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I0220024
学时数:64
学分数:4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考核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考试按照《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要求,以考查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好、科学素养强的合格工程技术人材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较全面测试,判别学生是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了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命题的指导思想
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2、命题的原则
题型尽可能多样化,题目数量多、份量小,范围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即使大题目也不应占分太多,应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客观性的题目应占比较重的份量。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教学大纲要求的熟练掌握及要求掌握的内容,其覆盖面应90%以上,理解的内容要覆盖其全部的60%以上,要求了解的内容其覆盖面要占其全部的20%以上。
流体力学基础
1.1 流体力学概述
1.1.1 流体的概念
1.1.2 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1.1.3 流体力学研究的意义
1.1.4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1.1.5 单位与量纲
1.2 流体的性质
1.2.1 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1.2.2 流体的连续性——连续介质模型
1.2.3 流体的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
1.2.4 流体的传递性质
1.2.5 流体的状态参数与状态方程
1.2.6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1.3 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
1.3.1 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性方程
1.3.2 动量定理——运动方程(纳维一斯托克斯方程)
1.3.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方程
1.3.4 定解条件
1.3.5 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
1.3.6 三种传递过程的类比分析
1.4 流体静力学
1.4.1 重力场中静止流体中的压强分布
1.4.2 非惯性系中均质流体的相对平衡
1.5 理想流体流动
1.5.1 欧拉方程
1.5.2 流体的旋度
1.5.3 流函数
1.5.4 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圆柱绕流
1.6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流动
1.6.1 层流与湍流
1.6.2 边界层理论简介
1.6.3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层流运动
1.6.4 湍流运动的雷诺方程组
1.6.5 混合长理论
1.6.6 光滑管中的湍流流动
1.6.7 粗糙管中的湍流流动
1.7 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1 流体沿流线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2 流体沿管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3 流体流动的阻力
1.7.4 伯努利方程式的应用
1.8 气体动力学基础
1.8.1 可压缩气流的一些基本概念
1.8.2 理想气体一元恒定流动的基本方程
1.8.3 气体在管道中的运动
1.9 离心式风机
1.9.1 离心式风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9.2 离心式风机的性能参数与性能曲线
1.9.3 离心式风机性能参数的换算
1.9.4 离心式风机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
1.9.5 离心式风机的并联和串联操作
1.9.6 离心式风机的选择
两相运动现象
2.1 绪论
2.2 两相与多相流的专用术语和基本特性参数
2.3 粒子一流体的相互作用
2.3.1 单粒子在流体中的受力分析
2.3.2 单粒子的运动方程
2.3.3 粒子云与流体的相互作用
2.4 连续相方程
2.4.1 流场的统计平均方法
2.4.2 边界粒子的影响
2.4.3 准一维两相流的守恒方程
2.5 流体一固体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2.5.1 不可压缩流体流动过程数值求解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2.5.2 原始变量法求解管道内准一维流动问题举例
2.5.3 湍流流动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
2.5.4 数值模拟的基本程序
传热学基础
3.1 概述
3.1.1 传热及其应用
3.1.2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与热流速率方程
3.1.3 传热热阻
3.2 传导传热
3.2.1 导热的基本概念
3.2.2 导热微分方程与定解条件
3.2.3 稳定态导热的分析与计算
3.2.4 非稳定态导热
3.3 对流换热
3.3.1 对流换热概述
3.3.2 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
3.3.3 强制流动时的对流换热
3.3.4 自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
3.3.5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换热
3.4 辐射换热
3.4.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3.4.2 黑体辐射定律
3.4.3 实际物体和灰体的辐射
3.4.4 角系数
3.4.5 两个灰体之间的辐射换热
3.4.6 多个灰体表面组成封闭系统时的辐射传热
3.4.7 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3.4.8 气体辐射
3.5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3.5.1 传热过程与复合传热
3.5.2 换热器
质量传递基础
4.1 传质基本概念
4.1.1 浓度
4.1.2 分数表示法
4.1.3 速度
4.2 分子扩散传质
4.2.1 斐克(Fick)定律
4.2.2 分子扩散系数
4.2.3 流体中的分子扩散
4.2.4 固体中的分子扩散
4.2.5 非稳态扩散
4.3 对流传质
4.3.1 浓度边界层与对流传质系数
4.3.2 对流传质准数方程
4.4 传质与化学反应
4.4.1 非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
4.4.2 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
4.4.3 球形颗粒的缩核反应与传质
物料干燥
5.1 概述
5.1.1 固体物料的去湿方法
5.1.2 物料的干燥方法
5.2 干燥静力学
5.2.1 湿空气的性质
5.2.2 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
5.2.3 水分在气一固两相间的平衡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1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
5.3.2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5.3.3 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计算
5.3.4 连续干燥过程
5.4 干燥技术
5.4.1 对流干燥
5.4.2 传导干燥
5.4.3 辐射干燥
5.4.4 场干燥技术
燃料及其燃烧
6 燃料及其燃烧
6.1 燃料的种类及其组成
6.1.1 燃料的种类
6.1.2 固体燃料和燃料油的组成
6.1.3 气体燃料
6.2 燃料的性质
6.2.1 燃料的发热量
6.2.2 煤的特性
6.2.3 燃料油特性
6.2.4 气体燃料特性
6.3 燃烧计算
6.3.1 燃料燃烧所需空气量的计算
6.3.2 烟气量及烟气组成计算
6.3.3 生产中烟气量、空气量及过剩空气系数的计算
6.3.4 燃烧温度计算
6.3.5 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各因素
6.4 燃料的燃烧理论及过程
6.4.1 燃烧理论
6.4.2 不同燃料的燃烧过程
6.5 洁净燃烧技术
6.5.1 燃烧污染与防治
6.5.2 材料生产中的燃烧新技术
说明:
(1)考试内容的安排要科学、合理,注重课程本身的逻辑结构。每门课程都是有严密逻辑的知识系统,考试内容要准确体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内在规律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要考虑各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2)考核大纲的编写覆盖面要广,应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可依据其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其在考试中的比重。
(3)考核大纲的知识点具体体现教学大纲的知识点,但它不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考试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既要考核学生“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体现创新。
四、试卷结构及主要题型
1、试卷结构
基本题50%左右,综合题35%左右,提高题15%左右。
2、主要题型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综合分析题等。
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以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流体的概念、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单位与量纲、流体的性质、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流体的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流体的传递性质、流体的状态参数与状态方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流体静力学、理想流体流动、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流动、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气体动力学基础、离心式风机、两相运动现象、传热学基础、质量传递基础、物料干燥、燃料及其燃烧等知识点。
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以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流体静力学、理想流体流动、层流与湍流、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气体动力学基础、连续相方程、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与热流速率方程、稳定态导热的分析与计算、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气体辐
射、质量传递基础、物料干燥、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燃料及其燃烧、燃烧计算等知识点。
五、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应同时出A 、B 两套试题,其份量及难易程度相当,但不可雷同,并附标准答案。
六、试题数量及时间安排
试卷应涵盖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90%以上,题量适中。考试时间120分钟。
七、参考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
《材料工程基础》,徐德龙,谢峻林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其它参考资料:
[1]《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孙晋涛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工程流体力学》,莫乃榕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3]《工程材料》,朱张校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版
[4]《材料工程基础》,谢希文,过梅丽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执笔人:侯伟
教研室主任签字:
院长(部主任)签字:
2014年07月01日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I0220024
学时数:64
学分数:4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考核方式:考试
一、考核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考试按照《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要求,以考查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传热与传质基础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好、科学素养强的合格工程技术人材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较全面测试,判别学生是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了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命题的指导思想
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2、命题的原则
题型尽可能多样化,题目数量多、份量小,范围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即使大题目也不应占分太多,应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客观性的题目应占比较重的份量。
三、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教学大纲要求的熟练掌握及要求掌握的内容,其覆盖面应90%以上,理解的内容要覆盖其全部的60%以上,要求了解的内容其覆盖面要占其全部的20%以上。
流体力学基础
1.1 流体力学概述
1.1.1 流体的概念
1.1.2 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1.1.3 流体力学研究的意义
1.1.4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
1.1.5 单位与量纲
1.2 流体的性质
1.2.1 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1.2.2 流体的连续性——连续介质模型
1.2.3 流体的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
1.2.4 流体的传递性质
1.2.5 流体的状态参数与状态方程
1.2.6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1.3 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
1.3.1 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性方程
1.3.2 动量定理——运动方程(纳维一斯托克斯方程)
1.3.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方程
1.3.4 定解条件
1.3.5 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
1.3.6 三种传递过程的类比分析
1.4 流体静力学
1.4.1 重力场中静止流体中的压强分布
1.4.2 非惯性系中均质流体的相对平衡
1.5 理想流体流动
1.5.1 欧拉方程
1.5.2 流体的旋度
1.5.3 流函数
1.5.4 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圆柱绕流
1.6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流动
1.6.1 层流与湍流
1.6.2 边界层理论简介
1.6.3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层流运动
1.6.4 湍流运动的雷诺方程组
1.6.5 混合长理论
1.6.6 光滑管中的湍流流动
1.6.7 粗糙管中的湍流流动
1.7 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1 流体沿流线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2 流体沿管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
1.7.3 流体流动的阻力
1.7.4 伯努利方程式的应用
1.8 气体动力学基础
1.8.1 可压缩气流的一些基本概念
1.8.2 理想气体一元恒定流动的基本方程
1.8.3 气体在管道中的运动
1.9 离心式风机
1.9.1 离心式风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9.2 离心式风机的性能参数与性能曲线
1.9.3 离心式风机性能参数的换算
1.9.4 离心式风机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
1.9.5 离心式风机的并联和串联操作
1.9.6 离心式风机的选择
两相运动现象
2.1 绪论
2.2 两相与多相流的专用术语和基本特性参数
2.3 粒子一流体的相互作用
2.3.1 单粒子在流体中的受力分析
2.3.2 单粒子的运动方程
2.3.3 粒子云与流体的相互作用
2.4 连续相方程
2.4.1 流场的统计平均方法
2.4.2 边界粒子的影响
2.4.3 准一维两相流的守恒方程
2.5 流体一固体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2.5.1 不可压缩流体流动过程数值求解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
2.5.2 原始变量法求解管道内准一维流动问题举例
2.5.3 湍流流动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
2.5.4 数值模拟的基本程序
传热学基础
3.1 概述
3.1.1 传热及其应用
3.1.2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与热流速率方程
3.1.3 传热热阻
3.2 传导传热
3.2.1 导热的基本概念
3.2.2 导热微分方程与定解条件
3.2.3 稳定态导热的分析与计算
3.2.4 非稳定态导热
3.3 对流换热
3.3.1 对流换热概述
3.3.2 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
3.3.3 强制流动时的对流换热
3.3.4 自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
3.3.5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换热
3.4 辐射换热
3.4.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3.4.2 黑体辐射定律
3.4.3 实际物体和灰体的辐射
3.4.4 角系数
3.4.5 两个灰体之间的辐射换热
3.4.6 多个灰体表面组成封闭系统时的辐射传热
3.4.7 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
3.4.8 气体辐射
3.5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3.5.1 传热过程与复合传热
3.5.2 换热器
质量传递基础
4.1 传质基本概念
4.1.1 浓度
4.1.2 分数表示法
4.1.3 速度
4.2 分子扩散传质
4.2.1 斐克(Fick)定律
4.2.2 分子扩散系数
4.2.3 流体中的分子扩散
4.2.4 固体中的分子扩散
4.2.5 非稳态扩散
4.3 对流传质
4.3.1 浓度边界层与对流传质系数
4.3.2 对流传质准数方程
4.4 传质与化学反应
4.4.1 非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
4.4.2 均匀化学反应与扩散传质
4.4.3 球形颗粒的缩核反应与传质
物料干燥
5.1 概述
5.1.1 固体物料的去湿方法
5.1.2 物料的干燥方法
5.2 干燥静力学
5.2.1 湿空气的性质
5.2.2 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
5.2.3 水分在气一固两相间的平衡
5.3 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
5.3.1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
5.3.2 影响干燥速率的因素
5.3.3 间歇干燥过程的干燥时间计算
5.3.4 连续干燥过程
5.4 干燥技术
5.4.1 对流干燥
5.4.2 传导干燥
5.4.3 辐射干燥
5.4.4 场干燥技术
燃料及其燃烧
6 燃料及其燃烧
6.1 燃料的种类及其组成
6.1.1 燃料的种类
6.1.2 固体燃料和燃料油的组成
6.1.3 气体燃料
6.2 燃料的性质
6.2.1 燃料的发热量
6.2.2 煤的特性
6.2.3 燃料油特性
6.2.4 气体燃料特性
6.3 燃烧计算
6.3.1 燃料燃烧所需空气量的计算
6.3.2 烟气量及烟气组成计算
6.3.3 生产中烟气量、空气量及过剩空气系数的计算
6.3.4 燃烧温度计算
6.3.5 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各因素
6.4 燃料的燃烧理论及过程
6.4.1 燃烧理论
6.4.2 不同燃料的燃烧过程
6.5 洁净燃烧技术
6.5.1 燃烧污染与防治
6.5.2 材料生产中的燃烧新技术
说明:
(1)考试内容的安排要科学、合理,注重课程本身的逻辑结构。每门课程都是有严密逻辑的知识系统,考试内容要准确体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内在规律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要考虑各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2)考核大纲的编写覆盖面要广,应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可依据其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其在考试中的比重。
(3)考核大纲的知识点具体体现教学大纲的知识点,但它不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考试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既要考核学生“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体现创新。
四、试卷结构及主要题型
1、试卷结构
基本题50%左右,综合题35%左右,提高题15%左右。
2、主要题型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综合分析题等。
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以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流体的概念、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单位与量纲、流体的性质、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流体的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流体的传递性质、流体的状态参数与状态方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流体静力学、理想流体流动、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流动、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气体动力学基础、离心式风机、两相运动现象、传热学基础、质量传递基础、物料干燥、燃料及其燃烧等知识点。
综合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以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流体静力学、理想流体流动、层流与湍流、流体流动的伯努利方程式、气体动力学基础、连续相方程、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与热流速率方程、稳定态导热的分析与计算、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气体辐
射、质量传递基础、物料干燥、干燥速率和干燥过程、燃料及其燃烧、燃烧计算等知识点。
五、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应同时出A 、B 两套试题,其份量及难易程度相当,但不可雷同,并附标准答案。
六、试题数量及时间安排
试卷应涵盖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90%以上,题量适中。考试时间120分钟。
七、参考教材及其它参考资料
1、参考教材:
《材料工程基础》,徐德龙,谢峻林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其它参考资料:
[1]《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孙晋涛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工程流体力学》,莫乃榕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3]《工程材料》,朱张校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版
[4]《材料工程基础》,谢希文,过梅丽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执笔人:侯伟
教研室主任签字:
院长(部主任)签字:
2014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