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南方周末》1999年的元旦献词,也是一套“语文教材”———《青春读书课》中的一篇文章。作为一位普通语文老师,严凌君的努力不禁让我们为之感动。 不久前,一套个人编写的另类语文课“教材”———《青春读书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市。向来以出版严肃、高品位的社科类专业图书著称的商务印书馆,魄力出版这套“非学术背景的学生读物”,并将其作为重新进入基础教育读物阵地的首个选题,足可见得这套书的内在魅力。该书一上市,就立刻以其鲜明的民间立场与个性色彩,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再次反思。严凌君,作为这套书的编写者,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教学矛盾日益突出是语文?
语文之痛,痛在何处?缘何如此痛楚?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学语文教育已经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有一位网友曾经有这样一段留言:“我是个高中语文老师,我多么渴望每堂课我都可以给我的学生读一些我喜欢的、我感触很深的小说或散文,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能吗?我如果那样讲课不知道会有多少家长把我赶下台,不知道有多少班主任不想和我合作,不知道有多少学校要把我开除!都说是老师不好,我也想要那样的课堂呀,但是可以吗?” 因为长期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严凌君也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们真正想教给学生的东西是课本里没有的,学生想听的也没有。我们的语文教材几十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那种教化的色彩太浓,没有用一种东西去打动、感染他们,没有触动他们的心灵„„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的矛盾越积越多。如果我们对这种状况不做点改变,学生只好去找些流行文化来填补自己的精神空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改革难题。课程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考试答题越来越标准化,从而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内部矛盾日益突出。
学生缘何厌恶语文?
谈及语文学习,学生们如是说——— “上了三年高中,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在考试,听老师讲考题,不知道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很难找到一点关于语文的美好回忆。” “语文老师也常鼓励我们创新,但现实中能允许创新吗?”“对文言文学习始终难以产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字词意义的变化太复杂,总希望老师讲;另一方面是因为整天听老师讲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翻译„„讲白了又没有多大意思,老一个模式,真难熬。” “高中作文水平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老师很少指导,我也懒得练,反正练与不练都一样。一场考试下来,不及格的少,得高分难。只要能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不偏题,考试就差不到哪里去。”„„ 学者谢泳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本身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不是哪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成果丧失了开放和从容心态后导致的必然结果。严凌君这套书的价值,应该说是很大的,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对僵化教育体制的挑战。 严凌君认为,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和思考,这样一批批“优秀”学子的“精神家园”何在?中学语文课是否存在严重失职? 然而,仅仅埋怨是不够的。要改变现状,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面对语文教学这门“学问”,严凌君说:“我不允许里面有虚伪,有欺骗,有大量的泥沙。” 10年前,“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指责,让他为自己的职业羞愧。 10年后,他撰文说:“化育天下学子是读书”。
源自民间的“新语文运动”
“我惊异于编著者给他的孩子,以及我们这些成年人,展现了一个如此广大,如此丰厚,又如此美好的人文空间。这些天,我都徜徉其间,如痴如醉,乐不思蜀,它让我忘记了一切:战争的疯狂,病毒的猖獗,以及自己身体的不适。„„” 这是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给予这套“青春读书课”的评价。这套书的编著者正是深圳蛇口育才中学的语文老师严凌君,1990年从江西吉安师范学校跳到深圳特区。他来的理由也很简单,“在这里可以有更多的钱买书。” 来深圳十多年了,严凌君老师依然不改在大学时的那种抱负和理想情怀。在
大学时,他曾担任过学校诗社的社长兼任刊物主编。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回忆。然而这十多年来,他究竟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呢? 严凌君说,在大学时经常写诗。后来在读书和教书的过程中,一边收集和整理资料,一边作笔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青春读书课》的雏形。 《青春读书课》最初是一套油印本,是严凌君课堂教学讲义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严凌君尝试着把这些选读文章结集在一起。该书分为七大卷,每卷一个主题,包括《成长的岁月》、《心灵的日出》、《古典的中国》、《世界的影像》、《白话的中国》、《人类的声音》及《人间的诗意》,完成了从“成长”、“心智”、“文学”、“中国”到“思想”、“文化”、“诗意”的过程,涵盖政治、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科学、自然、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严凌君说,编写《青春读书课》就是为了让中学生读者有更加健全的青春和丰富的人生,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读名著不是任务,也不是目的,文学是人类巨大的精神遗存,每一代阅读文学的青年都是从这个辉煌的通道中去品味生活以及世界的存在。 由初中到高中一套六卷,时间涵盖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到当今时代,空间涵盖从中国文化到世界文化。主题构成体现在内容上,力求打破框框套套,强调思想的丰富和宽容,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以读书无疆界、思想无禁区的全球视野,力争浓缩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期达到对青年学子进行文化启蒙的目的。 这就是严凌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一场源自民间的“新语文运动”进一步展开。 这套书的选篇不拘一格,尤重时效。《读书》1998年12期的编辑手记《请国人温习常识》,《南方周末》1999年元旦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乃至崔健的中国摇滚和罗大佑的《童年》这样的流行曲调也收编在内。 从选本中能够明显感觉严凌君对目前日渐势微的诗歌的偏爱。他表示:“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补上这一课。”而争议也集中在严凌君自由化的选篇风格上,一些学者表示了“很多读本所选的作品良莠不齐”、“如果要把这些选本作为课本,不适合我们的教育机制”等类似的质疑。 然而,在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遭受众多诟病的今天,一位教师,一套“民间”语文选本,究竟以什么魔力打动了几乎所有接触过它的人? 他的真诚与可爱之处„„
“不成熟,正是青春的至纯至美。一切都还没有定型,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切都还可以从头设计。无数的可能性,无尽的选择,无可限量的未来,都在今天蕴藏。趁着心地还柔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播种。” 这是在他指导的《春韵》网站的“编辑手记”中的一段话。严凌君目前是育才学校《春韵》文学社和《春韵》网的指导老师。他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文学感觉、有文学情趣、能掌握中国语言文字美的人才,通过美好的文字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他还说,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却不能教给学生;教给学生的,只是那些规定的、狭隘的东西。他强调,他选的文章,就是让学生感动。 钱理群教授在读这套书后也有同样感触:我深信,编给中学生读的书,要让孩子们喜欢与感动,首先我们成年人自己要喜欢与感动;自己不喜欢、无兴趣的,千万不要硬塞给我们的孩子,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严老师曾说,这套读本是他送给学生的“礼物”,那么,把自己最喜爱的作品作为首选或作详尽的介绍,都是很自然的。于是,就选了一般选本中少见的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而且破例写了长达五千字的“导读”,并且深情地回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如何陪伴自己度过“惶惑的青春”。还有海涅的那首《你是鲜花,你是亲爱的孩子》,短短的十六行诗,严凌君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二千余字的《海涅———爱神悲悯》。 他的努力让人感动。这些,正是严凌君的真诚与可爱之处,感动着孩子们一颗颗至纯至善的心灵。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南方周末》1999年的元旦献词,也是一套“语文教材”———《青春读书课》中的一篇文章。作为一位普通语文老师,严凌君的努力不禁让我们为之感动。 不久前,一套个人编写的另类语文课“教材”———《青春读书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市。向来以出版严肃、高品位的社科类专业图书著称的商务印书馆,魄力出版这套“非学术背景的学生读物”,并将其作为重新进入基础教育读物阵地的首个选题,足可见得这套书的内在魅力。该书一上市,就立刻以其鲜明的民间立场与个性色彩,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再次反思。严凌君,作为这套书的编写者,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教学矛盾日益突出是语文?
语文之痛,痛在何处?缘何如此痛楚?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学语文教育已经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有一位网友曾经有这样一段留言:“我是个高中语文老师,我多么渴望每堂课我都可以给我的学生读一些我喜欢的、我感触很深的小说或散文,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能吗?我如果那样讲课不知道会有多少家长把我赶下台,不知道有多少班主任不想和我合作,不知道有多少学校要把我开除!都说是老师不好,我也想要那样的课堂呀,但是可以吗?” 因为长期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严凌君也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们真正想教给学生的东西是课本里没有的,学生想听的也没有。我们的语文教材几十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那种教化的色彩太浓,没有用一种东西去打动、感染他们,没有触动他们的心灵„„所以我们语文教育的矛盾越积越多。如果我们对这种状况不做点改变,学生只好去找些流行文化来填补自己的精神空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改革难题。课程教学越来越精细化,考试答题越来越标准化,从而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内部矛盾日益突出。
学生缘何厌恶语文?
谈及语文学习,学生们如是说——— “上了三年高中,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在考试,听老师讲考题,不知道语文究竟应该学什么,很难找到一点关于语文的美好回忆。” “语文老师也常鼓励我们创新,但现实中能允许创新吗?”“对文言文学习始终难以产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太难,字词意义的变化太复杂,总希望老师讲;另一方面是因为整天听老师讲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翻译„„讲白了又没有多大意思,老一个模式,真难熬。” “高中作文水平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老师很少指导,我也懒得练,反正练与不练都一样。一场考试下来,不及格的少,得高分难。只要能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不偏题,考试就差不到哪里去。”„„ 学者谢泳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本身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不是哪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成果丧失了开放和从容心态后导致的必然结果。严凌君这套书的价值,应该说是很大的,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对僵化教育体制的挑战。 严凌君认为,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和思考,这样一批批“优秀”学子的“精神家园”何在?中学语文课是否存在严重失职? 然而,仅仅埋怨是不够的。要改变现状,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面对语文教学这门“学问”,严凌君说:“我不允许里面有虚伪,有欺骗,有大量的泥沙。” 10年前,“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指责,让他为自己的职业羞愧。 10年后,他撰文说:“化育天下学子是读书”。
源自民间的“新语文运动”
“我惊异于编著者给他的孩子,以及我们这些成年人,展现了一个如此广大,如此丰厚,又如此美好的人文空间。这些天,我都徜徉其间,如痴如醉,乐不思蜀,它让我忘记了一切:战争的疯狂,病毒的猖獗,以及自己身体的不适。„„” 这是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给予这套“青春读书课”的评价。这套书的编著者正是深圳蛇口育才中学的语文老师严凌君,1990年从江西吉安师范学校跳到深圳特区。他来的理由也很简单,“在这里可以有更多的钱买书。” 来深圳十多年了,严凌君老师依然不改在大学时的那种抱负和理想情怀。在
大学时,他曾担任过学校诗社的社长兼任刊物主编。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很美好的回忆。然而这十多年来,他究竟如何实现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呢? 严凌君说,在大学时经常写诗。后来在读书和教书的过程中,一边收集和整理资料,一边作笔记,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青春读书课》的雏形。 《青春读书课》最初是一套油印本,是严凌君课堂教学讲义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严凌君尝试着把这些选读文章结集在一起。该书分为七大卷,每卷一个主题,包括《成长的岁月》、《心灵的日出》、《古典的中国》、《世界的影像》、《白话的中国》、《人类的声音》及《人间的诗意》,完成了从“成长”、“心智”、“文学”、“中国”到“思想”、“文化”、“诗意”的过程,涵盖政治、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科学、自然、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严凌君说,编写《青春读书课》就是为了让中学生读者有更加健全的青春和丰富的人生,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读名著不是任务,也不是目的,文学是人类巨大的精神遗存,每一代阅读文学的青年都是从这个辉煌的通道中去品味生活以及世界的存在。 由初中到高中一套六卷,时间涵盖从人类文明的源头到当今时代,空间涵盖从中国文化到世界文化。主题构成体现在内容上,力求打破框框套套,强调思想的丰富和宽容,文化的深厚与博大,以读书无疆界、思想无禁区的全球视野,力争浓缩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期达到对青年学子进行文化启蒙的目的。 这就是严凌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一场源自民间的“新语文运动”进一步展开。 这套书的选篇不拘一格,尤重时效。《读书》1998年12期的编辑手记《请国人温习常识》,《南方周末》1999年元旦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乃至崔健的中国摇滚和罗大佑的《童年》这样的流行曲调也收编在内。 从选本中能够明显感觉严凌君对目前日渐势微的诗歌的偏爱。他表示:“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补上这一课。”而争议也集中在严凌君自由化的选篇风格上,一些学者表示了“很多读本所选的作品良莠不齐”、“如果要把这些选本作为课本,不适合我们的教育机制”等类似的质疑。 然而,在中学教育,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遭受众多诟病的今天,一位教师,一套“民间”语文选本,究竟以什么魔力打动了几乎所有接触过它的人? 他的真诚与可爱之处„„
“不成熟,正是青春的至纯至美。一切都还没有定型,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切都还可以从头设计。无数的可能性,无尽的选择,无可限量的未来,都在今天蕴藏。趁着心地还柔软,我们为自己的未来播种。” 这是在他指导的《春韵》网站的“编辑手记”中的一段话。严凌君目前是育才学校《春韵》文学社和《春韵》网的指导老师。他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文学感觉、有文学情趣、能掌握中国语言文字美的人才,通过美好的文字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他还说,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却不能教给学生;教给学生的,只是那些规定的、狭隘的东西。他强调,他选的文章,就是让学生感动。 钱理群教授在读这套书后也有同样感触:我深信,编给中学生读的书,要让孩子们喜欢与感动,首先我们成年人自己要喜欢与感动;自己不喜欢、无兴趣的,千万不要硬塞给我们的孩子,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严老师曾说,这套读本是他送给学生的“礼物”,那么,把自己最喜爱的作品作为首选或作详尽的介绍,都是很自然的。于是,就选了一般选本中少见的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而且破例写了长达五千字的“导读”,并且深情地回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如何陪伴自己度过“惶惑的青春”。还有海涅的那首《你是鲜花,你是亲爱的孩子》,短短的十六行诗,严凌君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二千余字的《海涅———爱神悲悯》。 他的努力让人感动。这些,正是严凌君的真诚与可爱之处,感动着孩子们一颗颗至纯至善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