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育观

  我的好课观   上世纪80年代,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一、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书声琅琅,要求语文教师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应提高其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      二、议论纷纷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不绝于耳。“议论纷纷”强调的是说的训练。课堂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说话训练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四人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如果我们仅满足于表面上热热闹闹那是不行的,还要求我们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要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发言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三句话来表述。      三、高潮迭起      所谓高潮,就是指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有的课表面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一节课下来,学生思维不活跃,收获无几,因此我提出“高潮迭起”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精彩。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作为一堂好课也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处、闪光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高潮迭现呢?我以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是前提,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是关键。根据我的体会,掀起高潮常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1.紧扣文眼掀高潮;2.平中出奇掀高潮;3.层层剥笋掀高潮。      四、写写练练      课堂教学中一个通病是讲风、问风太盛,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尤其是笔头练习时间更少。好的练习要“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习的设计,首先要和本单元、本课文的训练目标一致,讲什么就应练什么,讲练结合。不同年段、不同课时,训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其次练习设计要巧妙、新颖,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乐此不疲”。   上世纪90年代,基于生命教育理论,我又提出16字好课观。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是小脸无神,小脸发白。我们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上智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火,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议,观点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进入21世纪,基于学生发展观,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从山脚开始攀登,逐步登上山腰、山顶,你会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攀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没有思维深度的课绝不是一堂好课;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的情感经受洗礼,得到净化。   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从大道上山,大道石阶早有前人铺好,两旁人文景观集中,走得顺畅,看得舒服。从小道上山,小道虽然崎岖,虽然艰辛,但可体验历险的快乐,获得征服的快感。从悬崖攀登,虽然悬崖陡峭,充满危险,但攀登自有攀登的乐趣,只有勇敢者才能独享其中的滋味。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教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路径决非“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学生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生难忘。   好课像登山。上山是身体流汗,上课是大脑流汗!      我的教学观      一、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

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2.电教手段复原情境。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再现鲜活生动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人情”是实现情智语文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人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意蕴层面。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的思路,体悟他真正的感情。      三、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      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我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四、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能发现前人所未发现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教师挑动起来的。纵观情智语文实践得较好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这就是所谓的“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不是优秀的情智教师。      我的课程观      小学语文教育,我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小学阶段该教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小学语文的“大石块”呢?“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叔本华语)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一文中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两千多字,以后集中识字课文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合起来正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再者,‘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经验。正因为如此,集中识字,使用‘三、百、千’做教材,这个办法通行上千年。”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支柱”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什么是经典?《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九位老人,在政协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016提案,在这个提案里他们呼吁,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他们认为,我们的“经典”以前一直没有中断,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我们就面临着中断的危险。“经典”的意义在哪里?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这几位老人呼吁,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此文化遗产将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这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其次在于“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童时期应该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境界。再次,“读书变化人的气质”(朱熹),读国学经典能改变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能影响社会风气。“五四”时期把传统文化经典解构了,我们失落了它,现在我们要再把它重新找回来,在当今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重建它,重建新的文明秩序。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支柱”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琅琅上口的五言绝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一文中这样表达他对诗歌的认识:“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工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培养很敏锐。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三四年级以唐诗为主,约80首;五六年级以《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现代中外诗歌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支柱”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而向现代,面向儿童。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的重要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小学语文是种子语文,是经典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我的好课观   上世纪80年代,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一、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书声琅琅,要求语文教师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应提高其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      二、议论纷纷      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不绝于耳。“议论纷纷”强调的是说的训练。课堂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说话训练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四人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如果我们仅满足于表面上热热闹闹那是不行的,还要求我们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要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发言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三句话来表述。      三、高潮迭起      所谓高潮,就是指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有的课表面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一节课下来,学生思维不活跃,收获无几,因此我提出“高潮迭起”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精彩。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作为一堂好课也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处、闪光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高潮迭现呢?我以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是前提,灵活巧妙地处理教材是关键。根据我的体会,掀起高潮常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1.紧扣文眼掀高潮;2.平中出奇掀高潮;3.层层剥笋掀高潮。      四、写写练练      课堂教学中一个通病是讲风、问风太盛,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尤其是笔头练习时间更少。好的练习要“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习的设计,首先要和本单元、本课文的训练目标一致,讲什么就应练什么,讲练结合。不同年段、不同课时,训练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其次练习设计要巧妙、新颖,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乐此不疲”。   上世纪90年代,基于生命教育理论,我又提出16字好课观。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是小脸无神,小脸发白。我们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上智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火,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议,观点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进入21世纪,基于学生发展观,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   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从山脚开始攀登,逐步登上山腰、山顶,你会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攀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攀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没有思维深度的课绝不是一堂好课;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的情感经受洗礼,得到净化。   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从大道上山,大道石阶早有前人铺好,两旁人文景观集中,走得顺畅,看得舒服。从小道上山,小道虽然崎岖,虽然艰辛,但可体验历险的快乐,获得征服的快感。从悬崖攀登,虽然悬崖陡峭,充满危险,但攀登自有攀登的乐趣,只有勇敢者才能独享其中的滋味。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教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路径决非“自古华山一条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学生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呢?   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靠。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生难忘。   好课像登山。上山是身体流汗,上课是大脑流汗!      我的教学观      一、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

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策略: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2.电教手段复原情境。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再现鲜活生动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性。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人情”是实现情智语文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人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披文入情”的一般策略有: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意蕴层面。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的思路,体悟他真正的感情。      三、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      我始终认为,一个孩子会不会思考,是区别他有没有智慧的一个本质问题。会思考的表现是有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走向深入,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深刻。情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勇于提问、喜欢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向学生说两句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就满足于这一步,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但缺乏思维的含量。为什么?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我的许多课,就不仅向学生的问题敞开,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敞开。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有助于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或者说,绕过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走向智慧。      四、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能发现前人所未发现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教师挑动起来的。纵观情智语文实践得较好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这就是所谓的“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不是优秀的情智教师。      我的课程观      小学语文教育,我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小学阶段该教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小学语文的“大石块”呢?“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作出一定的挑选。”(叔本华语)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一文中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两千多字,以后集中识字课文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合起来正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再者,‘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经验。正因为如此,集中识字,使用‘三、百、千’做教材,这个办法通行上千年。”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支柱”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什么是经典?《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九位老人,在政协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016提案,在这个提案里他们呼吁,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他们认为,我们的“经典”以前一直没有中断,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我们就面临着中断的危险。“经典”的意义在哪里?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这几位老人呼吁,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此文化遗产将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这首先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其次在于“蒙以养正,圣功也”。蒙童时期应该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境界。再次,“读书变化人的气质”(朱熹),读国学经典能改变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能影响社会风气。“五四”时期把传统文化经典解构了,我们失落了它,现在我们要再把它重新找回来,在当今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重建它,重建新的文明秩序。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支柱”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琅琅上口的五言绝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一文中这样表达他对诗歌的认识:“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工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培养很敏锐。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约80首;三四年级以唐诗为主,约80首;五六年级以《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现代中外诗歌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支柱”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而向现代,面向儿童。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天生的作家、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的重要基石。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小学语文是种子语文,是经典语文,是积累的语文,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相关文章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2013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参考题
  • 语文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 说明:以下题目有些只是选题范围,写作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确定具体论题,切忌大而空. 一. 毕业论文 1.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2.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3.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研究 ...查看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 上传: 祝红星     更新时间:2012-12-19 22:34:37 语文教师修养要目 01.<接受反应论>,金元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02.<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查看


  •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在我国,语文性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近半个世纪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和争论从未停息过."语文性质问题一直是语文研究的话语基点,对语文学科的目标定位.功能发挥.价值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 ...查看


  • 五年级下册语文预习单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 ...查看


  •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目录
  • 1901--1910 1901年罗振玉.王国维主编<教育世界>创刊 1901年商务印书馆编辑所的设立与国文教科书的编制 1901年.1902年朱树人编<蒙学课本>与俞复等编<蒙学课本>先后问世 1902年 ...查看


  •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罗代国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李杏保 顾黄初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 ...查看


  •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简述
  • 传统与现代的理想对接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简述 一.张志公生平简介 张志公先生(1918-1997),1918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南皮县. 1937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法语和外国文学:1940年辍学,后转入金陵大学外 ...查看


  • 语文课程理念
  • 课程基本理念 4.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复杂短语 述宾短语 定中 递进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 ...查看


热门内容