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华佗的医案启示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汪剑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华佗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名医,他的生平事迹载于《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受到后世万代景仰,被后人视作是神医的代表。

据晋代史学家陈寿《三国志》所载。有一次,有两位病人找华佗诊病。这两位病人一位叫倪寻,一位叫李延,都是衙门里的小官差,两人因为是同事,平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可以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这一天,可能是感冒流行,两人一起病倒了,而且得病的症状都是一模一样,都是头痛、发烧,他们找当地大夫开了一些药吃,也不见好转。

倪寻告诉李延说:“我俩同时都生病了,而且都得的都是一样的病,都是头痛发烧,这么多天了也不见好,不如我们一起去找华佗医生看看,听说他的医术很厉害。”于是二人约着一起到了华佗家里,请华佗看病。华佗分别为倪寻、李延诊病后,给倪寻开了导泻的药物(如大黄、芒硝一类的药物),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物(如麻黄、桂枝一类的药物)。倪寻和李延二人明明都得的是头痛发烧的病,而且又住在一起,又是同时病倒,按理说同样的病可以开同样的药来治疗嘛,为什么华佗先生却用了不同的药呢?倪寻、李延都感到十分奇怪,于是一起问华佗先生。

华佗听了二人的疑问,微微一笑,说:“那是因为你们二人虽然病情、症状相同,但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疾病的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倪寻你的病是因为里实证引起的,病邪在体内,所以我用泻下的方法,让病邪从体内排出。而李延你的病是因为表实证引起的,病邪在体表,所以我用发汗的方法,让病邪随汗而解。所以我开出的药是不一样的。”

倪寻、李延听了华佗先生这一番解释,将信将疑,只好带着各自的药回家服用,没想到效果都出奇的好,倪寻吃了药拉了拉肚子,李延吃了药发了一下汗,第二天两个人的病都好了。

总结

华佗先生的这一则医案故事就是典型的同病异治的代表性医案。倪寻、李延虽然住在一起,又同时病倒,并且从表面上看,得的病都是一样的,都是头痛发烧。但是中医看病非常强调个体化治疗,强调诊治疾病一定要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就是要看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了疾病以后,疾病又是如何发展的,导致了人身体内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根据这些病因和病机变化、发病阶段来针对性用药。倪寻的病类似于《伤寒论》里说的阳明腑证的层次,邪气在里面,所以用通下导泻,有可能用的是承气汤泻下一类方药。而李延的病类似于《伤寒论》里说的太阳表实证,邪气在卫表,所以用发汗解表法,有可能用的是麻黄汤发汗一类的方药。

再以大家常见的感冒为例,几个人都感冒生病了,找中医看病,虽然都是喷嚏、流涕、咳嗽,但中医医生却有可能说这一位是风寒引起的感冒,那一位是风热引起的感冒,所以这一位应该吃风寒感冒冲剂,那一位应该吃风热感冒冲剂了。这就叫做同病异治。

与此相反,也许两个人生病了,一位是腹泻,另外一位是胃痛,是不一样的病,找到了中医,中医可能会说:“哦,两位都是脾胃虚寒引起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病不一样,都可以吃附子理中丸。”原因在于虽然病不一样,但是病因病机是一样的,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病开同样的药,这就是异病同治。因此,中医看病,根本在于要找出引起疾病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辨证之后,才能够准确下药。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汪剑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华佗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名医,他的生平事迹载于《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受到后世万代景仰,被后人视作是神医的代表。

据晋代史学家陈寿《三国志》所载。有一次,有两位病人找华佗诊病。这两位病人一位叫倪寻,一位叫李延,都是衙门里的小官差,两人因为是同事,平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可以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这一天,可能是感冒流行,两人一起病倒了,而且得病的症状都是一模一样,都是头痛、发烧,他们找当地大夫开了一些药吃,也不见好转。

倪寻告诉李延说:“我俩同时都生病了,而且都得的都是一样的病,都是头痛发烧,这么多天了也不见好,不如我们一起去找华佗医生看看,听说他的医术很厉害。”于是二人约着一起到了华佗家里,请华佗看病。华佗分别为倪寻、李延诊病后,给倪寻开了导泻的药物(如大黄、芒硝一类的药物),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物(如麻黄、桂枝一类的药物)。倪寻和李延二人明明都得的是头痛发烧的病,而且又住在一起,又是同时病倒,按理说同样的病可以开同样的药来治疗嘛,为什么华佗先生却用了不同的药呢?倪寻、李延都感到十分奇怪,于是一起问华佗先生。

华佗听了二人的疑问,微微一笑,说:“那是因为你们二人虽然病情、症状相同,但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疾病的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倪寻你的病是因为里实证引起的,病邪在体内,所以我用泻下的方法,让病邪从体内排出。而李延你的病是因为表实证引起的,病邪在体表,所以我用发汗的方法,让病邪随汗而解。所以我开出的药是不一样的。”

倪寻、李延听了华佗先生这一番解释,将信将疑,只好带着各自的药回家服用,没想到效果都出奇的好,倪寻吃了药拉了拉肚子,李延吃了药发了一下汗,第二天两个人的病都好了。

总结

华佗先生的这一则医案故事就是典型的同病异治的代表性医案。倪寻、李延虽然住在一起,又同时病倒,并且从表面上看,得的病都是一样的,都是头痛发烧。但是中医看病非常强调个体化治疗,强调诊治疾病一定要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就是要看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了疾病以后,疾病又是如何发展的,导致了人身体内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根据这些病因和病机变化、发病阶段来针对性用药。倪寻的病类似于《伤寒论》里说的阳明腑证的层次,邪气在里面,所以用通下导泻,有可能用的是承气汤泻下一类方药。而李延的病类似于《伤寒论》里说的太阳表实证,邪气在卫表,所以用发汗解表法,有可能用的是麻黄汤发汗一类的方药。

再以大家常见的感冒为例,几个人都感冒生病了,找中医看病,虽然都是喷嚏、流涕、咳嗽,但中医医生却有可能说这一位是风寒引起的感冒,那一位是风热引起的感冒,所以这一位应该吃风寒感冒冲剂,那一位应该吃风热感冒冲剂了。这就叫做同病异治。

与此相反,也许两个人生病了,一位是腹泻,另外一位是胃痛,是不一样的病,找到了中医,中医可能会说:“哦,两位都是脾胃虚寒引起的,只是表现出来的病不一样,都可以吃附子理中丸。”原因在于虽然病不一样,但是病因病机是一样的,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病开同样的药,这就是异病同治。因此,中医看病,根本在于要找出引起疾病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辨证之后,才能够准确下药。


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上的神医.名医
  • 中国历史上 神医.名医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张仲景 李时珍 葛洪 皇甫谧 钱乙 朱丹溪 孔伯华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 ...查看


  • 华佗医学成就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探析
  • 第28卷第10期(上) 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Vol.28No.10 Oct.2012 华佗医学成就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探析 ...查看


  • 叶天士心理医案_好大夫在线
  •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也是一位精于中医情治的心理治疗专家.<清史稿>中说他,有时治病"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中,载有他运用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愈病的四则医案,读 ...查看


  • 神医华佗的故事
  • 古代神医华佗的故事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被称为 华佗不慕爵禄,潜心研究学习医药,所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公元2世纪的医学水平.华佗从小就很机敏.传说他7岁死了父亲,家中贫困,母亲让 ...查看


  • 华佗简介 华佗治病 神医华佗
  • 华佗(公元 141-208年) ,别名癑,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医学家. 华佗从小才智过人.他七岁时拜一位姓蔡的医生为师,因蔡医生医术高明,拜他为师的人很多.蔡医生想找个智力强的孩子为徒,于是对前 ...查看


  • 李经纬聊中医史(四)| 华佗为何被称为外科鼻祖?
  • 李经纬中国中医科学院 华佗,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杰出的外科学家.他曾游学于徐州一带,通晓各种经书,喜爱医术和养生之学.华佗的医学知识非常渊博,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针灸和医疗体育.他敢于冲破封 ...查看


  • 三国人物生平详解--华佗
  • 三国人物详解--华佗 虽然从现实科学的角度来看,华佗的医术更多也是后人的神话附会.但有关华佗神奇的医术故事,却在民间广泛流传.罗贯中老师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曾经广泛采纳和吸收民间传说,使得书中华佗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小说& ...查看


  • 为曹操正名:从杀华佗说起
  • 为什么曹操要杀华佗? 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曹操形象已大为走样.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查看


  • 白芍的故事
  • 白芍的故事 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阴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等症. 在<本经>中载到:"白芍主邪气腹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