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做一位宽广的自由思考者
作者:何怀宏
来源:《读书》2013年第07期
读到韩乾《声西击东》这部书稿让我颇有些吃惊,作者虽然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但他的哲学素养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西方政治哲学的了解相当深入,还有分析问题和写作表达的能力,都远超大学哲学本科生的一般水平。除了青春的锐气,我还很欣赏作者的思想力,对概念的把握能力。我们还看得出他阅读的宽广和深入,他不仅对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自由主义,而且对保守主义、社群主义、激进主义或一些不宜归类的思想家也都有较深的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历史也相当关注,而且始终是秉持一种自由思考和独立批评的精神。
不过,作者的观点也是相当清晰的,他谈到他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乃至“对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 ,还有译为„自由至上主义‟,我更倾向于译为„自由优先主义‟)抱有相当的亲切感”,“对科学沙文主义和民粹倾向的非精英民主”也“怀有敏锐的警惕”,而从中国现代思想的谱系看,他也是赞成“五四”的启蒙,认为其方向还是我们有待争取的未来。他主张限制政治权力,包括缩小政治领域,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也相当别致,认为中国现代史“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政党力量逐步支配社会的历史”。谈到现代中国的历史逻辑是“狭义的政治吞噬了广义的政治,也即,现实主义的政治吞噬了作为公共生活的政治”。“政党组织,其首要任务即是争取实质权力;因此,它们先天就趋向于以严密替代松散、以单一替代多元”,而当其兴起壮大之后,社会力量也的确难与之抗衡。
作者在《正义战争与政治虚无主义》中写道:“我们想必都会认同„正常社会‟这一概念。它表明,存在着某些共同而普遍的律则,当一个社会违反这些底线时,便不能被称为„正常的‟,其政治也不能被认可为正义的。这一标准即是:社会能否为个人选择与多元文化共存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个人能否有足够的自由选择他/她所期望的生活,以及诸种文化、诸种价值观是否可以得到公正的对待,是否得以免遭政治权力的干涉。换句话说,当政治能够为上述标准提供保障时,才是正义的。”亦即作者认为自由多元的价值共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政治制度应当是保护这一基本特征的,为此,就应当将政制与善观念进行分离,即现代政制不应再是促成某一种善的(价值)观念实现的手段,这也应该被理解为“现代性的核心取向”。
在我看来,作者的这些思想特质都是相当宝贵的:他的哲学分析的能力,他对历史的关照,以及他明显表露的西方学术的视野和深藏于心中的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怀。我自然也看好他的思想潜力和未来发展。但是,在此我也愿意就他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有些可能是引申或强调,有些也可能是批评或希望。
强调现代政制与善观念的分离,或者说政治与单独一种广泛完备的价值理论或观念体系的分离,以及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对制度的正义或者说制度伦理、乃至也包括对所有个人行为的“正当”的道德评价的缺席。使“正当”(right )独立于“善”(good ),乃至优先于“善”,从而使政治与某一种“善”的观念脱钩,恰恰是现代道德的“正当”或“正义”在政治领域的一个首要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做一位宽广的自由思考者
作者:何怀宏
来源:《读书》2013年第07期
读到韩乾《声西击东》这部书稿让我颇有些吃惊,作者虽然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但他的哲学素养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西方政治哲学的了解相当深入,还有分析问题和写作表达的能力,都远超大学哲学本科生的一般水平。除了青春的锐气,我还很欣赏作者的思想力,对概念的把握能力。我们还看得出他阅读的宽广和深入,他不仅对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自由主义,而且对保守主义、社群主义、激进主义或一些不宜归类的思想家也都有较深的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历史也相当关注,而且始终是秉持一种自由思考和独立批评的精神。
不过,作者的观点也是相当清晰的,他谈到他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乃至“对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 ,还有译为„自由至上主义‟,我更倾向于译为„自由优先主义‟)抱有相当的亲切感”,“对科学沙文主义和民粹倾向的非精英民主”也“怀有敏锐的警惕”,而从中国现代思想的谱系看,他也是赞成“五四”的启蒙,认为其方向还是我们有待争取的未来。他主张限制政治权力,包括缩小政治领域,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也相当别致,认为中国现代史“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政党力量逐步支配社会的历史”。谈到现代中国的历史逻辑是“狭义的政治吞噬了广义的政治,也即,现实主义的政治吞噬了作为公共生活的政治”。“政党组织,其首要任务即是争取实质权力;因此,它们先天就趋向于以严密替代松散、以单一替代多元”,而当其兴起壮大之后,社会力量也的确难与之抗衡。
作者在《正义战争与政治虚无主义》中写道:“我们想必都会认同„正常社会‟这一概念。它表明,存在着某些共同而普遍的律则,当一个社会违反这些底线时,便不能被称为„正常的‟,其政治也不能被认可为正义的。这一标准即是:社会能否为个人选择与多元文化共存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个人能否有足够的自由选择他/她所期望的生活,以及诸种文化、诸种价值观是否可以得到公正的对待,是否得以免遭政治权力的干涉。换句话说,当政治能够为上述标准提供保障时,才是正义的。”亦即作者认为自由多元的价值共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政治制度应当是保护这一基本特征的,为此,就应当将政制与善观念进行分离,即现代政制不应再是促成某一种善的(价值)观念实现的手段,这也应该被理解为“现代性的核心取向”。
在我看来,作者的这些思想特质都是相当宝贵的:他的哲学分析的能力,他对历史的关照,以及他明显表露的西方学术的视野和深藏于心中的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怀。我自然也看好他的思想潜力和未来发展。但是,在此我也愿意就他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有些可能是引申或强调,有些也可能是批评或希望。
强调现代政制与善观念的分离,或者说政治与单独一种广泛完备的价值理论或观念体系的分离,以及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对制度的正义或者说制度伦理、乃至也包括对所有个人行为的“正当”的道德评价的缺席。使“正当”(right )独立于“善”(good ),乃至优先于“善”,从而使政治与某一种“善”的观念脱钩,恰恰是现代道德的“正当”或“正义”在政治领域的一个首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