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店子集镇中心初中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七年级、八年级。

一、 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分年级的具体目标是:

1、 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²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² 关系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²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

²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负责的态度。

3、 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²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²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²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²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²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²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²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课程开发的内容确定与选择

校本课程内容是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应以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而非是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的内容选择需要遵循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线索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逐步实现三个线索的均衡与整合,并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1、 课程的内容确定

校本课程内容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这四大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校本课程内容的全部。四大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具体地的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中途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是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反思与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2、 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原则

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因社区、学校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其内容是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特色,并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而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

(1) 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所限制,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模糊和抽象的,因此,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性、人格、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校本课程内容选定的首要原则。

(2) 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绝对范围和标准,即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强

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社会、家庭、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开放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建自由探究的环境。

(3) 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既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教材开发的主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创意地开发和编制校本教材。

(4) 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发展的阶段性,即从低学年到高学年要体现学习内容的阶段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着某一内容开展,连续性的学习,在这种连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5) 综合性原则 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必然决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社区和学校的特色,又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活动的多样的视点、多样的过程和多样的结果。

(6) 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一般理论知识的补充不宜过多,要以问题和活动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强调注重活动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四、 课程开发构想与活动设置

1、 建立课程开发委员会与开发小组

(1)课程开发特别委员会:主席:王冰、丁玉祥 副主席:高敏、袁艳华、徐云飞 初一家长委员会主席代表1、初二家长委员会主席代表2 、社区委员会代表3

组员: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各科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

(2)课程开发执行小组: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各学科专任教师。

2、 课程开发的程序(斯基尔贝克的程序)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以上五个步骤,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时,可以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甚至几个步骤同时进行。情境分析时应考虑到校外及校内两部分的因素。

(1)在校外因素中,应考虑:

l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l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l学科的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l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l社会资源的情形

(2)在校内因素方面,应分析:

l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能力与需求

l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l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l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l校内相关资源的配合

至于目标的陈述,应包含预期结果,所编制的方案应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达成目标所需的教材、情境设计、人员安排与角色的定义,最后在评价时,应有明确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模式,通过追踪、交流机制、收集资料,以了解目标与实施结果之间的差距,判断是否重新设计方案。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程序图如下图1;本次课程开发还参考了托马斯课程开发程序,

如图2。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相关工作委员会

确定参与成员及程序

拟订课程发展方向

目标与计划

开发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纲要或教材

(含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案)

分析 情景

准备 目标

编制 方案

解释与实施

追踪与重建

图1 图2

3、活动的教师合作指导 TT模式

(1) 学科内教师指导TT (2) 跨学科教师指导TT

教师1 教师2 语文 艺术 政治

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

教师3 教师4 数学 体育 英语

5、 校本课程的构架与活动类型设计

课程构架的基本理念为,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为指导,视学生是课程的中心,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均应受尊重。课程应依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动机与七大智能领域进行设计,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教师是对教育改革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建立共识,同心同德向自己的能力与耐力做最大的挑战;家长是教育环境的重要贡献者,应以具体的行动协助学生的学习,为教师分忧分难,积极支持与鼓励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科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七大智能领域的机会。

(1)课程构架

对学科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依据课程实施计划,以必修课程为依托,大力拓宽与拓展必修课程,采取课程统整的方式,提供学生空间、自我、人际等领域的学习经验。以“主题活动”为课程活动的基本形态。

(2)课程的活动内容设置

课程的活动类型的划分以活动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现有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基础,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课程类型与活动设置如下:

(3)课程的活动形式

结合校本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结合我校实际,将校本课程活动划为以下四种形式。

①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方案→课题探究的实施→课题总结与评价

活动内容:模仿科学探究的过程,开展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查找与收集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课题报告或论文。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数学小组的“数学开放性问题研究”;物理小组的“电热水器的科学探究与市场调查”;生物小组的“不同水温中金鱼呼吸频率的变化”、“植物根的向地性问题研究”、“昆虫的生活习性研究”以及语文小组的“现代广告用语的语言艺术及特点研究”等。 ②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Project learning or design learning)和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是问题解决的两种基本形式。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

实际应用学习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设计学习包括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创造出实施的方法。

活动内容:如设计学校的草坪,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学校校服及雕塑方案;改进某一系统,排除系统障碍;计划和组织一项活动,对活动所需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整体的规划和

设计,如设计采访活动,对政府官员的访问活动等,设计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开发性。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地理小组的“南京公交18路车的城市路线规划与设计”;信息小组的“WPS电脑小报设计与制作”;艺术小组的“中国书法与美术素描”等。

应用学习着重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活动内容:比如特定地区的草本植物的种植、公共场所厕所的改建与管理方案、家庭的布置与装潢等。应用学习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并非是简单、纯粹技艺性的活动,它也需要建立在调查和探究的基础之上。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物理小组“家庭的照明电路的布置与制作”;体育学科“篮球基本技术与训练”、“中国象棋的攻防与技法”;海模航模小组“海模与船模的设计与改进研究”等。 ③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是一种通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迹,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访问是一般以国家、地方政府机构特殊人物等为访问对象。

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的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由学生自主制定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活动的具体时间表;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进入现场,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并相互交流,进行活动的总结。

活动内容:如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等活动。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历史小组的“南京历史名人与古迹”活动;政治小组的“采访人大代表——走进社会”等活动。

④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及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两种方式。

社区服务及公益活动是指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等活动,或参与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等公益活动。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管理活动,成为学校管理者或社区的管理者,直接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管理。

活动内容:如导盲服务活动、其他残疾人的家政服务活动等,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活动。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按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具体活动形式如:每年三月“学雷锋月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残疾人进行生活服务活动,定点帮社区清洁服务。 生产劳动是指组织学生参与适合身心特点的生产劳动与劳动制作。一般到工厂体验最一般的生产劳动过程,工具及其简单操作技术。或者到特定的田间,绿化场所进行简单的劳作。 活动内容:开展“学工”、“学农”、“学工”实践活动,以及设计适合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手工劳动。

具体活动形式:如开展的到江北五里行知小学的“学农”活动;劳技小组的木工、陶艺、工艺剪纸、“工艺小包技法与编制”、“缝纫设计与制作”等。

6、课程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每周周二下午8节课、周四下午8节课、周五下午8节课。

活动地点:学生教室、各学科相应实验室、阶梯教室、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科技场所以及社区活动场所。

五、 课程操作规程与过程实施

为了进一步落实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挖掘现有教师的专长和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的活动规程,大力贯彻多元性、实用性、乡土性的教学,在打破固有的班级界限,甚至年级界限,整合和划分学生的学习形式,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指导学生的社团与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打破现有的饿课程结构,落实文体类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实施规程

1、制定课时计划与内容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3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两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8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多学科或活动设计,时间月4-5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

2、确定核心教师及其职责

教务处在初一、初二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教师。核心教师可由班主任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本班级学生课程开设的全面工作。具体为:一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各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活动形式与评价等;二是向学生推荐和让学生认真选择要参加的活动课程社团。三是及时协调学生参与和参加各活动课程的出勤与常规,落实与强化活动的常规教育。

3、组建专家组和导师组

教务处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专家组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导师组。专家组有学校资深教师特、高级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导师组主要由各备课组推选的主讲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的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4、研究成果汇展与评价

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各活动小组要在导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专家组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成果书面评价或答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二)课程的过程实施

1、课题小组的组织与确定

在各学科申报的社团成员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围绕社团的活动主题,个人依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与项目制作小组,数量约4-5个。条件成熟的课题小组可以跨年级来组建。在活动的初期,教师提供一些选题供各研究小组来参考和备选,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围绕社团的活动目标与宗旨,自定主题,自主选题,开展活动。

2、组织辅导报告和社团内动员

课程开始实施时,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还邀请家长、社区的人员和高校的专家,做研究指导报告,这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组织动员报告,同时,须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开设《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报告。

3、个人选择课题,拟定计划与方案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设计的指导,要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指导课题小组自己初步设计,教师对报告表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说明与解释。

4、指导教师初审,合并相近课题

指导教师在初审时,要求学生对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做出解释,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课题成员须有明确的说明与理由,要求学生做出修改,直到合理为止或者合并相近的课题小组。初审完成后,指导教师将在社团内,公开社团内的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提出研究的要求。

5、确定组内分工,设计活动方案

各小组课题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指导教师。同时,课题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案。

6、开展开题报告会,进行方案评审

学生参加社团内的开题报告会,组织指导教师备课组3-4人参加评审,接受教师评审组的质询,修改完善方案。课题的方案的评审要依据《课题方案评审表》的要求,评审结束,必须为每个小组写评价表,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对小组全体成员设计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

7、课题实施,教师监控与指导

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按小组进行。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主要通过一些过程性的图表来实现,每次小组活动时,要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活动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等,教师对小组的活动实施状况进行纠正和指导。

8、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设计和活动总结

各社团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组活动的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等。课题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将活动的过程性进行总结。既要进行课题组的整体小结,还要进行小组内的研究成员的个人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将材料上交给指导教师。并开始着手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报告。

9、社团内展示、成果评价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评价表》分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10、年级成果展示、答辩与报告会

指导教师按年级安排不同的比例,选择出水平性、代表性最强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答辩主要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与质疑。学校对优秀成果颁发了专项奖励。研究成果的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

六、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要在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组织与协调工作,并尝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1、教务处————日常管理

主要是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策划,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培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2、年级组————协调管理

年级组在年级组长的领导与协调下,按计划与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年级的班主任及各班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一些年级内的学生偶发事件。

3、班主任————具体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作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校本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学 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七、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评价主张采用以“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1、评价的基本理念

u 评价的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它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u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u 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总之,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科学性。

2、评价的方式

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观察为先决条件。通过观察、记录、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项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等,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师评

等多重方法,以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价为主,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3、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u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u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u 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八、课程方案实施的几点说明

为了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汲取我校现有的活动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我校积极开展初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实验工作。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来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的态度、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构筑一个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活动的内容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活动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问题意识,并善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在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下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原有特色,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活动的展开,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出新的目标、问题、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使生成性发挥得更具目的性和更富有成效,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4、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到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活动的实施水平,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同时把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反思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误区。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店子集镇中心初中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七年级、八年级。

一、 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分年级的具体目标是:

1、 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²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² 关系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²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

²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负责的态度。

3、 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²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²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²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²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² 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² 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²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课程开发的内容确定与选择

校本课程内容是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应以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而非是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的内容选择需要遵循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线索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逐步实现三个线索的均衡与整合,并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1、 课程的内容确定

校本课程内容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这四大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校本课程内容的全部。四大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具体地的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中途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是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反思与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2、 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原则

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因社区、学校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其内容是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特色,并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而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

(1) 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所限制,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模糊和抽象的,因此,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性、人格、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校本课程内容选定的首要原则。

(2) 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绝对范围和标准,即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强

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社会、家庭、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开放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建自由探究的环境。

(3) 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既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教材开发的主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创意地开发和编制校本教材。

(4) 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发展的阶段性,即从低学年到高学年要体现学习内容的阶段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着某一内容开展,连续性的学习,在这种连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5) 综合性原则 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必然决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社区和学校的特色,又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活动的多样的视点、多样的过程和多样的结果。

(6) 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一般理论知识的补充不宜过多,要以问题和活动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强调注重活动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四、 课程开发构想与活动设置

1、 建立课程开发委员会与开发小组

(1)课程开发特别委员会:主席:王冰、丁玉祥 副主席:高敏、袁艳华、徐云飞 初一家长委员会主席代表1、初二家长委员会主席代表2 、社区委员会代表3

组员: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各科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

(2)课程开发执行小组: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各学科专任教师。

2、 课程开发的程序(斯基尔贝克的程序)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以上五个步骤,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时,可以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甚至几个步骤同时进行。情境分析时应考虑到校外及校内两部分的因素。

(1)在校外因素中,应考虑:

l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l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l学科的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l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l社会资源的情形

(2)在校内因素方面,应分析:

l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能力与需求

l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l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l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l校内相关资源的配合

至于目标的陈述,应包含预期结果,所编制的方案应说明教学活动的设计,达成目标所需的教材、情境设计、人员安排与角色的定义,最后在评价时,应有明确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模式,通过追踪、交流机制、收集资料,以了解目标与实施结果之间的差距,判断是否重新设计方案。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程序图如下图1;本次课程开发还参考了托马斯课程开发程序,

如图2。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相关工作委员会

确定参与成员及程序

拟订课程发展方向

目标与计划

开发校本课程:

活动、课程纲要或教材

(含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案)

分析 情景

准备 目标

编制 方案

解释与实施

追踪与重建

图1 图2

3、活动的教师合作指导 TT模式

(1) 学科内教师指导TT (2) 跨学科教师指导TT

教师1 教师2 语文 艺术 政治

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

教师3 教师4 数学 体育 英语

5、 校本课程的构架与活动类型设计

课程构架的基本理念为,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为指导,视学生是课程的中心,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均应受尊重。课程应依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动机与七大智能领域进行设计,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教师是对教育改革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建立共识,同心同德向自己的能力与耐力做最大的挑战;家长是教育环境的重要贡献者,应以具体的行动协助学生的学习,为教师分忧分难,积极支持与鼓励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科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七大智能领域的机会。

(1)课程构架

对学科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依据课程实施计划,以必修课程为依托,大力拓宽与拓展必修课程,采取课程统整的方式,提供学生空间、自我、人际等领域的学习经验。以“主题活动”为课程活动的基本形态。

(2)课程的活动内容设置

课程的活动类型的划分以活动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现有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基础,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课程类型与活动设置如下:

(3)课程的活动形式

结合校本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结合我校实际,将校本课程活动划为以下四种形式。

①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方案→课题探究的实施→课题总结与评价

活动内容:模仿科学探究的过程,开展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查找与收集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课题报告或论文。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数学小组的“数学开放性问题研究”;物理小组的“电热水器的科学探究与市场调查”;生物小组的“不同水温中金鱼呼吸频率的变化”、“植物根的向地性问题研究”、“昆虫的生活习性研究”以及语文小组的“现代广告用语的语言艺术及特点研究”等。 ②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Project learning or design learning)和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是问题解决的两种基本形式。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

实际应用学习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设计学习包括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创造出实施的方法。

活动内容:如设计学校的草坪,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学校校服及雕塑方案;改进某一系统,排除系统障碍;计划和组织一项活动,对活动所需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整体的规划和

设计,如设计采访活动,对政府官员的访问活动等,设计学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开发性。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地理小组的“南京公交18路车的城市路线规划与设计”;信息小组的“WPS电脑小报设计与制作”;艺术小组的“中国书法与美术素描”等。

应用学习着重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它更强调操作性和针对性,更注重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活动内容:比如特定地区的草本植物的种植、公共场所厕所的改建与管理方案、家庭的布置与装潢等。应用学习首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并非是简单、纯粹技艺性的活动,它也需要建立在调查和探究的基础之上。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物理小组“家庭的照明电路的布置与制作”;体育学科“篮球基本技术与训练”、“中国象棋的攻防与技法”;海模航模小组“海模与船模的设计与改进研究”等。 ③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是一种通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迹,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访问是一般以国家、地方政府机构特殊人物等为访问对象。

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提出或选择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提出的活动目标,确定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地点、对象、时间,并由学生自主制定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方案;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活动的具体时间表;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进入现场,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并相互交流,进行活动的总结。

活动内容:如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等活动。

具体活动形式:比如历史小组的“南京历史名人与古迹”活动;政治小组的“采访人大代表——走进社会”等活动。

④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及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两种方式。

社区服务及公益活动是指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等活动,或参与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等公益活动。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管理活动,成为学校管理者或社区的管理者,直接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管理。

活动内容:如导盲服务活动、其他残疾人的家政服务活动等,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活动。一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按学年确定服务对象,定期进行。具体活动形式如:每年三月“学雷锋月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残疾人进行生活服务活动,定点帮社区清洁服务。 生产劳动是指组织学生参与适合身心特点的生产劳动与劳动制作。一般到工厂体验最一般的生产劳动过程,工具及其简单操作技术。或者到特定的田间,绿化场所进行简单的劳作。 活动内容:开展“学工”、“学农”、“学工”实践活动,以及设计适合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手工劳动。

具体活动形式:如开展的到江北五里行知小学的“学农”活动;劳技小组的木工、陶艺、工艺剪纸、“工艺小包技法与编制”、“缝纫设计与制作”等。

6、课程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每周周二下午8节课、周四下午8节课、周五下午8节课。

活动地点:学生教室、各学科相应实验室、阶梯教室、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科技场所以及社区活动场所。

五、 课程操作规程与过程实施

为了进一步落实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挖掘现有教师的专长和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的活动规程,大力贯彻多元性、实用性、乡土性的教学,在打破固有的班级界限,甚至年级界限,整合和划分学生的学习形式,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指导学生的社团与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打破现有的饿课程结构,落实文体类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实施规程

1、制定课时计划与内容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3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两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8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多学科或活动设计,时间月4-5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

2、确定核心教师及其职责

教务处在初一、初二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教师。核心教师可由班主任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本班级学生课程开设的全面工作。具体为:一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各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活动形式与评价等;二是向学生推荐和让学生认真选择要参加的活动课程社团。三是及时协调学生参与和参加各活动课程的出勤与常规,落实与强化活动的常规教育。

3、组建专家组和导师组

教务处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专家组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导师组。专家组有学校资深教师特、高级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导师组主要由各备课组推选的主讲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的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4、研究成果汇展与评价

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各活动小组要在导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专家组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成果书面评价或答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二)课程的过程实施

1、课题小组的组织与确定

在各学科申报的社团成员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围绕社团的活动主题,个人依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与项目制作小组,数量约4-5个。条件成熟的课题小组可以跨年级来组建。在活动的初期,教师提供一些选题供各研究小组来参考和备选,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围绕社团的活动目标与宗旨,自定主题,自主选题,开展活动。

2、组织辅导报告和社团内动员

课程开始实施时,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还邀请家长、社区的人员和高校的专家,做研究指导报告,这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组织动员报告,同时,须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开设《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报告。

3、个人选择课题,拟定计划与方案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设计的指导,要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指导课题小组自己初步设计,教师对报告表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说明与解释。

4、指导教师初审,合并相近课题

指导教师在初审时,要求学生对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做出解释,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课题成员须有明确的说明与理由,要求学生做出修改,直到合理为止或者合并相近的课题小组。初审完成后,指导教师将在社团内,公开社团内的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提出研究的要求。

5、确定组内分工,设计活动方案

各小组课题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指导教师。同时,课题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案。

6、开展开题报告会,进行方案评审

学生参加社团内的开题报告会,组织指导教师备课组3-4人参加评审,接受教师评审组的质询,修改完善方案。课题的方案的评审要依据《课题方案评审表》的要求,评审结束,必须为每个小组写评价表,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对小组全体成员设计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

7、课题实施,教师监控与指导

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按小组进行。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主要通过一些过程性的图表来实现,每次小组活动时,要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活动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等,教师对小组的活动实施状况进行纠正和指导。

8、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设计和活动总结

各社团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组活动的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等。课题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将活动的过程性进行总结。既要进行课题组的整体小结,还要进行小组内的研究成员的个人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将材料上交给指导教师。并开始着手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报告。

9、社团内展示、成果评价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评价表》分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10、年级成果展示、答辩与报告会

指导教师按年级安排不同的比例,选择出水平性、代表性最强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答辩主要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与质疑。学校对优秀成果颁发了专项奖励。研究成果的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

六、课程的管理

校本课程的管理要在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组织与协调工作,并尝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1、教务处————日常管理

主要是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策划,组织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培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2、年级组————协调管理

年级组在年级组长的领导与协调下,按计划与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年级的班主任及各班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一些年级内的学生偶发事件。

3、班主任————具体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作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校本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学 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七、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评价主张采用以“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1、评价的基本理念

u 评价的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它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u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u 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总之,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科学性。

2、评价的方式

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观察为先决条件。通过观察、记录、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项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等,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师评

等多重方法,以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价为主,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3、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u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u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u 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八、课程方案实施的几点说明

为了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汲取我校现有的活动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我校积极开展初中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实验工作。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来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的态度、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构筑一个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活动的内容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活动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问题意识,并善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在活动中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下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原有特色,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活动的展开,学生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出新的目标、问题、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使生成性发挥得更具目的性和更富有成效,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4、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到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活动的实施水平,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同时把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反思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误区。


相关文章

  • 对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与反思
  • 作者:王艳梅洪俊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年01期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切性,新一 ...查看


  • 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 校本课程<邓州历史名人故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邓州历史名人故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赵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基础教 ...查看


  • XX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
  •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 邵原二中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 ...查看


  •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 方案一: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 ...查看


  • 校本教研教材编写方案
  • 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以二期课改方案及学科改革行动纲领为向导,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以"三个研究&qu ...查看


  • 浅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 浅析初中语文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课 ...查看


  • 初中物理与生活实施总结
  • <初中物理与生活.科技> 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宁阳县东疏中学 颜凤兰 2013.6 ' <初中物理与生活.科技> 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近两年来,在县.镇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深入扎实地实施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 ...查看


  •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主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 ...查看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_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
  • 2010年10月 第23卷 第10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 cien ce) Aug. , 201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