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即将逆转等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 斯蒂芬・罗奇2006年8月15日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03年至2006年全球GDP的平均增幅达4.8%,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强劲的4年。尽管人们倾向于推断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延续这种势头,但这也许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更大的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已经见顶,此轮繁荣即将结束。

  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美国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世界将要失去“供需方程式”需求方一个关键变量――美国消费者――的重要支撑。但是,谁将填补美国消费者所留下的空缺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也许没人能做到这一点。欧洲和日本不可能,中国和印度也不可能。

  中国经济严重过热。中国政府别无选择,只能施行紧缩举措。若不采取这些举措,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挤压出口,而产能过剩形成的通缩压力,可能导致投资低迷。中国经济必须向个人消费转型,2005年,该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下滑至仅38%(合理水平至少应为500/o)。所有这些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开始趋缓,对大宗商品的强烈需求将随之减弱。

  

  儿子,去东方吧

  英国《经济学家》2006年4月12日

  

  中国公司雇佣的来自西方和在西方受过培训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管理人员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一年来,总部设在香港的某猎头公司已把20名这样的人才安排在大陆公司工作,而在前一年却一个人都没有。

  中国从中获得的好处显而易见:中国缺少管理人员,外国管理人员或具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帮助中国公司打开国外市场。

  他们把技能和现代商业惯例带到中国,还能给公司的董事会增加光彩,提高公司在国际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直到最近才有了跳槽的动力。

  他们愿意这样做,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公司变得更加受人尊敬,中海油、宝钢和联想等一些公司已经步入各自行业内全球精英公司行列;第二,越来越多的外国经理人员――其中许多人已在中国工作多年――对中国的未来兴奋不已,他们想留下来。

  

  中国第二次出口浪潮

  墨西哥《改革报》2006年8月1日

  

  国出口到拉荚的商品很快就会从衬衣、鞋和玩具变成

  汽车、机床等更为先进的产品。美国前驻玻利维亚大使曼纽尔・罗查如今是一家向拉荚销售中国卡车的咨询公司的负责人。罗查相信,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他说:“我们正站在更先进的中国产品大规模流向拉美的门槛上。中国的产品质量好,而且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低。”

  这一趋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对拉荚大部分国家(尤其是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来说,中国都曾是一个福音。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会不会从拉美购买高附加值产品,会不会帮助拉美国家发展自己的先进工业。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此并不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主要对拉荚的原材料感兴趣。

  中国是拉美地区过去4年获得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随着中国的第二次出口浪潮,双方的贸易将不再像以前一样让大多数拉美国家有利可图。

  

  “浙江模式”值得深思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7月4日

  

  营经济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构成了浙江经济发

  展的主动力。浙江民营经济所包含的内涵是深刻的。它首先是一种内生型发展。

  发展的资本来自内部,发展也是以满足内部市场为主。浙江的产品都是以先抢攻内部市场为主,出口为辅。这与很多沿海地区高度依赖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些省份的出口导向经济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浙江这种满足内部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种模式要比出口导向更稳定和更具可持续性,因为它更能承受外部国际市场的冲击。

  浙江经济基于民营资本之上,其技术创新能力也比其他地区要高出很多。因为是民营资本,浙江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具有自主性。近年采浙江产品在发达国家经常遭受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人们在关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那里同样健康发展的国有企业。更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的劳工状况远较其他地区好。今天,人们可以从浙江的发展经验中看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在WTO出拳不多

  英国路透社 2006年8月19日

  

  虽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贸易中的重量级选手,但它很可能会

  在世贸组织谈判中扮演―个小心翼翼的中量级选手的角色,唯恐打出重拳,或吃到拳头。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和欧盟在如何降低壁垒的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抗议说富裕经济实体作出的让步不够,并拒绝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区别对待富裕程度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中国一直避免把自己置于激烈谈判的中心。中国官员私下说他们低调行事是由于欠缺多边谈判的经验,但是哈佛大学贸易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说:“这是利益的问题,而与能力无关。中国的观点是他们在加入时已经付出过了。”

  

  外资遭遇“紫禁城”?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8月10日

  

  何中国会出现反对外资收购的风潮呢?在多数国家,外国

  人高调的收购――特别是在有私人股本参与时――都会引发愤怒情绪。

  汤姆森金融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外国企业在中国已完成的并购交易中投入了27亿美元,而去年的投资额高达132亿美元。2002年,并购占外国直接投资的3.9%;而去年这个比例高达21.5%。此外,外资刚刚开始在中国金融机构中持股。涉足于中国经济最敏感行业之一,肯定会招致一些人的反对。

  一位在中国呆了10年的欧洲银行家表示:“我们不应对jb京过于苛刻。去年荚田政府阻止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之后,没有一个美国人有资格对北京说教自由市场。”

  

  中国电子业还得交学费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7月26日

  

  相比于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或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7月在青岛举行的第四后中国国际电子消费博览会缺少前两者那庞大的规模、华丽的排场和诱人的魅力,然而它凸显了中国希望成为全球信息科技大国的决心。

  参观此次博览会的营销专家表示,许多中国企业都需要根据国际市场对自己的品牌塑造进行调整。他们以海尔的公司标识为例说明,从西方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个以两个穿泳衣的孩子为主要内容的标识有点“矫揉造作”,不太适合。他们认为,许多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包装不够精致,“未必能被沃尔玛接受”。

  一位美国领事馆官员指出,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不愿意在服务方面花钱――这其中包括公关和营销。“他们并不真正重视服务。”他同时指出这将妨碍中国电子企业打造全球品牌的努力。

  

  并购热潮席卷中国

  英国《经济学家》2006年8月6日

  

  企业并购在中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到目前为止,今年中国大陆企业井购交易总额已高达620亿美元,几乎是2005年同期的两倍之多。

  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兴起的并购热潮正在席卷这个国家,但国内解除金融管制也对并购交易的激增起了促进作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国家出台改革政策,允许企业将非流通股转换成更容易买卖的普通股。这一改革促使大量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此外,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规定为上市公司收购方控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还有人建议允件公司用股本、资产和现金对并购交易进行融资。若这一提议获得批准,它可能进一步鼓励公司进行井购。

  在国内企业的并购中,争议最少的是国有企业间的并购,今年国有企业并购已达成280亿美元的交易额。

  [编辑 陈 力]

  E-mail:Chinagbr@vip.省略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 斯蒂芬・罗奇2006年8月15日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03年至2006年全球GDP的平均增幅达4.8%,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强劲的4年。尽管人们倾向于推断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延续这种势头,但这也许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更大的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已经见顶,此轮繁荣即将结束。

  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美国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世界将要失去“供需方程式”需求方一个关键变量――美国消费者――的重要支撑。但是,谁将填补美国消费者所留下的空缺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也许没人能做到这一点。欧洲和日本不可能,中国和印度也不可能。

  中国经济严重过热。中国政府别无选择,只能施行紧缩举措。若不采取这些举措,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挤压出口,而产能过剩形成的通缩压力,可能导致投资低迷。中国经济必须向个人消费转型,2005年,该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下滑至仅38%(合理水平至少应为500/o)。所有这些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开始趋缓,对大宗商品的强烈需求将随之减弱。

  

  儿子,去东方吧

  英国《经济学家》2006年4月12日

  

  中国公司雇佣的来自西方和在西方受过培训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管理人员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一年来,总部设在香港的某猎头公司已把20名这样的人才安排在大陆公司工作,而在前一年却一个人都没有。

  中国从中获得的好处显而易见:中国缺少管理人员,外国管理人员或具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帮助中国公司打开国外市场。

  他们把技能和现代商业惯例带到中国,还能给公司的董事会增加光彩,提高公司在国际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直到最近才有了跳槽的动力。

  他们愿意这样做,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公司变得更加受人尊敬,中海油、宝钢和联想等一些公司已经步入各自行业内全球精英公司行列;第二,越来越多的外国经理人员――其中许多人已在中国工作多年――对中国的未来兴奋不已,他们想留下来。

  

  中国第二次出口浪潮

  墨西哥《改革报》2006年8月1日

  

  国出口到拉荚的商品很快就会从衬衣、鞋和玩具变成

  汽车、机床等更为先进的产品。美国前驻玻利维亚大使曼纽尔・罗查如今是一家向拉荚销售中国卡车的咨询公司的负责人。罗查相信,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他说:“我们正站在更先进的中国产品大规模流向拉美的门槛上。中国的产品质量好,而且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低。”

  这一趋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对拉荚大部分国家(尤其是阿根廷、巴西和智利)来说,中国都曾是一个福音。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会不会从拉美购买高附加值产品,会不会帮助拉美国家发展自己的先进工业。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此并不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主要对拉荚的原材料感兴趣。

  中国是拉美地区过去4年获得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随着中国的第二次出口浪潮,双方的贸易将不再像以前一样让大多数拉美国家有利可图。

  

  “浙江模式”值得深思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7月4日

  

  营经济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构成了浙江经济发

  展的主动力。浙江民营经济所包含的内涵是深刻的。它首先是一种内生型发展。

  发展的资本来自内部,发展也是以满足内部市场为主。浙江的产品都是以先抢攻内部市场为主,出口为辅。这与很多沿海地区高度依赖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些省份的出口导向经济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浙江这种满足内部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种模式要比出口导向更稳定和更具可持续性,因为它更能承受外部国际市场的冲击。

  浙江经济基于民营资本之上,其技术创新能力也比其他地区要高出很多。因为是民营资本,浙江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具有自主性。近年采浙江产品在发达国家经常遭受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人们在关注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那里同样健康发展的国有企业。更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的劳工状况远较其他地区好。今天,人们可以从浙江的发展经验中看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在WTO出拳不多

  英国路透社 2006年8月19日

  

  虽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贸易中的重量级选手,但它很可能会

  在世贸组织谈判中扮演―个小心翼翼的中量级选手的角色,唯恐打出重拳,或吃到拳头。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和欧盟在如何降低壁垒的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抗议说富裕经济实体作出的让步不够,并拒绝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区别对待富裕程度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中国一直避免把自己置于激烈谈判的中心。中国官员私下说他们低调行事是由于欠缺多边谈判的经验,但是哈佛大学贸易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说:“这是利益的问题,而与能力无关。中国的观点是他们在加入时已经付出过了。”

  

  外资遭遇“紫禁城”?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8月10日

  

  何中国会出现反对外资收购的风潮呢?在多数国家,外国

  人高调的收购――特别是在有私人股本参与时――都会引发愤怒情绪。

  汤姆森金融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外国企业在中国已完成的并购交易中投入了27亿美元,而去年的投资额高达132亿美元。2002年,并购占外国直接投资的3.9%;而去年这个比例高达21.5%。此外,外资刚刚开始在中国金融机构中持股。涉足于中国经济最敏感行业之一,肯定会招致一些人的反对。

  一位在中国呆了10年的欧洲银行家表示:“我们不应对jb京过于苛刻。去年荚田政府阻止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之后,没有一个美国人有资格对北京说教自由市场。”

  

  中国电子业还得交学费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7月26日

  

  相比于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或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7月在青岛举行的第四后中国国际电子消费博览会缺少前两者那庞大的规模、华丽的排场和诱人的魅力,然而它凸显了中国希望成为全球信息科技大国的决心。

  参观此次博览会的营销专家表示,许多中国企业都需要根据国际市场对自己的品牌塑造进行调整。他们以海尔的公司标识为例说明,从西方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个以两个穿泳衣的孩子为主要内容的标识有点“矫揉造作”,不太适合。他们认为,许多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包装不够精致,“未必能被沃尔玛接受”。

  一位美国领事馆官员指出,更关键的是,中国企业不愿意在服务方面花钱――这其中包括公关和营销。“他们并不真正重视服务。”他同时指出这将妨碍中国电子企业打造全球品牌的努力。

  

  并购热潮席卷中国

  英国《经济学家》2006年8月6日

  

  企业并购在中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到目前为止,今年中国大陆企业井购交易总额已高达620亿美元,几乎是2005年同期的两倍之多。

  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兴起的并购热潮正在席卷这个国家,但国内解除金融管制也对并购交易的激增起了促进作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国家出台改革政策,允许企业将非流通股转换成更容易买卖的普通股。这一改革促使大量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此外,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新规定为上市公司收购方控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还有人建议允件公司用股本、资产和现金对并购交易进行融资。若这一提议获得批准,它可能进一步鼓励公司进行井购。

  在国内企业的并购中,争议最少的是国有企业间的并购,今年国有企业并购已达成280亿美元的交易额。

  [编辑 陈 力]

  E-mail:Chinagbr@vip.省略


相关文章

  • 中国城镇化其实已近尾声 而非序幕
  • 理想的确很丰满.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尘埃落定,虽然正式的城镇化规划尚未出炉,不过已基本定调.本次会议,亮点众多,特别是将"记得住乡愁"作为任务之一,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在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上,城镇化战略的最终期望,恐怕与中 ...查看


  • 即将到来的债务危机与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
  • 一.引言 我们很清楚,任何一家企业需要快速发展,就需要一定的负债,广大的债权人也愿意放债,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资金获得利息收入.我们在决定是否同意一个企业的债务融资时,通常首先会考虑这个企业的赢利水平,利润高的企业会受到青睐,我们评判一个制造业 ...查看


  • 达沃斯看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 作者:常亮 这些发达国家把全球化红利阶段性吃尽后,现在突然又开始反全球化了. 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上的一个小镇,却是一个观察世界经济的重要窗口.每年冬季,这里都集聚着世界上最具智慧的政治家.最成功的企业家和最著名的专家学者,在此共商全球经济大 ...查看


  • 经济学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转不了全球化趋势
  • 2009年02月17日 15:07中国新闻网 中国一些知名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提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表明,金融危机令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全球化趋势可能只会放缓而不会改变.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金融危机可 ...查看


  • 美英"反全球化"背后的真相及启示
  • 美英"反全球化"背后的真相及启示 [摘 要]与以往"反全球化"的诉求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个体人士.社会组织,以及各国家内弱势群体的呼声不同,"反全球化"出现新特点,即美英所代表的 ...查看


  • 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的核心理论起源于什么
  • 一代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之路 2015/1/26来源: 格上理财根据网络资料整编 [摘要]:现年84岁的著名国际投资大师,因击溃英格兰央行而一战成名的索罗斯,在2015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晚宴上宣布终极退休. 编者按:现年84岁的著名 ...查看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性分析
  • 摘要: 经济 全球化在微观层次上无法逆转的潮流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宏观层次上日趋扩展的现实,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互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国际贸易 理论 也在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中不断向前 发展 .发展 中国 家为发挥后发优势 ...查看


  •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20101029
  • 东方时事解读2010年10月29日 朝鲜<劳动新闻>发评论 称:六方会谈命运取决于美国 [平壤消息]据朝鲜<劳动新闻>28日发表评论称,要想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必须首先消除美国对朝鲜的核威胁,六方会谈的命运和朝鲜半岛 ...查看


  • 转型经济背后的含义
  • 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系正在转型,我们应加倍留意他们对亚太区经济及对我们投资组合的潜在影响.首先在日本方面,本地生产总值在2006年9月份只按年微升0.2%,升幅没有达到市场预期.另外,由于工资的停滞以及失业率上升至4.2% ,9月份个人消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