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认为这里批评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存在吗?如果有试作具体说明
明显存在……
先说刘备。庞统说取西川时,刘备极力反对,说刘璋和自己是同宗,不忍心夺取他的地盘,看起来不忍心,结果呢,他还是一步一步把刘璋的地盘拿走了,他在夺取西川的时候,怎么不想到刘璋和自己是同宗啊,有伪善的味道吧。
还有,说什么三让徐州。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刘备当时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人送徐州巴不得赶紧收下,偏偏还推辞,推辞就推辞吧,刘备还住在那里,走人不就完了吗?这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得表现出我是迫不得已才收下徐州的这个味道。
诸葛亮就太神了。首先,草船借箭,说什么夜观天象之类的话,然后有大雾;之后,七星台借风,还有那装束(你自己找一下原文~),其实本来就是要挂风的,那诸葛亮直接说我算出风要来的不就行了,还装模作样个什么劲……像后期,其实历史上,后期诸葛亮出师根本就没多少胜利的,几乎都是杯具的,结果演义里面还把他写的超神的,什么挥泪斩了马谡,空城计。罗贯中太专注于诸葛亮,把他渲染成了一个神人一样。其实一些人不比诸葛亮差,比如庞统,周瑜,郭嘉,贾诩,陈宫等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写作这事情需自己动手,自己写的才是最好
不过可以提供给你一个思路:
刘备“德近乎伪”与孔明“智近乎妖”并非批判,而是用“伪”和“妖”来进一步肯定“德”与“智”的程度,属贬义褒用,肯定“德”与“智”的同时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作者无与伦比的且带有艺术性的刻画人物的手段,《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蓝本,却超越历史,充分注入了作者(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取向,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将故事人物刻画的极具魅力、鲜活无比。这就是《三国演义》被誉为名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的并不是如何让情节符合历史,而是让情节符合艺术,使文字鲜活起来,见字如见人,达到对读者空前的感染力。
一点浅见,还望不吝赐教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认为这里批评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存在吗?如果有试作具体说明
明显存在……
先说刘备。庞统说取西川时,刘备极力反对,说刘璋和自己是同宗,不忍心夺取他的地盘,看起来不忍心,结果呢,他还是一步一步把刘璋的地盘拿走了,他在夺取西川的时候,怎么不想到刘璋和自己是同宗啊,有伪善的味道吧。
还有,说什么三让徐州。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刘备当时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有人送徐州巴不得赶紧收下,偏偏还推辞,推辞就推辞吧,刘备还住在那里,走人不就完了吗?这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得表现出我是迫不得已才收下徐州的这个味道。
诸葛亮就太神了。首先,草船借箭,说什么夜观天象之类的话,然后有大雾;之后,七星台借风,还有那装束(你自己找一下原文~),其实本来就是要挂风的,那诸葛亮直接说我算出风要来的不就行了,还装模作样个什么劲……像后期,其实历史上,后期诸葛亮出师根本就没多少胜利的,几乎都是杯具的,结果演义里面还把他写的超神的,什么挥泪斩了马谡,空城计。罗贯中太专注于诸葛亮,把他渲染成了一个神人一样。其实一些人不比诸葛亮差,比如庞统,周瑜,郭嘉,贾诩,陈宫等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写作这事情需自己动手,自己写的才是最好
不过可以提供给你一个思路:
刘备“德近乎伪”与孔明“智近乎妖”并非批判,而是用“伪”和“妖”来进一步肯定“德”与“智”的程度,属贬义褒用,肯定“德”与“智”的同时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作者无与伦比的且带有艺术性的刻画人物的手段,《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蓝本,却超越历史,充分注入了作者(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取向,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将故事人物刻画的极具魅力、鲜活无比。这就是《三国演义》被誉为名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的并不是如何让情节符合历史,而是让情节符合艺术,使文字鲜活起来,见字如见人,达到对读者空前的感染力。
一点浅见,还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