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质增生奇方 补肾克刺汤
【来源】谢金荣,《新中医》(12)1990年
【组成】淫羊藿、杜仲、木瓜、独活各15克,巴戟天、川芎、鹿角胶(兑服) 各10克,续断、黄芪、狗脊各20
克,当归、骨碎补各
12克,苡仁30克,甘草3克。另用蜈蚣4条,炮穿山甲、全蝎、地龙各3克,共研细末兑服。
【用法】上药用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补肾壮督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除痰化瘀。
【方解】中老年人,肾亦渐虚。腰椎部乃太阳经、督脉通过。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盖肾为水火之脏,统督一身阳气,太阳经脉行一身之卫表。若肾亏虚,则卫阳空疏,屏障失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肝肾精亏,肾督阳虚,使筋挛骨弱,留邪不去,痰浊瘀血、阻滞关节隙处,而致疼痛,日久不愈,必致关节增生畸形所致。肾虚是本,病邪为标。故方用巴戟天、淫羊藿、鹿角胶、杜仲、狗脊、骨碎补补肾壮督强筋骨; 当归、白芍、生地养血敛阴止痛; 黄芪益气; 苡仁渗湿除痹; 独活、木瓜祛风除湿止痛; 炮山甲、牛膝、川芎活血祛瘀; 全蝎、地龙、蜈蚣搜风通络镇痛; 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壮督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除痰化瘀之功。标本兼治,故效果颇佳。
【主治】腰椎骨质增生。
【加减】寒湿盛者,加制川乌、晚蚕砂; 夹热者,重用地龙; 夹痰者,加白芥子; 夹瘀者,加土鳖虫、红花; 痛剧者,加葛根、秦艽、延胡索; 身体极度虚弱者,加紫河车、黄精、枸杞子; 伴有下肢胀痛者,加土鳖虫、丹参。
【疗效】治疗74例,病史5年以上35例,1~3年39例。15例配用了针灸按摩理疗。结果显效(痛胀麻感消失、功能恢复)58例,好转(痛胀消失、功能基本恢复)12例,无效4例(痛胀减轻、劳累后又复发) 。总有效率为94.59%。
各草药介绍附图片
黄芪
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
经常用黄芪配伍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
病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
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不
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
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
酒,入菜肴等。
补骨脂
种子入药,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之功能,并可治牛皮癣等皮肤病;越南用其酒精浸出液治风湿病。[1] 药性:苦、辛、温。归肾、脾经。[6] 功效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小儿遗尿,肾漏,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骨碎补
性味归经
苦,温。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
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
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干地黄
功用主治 滋阴,养血。
当归 中国1957年从欧洲引种欧当归。主产甘肃东南部,
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
北等省,均为栽培。国内有些省区也已引种栽培。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血和血,
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1] 、抗老防老[1] 、免疫[1] 之
功效。
白芍药
药性功效
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养血、平抑肝阳、
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
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
菟丝子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
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将原药
筛去泥屑,拣去杂质,晒干。
(1)治腰痛。菟丝子(酒浸) 、杜仲(炒) 等量,共研细末,以山
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或盐汤送下。 狗脊 主 治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1、与萆薢、菟丝子同用,可用于腰痛。
2、与杜仲、牛膝、熟地、鹿角胶等同用,可用于肝
肾虚损,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症。
3、与益智仁、茯苓、杜仲等同用,可用于肾虚不固
之尿频、遗尿。
川续断 根入药,主治腰背酸痛;肢节痿痹;跌扑创伤、损筋折骨、
胎动漏红、血崩、遗精、带下、痈疽疮肿。
川芎xiong
川芎(学名: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
,栽培植物,
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
温和的气候环境。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
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
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
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鸡血藤
色赤入血,质润行散;具有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的
功效;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月经不调,
经行不畅,痛经,经闭,白细胞减少症。 治疗风湿所致的腰膝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常与红花桃仁、赤芍、地龙、黄芪、当归、丹参等配伍。可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与香附、益母草同用 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辛,凉。有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常用于表证发热,
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
泻。
治疗骨质增生奇方 补肾克刺汤
【来源】谢金荣,《新中医》(12)1990年
【组成】淫羊藿、杜仲、木瓜、独活各15克,巴戟天、川芎、鹿角胶(兑服) 各10克,续断、黄芪、狗脊各20
克,当归、骨碎补各
12克,苡仁30克,甘草3克。另用蜈蚣4条,炮穿山甲、全蝎、地龙各3克,共研细末兑服。
【用法】上药用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补肾壮督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除痰化瘀。
【方解】中老年人,肾亦渐虚。腰椎部乃太阳经、督脉通过。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盖肾为水火之脏,统督一身阳气,太阳经脉行一身之卫表。若肾亏虚,则卫阳空疏,屏障失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肝肾精亏,肾督阳虚,使筋挛骨弱,留邪不去,痰浊瘀血、阻滞关节隙处,而致疼痛,日久不愈,必致关节增生畸形所致。肾虚是本,病邪为标。故方用巴戟天、淫羊藿、鹿角胶、杜仲、狗脊、骨碎补补肾壮督强筋骨; 当归、白芍、生地养血敛阴止痛; 黄芪益气; 苡仁渗湿除痹; 独活、木瓜祛风除湿止痛; 炮山甲、牛膝、川芎活血祛瘀; 全蝎、地龙、蜈蚣搜风通络镇痛; 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壮督强筋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除痰化瘀之功。标本兼治,故效果颇佳。
【主治】腰椎骨质增生。
【加减】寒湿盛者,加制川乌、晚蚕砂; 夹热者,重用地龙; 夹痰者,加白芥子; 夹瘀者,加土鳖虫、红花; 痛剧者,加葛根、秦艽、延胡索; 身体极度虚弱者,加紫河车、黄精、枸杞子; 伴有下肢胀痛者,加土鳖虫、丹参。
【疗效】治疗74例,病史5年以上35例,1~3年39例。15例配用了针灸按摩理疗。结果显效(痛胀麻感消失、功能恢复)58例,好转(痛胀消失、功能基本恢复)12例,无效4例(痛胀减轻、劳累后又复发) 。总有效率为94.59%。
各草药介绍附图片
黄芪
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
经常用黄芪配伍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
病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
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不
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
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
酒,入菜肴等。
补骨脂
种子入药,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之功能,并可治牛皮癣等皮肤病;越南用其酒精浸出液治风湿病。[1] 药性:苦、辛、温。归肾、脾经。[6] 功效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小儿遗尿,肾漏,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骨碎补
性味归经
苦,温。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
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
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干地黄
功用主治 滋阴,养血。
当归 中国1957年从欧洲引种欧当归。主产甘肃东南部,
以岷县产量多,质量好,其次为云南、四川、陕西、湖
北等省,均为栽培。国内有些省区也已引种栽培。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血和血,
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1] 、抗老防老[1] 、免疫[1] 之
功效。
白芍药
药性功效
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养血、平抑肝阳、
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
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
菟丝子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
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将原药
筛去泥屑,拣去杂质,晒干。
(1)治腰痛。菟丝子(酒浸) 、杜仲(炒) 等量,共研细末,以山
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或盐汤送下。 狗脊 主 治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下肢无力。
1、与萆薢、菟丝子同用,可用于腰痛。
2、与杜仲、牛膝、熟地、鹿角胶等同用,可用于肝
肾虚损,腰膝酸软,下肢无力等症。
3、与益智仁、茯苓、杜仲等同用,可用于肾虚不固
之尿频、遗尿。
川续断 根入药,主治腰背酸痛;肢节痿痹;跌扑创伤、损筋折骨、
胎动漏红、血崩、遗精、带下、痈疽疮肿。
川芎xiong
川芎(学名: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
,栽培植物,
主产于四川(灌县),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生长于
温和的气候环境。是一种中药植物,常用于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
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
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
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
鸡血藤
色赤入血,质润行散;具有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的
功效;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月经不调,
经行不畅,痛经,经闭,白细胞减少症。 治疗风湿所致的腰膝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常与红花桃仁、赤芍、地龙、黄芪、当归、丹参等配伍。可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与香附、益母草同用 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辛,凉。有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常用于表证发热,
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
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