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

山区到平原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中心地理论的相关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运用区位理论分析某区域的主要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 远离河流上游2. 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3. 盛行风垂直郊外4. 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交通运输与城市分布、商业中心的关系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概念,分类,成因及危害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题目步骤: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规模

转变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模式 特 点 时代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

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到沿海

山区到平原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中心地理论的相关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运用区位理论分析某区域的主要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 远离河流上游2. 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3. 盛行风垂直郊外4. 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交通运输与城市分布、商业中心的关系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概念,分类,成因及危害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题目步骤: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规模

转变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相关文章

  •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组 一.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 ...查看


  • 高一地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 高一地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本人结合高一地理备课组教学情况及自己平时课堂教学改革的想法在此与各位探讨一下高一地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不足之处请多批评指正 ...查看


  • 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级地理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一地理教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地理课程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 ...查看


  • 高一学生如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 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灵台二中 王志军 主题词: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内容摘要: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地理,感觉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很大,而老师对于如何教授高中地理课程,提高成绩也有疑惑,本文介绍了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中需要注意的 ...查看


  •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已经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高一地理备课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抓好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 "备.讲.辅.批.考&q ...查看


  • 高一地理2013-2014学年教学计划
  • 伊宁县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 高一 地理 班级 1.8.10.12.15 班 教师:杨晓霞 一.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开 ...查看


  • 高一组总结和个人总结
  •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地理集备组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集备组 王 雪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地理集备组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本学期又要结束了.这学期我和吴凯老师执教高一的地理课,虽已教过几年,对教材也熟悉了 ...查看


  • 高一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 高一地理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确实落实学校分层教学教学模式,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 ...查看


  • 高一地理月考质量分析
  • 2017级高一地理第一次月考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份试卷考察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内容,试卷从面向学 生学业水平测试的角度命题,覆盖的知识面较为合理,重视基础知识 的考查,总体难度不大,但是比较灵活多变,区分度较好,充满新 ...查看


  •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
  •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四个班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 首先,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由于有全市统考,所以,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