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乡苗族风情简介
今天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自强苗族乡采风。首先很荣幸能够为大家介绍自强苗族乡苗族的文化、民俗风情。
全乡总人口15620人,常住居民为汉、苗、仡佬、彝、穿青人、白等8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7941人,占总人口的51.2%。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以自制麻布和挑花、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制成漂亮的服饰。男性以青布缠头、上身穿青、兰均佩银。苗族的风俗习惯内容繁多,其中以婚嫁、丧葬、跳花坡等最为独特。苗族音乐、舞蹈历史悠久,音乐分民族苗调、芦笙曲调、箫琴曲调和唢呐曲调,乐器有长芦笙、短芦笙、口弦、木鼓等。现在我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乡的苗族风情: 苗族文化: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史籍上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自强苗族歌曲主要有酒歌、飞歌等。酒歌,酒在苗乡极为盛行,几乎家家酿造,成人人人饮酒,节日以饮酒助兴,交际以酒待客乃为常事,因而苗族创造了大量的酒歌。内容大多以互相褒奖、祝福。飞歌是苗族传统的高腔曲调,享有盛名。用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音调演唱,声传数里,以歌传情,一般都用假声演唱,句末和句中的拖声特别长。曲式结构简短,歌词精炼,抒情味浓,旋律起伏跌宕,可独唱、对唱、合唱和多声部合唱。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等。芦笙,是苗族普
遍使用的主要乐器,用竹筒自制而成。芦笙舞历史悠久,在宋代史籍中就有记载。常见的有芦笙排舞、芦笙队舞、踏笙舞。芦笙排舞由排芦笙伴奏,按大、小顺序排列,以大的一支领头,边吹边跳,始终保持“一”字队形。姑娘们则把芦笙队围在中间,随着舞蹈节奏旋转。芦笙队舞,由数十支芦笙组成,边吹边舞,吹大芦笙的站在中间,其他围成一圈,人数多者则围数圈,同时齐奏。跳踏笙舞时,吹奏者不参加,只作伴奏,姑娘们按音乐节拍轻盈起舞,身上佩戴的银饰随身体摆动发出悦耳响声。
近年来,我乡在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组建了宣传苗族歌舞及苗族文化的民间文艺队伍,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培养骨干文化传承人,提高学习民族精典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和舞蹈。让高龄老人向他们传授芦笙吹跳技艺、苗族山歌唱法等,选送优秀队员参加各地区参加比赛,并邀请县相关文艺骨干进行专业指导,打造储备多个精品节目,让“高原苗乡”文化走得出去,民族品牌叫得响。
苗族服饰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以自制麻布和挑花、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制成漂亮的服饰。男子服式较简单,一般上身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妇女服饰种类繁多,有100多种。我乡苗族女装特点是:上衣为对襟开胸衣,衣背绣饰方块图
案或另有一块背牌,喜用络缨或海贝装饰。下装为多褶裙。盛装银饰少,项圈多为数根光滑纤细银圈组合而成。
面对远离城镇的苗族青年出外务工在传承上后继乏人;电视网络及丰富的娱乐使一技之长的传承人找不到接班人;自强苗族乡深刻认识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措施提高传承人和继承人的积极性,掌握传承现状及水平,制定分级评定标准,建立传承档案,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为苗族同胞提供规范的传统文化服务。
苗族跳花节:每年的正月里,正是自强苗族载歌载舞欢庆的日子,从初一到十五,当地苗族都要自行组织7、8场花坡,花坡花场场地的选择,以开阔旷野为宜。节日那天,高高的“花树”披红带彩立于旷野场地中央,花树下设方桌置放香烟、香茶、美酒、芦笙等物品,并以花树为中心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跳花的,不仅是当地的苗族群众,方圆几十里乃至百里外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群众也有不少人盛装前来跳花、观光。活动开始,先由有权威的苗族寨老或主持人发起敬宾酒,然后由中年人开场,吹奏起喜悦欢快的芦笙舞曲,若干青年人跟随,围着象征团结、繁荣、吉祥的花树绕圈蹁跹起舞。这些多式多样的花坡舞和欢快的芦笙舞曲,非常传神,有的情绪热烈,节奏明快,舞姿矫健,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激情,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有的节奏舒
缓,如涓涓细流,给人喜悦欢庆卧气氛。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就用这种吹芦笙伴跳舞来娱乐欢庆。不论是何种花坡舞和芦笙舞曲,既给人以一定的纫一的民族特色,又给人以不同的内容和风格,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智慧,展示出勤劳、善良和勇敢的民族本色。对年轻的芦笙手来说,吹奏好各种芦笙舞曲,又跳出动人的舞步,也是在跳花场上表现自己才华的大好机会;吹奏动听,舞姿美妙,不但能博得大家的喝彩,而且会获得姑娘们的倾慕。
苗族饮食 酸汤是自强苗族乡苗族最有特色的食品之一,其制法是以淘米水盛于陶缸中,掺进老酸汤的沉淀物为酵母,数日后即成。以之素煮鲜嫩瓜、豆、蔬菜,味鲜可口;如煮鲜鱼另配佐料,味更鲜美,很有特色。
自强乡苗族风情简介
今天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自强苗族乡采风。首先很荣幸能够为大家介绍自强苗族乡苗族的文化、民俗风情。
全乡总人口15620人,常住居民为汉、苗、仡佬、彝、穿青人、白等8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7941人,占总人口的51.2%。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以自制麻布和挑花、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制成漂亮的服饰。男性以青布缠头、上身穿青、兰均佩银。苗族的风俗习惯内容繁多,其中以婚嫁、丧葬、跳花坡等最为独特。苗族音乐、舞蹈历史悠久,音乐分民族苗调、芦笙曲调、箫琴曲调和唢呐曲调,乐器有长芦笙、短芦笙、口弦、木鼓等。现在我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乡的苗族风情: 苗族文化: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史籍上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自强苗族歌曲主要有酒歌、飞歌等。酒歌,酒在苗乡极为盛行,几乎家家酿造,成人人人饮酒,节日以饮酒助兴,交际以酒待客乃为常事,因而苗族创造了大量的酒歌。内容大多以互相褒奖、祝福。飞歌是苗族传统的高腔曲调,享有盛名。用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音调演唱,声传数里,以歌传情,一般都用假声演唱,句末和句中的拖声特别长。曲式结构简短,歌词精炼,抒情味浓,旋律起伏跌宕,可独唱、对唱、合唱和多声部合唱。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等。芦笙,是苗族普
遍使用的主要乐器,用竹筒自制而成。芦笙舞历史悠久,在宋代史籍中就有记载。常见的有芦笙排舞、芦笙队舞、踏笙舞。芦笙排舞由排芦笙伴奏,按大、小顺序排列,以大的一支领头,边吹边跳,始终保持“一”字队形。姑娘们则把芦笙队围在中间,随着舞蹈节奏旋转。芦笙队舞,由数十支芦笙组成,边吹边舞,吹大芦笙的站在中间,其他围成一圈,人数多者则围数圈,同时齐奏。跳踏笙舞时,吹奏者不参加,只作伴奏,姑娘们按音乐节拍轻盈起舞,身上佩戴的银饰随身体摆动发出悦耳响声。
近年来,我乡在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组建了宣传苗族歌舞及苗族文化的民间文艺队伍,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培养骨干文化传承人,提高学习民族精典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和舞蹈。让高龄老人向他们传授芦笙吹跳技艺、苗族山歌唱法等,选送优秀队员参加各地区参加比赛,并邀请县相关文艺骨干进行专业指导,打造储备多个精品节目,让“高原苗乡”文化走得出去,民族品牌叫得响。
苗族服饰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以自制麻布和挑花、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制成漂亮的服饰。男子服式较简单,一般上身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妇女服饰种类繁多,有100多种。我乡苗族女装特点是:上衣为对襟开胸衣,衣背绣饰方块图
案或另有一块背牌,喜用络缨或海贝装饰。下装为多褶裙。盛装银饰少,项圈多为数根光滑纤细银圈组合而成。
面对远离城镇的苗族青年出外务工在传承上后继乏人;电视网络及丰富的娱乐使一技之长的传承人找不到接班人;自强苗族乡深刻认识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完善相关制度,鼓励措施提高传承人和继承人的积极性,掌握传承现状及水平,制定分级评定标准,建立传承档案,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为苗族同胞提供规范的传统文化服务。
苗族跳花节:每年的正月里,正是自强苗族载歌载舞欢庆的日子,从初一到十五,当地苗族都要自行组织7、8场花坡,花坡花场场地的选择,以开阔旷野为宜。节日那天,高高的“花树”披红带彩立于旷野场地中央,花树下设方桌置放香烟、香茶、美酒、芦笙等物品,并以花树为中心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跳花的,不仅是当地的苗族群众,方圆几十里乃至百里外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群众也有不少人盛装前来跳花、观光。活动开始,先由有权威的苗族寨老或主持人发起敬宾酒,然后由中年人开场,吹奏起喜悦欢快的芦笙舞曲,若干青年人跟随,围着象征团结、繁荣、吉祥的花树绕圈蹁跹起舞。这些多式多样的花坡舞和欢快的芦笙舞曲,非常传神,有的情绪热烈,节奏明快,舞姿矫健,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激情,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有的节奏舒
缓,如涓涓细流,给人喜悦欢庆卧气氛。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就用这种吹芦笙伴跳舞来娱乐欢庆。不论是何种花坡舞和芦笙舞曲,既给人以一定的纫一的民族特色,又给人以不同的内容和风格,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智慧,展示出勤劳、善良和勇敢的民族本色。对年轻的芦笙手来说,吹奏好各种芦笙舞曲,又跳出动人的舞步,也是在跳花场上表现自己才华的大好机会;吹奏动听,舞姿美妙,不但能博得大家的喝彩,而且会获得姑娘们的倾慕。
苗族饮食 酸汤是自强苗族乡苗族最有特色的食品之一,其制法是以淘米水盛于陶缸中,掺进老酸汤的沉淀物为酵母,数日后即成。以之素煮鲜嫩瓜、豆、蔬菜,味鲜可口;如煮鲜鱼另配佐料,味更鲜美,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