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AT-III 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抗凝血酶III (AT-III )抗凝系统:AT-III 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TIII 、PC 、PS )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F Ⅸa 、F Ⅹa 、F Ⅺa 、F Ⅻa )也有抑制作用,AT 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AT-Ⅲ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AT-Ⅲ的减少、缺乏与异常可引起凝血酶灭活减少,凝血功能亢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临床上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血液中AT-Ⅲ浓度或活性降低,主要原因有合成障碍、消耗过多、丢失增加等获得性AT-Ⅲ缺乏。临床上血浆中AT-Ⅲ的活性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遗传性抗凝血酶III (AT-III )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 首次报道。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我国大陆AT-III 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
2.3%。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获得性抗凝血酶III (AT-III )缺陷症见于DIC 、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T-III 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同时,AT-III 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III 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 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T-III 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
1、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据估计本病约为1/5000,发病多在10-25岁, 患者常在手术、床上、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
2、与肝脏性疾病的关系:AT-Ⅲ的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内皮细胞也有部分合成,故各类肝病致肝功能受损时,AT-Ⅲ呈获得性减少。其中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AT-Ⅲ活性明显降低,慢性轻度肝炎和慢性中度肝炎降低程度较轻,血中AT-Ⅲ随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而降低,因此AT-Ⅲ活性测定可作为判断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较敏感的监测指标。
肝细胞损害时,血液中的凝血因素与抗凝血因素保持一个低水平,平衡一旦被破坏,如组织坏死或细胞溶解释放入血(含凝血敏),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AT-Ⅲ的大量消耗,极易伴发DIC 。当AT-Ⅲ低于50%时有利于血栓形成,可以作为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血栓性疾病的依据。临床上治疗肝病伴发DIC 时要及时检测AT-Ⅲ,以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及肝病病变时凝血障碍,在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治疗无效时,可选用AT-Ⅲ制剂治疗,使体内AT-Ⅲ升高到时80%以上再进行肝素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抗凝治疗效果。
3、与肾脏疾病的关系:AT-Ⅲ丢失增加常见肾病综合征、有报道AT-Ⅲ活性低于76%的101例患者, 其中60%发现有血栓形成.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Ⅲ浓度与病理类型有关, 微小病变时血浆AT-Ⅲ浓度较膜性肾病下降明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活动期血浆AT-Ⅲ下降更明显.
血透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常规疗法, 血透前进行AT-Ⅲ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部份尿毒症患者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黏稠度增高及纤维蛋白溶解发生障碍现象. 血透患者长期持续肝素治疗, 血浆中AT-Ⅲ消耗增多, 其活性五降, 肝素敏感性下降, 临床在给尿毒症患者血透时常出现肝素耐药, 单纯增加肝素剂量无法改善抗凝效果. 因此, 血透前进行AT-Ⅲ活性测定, 除诊断尿毒症患者搞凝功能外, 还有助于判断血透时肝素的搞凝效果, 对于
AT-Ⅲ活性明显降低者, 血透前进行AT-Ⅲ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
4、心脏疾病的关系:如急性心梗、不同类型冠心病、心房颤动等AT-Ⅲ水平降低,主要原因是内皮细胞损伤,AT-Ⅲ被大量消耗所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冠脉血栓,加重病性。
5、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急性脑梗死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血液凝固与抗凝作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抗凝作用减弱造成。急性脑梗患者发病时,血浆AT-Ⅲ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患者存在一定卒中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内皮下胶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6、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DIC 是一种获得性全身出血-血栓综合征.2001年制定全球DIC 诊断计分标准, 将AT-Ⅲ作为非显性DIC 诊断的特殊标准之一. 据报道, 在早期的DIC 中约有94%的患者血浆AT-Ⅲ活性下降,其原因是AT-Ⅲ在凝血酶形成时不断被消耗,同时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酶降解所致, 临床上常采用凝血酶与肝素合用既减少肝素用量又可增强抗凝疗效。
7、与肺病的关系:AT-Ⅲ的检测,胸腔积液的对良,恶性诊断是一大难题. 有学者发现出现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血液中AT-Ⅲ较正常人及结核患者显著降低, 因此血液中AT-Ⅲ的检测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辅助诊断。
8、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妊高症 AT-Ⅲ明显降低,有专家建议采用小剂量肝素改善微循环,以提高AT-Ⅲ的作用,这对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及发展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9、与肿瘤的关系:无论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其抗凝活性都比正常人低很多,AT-Ⅲ活性检测对于肿瘤患者出凝血状况的观察、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低于良性肿瘤,这对区别恶性与良性肿瘤具有一定价值。
10、其它:急性感染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疾病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AT-Ⅲ明显降低,使患者处于一种血栓前状态,进而发生血栓,造成患者的各种严重并发症。因此,检测此类患者血中的AT-Ⅲ,并及时给于抗凝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AT-III 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AT-III 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
AT-III 活性降低:见于DIC 、肝病、术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反复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疾病。
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T-III 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T-III 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
ATI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AT-III 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抗凝血酶III (AT-III )抗凝系统:AT-III 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TIII 、PC 、PS )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F Ⅸa 、F Ⅹa 、F Ⅺa 、F Ⅻa )也有抑制作用,AT 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AT-Ⅲ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AT-Ⅲ的减少、缺乏与异常可引起凝血酶灭活减少,凝血功能亢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临床上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血液中AT-Ⅲ浓度或活性降低,主要原因有合成障碍、消耗过多、丢失增加等获得性AT-Ⅲ缺乏。临床上血浆中AT-Ⅲ的活性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遗传性抗凝血酶III (AT-III )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 首次报道。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我国大陆AT-III 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
2.3%。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获得性抗凝血酶III (AT-III )缺陷症见于DIC 、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T-III 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同时,AT-III 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III 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 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T-III 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
1、遗传性AT-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据估计本病约为1/5000,发病多在10-25岁, 患者常在手术、床上、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
2、与肝脏性疾病的关系:AT-Ⅲ的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内皮细胞也有部分合成,故各类肝病致肝功能受损时,AT-Ⅲ呈获得性减少。其中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AT-Ⅲ活性明显降低,慢性轻度肝炎和慢性中度肝炎降低程度较轻,血中AT-Ⅲ随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而降低,因此AT-Ⅲ活性测定可作为判断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较敏感的监测指标。
肝细胞损害时,血液中的凝血因素与抗凝血因素保持一个低水平,平衡一旦被破坏,如组织坏死或细胞溶解释放入血(含凝血敏),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AT-Ⅲ的大量消耗,极易伴发DIC 。当AT-Ⅲ低于50%时有利于血栓形成,可以作为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血栓性疾病的依据。临床上治疗肝病伴发DIC 时要及时检测AT-Ⅲ,以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及肝病病变时凝血障碍,在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治疗无效时,可选用AT-Ⅲ制剂治疗,使体内AT-Ⅲ升高到时80%以上再进行肝素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抗凝治疗效果。
3、与肾脏疾病的关系:AT-Ⅲ丢失增加常见肾病综合征、有报道AT-Ⅲ活性低于76%的101例患者, 其中60%发现有血栓形成.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Ⅲ浓度与病理类型有关, 微小病变时血浆AT-Ⅲ浓度较膜性肾病下降明显,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活动期血浆AT-Ⅲ下降更明显.
血透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常规疗法, 血透前进行AT-Ⅲ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部份尿毒症患者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黏稠度增高及纤维蛋白溶解发生障碍现象. 血透患者长期持续肝素治疗, 血浆中AT-Ⅲ消耗增多, 其活性五降, 肝素敏感性下降, 临床在给尿毒症患者血透时常出现肝素耐药, 单纯增加肝素剂量无法改善抗凝效果. 因此, 血透前进行AT-Ⅲ活性测定, 除诊断尿毒症患者搞凝功能外, 还有助于判断血透时肝素的搞凝效果, 对于
AT-Ⅲ活性明显降低者, 血透前进行AT-Ⅲ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
4、心脏疾病的关系:如急性心梗、不同类型冠心病、心房颤动等AT-Ⅲ水平降低,主要原因是内皮细胞损伤,AT-Ⅲ被大量消耗所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冠脉血栓,加重病性。
5、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急性脑梗死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血液凝固与抗凝作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抗凝作用减弱造成。急性脑梗患者发病时,血浆AT-Ⅲ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患者存在一定卒中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内皮下胶原,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6、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DIC 是一种获得性全身出血-血栓综合征.2001年制定全球DIC 诊断计分标准, 将AT-Ⅲ作为非显性DIC 诊断的特殊标准之一. 据报道, 在早期的DIC 中约有94%的患者血浆AT-Ⅲ活性下降,其原因是AT-Ⅲ在凝血酶形成时不断被消耗,同时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酶降解所致, 临床上常采用凝血酶与肝素合用既减少肝素用量又可增强抗凝疗效。
7、与肺病的关系:AT-Ⅲ的检测,胸腔积液的对良,恶性诊断是一大难题. 有学者发现出现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血液中AT-Ⅲ较正常人及结核患者显著降低, 因此血液中AT-Ⅲ的检测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辅助诊断。
8、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妊高症 AT-Ⅲ明显降低,有专家建议采用小剂量肝素改善微循环,以提高AT-Ⅲ的作用,这对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及发展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9、与肿瘤的关系:无论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肿瘤其抗凝活性都比正常人低很多,AT-Ⅲ活性检测对于肿瘤患者出凝血状况的观察、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低于良性肿瘤,这对区别恶性与良性肿瘤具有一定价值。
10、其它:急性感染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疾病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AT-Ⅲ明显降低,使患者处于一种血栓前状态,进而发生血栓,造成患者的各种严重并发症。因此,检测此类患者血中的AT-Ⅲ,并及时给于抗凝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AT-III 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AT-III 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
AT-III 活性降低:见于DIC 、肝病、术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反复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疾病。
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T-III 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T-III 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