9-2 [第 1 教时]1.师生互相初步了解,沟通,并学习口语交际-介绍. 2.明确 ...查看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教案及板书设计
  • 官仓镇小关小学教师备课教案课 题 复习拼音.生字 第 1 课时 拼音.生字 1.熟练掌握声母.韵母.拼音.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拼写 课 型 新授累计 课时教学内容教 学 目 的规则,能正确地拼读.拼写音节: 2.能按顺序背诵.默写字母表 ...查看


  • 阅读训练教学设计
  • 篇一:<阅读专题训练>教学设计 <阅读专题训练>教学设计 永平镇第一小学中心校六年级组集体备课教案2014.0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和做题步骤,能熟练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 2.复习巩固归纳文章主要内 ...查看


  • 阅读与写作教案4
  • 小学阅读与写作教案(四) 作文中如何审题 教学目的:学会常见作文的审题. 教学重点:掌握作文的审题步骤,掌握技巧. 教时:两课时 题目是文章的材料和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是文章的"眉目"是文章的"眼睛" ...查看


  • 四年级阅读课教案共
  • 四年级阅读课教案共 1.读书兴趣要广泛 2.阅读时间巧安排 3.名人读书法 4.提要式笔记法 5.疑读法 6.阅读科普读物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8.要素法读记事 9.学习复述 课题1.读书兴趣要广泛课型实践体验型 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指 ...查看


  • 5.兰亭集序·教案
  •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 ...查看


  • 记叙文的选材立意教案
  • 记叙文的立意与选材 邹晓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分析能力. 2.理解什么是记叙文中的立意与选材. [能力目标] 学会将立意与选材相结合创作记叙文,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 ...查看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 1.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