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心态变化对于词中用典的影响
文史纵横
辛弃疾的心态变化对于词中用典的影响
冯 艳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 要> 辛弃疾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 在这期间其心态的变化对辛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从辛词的用典切入, 从辛弃疾仕与不仕期间心态, 辛弃疾不同时期矛盾心态, 青年与老年时期心态这三个方面探析了辛弃疾心态变化对于辛词中用典的影响。
=关键词> 辛弃疾; 心态; 用典 对于辛弃疾词中用典艺术的研究已经颇丰, 主要是涉及到辛词用典的艺术手法、审美价值以及原因这几个大的方面。但是在完整集中的审视辛弃疾一生所有的词作就会发现, 辛词的用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由辛弃疾一生境遇、心态的改变而对其词的用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邓广铭在5稼轩词编年笺注6中把辛词的编年分为江、淮、两湖期间; 带湖期间; 七闽期间; 瓢泉期间; 两浙、铅山期间。邓广铭先生的这种编年实际上是基于辛弃疾一生境遇的变化, 本文也以邓广铭先生的五段法为研究基础。另外, 由于辛弃疾南归前的词作没有保存下来, 所以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仕与不仕期间心态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辛弃疾的一生是/仕0与/不仕0交织参差的一生。1163年南归至1181年退居带湖前, 是辛弃疾出仕最为集中的一段时间, 在江、淮、两湖为官; 1182年到1192年, 辛弃疾闲居带湖; 1192年至1194年, 短暂的任职于七闽; 1194年至1202年, 闲居瓢泉; 1203年至1207年, 任职于两浙。辛弃疾与宋代其他豪放词人的区别就在于, 辛弃疾是从少年时期开始就真正参与到军事活动中的词人, 所以他的家国理想是真切的、激烈的。可以说辛弃疾一生的寄托都在于收复山河, 振兴宋室, /仕0与/不仕0也就意味着实现的理想的近远, 可能性的大与小, 必然对辛弃疾的词作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辛词的用典。
江、淮、两湖, 七闽, 两浙期间是辛弃疾在朝为官的时期, 虽然这三个期间辛弃疾的心态也有所变化, 但是仍然可以探究出以这三个时间段为代表的/仕0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典型心态。辛弃疾在仕期间虽然官职低微, 但是他却并不以位卑而不思国, 相反政绩非常卓著。无论是重建滁州, 讨平茶商军, 江陵兴修水利, 还是整顿湖南乡社, 创建湖南飞虎军, 晚年为抗金重新出山, 并且他还不时的上疏献计献策, 在仕期间的辛弃疾始终在践行着收复山河、建功立业的理想。辛弃疾在仕期间的这种心态反映在辛词的用典上就体现为用典的数量比较多, 且多历史类的典故, 并且以用事典居多。带湖、瓢泉期间是辛弃疾的/不仕0时期, 辛弃疾退居带湖和瓢泉都不是主动归隐的行为。辛弃疾虽然内心没有放弃收复山河的理想, 但是事实上这一理想的确被现实搁置了。这一期间的辛词多与友人唱和所得, 因此其中的用典也偏向于用典意这一较高层次的用典手法。不在其位难谋其政, 因此其词用典数量减少且历史类典故明显减少。
以几个常见的词牌(水调歌头、满江红、菩萨蛮、念奴娇、鹧鸪天) 各选取一首为例, 以江、淮、两浙期间与带湖期间为时间范围, 有下表:
江、淮、两湖期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典故:
投鞭、飞渡、佛狸、苏秦、橘千头、李广射南山虎、富民侯满江红(汉水东流) 典故:李广、敌破金城、冰生颊(化苏轼句) 、冯谖弹剑歌、马革裹尸、峨眉伐性(化枚乘句)
菩萨蛮(青山与共高人语) 典故:人言头上发(化白居易句) 念奴娇(我来吊古) 典故:喷霜竹(化黄庭坚句) 、谢安、宝镜难寻
带湖期间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典故:盟鸥(化用李白句)
满江红(湖海平生) 典故:苍髯如戟、凤凰飞诏、野梅官柳(化杜甫句)
菩萨蛮(送君直上金銮殿) 典故:一日甚三秋(化诗经句) 、天一笑(化杜甫句)
念奴娇(近来何处) 典故:
休说往事皆非(化陶渊明句) 、北窗高卧(化陶渊明句)
鹧鸪天
鹧鸪天(扑面征程去路远) 典故:山无重数周遭碧(化刘禹锡句) 、历历(化崔颢句) 、萧萧(化诗经句)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典故:青裙缟袂(化苏轼句)
以上表所提到的十阙词为例, 从数量上来看, /不仕0期间辛词的用典数量减少。/仕0期间辛词的用典数量为20处, /不仕0期间辛词用典为9处, 数量上的差距十分明显; 从典故的内容上看, /仕0期间的辛词偏向历史类的典故, /不仕0期间的辛词偏向非历史类的典故。/仕0期间辛词的与历史人物或事件相关的典故有12处(60%) 。/不仕0期间历史类的典故有1处(11%) 。从典故的运用手法来看, 如果把辛词用典粗略的分为用典事、用典意这两类, 那么/仕0期间的用典事为13处(65%), 用典意为7处(35%), /不仕0期间用典事2处(23%), 用典意7处(77%) 。
二、辛弃疾不同时期矛盾心态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辛弃疾是一位融执著热情与冷静理智于一身的词人, 这其实也反映了辛弃疾终其一生为之纠缠的矛盾心态。辛弃疾的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其内心所纠结的情感是不同的。辛词的用典也受到了他不同时期矛盾心态的影响, 呈现辛词不同时期用典艺术的不同。
在江、淮、两湖期间, 辛弃疾内心交织的一方面是抗金复国的宏伟理想与偷安息武的朝局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是追求功名事业与自我生命失落的矛盾。宦海奔波, 遭受非议责难, 自由意志难以实现, 思想言论受到限制, 生命的自由意志遭到荒唐的栽害, 这些矛盾都紧紧压抑缠绕着他。呈现在辛词中的典故也是既有建功立业类的英雄史诗般的典故, 如/要挽银河仙浪, 西北洗胡沙0(5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6), /袖里珍奇光五色, 他年要补西天北0(5满江红#鹏翼垂空6), 但也有辛弃疾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苦闷, 如1174年辛弃疾好友叶衡被召二人分别所作的词5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6, 在这首词中, /独立苍茫醉不归0是化用杜甫5乐游园歌6中的诗句, /今我来思, 杨柳依依0是化用5诗经#小雅#采薇6中的诗句,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0是5史记#李将军列传6中的句子, 这些典故与建功立业无关, 表达的是辛弃疾与叶衡之间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在时政变幻情况下无法相守的遗憾。这期间最负盛名的一阙词5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6, 在同一阙词中集中体现了辛弃疾内心交织的两种矛盾。/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未归?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0这两句中用张翰和许汜的典故表明收复山河的理想没有完成不会回家。而在接下来的一句里用5世说新语6中的典故/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0来慨叹理想还没有实现, 但是时光过的太快。
闲居带湖期间, 辛弃疾虽然表面上远离朝政, 但是仍然非常关心国家的命运。至于其词中所显示出来的归隐的心态, 连辛弃疾的一些友人都认为这只不过是文人故作高洁的姿态, 实际上并非真正向往归隐。洪迈在5稼轩传6中提到/此志未偿, 顾自诡放浪林泉, 从老农学稼, 无亦大不可欤? 0
[1]
满江红
可见, 洪迈也不相信辛弃疾真的会归隐。而事实上从辛
菩萨蛮
弃疾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也可以窥见他内心的矛盾, 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来自于之前/仕0期间所累计的幽愤, 另一方面来自于内心壮志难酬的苦闷。他这一心态发展到后来由于好友的频频上任而自己上任无望变得有点愤愤不平。带湖期间辛弃疾如此高扬生命理想, 执著追求功
念奴娇
5. ) )
文史纵横
义, 却无奈壮年投闲。归隐生活外表自由闲适, 内里却极度矛盾焦灼。在5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6这阙词中, 对于友人的上任临行送别, 辛弃疾用/白日射金阙0的典故来祝贺友人美好的前程, 在词的下阙又用5世说新语6中的典故/未应两手无用0来表示面对友人的上任对自己闲居的愤愤不平。在矛盾心态的缠绕之下, 辛弃疾也偶尔假装放下烦忧, 效仿魏晋名士风流, 于是其词中涉及到5世说新语6的典故颇多。在5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6中/醉把西风扇, 随处障尘埃0一句就是化用5世说新语6中的典故, 表达虽闲居但仍保持品格高洁。/落佩戴冠0还用了杜牧5晚晴赋6中的句子, 展示作者暂时放下心中矛盾的狂放不羁的姿态。
短暂的七闽之行和晚年重新出山并没有化解辛弃疾内心的矛盾, 相反由于这两次并不成功的尝试进一步加深了辛弃疾内心的矛盾。但是由于人近晚年, 所以这一时期辛弃疾的心态由过去那种强烈的愤愤不平变成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和淡然, 然而这种淡然之中所蕴涵的是辛弃疾人之迟暮, 壮志未酬的深刻悲哀。辛弃疾虽然后来晚年仍然出仕, 但是可以说在瓢泉期间他的心态已经非常的凄凉了, 辛弃疾这种心态使得这一时期中的辛词典故偏向于屈原、庄子、陶渊明这一类的典故, 这也反映出辛弃疾此期间心理上心有不甘但有自我调节的矛盾两方面。在5千年调#左手把青霓6中他用5离骚6中青霓、阎阖、玄圃以及/仆夫悲余马怀0、/周流观乎上下0等典故, 表达千载之下他与屈原一样的幽愤与壮志难酬的心境。5玉蝴蝶#古道行人来去6中用/光景桑麻0等典故表达的是辛弃疾超越苦难、自我调节的淡然。
三、青年与晚年时期心态变化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辛弃疾1164年入仕, 时年二十五岁, 这可以视为是他青年时代的开始。
1181年退居带湖, 时年四十二岁, 可以视为是其壮年时代的开始。1196退居瓢泉, 时年五十七岁, 可以视为其老年的开始。由于青年时期是辛弃疾的入/仕0时期, 与壮年时代闲居带湖的/不仕0时期在第一部分已经从/仕0与/不仕0的角度比较过, 所以在这一节里重点比较青年与老年心态的变化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辛弃疾是个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青年, 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十分关注。他不但花费心血撰写了5美芹十论6、5九议6等奏疏, 为统治者提出了建设国家的具体方案。同时在他青年时期在江、淮、两湖地区的很多地方上任, 虽然官职低微, 但是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当地作出了贡献。青年时期的辛弃疾, 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他渴望收复河山的英雄主义情感宣泄的词(上接第162页)
的性质太复杂, 人们要经过深切思考才能掌握。¼集体惰性对一切语言创新的抗拒。语言是每个人每时都在里面参与其事的, 因此它不停地受到大伙儿的影响。这一首要事实已足以说明要对它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在一切社会制度中, 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制的。
然而不变性并不意味语言是绝对不变的。/时间保证语言的连续性, 同时又有一个从表面看来好象是跟前一个相矛盾的效果, 就是使语言符号或快或慢发生变化的效果。0有一些因素共同地作用于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如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社会力量、时间因素等等。就拿时间来说吧, 往往时间能改变一切, 语言也不例外, 它也会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如古汉语中/妻子0意为/妻子和儿女0, 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专指/妻子0(男子的配偶) 。英语单词/w i fe 0本来是指/女人0, 而现在则专指/已婚的女人0。语言符号的这种变化是蕴含在时间的连续性中的, 并且依赖社会大众的努力及行为。正是时间及社会大众使得结合在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必然发生转移, 所以索绪尔认为语言/总是处在变化的状态中0。
由此可见, 语言符号的不变性与可变性是共存的, 并将永远共存, 二者并不矛盾, 而是相互制约又平衡发展的。语言正是在这样一种延续和变化的状态下健康地存在和演变着。
今天我们学习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更多的是为了把握真实的索绪尔, 了解他那充满哲学的思想, 包括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 从而更珍
[1. P112]
[1. P111]
辛弃疾的心态变化对于词中用典的影响
作中。在这一时期的词作, 充满了马革裹尸的历史类典故。最典型的就是5满江红#汉水东流6, 这首词是1177年辛弃疾送王郎军时所作。作者用了金城玉帐, 马革裹尸, 蛾眉伐性等典故来勉励王郎, 同时表达自身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渴望与热忱。这一时期辛弃疾还特别喜欢
用/补天0的典故/袖里珍奇光五色, 他年要补天西北0(5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6);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0(5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6) 。
1196年, 五十六岁的辛弃疾退居瓢泉。对于自己两次被罢屡遭不公正的待遇, 有志难伸, 报国无门, 一腔热血总被摧抑, 辛弃疾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愤慨是一般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并且遭受弃置的时间长, 他的那些雄心壮志也在消磨殆尽。以至于有时在极度悲观时陷入了消沉, 死寂的心境中。刘乃昌先生还分析辛弃疾这一时期的心态:/在这艰难转型过程中, 始终不能自已地在倾吐豪情壮怀、在执着追求的同时, 时时感唱人生艰厄, 叹息世路坎坷, 反思自我经历, 探寻思想出路, 求索心理平衡。0
[2]
辛弃疾的一些词直接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失落
的慨叹, 在5卜算子#千古李将军6中辛弃疾用飞将军李广建功立业却不得善终, 而李蔡人品不行却封侯的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 为自己所作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而心有不甘。在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中, 辛弃疾用/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0典故对宦海的浮沉, 人事的变更, 生活的复杂多变的感叹。5贺新郎#绿树听鹈鴂6中辛弃疾借用李陵与苏武离别后李陵身败名裂的典故表达了辛弃疾孤寂的心态。总而言之, 晚年辛词中的用典数量较之从前明显减少, 并且多用悲情的典故, 与辛弃疾晚年的心态是相对应的。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辛更儒. 辛弃疾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154. [2] 刘乃吕. 稼轩词所体现的人生感唱及捐介品节. 东岳论从, 1997. 2.
[3]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 辛更儒. 辛弃疾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冯艳(1982-), 浙江嘉善人,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07级, 学历:研究生在读.
视他的学术生命力; 同时学习他对语言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并用来指导我们每一个语言使用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可以说是博大而精深的, 因为等待人们去认识的东西还很多, 去探索研究的空间还很广。
=参考文献>
[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 陈旸. 试论索绪尔语言符号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3] 李华. 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几点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5.
[4] 乐眉云. 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J]#外国语, 1994(6). [5] 商琳琳. 论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矛盾和统一[J]#域外文化学习与研究, 2006(3).
[6] 笔者/普通语言学0课程学习笔记.
=作者简介>
谢建红(1978-) 女, 苗族, 贵州剑河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 ) 期
辛弃疾的心态变化对于词中用典的影响
文史纵横
辛弃疾的心态变化对于词中用典的影响
冯 艳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 要> 辛弃疾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 在这期间其心态的变化对辛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从辛词的用典切入, 从辛弃疾仕与不仕期间心态, 辛弃疾不同时期矛盾心态, 青年与老年时期心态这三个方面探析了辛弃疾心态变化对于辛词中用典的影响。
=关键词> 辛弃疾; 心态; 用典 对于辛弃疾词中用典艺术的研究已经颇丰, 主要是涉及到辛词用典的艺术手法、审美价值以及原因这几个大的方面。但是在完整集中的审视辛弃疾一生所有的词作就会发现, 辛词的用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由辛弃疾一生境遇、心态的改变而对其词的用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邓广铭在5稼轩词编年笺注6中把辛词的编年分为江、淮、两湖期间; 带湖期间; 七闽期间; 瓢泉期间; 两浙、铅山期间。邓广铭先生的这种编年实际上是基于辛弃疾一生境遇的变化, 本文也以邓广铭先生的五段法为研究基础。另外, 由于辛弃疾南归前的词作没有保存下来, 所以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仕与不仕期间心态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辛弃疾的一生是/仕0与/不仕0交织参差的一生。1163年南归至1181年退居带湖前, 是辛弃疾出仕最为集中的一段时间, 在江、淮、两湖为官; 1182年到1192年, 辛弃疾闲居带湖; 1192年至1194年, 短暂的任职于七闽; 1194年至1202年, 闲居瓢泉; 1203年至1207年, 任职于两浙。辛弃疾与宋代其他豪放词人的区别就在于, 辛弃疾是从少年时期开始就真正参与到军事活动中的词人, 所以他的家国理想是真切的、激烈的。可以说辛弃疾一生的寄托都在于收复山河, 振兴宋室, /仕0与/不仕0也就意味着实现的理想的近远, 可能性的大与小, 必然对辛弃疾的词作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辛词的用典。
江、淮、两湖, 七闽, 两浙期间是辛弃疾在朝为官的时期, 虽然这三个期间辛弃疾的心态也有所变化, 但是仍然可以探究出以这三个时间段为代表的/仕0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典型心态。辛弃疾在仕期间虽然官职低微, 但是他却并不以位卑而不思国, 相反政绩非常卓著。无论是重建滁州, 讨平茶商军, 江陵兴修水利, 还是整顿湖南乡社, 创建湖南飞虎军, 晚年为抗金重新出山, 并且他还不时的上疏献计献策, 在仕期间的辛弃疾始终在践行着收复山河、建功立业的理想。辛弃疾在仕期间的这种心态反映在辛词的用典上就体现为用典的数量比较多, 且多历史类的典故, 并且以用事典居多。带湖、瓢泉期间是辛弃疾的/不仕0时期, 辛弃疾退居带湖和瓢泉都不是主动归隐的行为。辛弃疾虽然内心没有放弃收复山河的理想, 但是事实上这一理想的确被现实搁置了。这一期间的辛词多与友人唱和所得, 因此其中的用典也偏向于用典意这一较高层次的用典手法。不在其位难谋其政, 因此其词用典数量减少且历史类典故明显减少。
以几个常见的词牌(水调歌头、满江红、菩萨蛮、念奴娇、鹧鸪天) 各选取一首为例, 以江、淮、两浙期间与带湖期间为时间范围, 有下表:
江、淮、两湖期间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典故:
投鞭、飞渡、佛狸、苏秦、橘千头、李广射南山虎、富民侯满江红(汉水东流) 典故:李广、敌破金城、冰生颊(化苏轼句) 、冯谖弹剑歌、马革裹尸、峨眉伐性(化枚乘句)
菩萨蛮(青山与共高人语) 典故:人言头上发(化白居易句) 念奴娇(我来吊古) 典故:喷霜竹(化黄庭坚句) 、谢安、宝镜难寻
带湖期间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典故:盟鸥(化用李白句)
满江红(湖海平生) 典故:苍髯如戟、凤凰飞诏、野梅官柳(化杜甫句)
菩萨蛮(送君直上金銮殿) 典故:一日甚三秋(化诗经句) 、天一笑(化杜甫句)
念奴娇(近来何处) 典故:
休说往事皆非(化陶渊明句) 、北窗高卧(化陶渊明句)
鹧鸪天
鹧鸪天(扑面征程去路远) 典故:山无重数周遭碧(化刘禹锡句) 、历历(化崔颢句) 、萧萧(化诗经句)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典故:青裙缟袂(化苏轼句)
以上表所提到的十阙词为例, 从数量上来看, /不仕0期间辛词的用典数量减少。/仕0期间辛词的用典数量为20处, /不仕0期间辛词用典为9处, 数量上的差距十分明显; 从典故的内容上看, /仕0期间的辛词偏向历史类的典故, /不仕0期间的辛词偏向非历史类的典故。/仕0期间辛词的与历史人物或事件相关的典故有12处(60%) 。/不仕0期间历史类的典故有1处(11%) 。从典故的运用手法来看, 如果把辛词用典粗略的分为用典事、用典意这两类, 那么/仕0期间的用典事为13处(65%), 用典意为7处(35%), /不仕0期间用典事2处(23%), 用典意7处(77%) 。
二、辛弃疾不同时期矛盾心态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辛弃疾是一位融执著热情与冷静理智于一身的词人, 这其实也反映了辛弃疾终其一生为之纠缠的矛盾心态。辛弃疾的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其内心所纠结的情感是不同的。辛词的用典也受到了他不同时期矛盾心态的影响, 呈现辛词不同时期用典艺术的不同。
在江、淮、两湖期间, 辛弃疾内心交织的一方面是抗金复国的宏伟理想与偷安息武的朝局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是追求功名事业与自我生命失落的矛盾。宦海奔波, 遭受非议责难, 自由意志难以实现, 思想言论受到限制, 生命的自由意志遭到荒唐的栽害, 这些矛盾都紧紧压抑缠绕着他。呈现在辛词中的典故也是既有建功立业类的英雄史诗般的典故, 如/要挽银河仙浪, 西北洗胡沙0(5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6), /袖里珍奇光五色, 他年要补西天北0(5满江红#鹏翼垂空6), 但也有辛弃疾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苦闷, 如1174年辛弃疾好友叶衡被召二人分别所作的词5一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6, 在这首词中, /独立苍茫醉不归0是化用杜甫5乐游园歌6中的诗句, /今我来思, 杨柳依依0是化用5诗经#小雅#采薇6中的诗句,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0是5史记#李将军列传6中的句子, 这些典故与建功立业无关, 表达的是辛弃疾与叶衡之间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在时政变幻情况下无法相守的遗憾。这期间最负盛名的一阙词5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6, 在同一阙词中集中体现了辛弃疾内心交织的两种矛盾。/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未归?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0这两句中用张翰和许汜的典故表明收复山河的理想没有完成不会回家。而在接下来的一句里用5世说新语6中的典故/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0来慨叹理想还没有实现, 但是时光过的太快。
闲居带湖期间, 辛弃疾虽然表面上远离朝政, 但是仍然非常关心国家的命运。至于其词中所显示出来的归隐的心态, 连辛弃疾的一些友人都认为这只不过是文人故作高洁的姿态, 实际上并非真正向往归隐。洪迈在5稼轩传6中提到/此志未偿, 顾自诡放浪林泉, 从老农学稼, 无亦大不可欤? 0
[1]
满江红
可见, 洪迈也不相信辛弃疾真的会归隐。而事实上从辛
菩萨蛮
弃疾这一时期的词作中也可以窥见他内心的矛盾, 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来自于之前/仕0期间所累计的幽愤, 另一方面来自于内心壮志难酬的苦闷。他这一心态发展到后来由于好友的频频上任而自己上任无望变得有点愤愤不平。带湖期间辛弃疾如此高扬生命理想, 执著追求功
念奴娇
5. ) )
文史纵横
义, 却无奈壮年投闲。归隐生活外表自由闲适, 内里却极度矛盾焦灼。在5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6这阙词中, 对于友人的上任临行送别, 辛弃疾用/白日射金阙0的典故来祝贺友人美好的前程, 在词的下阙又用5世说新语6中的典故/未应两手无用0来表示面对友人的上任对自己闲居的愤愤不平。在矛盾心态的缠绕之下, 辛弃疾也偶尔假装放下烦忧, 效仿魏晋名士风流, 于是其词中涉及到5世说新语6的典故颇多。在5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6中/醉把西风扇, 随处障尘埃0一句就是化用5世说新语6中的典故, 表达虽闲居但仍保持品格高洁。/落佩戴冠0还用了杜牧5晚晴赋6中的句子, 展示作者暂时放下心中矛盾的狂放不羁的姿态。
短暂的七闽之行和晚年重新出山并没有化解辛弃疾内心的矛盾, 相反由于这两次并不成功的尝试进一步加深了辛弃疾内心的矛盾。但是由于人近晚年, 所以这一时期辛弃疾的心态由过去那种强烈的愤愤不平变成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和淡然, 然而这种淡然之中所蕴涵的是辛弃疾人之迟暮, 壮志未酬的深刻悲哀。辛弃疾虽然后来晚年仍然出仕, 但是可以说在瓢泉期间他的心态已经非常的凄凉了, 辛弃疾这种心态使得这一时期中的辛词典故偏向于屈原、庄子、陶渊明这一类的典故, 这也反映出辛弃疾此期间心理上心有不甘但有自我调节的矛盾两方面。在5千年调#左手把青霓6中他用5离骚6中青霓、阎阖、玄圃以及/仆夫悲余马怀0、/周流观乎上下0等典故, 表达千载之下他与屈原一样的幽愤与壮志难酬的心境。5玉蝴蝶#古道行人来去6中用/光景桑麻0等典故表达的是辛弃疾超越苦难、自我调节的淡然。
三、青年与晚年时期心态变化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辛弃疾1164年入仕, 时年二十五岁, 这可以视为是他青年时代的开始。
1181年退居带湖, 时年四十二岁, 可以视为是其壮年时代的开始。1196退居瓢泉, 时年五十七岁, 可以视为其老年的开始。由于青年时期是辛弃疾的入/仕0时期, 与壮年时代闲居带湖的/不仕0时期在第一部分已经从/仕0与/不仕0的角度比较过, 所以在这一节里重点比较青年与老年心态的变化对辛词用典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辛弃疾是个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青年, 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十分关注。他不但花费心血撰写了5美芹十论6、5九议6等奏疏, 为统治者提出了建设国家的具体方案。同时在他青年时期在江、淮、两湖地区的很多地方上任, 虽然官职低微, 但是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当地作出了贡献。青年时期的辛弃疾, 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他渴望收复河山的英雄主义情感宣泄的词(上接第162页)
的性质太复杂, 人们要经过深切思考才能掌握。¼集体惰性对一切语言创新的抗拒。语言是每个人每时都在里面参与其事的, 因此它不停地受到大伙儿的影响。这一首要事实已足以说明要对它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在一切社会制度中, 语言是最不适宜于创制的。
然而不变性并不意味语言是绝对不变的。/时间保证语言的连续性, 同时又有一个从表面看来好象是跟前一个相矛盾的效果, 就是使语言符号或快或慢发生变化的效果。0有一些因素共同地作用于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如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社会力量、时间因素等等。就拿时间来说吧, 往往时间能改变一切, 语言也不例外, 它也会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如古汉语中/妻子0意为/妻子和儿女0, 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专指/妻子0(男子的配偶) 。英语单词/w i fe 0本来是指/女人0, 而现在则专指/已婚的女人0。语言符号的这种变化是蕴含在时间的连续性中的, 并且依赖社会大众的努力及行为。正是时间及社会大众使得结合在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必然发生转移, 所以索绪尔认为语言/总是处在变化的状态中0。
由此可见, 语言符号的不变性与可变性是共存的, 并将永远共存, 二者并不矛盾, 而是相互制约又平衡发展的。语言正是在这样一种延续和变化的状态下健康地存在和演变着。
今天我们学习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更多的是为了把握真实的索绪尔, 了解他那充满哲学的思想, 包括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 从而更珍
[1. P112]
[1. P111]
辛弃疾的心态变化对于词中用典的影响
作中。在这一时期的词作, 充满了马革裹尸的历史类典故。最典型的就是5满江红#汉水东流6, 这首词是1177年辛弃疾送王郎军时所作。作者用了金城玉帐, 马革裹尸, 蛾眉伐性等典故来勉励王郎, 同时表达自身抗金杀敌、收复中原的渴望与热忱。这一时期辛弃疾还特别喜欢
用/补天0的典故/袖里珍奇光五色, 他年要补天西北0(5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6);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0(5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6) 。
1196年, 五十六岁的辛弃疾退居瓢泉。对于自己两次被罢屡遭不公正的待遇, 有志难伸, 报国无门, 一腔热血总被摧抑, 辛弃疾的内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愤慨是一般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并且遭受弃置的时间长, 他的那些雄心壮志也在消磨殆尽。以至于有时在极度悲观时陷入了消沉, 死寂的心境中。刘乃昌先生还分析辛弃疾这一时期的心态:/在这艰难转型过程中, 始终不能自已地在倾吐豪情壮怀、在执着追求的同时, 时时感唱人生艰厄, 叹息世路坎坷, 反思自我经历, 探寻思想出路, 求索心理平衡。0
[2]
辛弃疾的一些词直接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失落
的慨叹, 在5卜算子#千古李将军6中辛弃疾用飞将军李广建功立业却不得善终, 而李蔡人品不行却封侯的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 为自己所作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而心有不甘。在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中, 辛弃疾用/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0典故对宦海的浮沉, 人事的变更, 生活的复杂多变的感叹。5贺新郎#绿树听鹈鴂6中辛弃疾借用李陵与苏武离别后李陵身败名裂的典故表达了辛弃疾孤寂的心态。总而言之, 晚年辛词中的用典数量较之从前明显减少, 并且多用悲情的典故, 与辛弃疾晚年的心态是相对应的。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辛更儒. 辛弃疾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154. [2] 刘乃吕. 稼轩词所体现的人生感唱及捐介品节. 东岳论从, 1997. 2.
[3]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 辛更儒. 辛弃疾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冯艳(1982-), 浙江嘉善人,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07级, 学历:研究生在读.
视他的学术生命力; 同时学习他对语言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并用来指导我们每一个语言使用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可以说是博大而精深的, 因为等待人们去认识的东西还很多, 去探索研究的空间还很广。
=参考文献>
[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 陈旸. 试论索绪尔语言符号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3] 李华. 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几点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5.
[4] 乐眉云. 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J]#外国语, 1994(6). [5] 商琳琳. 论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矛盾和统一[J]#域外文化学习与研究, 2006(3).
[6] 笔者/普通语言学0课程学习笔记.
=作者简介>
谢建红(1978-) 女, 苗族, 贵州剑河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 )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