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教案

《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方案

(2008 —2009 学年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薄存旭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范本,从中生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依托的主要范本为:论语、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

3.教学目标及要求:在本门课程的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相关思想、理论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要求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主持人 薄存旭,主讲教师 薄存旭 杨金花,助教 牛欣欣,助理 张世爱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其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教学手段。本课程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有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实行全程多媒体授课,并逐步建立与完善助学课件与课程考核及课程管理的计算机化。

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教育政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教材内容而展开,在充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教材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课堂听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跟进,主要运用座谈、对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学生的课余空间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辅导过程中通过读书方法、参考书目、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等诸多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具备相当程度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通过质难问疑等形式多样的“席明纳”为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在训练内容方面

主要是拜读大师的著作,从中获取某种启发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建构垫实基础。

三、教学进程安排

第一章 《论语》视角看中西社会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论语》中章节的基本含义,并围绕着每一篇的核心思想展开思考,理解这些思想在古代的合理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影响,并运用这些思想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并针对时下的各种问题给予适合的建议。

[重点与难点]

1、各章节的核心思想及其本真含义。

2、从中体验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并运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3、比较各种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并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4、打破既有思维方式,从中体验到历史思维的本真。

5、将本课程中所涉猎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于一起,综合分析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8课时,课堂讨论4课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而第一

学而有何乐,寂寞的享受,谁来了解你,爱与罪,秃头的十字架,谁能忘情,花言巧语,三面镜子,可爱的小学生,吕端大事不糊涂,饮食男女,没有朋友的上帝,孔子的素描,五字串通五经,善知识与恶知识,老鼠生儿的孝道,无所适从的礼俗,上帝的外婆是谁,多才多艺的子贡,诗的人生

第二节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大政治家的风范,星辰知多少,刘备上了曹操的当,从台风了解人生,圣人也势利吗?悠美的情歌,诗的伟大,孔子的自剖,车上的一课,晚娘面孔难为人,孔子也会看相,异端与偏激,千里求官只为财,治国难!齐家更难!

第三节 八佾第三

礼乐衣冠,穷源溯本,量力而为谦虚好学,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责备贤者,画龙点睛,别有用意。

第四节 里仁

月是故乡明,照临万类的仁道,孔子四字禅,孝子仁人不二门,公冶长第五,高高山顶立,孔门弟子画像,难得糊涂。

第五节 雍也第六

周富济贫,学问的鸿沟,政治与宗教,不在山水之间,此事古难全。

第六节 述而第七

一肩挑尽古今愁,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谦虚和自信,祈祷是求救的信号,要愁哪得工夫,光风霁月。

第七节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贵为天子而友布衣,学问深时意气平,临大节而不可夺,怎样才算知识分子,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第八节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历史文化先驱,良冶之门多钝铁,古之学者为己,卖不出去的无价宝,不落醉梦中,水流花谢两无情,学而有成之难,圣人之道与才。

第九节 先进第十一

听话的颜回,孝子闵子骞,才命相妨的颜回,不问苍生问鬼神,孔门弟子的素描,儒家四相,从政与求学,乾坤马一毛,司马牛的问题,自知者明,内外兼修之谓美,相对的人为政治,上不正下便歪,交友的艺术

第十节 卫灵公第十五

使节的信条,精神失落的病态。

第十一节 季氏第十六

朋友之道,说话难难说话,面壁而立的悲叹,摆虚架子,法尔如是,众鸟高飞尽,学问无尽岁月难留,学与仕,圣人无常师。

第十二节 尧曰第二十

从政典范论,四恶。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反思文化热现象是怎么回事?

2、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思维方式。

3、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如何?学与仕之间的关系如何?

4、儒家权力的来源在何处?

5、社会是通过什么凝合于一起的?

6、中国村庄组织的变迁过程。

7、爱与罪之间相差几何?(可参阅《瓦尔登湖》)

8、中国社会的“情”是如何粘合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

9、体会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各自的精妙之处。

10、礼教下的中国曾被许多国人骂为不可救药,如何理解中国礼教的作用?

11、“中国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性政治”,如何理解这句话?

12、异端与主流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对待?要攻乎异端吗?

13、“为官”与“为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14、家国同构在当前社会中是福,还是祸水?

15、“乱世”与“治世”,这是中国区别社会好坏的重要标准,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当前管理具有何种启示?

1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与释迦拈花中的禅机。

17、小孝于家,大孝天下,如何孝?

18、孔子的终极精神追求点在于哪里?

19、难得糊涂?糊涂代表中国人什么心态,什么境界?

20、儒家敬鬼神而远之,何谓也?试比较与墨家的异同。

21、为什么中国古代问题认对玉、山、水等情有独钟?

22、孔子作为文化圣人为何述而不作?

23、启发教学中的人性观。

24、如何做到身在高处视为平实?

2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26、义利之辨!

27、如何自明?

28、精神失落的恶果!

29、不教而杀谓之虐!

30、乾坤马一毛、沧海之一粟,何种之境界?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实践基地,调查其教师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完成一篇调查分析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完成时间3个周。

第二章 老子思想与中西发展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内涵,明晰中国历史中运用无为思想的经典案例,尝试着将无为思想运用于现代管理。

[重点与难点]

1、无为的精神内涵。

2、道家与儒家为什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管理有何启示?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一)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首先应该准确理解老子的辨证思想。

(二)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融会于现代管理之中。

(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无为理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老子的谋略思想

(一)关于战争

(二)关于用兵

五、老子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

(一)老子处世思想的体系和特点

1、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

2、主张“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

3、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方法

4、追求“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老子处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淡泊名利的合理性和老子的价值观

2、社会的稳定和谐和老子的处世原则

3、谦下不争的美德和老子的处世方法

4、宽宏大量的气度和老子“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南怀瑾曾做过如此比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医药店,佛家是杂货店”,如何理解?

2、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家与儒家皆有如此主张,但他们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其中存在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中尝试着告诉学生老子的基本思想,总结教授心得,完成一篇论文,如何向中小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三章 《大学》与中西归宿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大学》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何谓“大学”?

2、《大学》中的内圣外王的主张是如何对中国产生影响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二、“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一)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

(二)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三)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

三、“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一)格物——调查研究

(二)致知——认清本质

(三)诚意——意念诚实

(四)正心——动机纯正

(五)修身——提高修养

(六)齐家——经营家庭

(七)治国——以德治国

(八)平天下——天下太平

四、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一)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二)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三)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四)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五)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六)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五、“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参照徐复观有关解释中国传统思想的著作进行阅读,分析一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如何?

2、内圣外王这是中国古代管理者的内在思想追求,但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思想并不很明显?原因何在?

(三)课外实训部分

调查一下中小学生或者教师的生命归宿处于怎样的状态,试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字数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四章 “中庸”与中西管理之道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并明晰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中庸之道发挥了什么作用?并尝试分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比较中西方行为方式在此的不同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中庸的精神内涵。

2、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

二、“和实生物”与生产要素管理

(一)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二)硬管理与软管理必须统一。

(三)既要强调理性,又要重视直觉。

(四)“事和物”的管理与“人”的管理要并重,

三、“叩其两端”与经营环节管理

(一)市场创新引导现场生产要素重组

(二)加强成本管理,以现场保市场。

四、“君子时中”与组织制度管理

(一)组织组织制度管理的“经”与“权”。

(二)个人行为管理的他律与自律

(三)组织结构设置的分权与集权

(四)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

五、“和为贵”与人际关系管理

(一)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二)职工与管理者的关系。

(三)职工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

(二)课堂讨论部分。

1、“中庸”是“犬儒”吗?

2、中西人性有没有共通之处?

(三)课外实训部分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请大家进入我的博客参与讨论,网址

为:www.blog.163.com/bocunxu80。

第五章 《孙子兵法》与中西兵戈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孙子兵法》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孙子兵法》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孙子兵法》中的德性思想。

2、《孙子兵法》是如何处理好德行与谋略之间的关系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系统思维,悟道知胜

(一)道

(二)天时

(三)地利

(四)将领

(五)法制

二、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三、水形兵势,将为核心

(一)智、

1、智识

2、谋略

3、神裁

4、理性高情商

(二)信、

(三)仁、

(四)勇、

(五)严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兵法不是简单的战争,也不是简单局限于胜负问题,它关涉天下大事,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孙子兵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以天下为先,试问战争为什么需要以德性为前提?

2、中国为什么在强盛时期没有出洋外侵?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运用孙子兵法的智慧,如何运用呢?根据心得完成一篇论文,字数2000字左右,时间3个周。

第六章 苏霍姆林斯基与中西教育差异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帕夫雷什中学》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思想,苏霍姆林斯是如何处理内部的问题的,以此明晰构建优秀学校需要的基本条件,为当前学校管理问题提供必要借鉴。

[重点与难点]

1、帕夫雷什中学在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思想。

2、苏霍姆林斯在构建这所学校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构建实力雄厚的优秀教育集体

二、维护凝聚智慧的良好教育环境

三、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信念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三)使健康、劳动和审美成为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因素

四、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教育生活

(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

(二)为学生建立众多的可以满足各种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

(三)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

五、完善整合一体的学校—家庭体系

(二)课堂讨论部分

1、讨论:如何作一名优秀校长,这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苏霍姆林斯工作如此繁忙,为何还能写出达几百万字的教育论著?

(三)课外实训部分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心得,组织一次沙龙,讨论中西教育的差异,做好讨论记录,完成时间1个周。

第七章 《政府论》与中西政治对比

(一)课堂讨论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府论》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政府论》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权力的来源何在?

2、洛克与卢梭相比,对民权来源的界定有何不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洛克生平简介

二、洛克的法律政治思想

(一)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洛克极力反对君权神授论。

(二)在政府解体的问题上,洛克从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

(三)在政体问题上,洛克认为政体是以最高权力机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的。

(四)提出分权论,这是洛克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

三、洛克的分权理论

四、洛克的刑法思想

五、洛克的经验主义

六、洛克的自由思想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分权机制在中国应该如何实现?

2、权力的来源何在?

(三)课外实训部分

中西权力体制差异很大,组织一次沙龙活动,分析之,做好讨论记录,完成时间1个周。

四、学习资源

1.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数据库、电子文献、网站等。

(1)参考书目

[1]蔡志忠.蔡志忠漫画集.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2]南怀谨.南怀谨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4]何广沪等.大学精神档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罗素.西方的智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 黄朴民,高润法.孙子兵法详解.岳麓书社出版社,2005.

[7] 薛德钧.易经与孙子兵法.济南出版社,2007.

[8] 蔡志忠.大学:博大的学问+中庸:和谐的人生.现代出版社,2006.

[9] 水成冰.中庸处世之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3)电子文献、网站

http://www.mpapubpolicy.alumni.chinaren.com

http://www.chinavalue.net

http://www.sh.cnki.net

http://www.zisi.net

http://www.blog.edu.cn/index.html

http://www.mpapubpolicy.alumni.chinaren.com

http://www.chinavalue.net

http://www.sh.cnki.net

http://www.zisi.net

http://www.blog.edu.cn/index.html

(4)学术刊物目录

《读书》,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江苏高教》,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学会

《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

《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

《现代大学教育》,中南大学

《文史哲》,山东大学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室情况介绍。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科,为此,我们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以院系的是依托,建立了多处教学实践基地,这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单位、社区管理委员会等;同时,利用省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市学校、行政主管单位的联系,创造实践机会;再次,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进行有效结合。

3.主讲教师在该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试析新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动因.天津成人高等院校联合学报,2005,1.

关于教师形象塑造现实转向地探讨.成才之路,2006.7

教师形象展示层面和塑造向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7

教师形象塑造的价值及其方法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教师教育与管理版),2006.7

中小学校内部权力中西研究述评.美中教育评论,2006.12.

考试作弊施以高成本惩戒的困境及出路.现代成人教育,2007.1

高校信用缺失的归因分析与补救对策.美中教育评论,2007.2.

我国公立中学内部权力的存在状态及原因探析.美中教育评论,2007.4.

五、实践实训

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实践实训活动相对安排较少。实训主要是根据

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者分析报告,或者到实践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的主要时间为周六、周日实践,要求根据事先安排的题目进行仔细调查,完成相应调查报告,考核方式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调查报告完成情况给予分数,本分数计入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具体实践实训的安排,已经在教学进程中的课外实训部分得到体现。

六、考试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学业成绩实行结构化成绩,由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副卷成绩和主卷成绩构成,各占总成绩的20%、20%、60%。

平时作业由平时读书笔记、社会调查报告、政策分析报告等内容综合构成,计入平时作业成绩的题目需要从以上内容中随机抽取两次,因此需要学生按要求完成每次作业。每次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1/2。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剽窃抄袭,一经发现计为0分。态度认真,按时完成,否则扣掉本次作业成绩的50%。

文科类考试不可单章考试,因为,每一章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零散式的考试不利于学生总体系统来学习,所以教育政策学的副卷考试不安排在某一章节进行,而是在所学内容大体形成基本框架后,则在第9周至12周之间随机选定时间进行测试,成绩按20%计入总成绩。

主卷成绩则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测试,按60%计入总成绩。

七、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利用与反馈

1.课外辅导方式方法

每周上课时间的晚自习时间为辅导时间,另外,其余时间可以随机辅导,辅导方式为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辅导一般为晚自习时间,可别辅导一般为随机辅导时间。辅导方法主要为集体讨论和个别发问为主。

2.意见收集与反馈方式方法

随机收集学生的意见,通过集体上课或者个别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

《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方案

(2008 —2009 学年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薄存旭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中国文化也只是甚少,导致无法看清诸多问题,混淆了中西教育世界,也无法有效吸取西方文明并有机融入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文化处在了危机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一个全面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其它教育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日后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2.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范本,从中生发出许多现实问题,从文化的角度,对中西差异进行对比,并在古今历史变迁中为学生了解一些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其它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依托的主要范本为:论语、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

3.教学目标及要求:在本门课程的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对重要中西文化中的相关思想、理论做到理解,并运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不同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要求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

知道:知道相关作品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

理解:理解作品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等。

熟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关作品的核心思想。

学会:要求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学会阅读经典的基本技巧,并运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该门课程的课程师资队伍介绍:主持人 薄存旭,主讲教师 薄存旭 杨金花,助教 牛欣欣,助理 张世爱

二、教学方式方法

1.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其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教学手段。本课程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有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多媒体教学。本课程实行全程多媒体授课,并逐步建立与完善助学课件与课程考核及课程管理的计算机化。

2.学习、研究方法指导

教育政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着教材内容而展开,在充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大课外学习的力度和深度,教材内容主要基于课堂讲述的重点作为自学的要点,课外内容需要结合课上内容将自学的思路和范围加以相当程度的拓宽,在自学的同时,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既有的内容,学生需要做的是突破教材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自学逐渐锻炼起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并逐渐突破现有知识的条条框框,实现自己知识体系以及思维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课堂听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跟进,主要运用座谈、对话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学生的课余空间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辅导过程中通过读书方法、参考书目、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等诸多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具备相当程度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通过质难问疑等形式多样的“席明纳”为学生沟通交流以及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在训练内容方面

主要是拜读大师的著作,从中获取某种启发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建构垫实基础。

三、教学进程安排

第一章 《论语》视角看中西社会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论语》中章节的基本含义,并围绕着每一篇的核心思想展开思考,理解这些思想在古代的合理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影响,并运用这些思想对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并针对时下的各种问题给予适合的建议。

[重点与难点]

1、各章节的核心思想及其本真含义。

2、从中体验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并运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

3、比较各种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并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4、打破既有思维方式,从中体验到历史思维的本真。

5、将本课程中所涉猎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于一起,综合分析运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8课时,课堂讨论4课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而第一

学而有何乐,寂寞的享受,谁来了解你,爱与罪,秃头的十字架,谁能忘情,花言巧语,三面镜子,可爱的小学生,吕端大事不糊涂,饮食男女,没有朋友的上帝,孔子的素描,五字串通五经,善知识与恶知识,老鼠生儿的孝道,无所适从的礼俗,上帝的外婆是谁,多才多艺的子贡,诗的人生

第二节 为政第二

孔子不谈政治,大政治家的风范,星辰知多少,刘备上了曹操的当,从台风了解人生,圣人也势利吗?悠美的情歌,诗的伟大,孔子的自剖,车上的一课,晚娘面孔难为人,孔子也会看相,异端与偏激,千里求官只为财,治国难!齐家更难!

第三节 八佾第三

礼乐衣冠,穷源溯本,量力而为谦虚好学,传统历史上的精神堡垒,责备贤者,画龙点睛,别有用意。

第四节 里仁

月是故乡明,照临万类的仁道,孔子四字禅,孝子仁人不二门,公冶长第五,高高山顶立,孔门弟子画像,难得糊涂。

第五节 雍也第六

周富济贫,学问的鸿沟,政治与宗教,不在山水之间,此事古难全。

第六节 述而第七

一肩挑尽古今愁,刺激和诱导的教育法,谦虚和自信,祈祷是求救的信号,要愁哪得工夫,光风霁月。

第七节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贵为天子而友布衣,学问深时意气平,临大节而不可夺,怎样才算知识分子,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第八节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历史文化先驱,良冶之门多钝铁,古之学者为己,卖不出去的无价宝,不落醉梦中,水流花谢两无情,学而有成之难,圣人之道与才。

第九节 先进第十一

听话的颜回,孝子闵子骞,才命相妨的颜回,不问苍生问鬼神,孔门弟子的素描,儒家四相,从政与求学,乾坤马一毛,司马牛的问题,自知者明,内外兼修之谓美,相对的人为政治,上不正下便歪,交友的艺术

第十节 卫灵公第十五

使节的信条,精神失落的病态。

第十一节 季氏第十六

朋友之道,说话难难说话,面壁而立的悲叹,摆虚架子,法尔如是,众鸟高飞尽,学问无尽岁月难留,学与仕,圣人无常师。

第十二节 尧曰第二十

从政典范论,四恶。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反思文化热现象是怎么回事?

2、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思维方式。

3、儒家思想发展脉络如何?学与仕之间的关系如何?

4、儒家权力的来源在何处?

5、社会是通过什么凝合于一起的?

6、中国村庄组织的变迁过程。

7、爱与罪之间相差几何?(可参阅《瓦尔登湖》)

8、中国社会的“情”是如何粘合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

9、体会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各自的精妙之处。

10、礼教下的中国曾被许多国人骂为不可救药,如何理解中国礼教的作用?

11、“中国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性政治”,如何理解这句话?

12、异端与主流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对待?要攻乎异端吗?

13、“为官”与“为学”之间的关系如何?

14、家国同构在当前社会中是福,还是祸水?

15、“乱世”与“治世”,这是中国区别社会好坏的重要标准,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当前管理具有何种启示?

1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与释迦拈花中的禅机。

17、小孝于家,大孝天下,如何孝?

18、孔子的终极精神追求点在于哪里?

19、难得糊涂?糊涂代表中国人什么心态,什么境界?

20、儒家敬鬼神而远之,何谓也?试比较与墨家的异同。

21、为什么中国古代问题认对玉、山、水等情有独钟?

22、孔子作为文化圣人为何述而不作?

23、启发教学中的人性观。

24、如何做到身在高处视为平实?

2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怎样才算知识分子?

26、义利之辨!

27、如何自明?

28、精神失落的恶果!

29、不教而杀谓之虐!

30、乾坤马一毛、沧海之一粟,何种之境界?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实践基地,调查其教师在中西方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完成一篇调查分析报告,字数2000字以上,完成时间3个周。

第二章 老子思想与中西发展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内涵,明晰中国历史中运用无为思想的经典案例,尝试着将无为思想运用于现代管理。

[重点与难点]

1、无为的精神内涵。

2、道家与儒家为什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管理有何启示?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三、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一)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首先应该准确理解老子的辨证思想。

(二)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融会于现代管理之中。

(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无为理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老子的谋略思想

(一)关于战争

(二)关于用兵

五、老子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

(一)老子处世思想的体系和特点

1、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

2、主张“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

3、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方法

4、追求“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老子处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淡泊名利的合理性和老子的价值观

2、社会的稳定和谐和老子的处世原则

3、谦下不争的美德和老子的处世方法

4、宽宏大量的气度和老子“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南怀瑾曾做过如此比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医药店,佛家是杂货店”,如何理解?

2、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家与儒家皆有如此主张,但他们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其中存在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教学中尝试着告诉学生老子的基本思想,总结教授心得,完成一篇论文,如何向中小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三章 《大学》与中西归宿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大学》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大学》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何谓“大学”?

2、《大学》中的内圣外王的主张是如何对中国产生影响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二、“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一)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

(二)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三)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

三、“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一)格物——调查研究

(二)致知——认清本质

(三)诚意——意念诚实

(四)正心——动机纯正

(五)修身——提高修养

(六)齐家——经营家庭

(七)治国——以德治国

(八)平天下——天下太平

四、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一)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二)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三)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四)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五)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六)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五、“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参照徐复观有关解释中国传统思想的著作进行阅读,分析一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如何?

2、内圣外王这是中国古代管理者的内在思想追求,但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思想并不很明显?原因何在?

(三)课外实训部分

调查一下中小学生或者教师的生命归宿处于怎样的状态,试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字数2000字左右,完成时间3个周。

第四章 “中庸”与中西管理之道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并明晰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中庸之道发挥了什么作用?并尝试分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比较中西方行为方式在此的不同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中庸的精神内涵。

2、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

二、“和实生物”与生产要素管理

(一)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二)硬管理与软管理必须统一。

(三)既要强调理性,又要重视直觉。

(四)“事和物”的管理与“人”的管理要并重,

三、“叩其两端”与经营环节管理

(一)市场创新引导现场生产要素重组

(二)加强成本管理,以现场保市场。

四、“君子时中”与组织制度管理

(一)组织组织制度管理的“经”与“权”。

(二)个人行为管理的他律与自律

(三)组织结构设置的分权与集权

(四)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

五、“和为贵”与人际关系管理

(一)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二)职工与管理者的关系。

(三)职工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

(二)课堂讨论部分。

1、“中庸”是“犬儒”吗?

2、中西人性有没有共通之处?

(三)课外实训部分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请大家进入我的博客参与讨论,网址

为:www.blog.163.com/bocunxu80。

第五章 《孙子兵法》与中西兵戈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孙子兵法》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孙子兵法》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孙子兵法》中的德性思想。

2、《孙子兵法》是如何处理好德行与谋略之间的关系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系统思维,悟道知胜

(一)道

(二)天时

(三)地利

(四)将领

(五)法制

二、仁心为本,佐以权谋

三、水形兵势,将为核心

(一)智、

1、智识

2、谋略

3、神裁

4、理性高情商

(二)信、

(三)仁、

(四)勇、

(五)严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兵法不是简单的战争,也不是简单局限于胜负问题,它关涉天下大事,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孙子兵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以天下为先,试问战争为什么需要以德性为前提?

2、中国为什么在强盛时期没有出洋外侵?

(三)课外实训部分

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运用孙子兵法的智慧,如何运用呢?根据心得完成一篇论文,字数2000字左右,时间3个周。

第六章 苏霍姆林斯基与中西教育差异

(一)课堂讲授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帕夫雷什中学》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思想,苏霍姆林斯是如何处理内部的问题的,以此明晰构建优秀学校需要的基本条件,为当前学校管理问题提供必要借鉴。

[重点与难点]

1、帕夫雷什中学在建设过程中的核心思想。

2、苏霍姆林斯在构建这所学校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构建实力雄厚的优秀教育集体

二、维护凝聚智慧的良好教育环境

三、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信念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三)使健康、劳动和审美成为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因素

四、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教育生活

(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

(二)为学生建立众多的可以满足各种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

(三)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

五、完善整合一体的学校—家庭体系

(二)课堂讨论部分

1、讨论:如何作一名优秀校长,这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苏霍姆林斯工作如此繁忙,为何还能写出达几百万字的教育论著?

(三)课外实训部分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心得,组织一次沙龙,讨论中西教育的差异,做好讨论记录,完成时间1个周。

第七章 《政府论》与中西政治对比

(一)课堂讨论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府论》中内涵的主要基本思想,并结合现实问题,运用《政府论》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重点与难点]

1、权力的来源何在?

2、洛克与卢梭相比,对民权来源的界定有何不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集体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课内教学4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主要内容]

一、洛克生平简介

二、洛克的法律政治思想

(一)在国家起源问题上,洛克极力反对君权神授论。

(二)在政府解体的问题上,洛克从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

(三)在政体问题上,洛克认为政体是以最高权力机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的。

(四)提出分权论,这是洛克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

三、洛克的分权理论

四、洛克的刑法思想

五、洛克的经验主义

六、洛克的自由思想

(二)课堂讨论部分

1、分权机制在中国应该如何实现?

2、权力的来源何在?

(三)课外实训部分

中西权力体制差异很大,组织一次沙龙活动,分析之,做好讨论记录,完成时间1个周。

四、学习资源

1.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数据库、电子文献、网站等。

(1)参考书目

[1]蔡志忠.蔡志忠漫画集.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2]南怀谨.南怀谨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4]何广沪等.大学精神档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罗素.西方的智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 黄朴民,高润法.孙子兵法详解.岳麓书社出版社,2005.

[7] 薛德钧.易经与孙子兵法.济南出版社,2007.

[8] 蔡志忠.大学:博大的学问+中庸:和谐的人生.现代出版社,2006.

[9] 水成冰.中庸处世之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3)电子文献、网站

http://www.mpapubpolicy.alumni.chinaren.com

http://www.chinavalue.net

http://www.sh.cnki.net

http://www.zisi.net

http://www.blog.edu.cn/index.html

http://www.mpapubpolicy.alumni.chinaren.com

http://www.chinavalue.net

http://www.sh.cnki.net

http://www.zisi.net

http://www.blog.edu.cn/index.html

(4)学术刊物目录

《读书》,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

《江苏高教》,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学会

《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

《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

《现代大学教育》,中南大学

《文史哲》,山东大学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室情况介绍。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科,为此,我们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以院系的是依托,建立了多处教学实践基地,这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单位、社区管理委员会等;同时,利用省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市学校、行政主管单位的联系,创造实践机会;再次,利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将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进行有效结合。

3.主讲教师在该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试析新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动因.天津成人高等院校联合学报,2005,1.

关于教师形象塑造现实转向地探讨.成才之路,2006.7

教师形象展示层面和塑造向度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6.7

教师形象塑造的价值及其方法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教师教育与管理版),2006.7

中小学校内部权力中西研究述评.美中教育评论,2006.12.

考试作弊施以高成本惩戒的困境及出路.现代成人教育,2007.1

高校信用缺失的归因分析与补救对策.美中教育评论,2007.2.

我国公立中学内部权力的存在状态及原因探析.美中教育评论,2007.4.

五、实践实训

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实践实训活动相对安排较少。实训主要是根据

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者分析报告,或者到实践基地进行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的主要时间为周六、周日实践,要求根据事先安排的题目进行仔细调查,完成相应调查报告,考核方式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调查报告完成情况给予分数,本分数计入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具体实践实训的安排,已经在教学进程中的课外实训部分得到体现。

六、考试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学业成绩实行结构化成绩,由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副卷成绩和主卷成绩构成,各占总成绩的20%、20%、60%。

平时作业由平时读书笔记、社会调查报告、政策分析报告等内容综合构成,计入平时作业成绩的题目需要从以上内容中随机抽取两次,因此需要学生按要求完成每次作业。每次作业占平时总成绩的1/2。平时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得剽窃抄袭,一经发现计为0分。态度认真,按时完成,否则扣掉本次作业成绩的50%。

文科类考试不可单章考试,因为,每一章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其中的某一个要素,零散式的考试不利于学生总体系统来学习,所以教育政策学的副卷考试不安排在某一章节进行,而是在所学内容大体形成基本框架后,则在第9周至12周之间随机选定时间进行测试,成绩按20%计入总成绩。

主卷成绩则按照考试大纲进行测试,按60%计入总成绩。

七、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利用与反馈

1.课外辅导方式方法

每周上课时间的晚自习时间为辅导时间,另外,其余时间可以随机辅导,辅导方式为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体辅导一般为晚自习时间,可别辅导一般为随机辅导时间。辅导方法主要为集体讨论和个别发问为主。

2.意见收集与反馈方式方法

随机收集学生的意见,通过集体上课或者个别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反馈。


相关文章

  • 中职第三册[工商文明的基因]教案
  • <工商文明的基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领会文本,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文本结构,找出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企业实践,认识工商文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 ...查看


  • 图案之美教案
  • <图案之美>教学设计 郧西县店子镇初级中学 王慧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第六课<花的变化>一课的延续和发展.教材首先对"装饰图案"的历史和分类进行了简略的回顾 ...查看


  • 杨振宁[邓稼先]教案
  • 授课课题:邓稼先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 ...查看


  •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教案)
  • 美术第十一册第五课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 2.技能目标:能以线为主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间 ...查看


  • 中国花鸟画教案
  • 中国花鸟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以及花鸟画发展的基本概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中国花鸟画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进一 ...查看


  • [剃头匠]教案1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说出什么是\'文眼\'. 2,情感目标: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以前剃头匠浓浓人情味的怀念,对商品社会人情味丧失的一种惆怅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查看


  • [少年中国说]教案
  • <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3.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 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 ...查看


  • [鲁周公世家]教案
  • <鲁周公世家>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作者塑造的周公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司马迁对周公那种深厚的景仰之情. 3.学习对比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
  • 湘潭市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备课人 罗灿 科 课 目 题 语文 年级 初一 班级 333 时间 2013 年 第 11 课 <邓稼先>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搜 ...查看


  • 高中音乐爵士乐教案
  • [教材] 人音教版普通高中<音乐>第六单元--爵士音乐 [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